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可不,这地比往年耕的深,又齐整!”围观的村民眼馋的不行,可惜今年排不上。
耕牛是农人的命根子,农忙时最辛苦的就是耕牛,没谁舍得把耕牛往死里折腾。
胡县丞几人慢悠悠来到地里,看到耕出模样的土地,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我来耕两把!”胡县丞忍不住,脱了麻鞋,挽起裤脚下地。
“大人,这…”正干得欢实的苏老二舍不得撒手。
“啥大人不大人的!不亲手试试,怎知江东犁到底好在哪儿?”胡县丞推开苏老二,像模像样架着犁走了。
苏老二只得跟在胡县丞身边,俩人边走边闲聊,不知不觉犁了半亩地。
“大人,我也试试!”户曹吏很有眼色,见县丞大人汗珠子大颗大颗的滴落。
“来吧!这犁真不错!”胡县丞把犁让给户曹吏,坐到田边歇气。
直辕犁他用过,自然感受得出江东犁的优势,就这样的新式犁,不过耕了半亩地,就汗如雨下,可见以前的直辕犁有多费劲儿!
“喝水、喝水!”苏樱和苏绿提着一篮子碗和一大桶凉开水过来。
见县丞大人一行下地,苏樱忙回去把早上烧好的凉白开兑上盐,抬到地头。
“大人请喝水!”苏樱先给胡县丞倒了一碗。
这位县丞大人汗流浃背,像从水里捞出来的。
“多谢!”胡县丞没客气,接过碗一口气喝完,“咦,这水咋是咸的?”
“汗流得多,需要喝点儿盐水补充体内流失的盐,不然会四肢无力、中暑晕倒。”苏樱解释道。
“哦,还有这种说法?”胡县丞觉得新奇,往常热了、渴了只知要喝水,却不想这里面还有说道。
“是啊!人流的汗是咸的,是人身体里的盐流出来,盐分流失太多,身体机制会紊乱,需要及时补充盐分。
不然倒地抽搐算轻的,严重的会要人性命!”苏樱说的浅显易懂。
“难怪了!”胡县丞恍然大悟。
每到农忙季节,田间地头总有干活的农人中暑晕倒,有的甚至抽搐。
只知中暑,却不知何因抽搐,原来是身体盐分流失严重!
大家停下手中的活儿来喝水,看着耕出来的一大片地,满心欢喜。
“这一片也是你们家的?”胡二郎挨着苏樱坐下。
“是啊!”苏樱递给胡二郎一碗水。
“照这速度,你们顶天只耕得出这一片,另一片怕是要空上!”胡二郎算了算时间。
“嗯,剩下那片慢慢耕,待水塘弄好,放水养水田。”苏樱道。
两块地,剩下那块地势稍微低一些,做水田正好。
“你们倒是会安排!”胡二郎笑道。
“这叫因地制宜!”苏樱指着冬小麦这片旱地。
“就这片地我们还要分成两部分,同样的冬小麦、豆类,一部分铺腐土种植作对比,看能增产多少,可惜没有石灰,不然效果会更好,数据更精准。”
“你们做事真细致!”胡二郎真心夸赞。
“摸索阶段,土质不同,使用的石灰、地里铺的腐土配比、用量不同,不说全县推行,单是村里这么多人要吃饭,不细致不行啊,责任重大,一个不小心,地里庄稼就没了。”苏樱笑道。
“你们准备在哪里挖水塘?”胡二郎环顾四周,这一大片几乎都是平地。
“就在这附近即可!”苏樱看看地势道。
“这附近?水从何处引过来,挖沟渠的工程量不小吧?”胡二郎知道苏樱家旁边有条溪沟。
“挖沟渠当然好,不过村里没那么多劳力!先架竹筒引水对付着,以后空闲了再挖。”苏樱摇头道。
挖沟渠得从半山腰开始,沟渠里还要铺石块,不然水流到半路全渗入地里,根本流不到水塘。
竹筒剖开,去掉中间竹节,一根接一根,从高处引水到水塘,水流虽小,日夜不息,要不了几天就能蓄满水塘。
轻便省事,水塘满了,将溪流处的竹筒位置挪开即可断掉水流。
“还是你会想!弄了个巧宗!”胡二郎惊叹。
“这些是后话,不着急,倒是江东犁、粉条我有个主意。”苏樱想起更重要的。
“什么主意?”胡二郎洗耳恭听。
“这江东犁要不了多久会流传到县外,你可要抓住机会,你家在州府也有店铺,可送几架过去。
整架售卖,亦可来料加工,切莫分期付账!你们在那里没有势力,一旦欠债不还,讨债未必能讨回来!”苏樱建议道。
“女娘所言极是!回去立刻安排!”胡二郎很是认同。
“蕨根粉、葛根粉怕是干了,待会儿我做些粉条,你明日走,带些回去!正好拿去州府试试!”苏樱想了想道。
“啊?明日?”胡二郎愣住,早上他父亲说吃过午饭便走。
县衙里还有公事要处理,不能在外面待得太久。
“对,你父亲他们有公务,想来午膳后会离去,你且留下,明日带上粉条、酸枣糕再走!”
苏樱凑近胡二郎低声道,“你和你父亲带着江东犁、粉条、酸枣糕去拜见州府大人,只要他不傻,自然会看到江东犁的好处!”
胡二郎呆呆看着苏樱,小小女娘,官场、生意场懂的不少!
江东犁是重要农具改进,在农耕社会里属于重大举措。
不管它起源哪里,一方官员发掘它,大力推广它,绝对是可圈可点的重要政绩。
不说升迁,至少吏部考评时得上上评。
上司得了这好,自然不会忘记向他进献的下级,胡县丞也能在州府大人那里露个脸,考评也能得个上上评。
至于粉条、酸枣糕,既是请上司尝个鲜,也是借此打开州府上层圈子的敲门砖。
这些对胡家都是极大的好处。
“多谢女娘提点!”胡二郎感谢道。
“谢啥!我只是想尽快让粉条在州府卖开!”苏樱实话实说。
只有胡家好了,荒沟村的生意才能做大做强,做的长久。
第96章 走出困境
“走!做粉条去!”苏樱起身,“阿绿,你和小桃帮我拿些酸枣、栗子粉来!记得还有蜂蜜!”
“唉,好的!”苏绿拉着小桃往家跑。
苏樱带着胡二郎来到村长家,“阿婆在吗?”
“在呢,阿樱!”高氏从厨房出来,“何事?”
“阿婆,我来做粉条,晾干让郎君带回去,顺便午膳给大家品尝品尝!”
苏樱拿起簸箕里的蕨根粉、葛根粉看,这里有山风,日头大,不过一日,粉已晒干,呈颗粒状,轻轻一捏成粉末。
“好啊,正好我也偷师学艺!”高氏玩笑道。
“阿婆说的,这粉条很简单,跟面条制作一样的,揉成面团,擀成面皮切条,诀窍在揉面环节。”苏樱笑呵呵道。
“哦,有何诀窍?”高氏蛮喜欢跟苏樱聊天,通透、坦荡。
“这粉没粘性,必须先用一部分加水煮熟,再掺入生粉,揉成的面团才有粘性,才能擀面皮切条。”
苏樱装了一钵葛根粉,在案桌上用擀面杖碾碎。
取三分之一掺水调成浆,倒入瓦罐里熬煮,熬煮时不停搅拌,以防糊锅。
煮成透明羹状,撤火舀出冷却,掺入生粉揉成面团。
又取来蕨根粉如法炮制,两个面团颜色一深一浅。
然后擀面皮,擀得很薄,抹上生粉,来回重叠成厚厚一叠,用刀切成韭菜叶宽。
再抖开就是两尺来长的面条,整齐码放好。
苏绿和小桃端来半盆酸枣、一大碗栗子粉、半碗蜂蜜。
“我家不是有蜂蜜么?怎的又从你家拿?”高氏不悦道。
“没事儿,阿婆,这是给郎君做的小样,费不了多少蜂蜜。”苏樱笑笑。
待忙过这几天,有必要再去捡些酸枣,就着家里的蜂蜜多做些。
产量不多,卖是卖不成,胡二郎拿去送人不错,周边几个州府,得一个一个拜访。
“你呀,是没吃过苦头,不晓得留存一点儿…”高氏说了半截忙打住。
人家怎会不晓得留存?不都是为了村里?
再说以女娘的能耐,舍这一点儿小头,换回来的指定是大头,自己枉活一把年纪,会啥?还点评人家?
高氏想想觉得好笑。
“阿婆,你笑啥?”苏樱见高氏停住不说话,兀自发笑。
“无妨!我是高兴!咱们村有幸遇到你!”高氏笑道,眼睛有些泛红。
但凡当初他们当中有人懂这些,也不至于过得那么艰难,更不至于枉死好些青壮。
老天可怜他们,送来个能干人,带他们走出困境。
蕨根、葛根粉条分开摆放,再烧水煮酸枣,几分钟后捞出。
苏绿、小桃撕皮。
苏樱开始煮粉条,宽水煮,煮熟后捞出放凉水中冷却,蕨根、葛根的各留一碗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