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当下让人调查,果然,那工部左侍郎是个爱财的,这么爱财,身为官员,他怎么可能没贪过,果不其然,顺着他一条线去查,往前十几年,经由工部左侍郎手的工部事务,选材都是不合格的。
  先前没查到,是因为昭武帝登基,眼里揉不得沙,他根本不敢那个时候搞事,生怕自己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那火,后来,又是几位殿下一起监国,相互攻讦,他敢动手,分分钟就会被其他殿下作为攻讦赵王的手段而弹劾,再后来,陛下回朝,因军需案大杀特杀,他更是把脑袋缩回的彻底。
  也就是,自昭武帝登基时,他就再没动过手,先前他们查,是查整个工部谁有错,而后弹劾,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们就只能朝前查几年,不能一查查十几年,所以,也就没查到工部左侍郎。
  但现在针对性的去查,工部左侍郎从出生到何年科举,何年任官,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工部左侍郎的位置的,那是清清楚楚。
  大殿上回荡着陈王的声音,工部左侍郎经手了某某工事,选材降一等,不合格,某某工事,选材不合格……一件件,一桩桩,气氛逐渐变得冰冷而压抑。
  说完了,赵王看着陈王,脸上并没有多少慌乱之色,就其他人觉得当时工部左侍郎不对劲去查,他难道不知道当时工部左侍郎的出声有多突兀吗?
  他当然也会查,且他知道,一定会有人拿这个攻讦他。
  但,说打底,工部左侍郎这贪墨都是十几年前的,他的根基在工部不错,但十几年前,他还没出生,这纯粹是工部左侍郎的个人行为,根本不能扯到他。
  而且,贪墨是罪,但不是什么大罪,只要他出钱将那些工事推翻重建,这件事根本不会影响到工部尚书,影响到工部分毫。
  他这样想,工部左侍郎也同商议的那样,认下了罪并提出出钱重新修缮。
  一切都朝着赵王预想的那样发展,可,在工部左侍郎说完的下一秒,一个人出列了,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看了一眼工部左侍郎,这一眼,令赵王本能感觉到不好。
  众所周知,大理寺卿是干嘛的,查案的又为什么要多看一眼工部左侍郎,就算查工部左侍郎贪墨,他现在已经认罪了,且提出了赎罪的举措。
  ……事实证明,赵王的预感并没有空穴来风,听大理寺卿说的东西,他脸上的神情都快要维持不住。
  死人不重要,或者说,不那么重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是这么说,但是,做起来的话,绝不会因为哪家小公子伤了平民而让其赔罪,顶多在民间事态不好的情况下,象征性的处罚下。
  同样,这死在万寿节前夕的几人当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们死的这个节点,万寿节前夕,这比康郡王用自己血抄佛经给昭武帝还晦气,可想而知昭武帝会是什么态度。
  尤其,大理寺卿说的,经由大雨,他们未能在找出实质的被人谋害的证据。
  又恰好,工部左侍郎自己承认贪墨,水边的栏杆做的不合格,已经发霉,那几人又是落水而亡,那这不就说工部左侍郎要承担这几人死的责任了?
  不不,贪墨是不难解决的,但是,这件事一旦沾上,不仅工部左侍郎要完,工部尚书,乃至他都会被牵连!
  谁让这件事给天底下最至高无上之人找了晦气?
  谁敢让陛下不舒服,陛下会让他更不舒服!
  赵王悄悄看了一眼昭武帝,没看出什么来,但他还是站出来据理力争。
  他绝对,绝对不能,沾上这件事!
  与赵王相反,陈王则是巴不得此事就是工部左侍郎的责任,若是如此,那对赵王的打击能呈指数上升。
  但是,这件事京兆尹调察了那么久,又联合大理寺卿调察,都没调查出什么来,说到底,那一场大雨真是掩盖了一切。
  所以,估摸着,他也不可能调查出实证,把这个屎盆子牢牢地扣在赵王头上,顶多让赵王的嫌疑进一步加大。
  但问题是,他现在这个位置,打压赵王是当然的,那另一个亲王,他又怎么可能让他渔翁得利?
  雍郡王,楚郡王,还是郡王不用管。
  魏王,总不能他和赵王斗生斗死,然后让魏王渔翁得利吧?
  于是,赵王惊奇的发现,陈王转变了口风。
  “……三弟的嫌疑固然最大,但是,醉汉那么晚跑到河边还情有可原,那两个孩子总不至于下大雨的,大半夜跑到河边,而后溺水而亡,这不符合常理,儿臣认为,此事该多多调查,勿要冤枉了好人。”
  说着,他还看了一眼魏王,意有所指。
  第114章 第114章立储(1)
  魏王为什么会觉得被昭武帝处罚是一件好事?
  按照他的设想,即便陈王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处罚,等到尸体之事冒出来之后陈王他们就会懂。
  在万寿节前夕突然冒出来的尸体,这等不吉之事自然会让昭武帝生气,那么昭武帝的处罚就代表着他认为这件事是陈王他们其中一个做的。
  当时注意到工部左侍郎不对劲的不止魏王一人,魏王相信陈王一定会因此弹劾,届时,陈王弹劾工部左侍郎贪墨一事,又有这尸体一事,加之昭武帝的处罚,赵王很大可能会认为这些是陈王陷害他的把戏——因为赵王将陈王原本准备的寿礼当成自己的寿礼送了上去,最近他们也是经常性起冲突和摩擦。
  这样,赵王会因此反击,陈王应战,他们俩应该打的不可开交才是。
  所以,在魏王的想法中,昭武帝的处罚刚好能让赵王猜到陈王身上,觉得他在捣鬼,为陈王和赵王之间添一把火。
  但,陈王始终不是康郡王那个没有多少主见的蠢货。
  之前是陈王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接触军中将领,拓展军中势力,与赵王斗,都是因为赵王过于挑衅,但说到底,这个斗,也没有多让陈王费心,毕竟,实话来说,陈王的势力的确可以单对单压制其他人。
  但,昭武帝将陈王接触军中的路子断了,那陈王就回过神,需要拓展文臣中的势力了。
  陈王并不傻,赵王他需要搞,难不成魏王他就要放过了吗?
  魏王眼眸有些暗沉,他倒是没想到,昭武帝处罚他们的事成了陈王攻讦他的缘由。只是,昭武帝可是从康郡王到魏王,都处罚了,这能说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尸体之事一定是康郡王他们其中一个做的,换言之,就是他们皆有嫌疑。
  只不过,因工部左侍郎的贪墨一事,此事最大的嫌疑是工部,最能牵扯到的是赵王,所以,此事能在赵王看来是陈王为陷害他所致,他俩干起来,其他人在此事的存在感便会减小,甚至到最后能做到此事一定是陈王或者赵王做的,其他人没有嫌疑。
  所以,陈王这调转枪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赵王嫌疑最大,不代表魏王就没有嫌疑。
  魏王倒也不是吃素的,他费尽心力搞这些,不就是为了让赵王他们打生打死,好让自己渔翁得利,发育起来,现在怎么可能让陈王将此事泼在自己身上。
  “按照二皇兄的说法,那岂不是我们都有嫌疑。”
  魏王微微一笑,风度翩翩,没有直接接陈王那一眼的意有所指,而是将所有人都拖下水。
  接了不就证明自己心虚了嘛,魏王才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话漏,他就顺着陈王的话,那两孩童大半夜跑到河边,按照昭武帝的处罚,他们都有嫌疑。
  你说为什么是康郡王他们有嫌疑,而不是其他王公大臣,这不是废话,这几人死的时机,正好是万寿节前夕,大雨又冲刷了所有证据,再加上,最大嫌疑人是工部,牵连赵王……这像不像政敌之间的栽赃陷害的惯用伎俩?
  都不用再说什么,浸于朝堂多年的朝臣立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桩为了搞赵王所做的事,什么样的人能搞赵王?那自然是与他同等级的,殿下。
  于是,在大理寺卿说完此案,朝堂上不少大臣立刻低眉垂眼,他们不是哪一派的,自然也不想被牵扯进此事。
  想也知道,为了算计其他王爷,给陛下找这等晦气,陛下会有多生气。
  甚至于,陛下今天都耐着性子听他们吵吵了……想到这里,中立派恨不得离其他隶属于陈王他们的大臣们更远一点。
  要知道,平常陛下是最不喜吵嚷的。
  魏王一句话将其他人都拖下了水,他们自然要解释,这口锅是万万不能扣在他们身上的,一下子,就比较吵了。
  昭武帝此次倒不是因为生气才耐着性子听陈王他们的解释,而是真的想知道此事是谁做的,布局之人算计赵王,也算计他。
  正是因为此事是在他的万寿节前夕,是给他找不吉,他会生气,所以,布局者才这么算计赵王,这也是在算计昭武帝,算计到昭武帝的反应,昭武帝当然好奇,也当然,想让布局之人承受代价。
  帝王是那么好算计的吗?不要看顾丛嘉送礼预判了昭武帝的反应,而昭武帝没有对顾丛嘉生气,甚至还为此感动,就以为人人都有这个待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