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公海。”风博羽麻利的报了个坐标:“我们去打捞好东西。”
  龙君越又开始心里犯嘀咕了:上次说打捞好东西,结果打捞了什么东西上来?
  现在更想跑去公海打捞东西了,谁知道捞上来的是什么?
  “捞东西?”爱尔法感兴趣了:“捞什么东西?”
  “沉船。”风博羽笑着跟爱尔法说了他的打算:“据说有一艘十五世纪的沉船,在这里的海底趴着,可没人知道具体的位置,也一直没有发现。”
  “哦?哪儿来的沉船?”爱尔法明显浪漫细胞爆棚。
  “在1485年,亨利七世在博斯沃兹战役后杀死理查三世成为英国国王。”风博羽道:“而早在1405年开始,一直到1433年,郑和中国风帆通过印度洋到印度、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亨利七世是看过《马可·波罗游记》的人,听说了之后,也派人想来东方古国,这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地方看看。甚至还带了不菲的礼物,堪称国礼级别,但很可惜,船行到了这里,遇到了风暴,就沉没了,亨利七世在位也就二十几年,派了两次船只远航,都没能成功,他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往航海里投入金钱和精力,甚至还有宝物,于是最后事情不了了之,而他因为失败的投资,就没让史官记载。”
  第246章 出海打捞和争辩
  “沉船的地点就在公海那里,具体在哪儿我不知道,可以去找找嘛。”其实风博羽是知道的,但是他一个人,拉上龙君越,也不行。
  毕竟是在公海。
  但是如果有萨穆埃莱在呢?
  他们本来就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我倒是有沉船打捞的作业公司。”萨穆埃莱的路子太多了,他手下干什么生意的都有。
  “我们也有航海运输,船业子公司里,也有打捞的业务作用域。”龙君越给风博羽拿了一杯水:“如果是在公海作业,不如我们合作?”
  龙君越也明白风博羽的意思,所以顺势而为:“按照国际惯例,我们所有的收获,都对半分。”
  “不不不!”风博羽摇手:“我们各自的打捞船,各自作业,我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我说过的,那沉船不止一艘,谁捞到算谁的,怎么样?”
  其实风博羽记得的只有那一片海域,但里头有三艘沉船。
  两艘西方的,一艘东方的,他的目标是一艘西方沉船,一艘东方沉船。
  他主要是捞这两艘,至于另外一艘西方沉船,上头没什么好东西,他就当送给爱尔法的一个小礼物,小惊喜。
  “确定有三艘那么多?”萨穆埃莱一挑眉毛。
  觉得其中有不为人知的猫腻儿!
  可是爱尔法不管那个:“你提供的大致范围,三艘船,我们只要一艘,确定是十五世纪的航海船只吗?”
  “确定。”风博羽太确定了,因为前世这件事情轰动的很,国际新闻都上了,连外国热点的报到都报了半个月。
  因为那三艘船,分别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总局旗下的船业第十三队、英伦沉船打捞经纪公司和印度洋海船作业集团发现,不过三方意见不一定,三艘沉船打捞的过程也十分的艰辛。
  东方沉船上不仅有精美的瓷器,还有钱币和玉器等物。
  更发现了用桐木箱子,抹了桐油防水,效果做的非常好的密封保存下来的金器,七八件之多,都是明朝初期的宫廷款。
  上面还有镌刻的文本,乃是大明皇朝对外宣威的国礼!
  绝无仅有的孤品啊!
  其次是两艘都铎王朝的东西,也都是金银器皿居多,极少数是瓷器和金银铜币,同样是国礼级别,才有人推断出,当年的英国王亨利七世,应该是想跟东方古国交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这一关,他没通过。
  别人是折戟沉沙铁未销,他是沉船海洋渺无音频。
  而且因为当时走的就是一条船,连第二个都没有,也就没人知道船遇到了飓风,沉没在大海深处。
  “地球表面上,三分之二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多少年来,沉船无数,国际上有名的打捞公司不少,但想在偌大的海洋里查找宝藏,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势力,更需要好运。”萨穆埃莱看着风博羽:“我想你是没时间研究那些东西的闲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消息?确认的那么肯定?”
  比起爱尔法的心血来潮,情绪化。
  萨穆埃莱可要谨慎多了:“出海折腾一段时间,什么都没捞出来,你觉得好吗?”
  “没捞出来就当去看海上升明月了。”风博羽还是那句话:“你不也说了,要陪着爱尔法出来散心的吗?”
  “不要计较得失,随心而为。”爱尔法用吟唱散文诗歌的形势:“我的梦想啊,在海上流浪。”
  “你可拉倒吧!”风博羽吐槽:“你在海上流浪一个试试。”
  “试试?”爱尔法单手托腮:“试试就试试。”
  “少胡来啊,在海上漂流,你以为你鲁滨逊啊?”
  好吧,歪楼了。
  龙君越跟萨穆埃莱都是行动能力非常强的人,他们俩真的组建了海洋打捞船队,五天之后就出发,七天之后就到地方。
  就在要出发的时候,周奇之跟江月书出现在了风博羽的眼前:“我要去。”
  江月书教授就这么一句话,倔强地看着风博羽。
  风博羽一扶额头:“沉船打捞又不是一定能成功,而且去的是公海,条件很不好的。”
  江月书教授却不为所动,还是那句话:“我要去!”
  周奇之在一旁帮腔:“让他去吧,自从我不小心说漏了嘴,他连睡觉都不安稳,非得趴着我不可,不然怕我偷偷溜了不带他。”
  这两天江月书教授非常的“黏人”。
  “你呀你呀,就知道在自己人跟前儿,嘴上没个把门的。”风博羽能怎么办?不点头也不行了啊,这都堵在家门口了。
  于是拉着俩人一起走,顺便介绍了爱尔法跟江月书认识。
  嗯,风博羽觉得这两个人应该有共同语言。
  毕竟爱尔法是个浪漫而自由的哲学家。
  江月书教授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讲师。
  结果他们到了码头,还没上船呢,俩人就吵起来了。
  “我对马可波罗游记存在质疑,是有根据的。”江月书教授扶了扶眼镜:“马可·波罗在书中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所有东方的史籍里,并没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不可能!”爱尔法是相信《马可·波罗游记》的人:“我在博物馆里,阅读过最早的版本。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对东方文化深深的着迷。”
  “不好意思啊爱尔法先生,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江月书教授告诉他:“在元明两朝都没有。”
  “不对啊,有记载的。”爱尔法反驳:“我记得所有史料中有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
  “护送去波斯完婚,不一定非得走海路的吧?”江月书教授跟他争辩:“大元勇猛无敌的是骑兵,去波斯走陆路更安全一些,毕竟那个时候,元朝有半个地球的地盘,可以放羊牧马。”
  “你们元朝不是少数民族创建起来的吗?或许他们的史料有所缺失?”爱尔法的理由也挺有可能:“我记得有一个残卷里提到过。”
  这个江月书教授还真知道,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一位姓杨的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
  不然《马可·波罗游记》都要被当成天方夜谭了。
  爱尔法的质疑,站在朝代更叠上,他觉得明朝修元朝的史书,能有公信力吗?
  江月书教授觉得,历朝历代的历史都是这么修的,本朝不修末代史,是惯例。
  然后俩人就吵起来了,风博羽来的时候,就看到萨穆埃莱抱着爱尔法不撒手,周奇之拉着江月书教授。
  俩人隔着起码两米的距离,扯着嗓门还在争辩。
  江月书教授牙尖嘴利:“马可·波罗是外国人,在当时叫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之中的二等人,他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而且他奉大汗的命令,居住扬州三年,怎么就只对扬州的马具印象深刻?扬州那么繁华,其他的都不值一提?不值得记载?”
  “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外籍官员,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爱尔法的理由也是张嘴就来:“再说了,你们元朝是少数民族创建起来的封建王朝,听说十分野蛮,或许当时民不聊生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