国民法医 第328节

  这样的案子,对长阳市刑警支队这样的单位,都是非常难的挑战。隆利县的警务水平普遍弱于宁台县,那就更难冲破挑战了。
  偏偏今年是侯乐家的重要一年,自然不敢在“积案攻坚年”这样的时候拉胯。
  江远差不多是侯乐家能找到的最好选择了,当然,给黄强民说软话,大概是最艰难的部分。但是,隆利县刑警大队的实力本就不行,没有补强的话,隆利县说不定就要排倒数第一去了。
  众所周知,哪怕是既定的晋升,要是排倒数第一的话,也有可能黄掉。
  这里面,其实也有江远的原因。
  江远巡游式的破案,让清河市局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邀功的保障。另一方面,各个县局或区局邀请江远做案子,江远同意的概率都很大,唯独隆利县,很有可能被黄强民给卡死在外。
  没事的时候,黄强民不会拦着他购物,但有事的时候,光有经费和热情是不行的。黄强民若是就不答应借出江远的时候,或者将江远排期到非常后面的时间点,侯乐家总会有求人的时间。
  还不如先求为快。
  “也不着急啥时候给他做。只不过,我要是一定拒绝,侯乐家也要恼羞成怒了。”黄强民很熟悉自己的“老对手”,又笑着给江远解压。
  “做就做了。”江远不去想那么多,回忆着道:“我记得隆利县是有一桩无名尸体的案子吧,我可以做那个案子。”
  黄强民连忙道:“无名尸的案子可不好做。而且,他们那具无名尸放的都已经腐烂了,说不定被火化了也说不定。”
  “当初为什么没火化?”国内的规矩,验尸以后,就该走火化的流程了,放在冰棺里,一天80是真的要付的。
  “有省厅的专家过来看过的,回头给的建议是从各方面再深入调查一下,那尸体就留下了。”江远听的点头,这种案子,一看就在他的射程范围内。
  第427章 无名尸122
  中午。
  日头晒的正足,金色的阳光尽其所能的展示着其威力。
  三只桂花那么大的盆里,肥肠猪肚鸡热气腾腾的,表面滋着油光,一副超高脂肪超高蛋白超高嘌呤的超级不健康又超级好吃的模样。
  “来来来,都动筷子,咱们上次一起吃这个肥肠猪肚鸡,还是拾荒老人的案子。如今回想起来,真的是感觉过了很久……”侯乐家感慨万千。
  对他来说,隔壁的宁台县确实是有太多的变化了。老对手黄强民升格做了副局长,其实也没什么稀罕的,现在很多城市的刑警大队长,都被提格做了副局长,无非就是一个职位上的变化,做的事情,最终不还是那些事情,此外,像是江远的积案专班,以及柴局等人的到来……
  以前感觉平平常常的一两个月的时间,因为宁台县的关系,侯乐家感觉时间都变快了。
  放在以前,侯乐家多节省的人啊,根本不可能说见面就请肥肠猪肚鸡这种大餐的,肯定是先来一顿便饭,省一点是一点,后面再来个大餐,再空一顿省一省,一来二去的,起码能省三餐的钱。
  这次却不行了。市局要搞“积案攻坚年”,用侯乐家的理解,就是让各县局,去找黄强民,去找江远勾对。
  否则,要每个县每个区都侦破一起命案积案,这个要求就太高了!
  在侯乐家看来,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请江远出手。江远和他的积案专班,一年到头来,侦破的命案积案二三十起,随便分配一点时间精力过来,就能完成清河市的全市任务。
  不用多想,清河市局的领导,绝对也就是这样一个想法,只是在任务分配的时候,显的特别民主罢了。
  有能力的,有运气的,你就自己侦破一起命案积案。没本事的没运气的,就去求黄强民和江远呗。
  侯乐家这么理解了,也就这么做了,动作丝滑,思绪平静。
  他的隆利县在刑侦方面,年年都是排在后面的,但是,排后面是一回事,垫底又是另一回事了。
  命案积案这种东西,做成了是1,做不成就是0,最怕的是其他人都去求了江远,最后就剩下隆利县一个鸭蛋——侯乐家很怀疑,要是到了下半年的时候,大家都开始紧张了,黄强民真会将自己给排最后去。
  “江队,我敬你一杯。”侯乐家举杯,态度近乎虔诚。
  江远陪着喝了,今天是周末,可以算是休息日了。虽然江远积案专班来了一半人。
  隆利县刑警支队来的人更多,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侯乐家也早就把话放了出去,这次的命案积案,不管是谁指挥,谁下令,号声不停,冲锋不止……
  民警们其实也都很有干劲。破案这种事,久攻不下是最伤士气的,但要是攻城拔寨不断胜利,物质奖励都不需要,荣誉感等精神要素,就足够支撑大家苦很久了。
  江远积案专班的名气,已经足够刑警大队的小伙子们的开拔费了。
  “江队,我打个圈,先敬您一杯。”侯小勇等前面几位领导举了杯,开始打圈喝酒。
  “好。”江远痛快的喝了。
  他的心态是异常放松的。一方面,在苗河县的工作有些过于紧张。且不说503案是部督的大案,就是找桂花也是争分夺秒的,生怕拖延的久了,导致桂花不测。
  但是,来隆利县做积案,江远的情绪就有所缓解了。
  毕竟是积案,尤其是在案件正式开始之前,这些已经停了三年五年,一年两年的案子,想来也不急着要求几天内开始。
  另一方面,江远也是要等着设备到位。
  颅骨复原术最大的需求是一台ct机,没有的话,用x光机也能开展工作,但最好还是要有ct机。
  目前一台国产ct机的价格,也就是小六位数,算上安装和后续的维护费用,跟一台帕萨特的价格相差不大,一样是高低配的区别,这部分,就要着落在隆利县侯大队长身上了。
  当然,这要隆利县有符合做颅骨复原术的尸体才行。
  这其中,最有希望的就是隆利县的无名尸案,回头看过,如何合适的话,就可以请黄局跟侯大队聊天了。希望侯大队到时候心情不至于太差。
  肥肠猪肚鸡依旧鲜美可口。
  加了大量的胡椒的汤,喝起来热辣咸香,吃起来嫩滑又有嚼劲,喝一点小酒,浑身就散出热腾腾的气,就像是刚从冰棺里拿出来的尸体一样,仿佛都有白气升起来。
  ……
  腐烂的尸体从冰棺里拿出来的时候,不仅会飘起白气来,还有升腾的臭气。
  挥发性不是很强,但是非常浓郁,就好像从冰箱里刚取出了一块臭肉,你拿在手里,鼻端几乎闻不到什么臭味,但要鉴别的时候,靠近了那块肉,使劲一嗅,浓缩的臭味瞬间就会让人后悔。
  “无名尸122。去年一月22号发现的,距今一年多点,死亡时间,可能还要多两个月。”隆利县的法医老叶,将尸体从冰棺里拉出来,顺便检查了一下标签,以确定无误。
  他其实也知道自己马大哈,容易出错,所以强制自己在某些细节上注意,就是效果一般。
  江远套着一次性的连体衣,戴着3m的口罩,穿两层橡胶手套,指挥着王钟,将尸体一起推到解剖间,然后摆放上去。
  王钟作为痕检,虽然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但江远还是将之带了出来。一方面,是颅骨复原术用痕检做助手,方便程度能提高个0.1,另一方面,是王钟的水平太差了,就他lv0.9的水平,不趁着年轻提高一点,老了就是另一个老严了。
  老严快退休了,还是一名高阶lv1痕检的样子,既谈不上进步空间,他自己也没有进步的动力,趁着宁台县的工作量不大,当着工具人,倒也合适。
  老叶有王钟帮手,快速的做了一下核查,就道:“尸体是在丽寿河南的河湾里发现的,当时在一片芦苇地里,河水上冻了,几个年轻人跑进去玩,结果在芦苇丛里,发现尸体正面向上,被半冻在河面上。”
  “半冻?”江远问了一句。
  “芦苇丛的水不够深,白天正午的时候,就会化冻,到晚上的时候又冻住。所以尸体上下两部分的腐烂程度都不一样。省厅的人过来看,也觉得比较少见,准备拿去当案例的。”老叶说完,又继续道:“尸体应该是从上游飘下来,搁浅在芦苇丛里面的,到我这里的时候,已经化了七成了,好些肉都烂到了袋子里,脸也没法看了,指纹也取不到……”
  老叶一边回忆一边摇头,顺便将尸体烂掉的部分展示给江远和王钟看。
  两人皆面无表情,尸体其实已经糟的很了,眼球膨胀凸出,脸都看不出人样了。这种腐烂后又认真保存并继续腐烂的尸体,在法医界以外,还是比较难以见到的,跟农村偶尔会遇到的,从一而终的腐烂尸体,又有一些恶心的区别。
  江远出手,翻动了一下尸体的头部,仔细的判断颅骨的完好程度。
  这个尸体是老叶已经解剖过的,易腐烂的内脏等部分,都已经拿走并做了蜡片,现在要想二次解剖,从肌肉等组织上做文章,找出新的线索,还是非常难的。
  “随身衣物是没有发现的,对吧?”江远确定了一句。有些东西,不是特别清楚的情况下,可能不会写在报告里,但直接问的话,还是有可能有收获的。
  老叶摇头,道:“发现的时候,已经没什么衣物了,最完整的是脚上的袜子,也掉色了。报告里有照片,你应该有看到。”
  “也算是一点线索。”江远叹口气,回忆着报告,道:“女性被捂死,弃入河中,大概率是熟人作案。行,煮了吧。”
  江远做出了决定。
  尸体发现的时候,脸已经烂掉了,在没有指纹,匹配不到dna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法医人类学的手段来确定尸源了。
  老叶也不意外,转头喊上王钟,从吊柜里拿出大钢筋锅,架到火炉上,再取出电高压锅,加水插电,再抱出两个砂锅,放在电磁炉上。
  王钟看着砂锅,感觉有点熟悉,转圈一看,上面分明还写着一行红字:肥肠猪肚鸡。
  王钟默默的给砂锅加上水,然后再转圈,将字转去了后面。
  第428章 原汁原味
  第一次做颅骨复原术,江远搞的很细致,煮颅骨的锅换了两次水,直把骨头煮成了利骨肉,恨不得抖两下,肉就掉干净了。
  剩下的骨头,就没有那么讲究了,都是在一个大锅里拼命的煮,中途漂一下沫子,顺便捞走烂肉,倒掉太多的油脂。
  “每次煮这个,就让我想起来以前在老家煮卤汤。”老叶用一根大腿骨搅拌着钢筋锅,眼中是满满的怀念的色彩:“我奶奶以前煮的卤汤是一绝,每年过年都要煮好多,鸡牛羊肉都要有,给各家装上,拿回去。”
  “那是家传的手艺了。”王钟还年轻,就配合叶法医说了一句。
  叶法医沉重的点头,道:“后来我做了法医,这个传承就算是断掉了。”
  “为什么?”
  “我有一年煮汤的时候,把肉捞出来弃掉了,就像这样子。当时不是正好过年,死的人也多,我在单位里煮了一个星期的尸体,都煮习惯了。”叶法医呶呶嘴,又道:“那锅卤汤,后来也被村里人嫌弃,说是有福尔马林的味道,等于是浪费了。我们老叶家传了40年的卤汤,哎,怪可惜的……”
  王钟听的又可惜又难受:“法医之家世代相传的卤汤吗?”
  他其实很想说,这样的卤汤,其实浪费也就浪费了。
  叶法医只当他是单纯的可惜,更是重重的叹口气,并道:“让你们给提醒了,我今年回家,好坏还是要熬一锅卤汤的……”
  江远不等他们把其他骨头煮出来,自己抱着颅骨,就坐到一边,开始用尺子一点点的量尺寸,做记录。
  回头,这块颅骨还要再被扫描一遍,但自己量一遍尺寸是最基础的工作。
  量尺寸的时间里,江远也在观察这块颅骨。
  颅骨复原术历史可以追溯的很久,最早是1877年的德国解剖学家沙夫哈森提出的。
  这一年,是清光绪3年,距离左宗棠抬棺入疆仅两年的时间,距离一战爆发,还有37年。
  沙夫哈森的理论很简单直接,因为他发现人脸上的软组织厚度,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以,只要知道头部各处的软组织的厚度,就可以推测出头骨所有者生前的样貌。
  虽然是100多年前的理论了,但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颅骨复原术的框架都没有大的变化,变的只是技术。
  当然,从实操的角度来说,技术的演进,只是到了那个时候才觉得简单,相隔三五十年去看,基本都是黑科技。
  最早的颅骨复原术就很直接,先是对头面部组织的厚度做测量,得到一个能用的平均值,接着就是不断的扩大和完善这些数值。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点,人的软组织的厚度相对比较恒定。用更直白的描述来说,就是胖人只胖脸,鼻梁、眼眶、额头、耳朵通常不积累脂肪。
  如此一来,颅骨是现成的,软组织的厚度就根据颅骨所有者的年龄、人种、性别等限制条件去查表,接着再考虑肌肉腺体等组织……最后再一点点的叠加。
  但不管是最初的俄罗斯法,后续的美国法,还是现在最常用的英国法,颅骨重建的结果,都很受到操作者的审美和技术的影响。
  这也是颅骨复原术最困难的地方。
  当然,另一重困难则是技术演进造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