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22节
因为今晚讨论的并不是什么学术问题,所以冯石自然是要参与会议的。
作为一名老将军,他说不定还能从其他视角为大家提供想法呢。
至于觉得他是个大老粗而就想要将他拒之门外的行为,这种人就算不上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了。
“抽烟吗?”冯石拿出一包香烟问着这一桌子的科学家。
有的人要,有的人不要。
坐在冯石旁边的钱学森看了一眼,笑道:“还是美国香烟啊。”
“对,49年打老蒋残部的时候缴获的。一直没舍得抽,今天都贡献了。”冯石哈哈一笑。
李锐站在打菜窗口那里对着叽叽喳喳说话的人群虚空压了压手掌:“安静,同志们安静一下。”
现场很快安静了下来。
李锐开口道:“今天让大家一起来开这个大会的目的呢,大家都知道。就是我牌子后面写的这几个字。我们要办自己的学术期刊……”
李锐的话还没说完,台下就响起了山呼海啸一般的热烈掌声。
那些年轻人脸上有着控制不住的喜悦。
“太好了,我们中国人就应该有一本我们自己的期刊。”“对,没有自己的期刊,总感觉少点什么。”
就连钱学森也一边鼓掌一边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学术期刊的话,那么在全世界的学术界是没有自己的地位,也没有为我们自己发声的平台。”
在场的人都是破晓基地的核心成员。
他们能接触到电脑,自然有很多人明白另一个时空的后世是什么样子。
想要避开后世的那些问题,那么从他们这里就要开始发力了。
李锐不得不再次压了压手:“同志们安静一下。”
等到现场安静下来后,李锐才继续说道:“这本期刊的办理,我们已经得到毛主席和中央的支持了。现在我们不讨论学术的问题,就讨论这份期刊应该怎么办,应该走什么路线去办。大家可以举手发言。”
李锐话音刚落就有很多人举手。
主要都是些年轻人。李锐点了一个年轻人:“你说说。”
这名年轻的技术员站起来道:“我觉得我们基地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查询后世的各种资料。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搞些石破天惊的论文出来。直接拉动这期刊的学术地位。让苏联人和美国人直接刮目相看!”
这名技术员话音刚落,他旁边的一名女生就举手高声道:“我反对高力的提议。我不认为直接发表超越世代的论文和技术对我们有任何好处。我们国家的基础工业达不到,率先公布一些超前的理论技术,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吃亏。”
名叫高力的男技术员面色有些红,但还是有些嘴硬的说道:“我们可以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技术嘛。”
这话说出来,很多人都笑了。
李锐开口道:“我明白高力你的心情,但是有的事情是不能操之过急的。我们不求一两年内就成全球顶级期刊。即便你面前都是大鱼大肉,但是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的,不然是会噎死的。”
这时有一名生物类的科学家举手。
李锐点他发言。他开口就说到:“其实我们是可以搞一些重磅的技术论文的。搞一些我们国家自己可以搞起来的东西。或者是我们不方便也不适合搞的东西。”
“我觉得生物制药类的东西就很合适。我们可以依托于我们能生产出来的药品做文章发论文。
不涉及核心的生产技术。但是可以一边发文,一边宣传我们国家的新药药效,这不是很好吗?”
第一百二十七章 面子与里子
说着在现阶段以药品类论文为主导的发言者是一名长相极为英气,相貌十分英俊的男人。
说他像是一个科学家,其实他更像一个帅气的电影演员。李锐认得他,他叫岱汝云。
今年刚刚接回国的一名制药学专家。
之前在伯明翰大学研究从脂肪中提取维生素的课题。
按照他原本的人生轨迹,他应该是在1953年才回国的。
但是因为李锐之前就和中央提交过名单。
希望能提前把那些心向祖国的高级人才提前劝说回来。
省的再次发生另一个时空里钱学森等人的境遇。
所以中央是把所有能用上的海外力量全用上了。
将李锐提供的名单上的科学家都接触了一遍。
其中大部分都愿意回国。
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手上还有没安排好的事,没安顿好家人等等,需要晚一点回来。
但是主要的科学家都尽快给接了回来了。
岱汝云目前在基地内研究的课题是预防和研制对血吸虫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血吸虫病每年都会在中国南方靠近长江以及长江之流的十二个省市爆发。
民国时期最大一次爆发血吸虫病,全国将近一千万人感染。而除了血吸虫病之外,新中国还在爆发各种传染病。
如果按照另一个时空的情节继续往下走的话,1950年到1955年五年的时间里,全国爆发的流行病感染人次达到1.4亿人次,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三十。
所以快速提高新中国医药水平和国民卫生状况是新中国的重中之重。
而其中血吸虫病的预防是重中之重。新中国两个最大的传染病,一个是疟疾,另一个就是血吸虫。
而血吸虫病的预防不是一句喝开水吃熟食就能解决的。
因为南方水田里有大量的血吸虫幼虫,它们通过皮肤接触就可以钻进人的身体内。
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岱汝云回国后的主攻方向就是血吸虫病。
如今国家已经在南方开了很多血吸虫病防治所。
其主要的指导方针就来自于岱汝云、赵承暇、高怡生等专家。
岱汝云继续发言道:“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是一项对全人类都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有了李所长弄来的各种设备和资料。”
“其实很多超越这个时代的药物我们都已经可以小规模的制取了。再加上我们也有完善的生产工艺资料。只要我们获得足够多的物质支持,其实很容易就将这部分技术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啊,我个人感觉治病救人的论文产生的影响力是要高于发表什么核物理研究之类的。”
说道这里,岱汝云看向钱三强等人:“钱所长,不是说你们的研究不好啊。我就是个人看法。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弱小,要是就发表个核物理研究之类的论文出来的话,怕是会引起不少人的警惕吧。”
钱三强笑着摆摆手:“岱同志你说得还是有道理的。有的东西我们是不能随便往上面发的。”
陆光达也发表看法:“我倒是同意岱汝云同志的看法。我们新中国搞学术期刊,不光要考虑学术性也要考虑政治性。虽然总用人宣传科学无国界,科学不应该掺杂政治。”
“我也很渴望有那种绝对纯净的科学研究环境。但那暂时也只能是一种梦想。巴统禁运就是对我们新中国最好的耳光。美国人甚至连青霉素的原材料都不给我们。”
“如果不是张为申用棉籽饼等材料搞出了便宜又能提高产量的青霉素。我们国家想要搞定青霉素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陆光达继续道:“这本期刊不得不考虑政治影响。我个人的意见啊,有关于核物理、电子工程等这类可以快速转换成武器技术储备的相应理论,在目前这个阶段还不适宜放在我们的期刊上。”
“不然不光是美国会对我们加强封锁,恐怕就连苏联老大哥也会有所警觉。实力不到,有的事情我们还是悄悄的做比较好。”
钱学森跟着发言:“对,我们可以筛选一些纯理论的论文。比如说某些数学论文。这些论文虽然可以推动科学发展。但那也属于高屋建瓴的水平。甚至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陆光达道:“那我们不如以此为契机,想办法拉高我们国家的医学水平。我翻看了后世资料,发现古巴的医疗外交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路子。”
“如果我们能提供便宜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且将这个影响力散播道全球去。对我们国家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这种事就算是美国也很难阻止我们去做。”
李锐点点头,觉得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
现在美苏争霸,美国不能一手遮天,也不能颠倒黑白。医药外交是条路子。
期刊早期走纯学术和医疗生物路线也不错。
可以等到中国实力到了一定水平,在开始卡应用工程和各种其他技术论文。
台下其他的技术员也纷纷认可先以这个方向发展。
李锐点点头:“好,那同志们,我们先以这个方向开始编写几期期刊,来看看效果。搞期刊这种事,我们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不要紧,我们后期一点点改嘛。”
李锐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在解决好不好。
这时又有人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这名年轻的技术员提问道:“主任,那这本期刊要不要发表那些外国科学家曾经发表过的论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其实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技术问题有不少是从前外国科学家就已经解决了的。但是我们受限于获取渠道和语言门槛的障碍,所以我们国内不得而知。”
“这些方面的技术障碍包括各种民生技术和军工技术。这方面我们国家亏欠的技术储备太多了。”
李锐让这名技术员坐下后,点点头说道:“说的不错。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确实是亏欠太多了。但是我们现在是办期刊。所以从前就刊发过的技术,我们可以组装成一个合订本的技术资料合集。”
“根据行业以及学科来进行划分。然后把它们刊印成册。就不说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军工重工项目了。就单说我们的民生项目。”
“印染、纺织、五金制造、化肥、育种、制药、食品加工等等。这些技术资料我个人是希望我们能整理出一个技术包。”
“相关行业的人遇到了技术难题,只要检索相应的技术包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这段时间一直在整理资料,现在也需要将这些整理出来的资料编纂汇总了。”
“这是个大项目,在座的各位可能都需要参与。工作量可能要增加了。”李锐觉得自己就像是个黑心老板在忽悠员工们加班一样。
但是在场的技术员却都精神饱满的回应道:“不辛苦!为国家做贡献。”
这个时候钱学森举手,李锐点名让他发言。
钱学森说道:“我个人认为,我们这虽然是一本中文期刊。要以发表我们中国人的学术研究为主。但是不是也要摘抄同期国外优秀的论文呢?
毕竟阅读外文期刊和获取外文期刊对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单位和研究机构来说都是有不小的门槛的。”
钱三强举手:“我认为钱学森同志的想法很好。我们可以搞一个副刊。就专门抄录海外期刊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快速的查询到很多这一时期的期刊和论文。”
李锐也点点头:“那就在主刊外,增加一个海外版。不过是做成月刊还是季刊,我们到时候在讨论。”
李锐继续提出问题:“然后就是我们这本刊物的易读性。我没办过期刊,所以我想问各位科学家。期刊在易读性和权威性方面该如何平衡。”
李锐这话问的让钱学森那一桌的科学家们小声的讨论开会了好一会儿。
最后钱学森作为代表站了起来回应道:“李主任。一本期刊想要在学术界有影响力,那么阅读门槛是必然有的。”
“它必然不是适合所有技术员或者是大学生浏览的读物。只有在某些领域专研到一定境界的技术员或大学生才可以在相关领域的高端论文里找到另自己触类旁通的法门。”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对更高级知识的渴求。我们觉得可以为他们专门办一份科普性的杂志。以尽可能让他们看得懂的方式来解构那些深奥的论文。”
李锐环视众人,发现大家对这个提议都表示认同。
反正一个也是搞,两个也是办,那就索性一起办了吧。会议开到这里,其实基本上把期刊的基调定了下来。
先期以医药、生物、数学理论等课题为主,这些课题论点基本上是一定会去卡一波本来这个时空里应该研究出相应成果的西方科学家。
比如说比他们早几个月把他们应该研究出来的东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