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差不差。李晏愣了愣,回答,乌烈在军事上的作风一向都无比激进,正因如此,每一次都能出其不意的击退对方,相比之下,做乌烈的敌人才是最难的。若是防卫其正面进攻,若其奇袭,便难以快速反击,可若是防御其奇袭,正面守军便会不足,兀糜大可直接从正面进攻,以其所具有的骑兵优势,正面碰撞,那便是必胜局。
闻言,沈念和狄蚺皆认同了此话,唯有张褚衡还有些许呆愣,无他,强迫他一个文官理解从未接触过的军事,确实有些许不妥,但好在张褚衡也还算得上聪明,即便对乌烈军事上的了解并不多,仍是能听懂个大概,便尴尬一笑:这倒说的不错,两方都需派兵镇守,但现在的大普难以抽出如此多的兵力,若是抽出兵力对付兀糜,金人便会趁机大举入侵,不派兵,南方镇守的兵力又不足以抵挡兀糜,况且若是叛军联合进攻,大普绝对无法抵抗。
参与议会的三人中,一人是武将,一人曾是全能丞相,思考对策的事情理所应当的到了这两人身上,晌久,狄蚺皱着眉头开了口:我有一计,不过你不会同意此等方法。
沈念看着狄蚺,示意他开口,狄蚺看了一眼李晏,说道:无论是金军、叛军还是兀糜军,最恨的人都是镇北侯,不为什么,只因镇北侯这些年镇守边疆,杀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大普让镇北侯领一小部分的兵力假意巡逻,一定会引起叛军和兀糜军的注意,纵然一开始对此抱有警惕,只要经过较长时间,这两方一定会按耐不住出兵。
不行!沈念果断拒绝,大声拒绝道,镇北侯乃朕的得力干将,大普的国之柱石!朕若是为了一场换一个主将也可防守住的战争而冒险让其去诱敌,出了意外,大普才是真正的完了!
这样的回答果然没有出乎狄蚺的意料,他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的瞥了一眼张褚衡,张褚衡见状,露出了一幅我都懂的表情,狄蚺头有些疼,随即乘胜追击,对着沈念再次开口:若是对此方法不满,我倒是还有一个方法。
沈念带着怀疑地看着狄蚺,最终还是摆了摆手:说。
狄蚺这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目的:那么,还请文安帝将边军及边境的贪官揪出,尽诛之。
作者有话说:
一开始发了没写完的是我的失误,抱歉抱歉,在这里滑跪了
另外我突然发现,有点搞混了带金和兀糜的位置,按文中来讲兀糜(西北)应当就在金(东北)隔壁的,但是写的却是兀糜在南(大概广东附近)金在北(还是东北),所以决定直接改掉这个方位,把我写的西域当成西南那一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兀糜在西南骑兵却厉害,就把功劳归到金兵身上去吧(滑跪)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狄蚺在沈念面前不用敬称,因为狄蚺是李晏请给沈念的啊,沈念对于这个老丞相很尊敬,再加上其确实有值得她尊重的才能,而且狄蚺可走可留,沈念则是急需狄蚺,所以狄蚺可以不用对沈念用尊称
第六十七章
历朝历代都存在着贪官污吏,且数量都不算少,皇帝只有两条路,要么无视,要么就设立专门的机构将贪官都杀了,但将贪官都杀了这一条路,需要开国开始便由太祖皇帝打下基础,否则若是由后代继位的皇帝改革,反而容易遭到反噬。
毕竟经历了几代,贪官污吏早已形成庞大的体系,作为根基不深的新帝,没有文官班子在后面撑腰,是绝对不能碰杀贪官这条路的,否则杀官一时爽,可杀完之后没那么多人补上的官员空隙又该如何是好?杀了贪官后那这大普还要不要了?
很显然,那些贪官污吏也是想到了这一点,现在大普的情况几乎形成了闭环,不说文官,武将中也有不少贪污之人,将文官中的贪官杀了吧,朝政无法解决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在。
大普朝政无法运行了,军队就一定会有些许疏漏,而军队中的贪官污吏看到文官的下场,又会有可能铤而走险造反,届时就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了,沈念不是没想过动贪官,但现实就是若是她动了贪官,大普就会彻底完蛋。
不可。李晏果然反对,贪官该杀,但万不能是此时此刻杀,杀了,大普就会被彻底攻破。若是只有这两种方法的话,臣请愿率兵出城诱敌。
狄蚺冷哼一声:无论采用多么保守的措施,大普都是要完的,文安皇帝将大普三代人打下的基业败的实在是太厉害了,不动贪官,难道指望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能忠守大普吗?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们不过是一群见钱眼开的废物罢了,乌烈给些许钱财便能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出卖大普,这样的官吏,还不是小部分,京中由文安皇帝病逝前提上来的官员又何尝不是一群这样的人?若不是有镇北侯,现在大普怕是早已被分食。
沈念叹了口气,听了狄蚺这一番大不敬的话,却也不生气,开口也不知是不是在嘲讽自己:镇北侯镇北侯,镇的真的是北吗?
明眼人都知道答案,沈念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李晏,有些头疼:而今大普又不得不依仗镇北侯,这样下去,一旦平定了叛乱,大普稍微恢复了一些,怕是就会被各种官员以功高盖主,有谋逆之心而弹劾啊。
这就要看陛下是否相信镇北侯了。许久未说话的张褚衡终于有了开口的机会,陛下若执意保着镇北侯,无论是谁都无法动镇北侯。
沈念看着李晏默不作声,只是目光温柔地看着她的样子,心中一紧,缓缓开口:若是有人以一些平白生出的罪名屡次诬告,群臣也必定会给朕压力。
简单。狄蚺将沈念和李晏的眼神交流尽收眼底,面上带了些笑,只是让人分不清是冷笑还是真笑,自嬴秦一直到赵宋,朝臣们最不敢弹劾的人是什么样的?如司马懿那般的朝臣,未必不是功高盖主,盖的不是旧主魏武帝曹操,也不是其子魏文帝曹丕、其孙魏明帝曹叡,最后却是因其为三代老臣,又为曹魏打下江山出谋划策而为权臣,文帝、明帝皆短命,司马懿对于幼帝曹芳来说,自是功高盖主,可其是权臣,权力威望皆极高,又有何人敢弹劾他?即便有,也能被除掉。
如果说张褚衡和李晏身为朝中的官员,对待朝臣的手段都还算温柔的话,那么身为跟文安皇帝有仇的狄蚺的手段就必定是残忍的,正如他现在给出的建议一般,让在场的三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不是沈念不相信李晏,而是李晏现在就已经功高盖主了,防守金兵、救驾皇帝、大败叛军,她的军功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她想,她早就可以是一名权臣,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什么?沈念自然心知肚明,若说李晏效忠大普,倒不如说李晏是效忠于她,毕竟李晏的父亲便是间接被沈存害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晏也和大普有仇,沈念相信她不会对自己动手,可又不知如何相信她不会对下一任皇帝下手。
李晏似乎察觉到了沈念的想法,十分干脆地开口道:待到平定叛乱,臣会辞去一切官职。
这话一出,沈念对李晏的一丝顾虑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其的愧疚,李晏无时无刻都在考虑她的感受和想法,也从未计较过当初文安帝对其父怀疑而将其遣回家中不再任用,甚至在其父病逝时仍在宫中醉生梦死的行为,而她竟还有猜忌李晏的念头,这不由得让沈念愈发愧疚起来。
于是乎,沈念也不再顾虑这些了,直接就准了狄蚺所提的建议:如此,倒确实可以让镇北侯做这个权臣,起码制衡朝中大臣便是不错的行为,而今朝中大臣,少有真心为大普平定叛乱而出力之人,反之都是一群墙头草,若是无人制衡将他们压着,反而会让大普更不利。
这话说完,李晏大为震惊,她看着沈念,实在是想不通沈念是怎么放得下这个心的,正如沈念心中所想一样,李晏也知道沈念在顾虑什么,因而才说出平定叛乱后便辞官一言,可眼下,沈念竟然同意了狄蚺的提议,这又怎能不让李晏震惊?
她看向沈念,却只见沈念对她笑笑:今后,就劳烦爱卿制衡朝中之臣了,朕会另设一机构来惩治贪官,其中的人,就由爱卿来挑选吧,不过,朕将权力放给了爱卿,爱卿原本掌握着军权而受到的异议可能会大一倍,知道了如此下场后,爱卿可还愿接过这一重担?
李晏虽一直受沈念信任,但除了军权,其余的权力不知是出于顾虑还是出于为其分担的想法,从未让李晏碰过,李晏是先帝钦定辅政大臣,有这些权力很正常,大臣即便有异议也不敢在明面上说,因而李晏才认为是沈念对自己的信任并不彻底,这么些日子也一直在摆出一副不爱权的样子,没想到在这更不能放权的节骨眼上,沈念却将权力放给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