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347节

  想到这里,黄强民的表情凝重许多,做刑警的,失去客观可不行啊。遂道:“我只是觉得,你比省厅的专家们加起来都要厉害,用柳景辉……实在要给他个机会,也不是不行。”
  “还是请柳处来吧,案子的线索很少,证据又很多,柳处看看,兴许能拉几条线出来。”
  没用的信息太多,有用的信息太少,是这起案子的特点,也是大部分爆炸案的特点。
  柳景辉显然很适合此类应用场景。相比之下,江远要一个个的证据扫过去,还是比较费时间的。
  黄强民见状,也就点点头:“行吧,本来就是省厅参与过的案件,让他们出个人也是合适的。”
  他说完就出去沟通了。
  江远继续低头看着照片,一张张的琢磨。
  和以前的积案类似,此类案子的关键问题,在于大部分的线索,在当年的现案期间,就已经是追踪调查过的了,当年没有发现,如今又如何调查?
  另一方面,案件涉及到的信息其实非常多,且大部分是无用的。8年前,这边可是动用了上百名刑警进行了各类调查,排查搞了三次。
  这样都没能破案,由此也可以推测,大案靡费而不破,对于办案人员的影响了,至少,丘岳这个名字,江远就没有听说过。
  柳景辉第二天一早才赶到。
  他是穿着警服坐车来的,身边带着名司机,跟江远类似,自从遇到过危险之后,他就越来越少一人独行了。
  到了地方,他倒是没耽误功夫,乘车的时间,他就阅读了大量的卷宗资料,到了曲安分局,看了一会照片,就道:“和我想的一样,这个案子,爆炸物的残留品是最大的证据,也是最难弄找到信息的。”
  “要沿着的残留品的来源去搜查吗?专案组当年查的很细了,我也没看出明显的破绽来。”江远是看的图片和阅读的卷宗。时至今日,想要直接追查爆炸物的残留品的来源,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最重要的事,当年查过没查到,现在如果没有新的思路的话,重走一遍老路,却期望走到不同的结局,那是不现实的。
  柳景辉摇摇头:“我现在也没思路。不过,这个爆炸物的残留品,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
  “哦,怎么讲?”
  “大部分的爆炸案,引爆物一般是雷管或者导火索,咱们省的工矿企业比较多,这两种东西……正常来说,如果不能容易获得这些东西的话,也就不会搞爆炸案了。”柳景辉自有他的一套逻辑。
  江远微微点头。
  柳景辉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案子做的又挺厉害的,炸药用的是黑火药,电池起爆,可以说,全都是比较容易购买的东西,偏偏威力还可以,时隔8年了,有这个水平的爆炸案,也是不多见的。”
  “同样的,时隔八年了,凶手竟然没有再做过类似的爆炸案,这一点,值得深究。”
  “凶手当初的目的并没有达成,受害人提前引爆了爆炸物,既如此,为什么没有重新安置炸弹?还是说在别的地方进行了爆炸,又或者,凶手的目的发生了改变?再或者?凶手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
  江远听的一愣,他是不熟悉爆炸案的,至于说引爆物的种类,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柳景辉说的很有道理,凶手没有被抓住,那作为类恐怖袭击的爆炸,凶手为什么没有继续犯案?
  这原本也是专案组最担心的一条,省厅第一时间介入,为了就是避免此种情况。
  事实上,爆炸案因为不用凶手直接参与,连续发生的概率本来就很高。像是曾有胡某人,就因为女朋友分手并带走两万块钱,无处索要,连续制造了三起爆炸案以博得关注……
  曲安车站爆炸案的凶手,做下这么大的案子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又是否达成了目的呢?
  “时间,是我们相对于专案组最大的劣势,也是最大的优势。”柳景辉梳着大背头,衬衫的衣领都是干干净净的,标准的形象气质佳,表情也非常的自信。
  “如果大家都没有思路的话,我建议,就从外围开始,先做点调查工作。”柳景辉说自己没思路,其实是有思路的,不过,他的这个思路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
  毕竟,你想盲猜凶手的意图,可想法这种东西,有时候是真的很难猜的。依旧是用三次爆炸的主使者胡某人举例,他真正的目的,可能就是有骨子气不顺,想发泄,又或者,他就是想跟前女友讨个说法,但这都是独属于他本人的内心戏,警方能追查到的真相是:他因为前女友拿走了两万块钱,而制造了三起爆炸案。
  这种答案,谁猜得到?
  几人互相看看,都觉得难度颇大。
  黄强民更是忍不住叹口气,道:“老鼠给猫挂铃铛。”
  这就是他对柳景辉的推理的评价了,推理的不错,但执行面怎么搞?
  柳景辉嘿嘿的笑两声,也不在意黄强民的评价,这些麻瓜懂得什么推理,推理也是需要信息的,是逐步推理,逐步推进,逐步获得信息,继而再行推理,形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
  就算真的是让老鼠给猫挂铃铛,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是有办法的。分解这个任务,可以是预设陷阱,也可以是多鼠出击,还可以夜间行动等等……
  当然,要是有的老鼠特别出色,硬是把铃铛给猫挂上了……
  柳景辉满眼期待的看看江远,道:“我做一点推理,你看看哪里适合做突破点?”
  “最好是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江远道。
  柳景辉一笑,略琢磨,道:“我先说几个可能性。第一个是关于凶手的。凶手突然中止犯罪,最常见的情况,一个是自由受到限制,一个环境受到限制,一个是生活和情绪发生了变化。”
  “如果是第一点,我们可以查查8年前被逮捕和拘留的人员名单。其次,可以查一下死亡和重伤的人员名单,包括在这段时间重病的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人,特别是意外死亡的,尤其是工矿企业,有相应背景能力的人……”
  “第二个,环境问题,凶手很可能出国了,离开本地了。也有可能被周边的人的人发现了——这点就没法证实了,但我认为,如果是这种情况,要更多的寻找一些被动的因素。比如说,升学、留学,派往外地出差,又或者,考公考教上岸,应聘到了外地的公司岗位。”
  “第三个,生活方面,这段时间谈恋爱了?结婚了?生孩子了?或者离婚了,分手了,孩子或家人生病了,自己突发疾病了……还有,升职加薪了,中奖了,突发横财了……”
  黄强民等人刚开始表情还好,像是因为别的罪名而入刑的罪犯,反而躲过了筛查或排查的情况,时有发生,警情通报里面不知道看过多少,这种也是比较好查的,时间和姓名都很确定的,无非是花时间筛一下罢了。
  可在黄强民等人听来,柳景辉是有越说越过分的倾向的。像是升学留学之类的都要查的话,就算曲安是个小地方,那也是茫茫多的工作量。
  到最后,升职加薪都算,加薪多少算?五十块算不算?
  范围扩的这么大,黄强民感觉柳景辉像是要把曲安县的人都摸一遍似的。
  要是这样,找柳景辉还不如找徐泰宁呢。
  柳景辉也觉得往猫脖子上栓的铃铛太多了,摸着自己的脖子,琢磨着道:“那我们先从两个方向查起,一个是犯罪人员名单,时间可以拉长一点,凶手作案2年内的犯罪都算。另外一个,咱们对比一下其他各地的爆炸案,包括类似的,也包括未遂的,未完成的。”
  黄强民听的缓缓点头。
  曲安县的刑警大队长也同意道:“柳处还是有水平的。”
  这两点,都是当年的专案组无从调查的部分。
  当年省厅派员虽然急如火,但调查三四个月以后,大规模的调查就几乎停滞了。这一方面是线索已查尽而无果,另一方面,也是连环爆炸的风险在降低了。
  但是,降低不代表没有。有的爆炸案的凶手,他对时间的概念就是跟普通案件的凶手不一样。他可能用几个月的时间,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去改良爆炸物,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意外失去了作案能力的人,都属于可怀疑,而专案组又未曾调查的范围。
  而在外省的爆炸案或未遂爆炸案,也有可能是同一名凶手所为,这同样能够解释他为何没有继续作案。
  相比于其他乱七八糟的猜测,柳景辉提出的这两个方向,都属于有限可控的范围,调查起来的成本也不会太高,正是刑警队长们喜欢的类型。
  第455章 排除一切不可能
  侦缉四出。
  调查积案是最耗费人力的。尤其是这种目的不明确的旧案,光是做询问笔录,就比现案做的要长久,8年前的事情,回忆需要时间,确定需要佐证,写十几页纸,可能也没能抓住重点。
  做询问笔录还是比较轻松的事,找人可能更麻烦更困难,也更花费时间。这样一个命案做下来,说不定失踪人口都能找出来好几个。
  曲安县局的刑警们倒是毫无怨言,两两组队,全都哼哧哼哧的忙碌起来,按着名单,一个个的问询,找人,重新核查当年的资料。
  刑警大队长亦是坐镇于中,连着三天都没回家,每天里就坐在会议室里,不停的打电话,不停的抽烟,不停的沟通上下,不停的抽烟,抽烟,抽烟……
  早晨。
  在办公室里睡了一觉的柳景辉从睡袋里爬出来,发现刑警大队长两眼圆瞪,手里举着几张a4纸猛看,不禁一阵悲从心来。
  他是有经验的啊,不禁好心提醒道:“老韩,你这样子不行的,至少晚上回家去睡嘛。嫂夫人等你一天两天的都不错了,你这一天天的夜不归宿怎么行。”
  “你不是也没回去。”韩大队长的眼睛亮的像是矩阵大灯似的。
  柳景辉呵的一声:“我家在长阳市的,我现在是来出差的。”
  “快速到长阳也就一个多小时。三天回去一趟不过分!”
  “长阳市里不堵车吗?还得跑一两个小时。”
  韩大队长嗤声道:“你一天到晚的加班,到回家的时候,挑个不堵车的时间回来,这样的资格都没有的话,你这个班上的有什么意思?”
  柳景辉“嘿”的一声,人都高了三寸:“我发现你说话真的就像我老婆了!”
  “同款老婆。”韩大队长撇撇嘴:“一天回去也挨骂,三天回去也挨骂,还不如等上个一周两周的,回去算个人。”
  柳景辉同情的看眼韩大队长:“你这日子有点不容易啊。”
  “做刑警的有什么容易不容易的,活着就不错了,要能把案子破了,您要是能把案子给我们破了,我就阿弥陀佛了。”韩大队长眼睛熬的赤红,看起来像是真情流露似的,实际上一点感情都没有,全是技巧。
  当然,他迫切破案的心情是确实的。
  车站爆炸案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如今有机会侦破,曲安县局上下都挺珍惜机会的。否则,他们也不会顶着被其他县局骂工贼的风险,还盛情邀请江远来做此案。
  江远的名气毋庸置疑,就是柳景辉,其实也有不小的名气。两人平日里请一个过来都难,而今一口气请来两人,不用战前动员,曲安的刑警们都知道机不可失。
  再者,请江远的成本有多高,曲安的民警们也都约略的知道些了,韩大队长更知道自己付出了什么。用nba来举例,他们相当于接下来好几年的首轮选秀权,次轮选秀权,再加好几名角色球员,换了江远一个人。而且是论次的。
  想起来是挺亏的,但即战力就是这样子,你要么靠自己赢,要么交换未来赢今天,要么就想屁吃。
  从韩大队长的角度来说,这么贵的家伙,现在不赶紧把它给用尽了,以后想海淘都没处去了?
  其实,正常年份做正常案件,原本也不用焦虑,也用不了那么多的经费,那么多的人员,那么多的车辆,那么多仪器设备,那么多的装备警械……分给人一点就分一点好了……
  韩大队长重重的叹一口气:“名单缩的快的很,从开始的一本子,到现在就几页,一直没什么有力的消息。”
  柳景辉知道他说的意思,“恩”的一声,道:“有时候是这样子的。”
  “还能找到吗?”
  “这波找不到,就下波呗,你也是老刑警队长了,破案子就是这样……”柳景辉无奈叹口气。
  相比于其他暴力案件,爆炸案的嫌疑人是比较特殊的,他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就算没有学过,也要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像是本案,凶手起码得懂得一点电工的常识,能把两个电线拧到一起吧。
  实际上的要求肯定是更高的,应该本案的爆炸其实是有一定创新性的,没有几年的相对专业的训练,是不太可能想到用这种法子的。就算是抄,这方面的信息也不是随便看看报纸就能获得的。最起码得起码,凶手得是看过一些书籍的评论才行。
  综合最低标准,凶手得识字,能阅读,懂电工知识,了解一点爆炸的基本原理——别小看这么点要求,能筛掉名单里的大部分人。这就好像用985筛857一样,随随便便就筛掉9成了。
  嫌疑人名单的减少,自然令人心情沉重,这种筛法,最期望的情况是筛到中间,出现结果,筛到最后才出结果的情况是极少的。大家又不是真的搞随机算法,刚开始的时候兴许是按照名单在走,实际操作起来,肯定是瞅着最有可能的嫌疑人一路找过去,到最后,剩下一个名单底的时候,找到的概率就很低了。
  从韩大队长的角度来说,等于这三天时间,自己一个大队上百号人,都是白做工了。
  或者说,是变成了试错成本。
  虽然说,韩大队长也没什么好埋怨的,但还是忍不住叹气:“柳处你判断的两块,说凶手后来可能犯罪了,或者在其他地方犯案了,我本来是很赞同的,可现在做下来……咱们会不会是做漏了哪里?”
  他看着柳景辉,期待柳景辉能给出一个笃定的答案。
  然而,刚刚早起的柳景辉又不是做心理按摩的出尘女郎,冷冰冰的一句话就丢了出去:“做漏了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做漏了也没办法,就只能循着其他的方案再重新来过了。”
  韩大队长用幽怨的表情看向柳景辉,仿佛他的人,与他的睡袋,以及窗外的白霜一样冷。
  一套全是技巧的幽怨眼神,多多少少还是起了一点作用。
  柳景辉微微动容,叹口气,道:“咱就说,其实就我的经验来说,多个方案的多个名单,其实是会有交集的,凶手不可能只单单出现在一个名单里的,那太考验运气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凶手不断的出现在咱们的视野里,总有一个契机,会让咱们锁定他。”
  “现在讲这些理论有什么用,来点实在的。”韩大队长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