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椒麻鸡的制作方法与白切鸡有几分相似,鸡皮也是走的“脆、弹”路线,接下来,夺走全部感官的就是椒麻鸡的味道了,那扑鼻的香气,还有辣、鲜两种味道交织在一起。
  汁水丰富的洋葱丝不甘示弱的迸出它独特的味道,与鸡皮上综合调料的香味交织在一起,最后留在舌苔表面的就是花椒的麻,一跳一跳的刺激着舌头,好像过了电一样。
  王雪娇再夹了一块鸡肉,一口下去,汁水在口腔里溢开,似乎每一根鸡肉纤维都透着汁水,显得柔软弹嫩,难怪这家敢拿南疆还不常见的椒麻鸡做为招牌菜,确实有一套!
  这会儿又有三个人进来了,他们长得像本地人,但是说的却不是塔吉克语,与老板只能用生硬的汉语交流。
  他们是慕名而来,想吃这家的椒麻鸡,不幸的是,最后一只鸡被王雪娇买走了。
  老板说:“你们可以明天再来吃,早点来。”
  “明天我们就要走了,回喀什。”
  老板嘿嘿一笑,摆摆手:“走不了~路都没有通。”
  “嘿嘿,你不知道,有一个领导也被堵在这里了,他急着回去,今天晚上连夜干,到明天下午,路肯定就通了。”
  老板“噢”了一声:“很好啊,要是路再不通,我的鸡都不够卖了。”
  那些人又遗憾地看了一眼空空的铝制方形盆子,那里曾经有堆积如山的椒麻鸡,现在只剩了一点汁在盆底。
  “要是不嫌弃的话,可以来尝尝我的,我就一个人,吃不完。”王雪娇热心开口。
  这边少数民族都很好客,不认识的陌生人也能去婚礼上凑热闹,路过牧民家,向主人讨一杯茶水,主人就请人进家吃顿饭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三个人完全没推辞,就在王雪娇身边坐下了。
  王雪娇也不是瞎客气,她把过油肉拌面吃完了,馕坑肉只吃了一半,椒麻鸡吃了一条腿,一对翅膀,确实还剩了好多……她已经有点吃不下了。
  他们点了拉条子,然后与王雪娇攀谈起来,王雪娇得知他们是喀什一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出来陪领导出差。
  领导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写报告,他们只能自己出来觅食。
  “这么爱写报告……”王雪娇心中悲愤。
  冯老!看看人家!!!
  人家是领导自己写!!
  不是让我这个小兵写!
  你就不能学学人家嘛!
  差距啊!
  你要反思!
  几个人继续瞎聊,王雪娇又得知他们是来扶贫的干部。
  边境地区最需要的就是稳,人一旦穷,什么事都敢干,什么东西都敢出卖。
  而塔什库尔干,这个与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地方,偏偏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特困县。
  一直以来,县政府都在努力,本地的农牧民不愿意经商,就给福利给政策,硬拖着他们去赚钱。
  一个人抱怨道:“这边的人,要他们多干一点,简直就像是要了他们的命一样。今年县政府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农贸市场,可真不容易啊……看看人家南边的特区,谁不是抢着做生意,就这么一个农贸市场,想拉人进去卖东西,就差给他们磕头了。”
  “等他们尝到甜头了,也会积极主动,以后会好起来的。”另一个人安慰道。
  王雪娇在旁边帮腔:“是啊,老板,你也是从外地来的吧?”
  “为什么这么说?”老板笑着问。
  王雪娇微笑道:“椒麻鸡是北疆的,刚兴起没多久,你就已经会做啦,还做得这么好,至少得是亲自吃过才能做得出来。”
  “我是本地人,我哥哥住在乌鲁木齐,我是在那里吃到的。”
  “哦。”王雪娇点点头。
  老板问王雪娇:“你不像本地啊,你是哪儿的?”
  “我是石河子的。”王雪娇信口胡编,之所以挑那里,是因为石河子本身就是一座人造城,是兵团把它建设起来的。
  以及,王雪娇对它还挺熟,那里有她曾经觉得自己要是学习一塌糊涂,也至少能考到的……石河子大学。
  老板点点头,没有再问了,大概他对石河子也不太熟。
  几人吃饱喝足,结账的时候把王雪娇的账一起结了,还让老板多打包一份手抓羊肉给她:“我们吃了你的鸡,还你一份羊。”
  王雪娇连连摇头:“不用,真的不用,吃不下了。”
  他们还以为王雪娇是在客气,付完钱就跑了。
  “……噫,跑得真快。”王雪娇对老板说,“真不用给我打包,我真吃不下了,我明天就走了,又没有锅加热。”
  老板想了想,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纸币:“那这钱得退给你。”
  此时,王雪娇忽然听到旁边桌上有一个客人说了一句什么,她听清楚了,却听不懂,但这个人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都很不友善,王雪娇疑心他在骂她,非得逼老板退钱。
  王雪娇想了想,问道:“你明天什么时候出摊?要是路还没修好,我再来买一份椒麻鸡,真好吃。”
  老板很高兴:“好吃吧~我明天一点出摊。”
  “啊??这么晚啊。”王雪娇震惊:
  老板震惊:“一点还晚?这边都是一点半两点吃午饭,出来太早干什么。”
  “……哦……忘记了。”
  虽然用着北京时间,但是实际时差是三个小时,跟巴基斯坦共用一个作息时间。
  回到旅馆,男人们去嫖了,没回来。
  只有张英山和阿里在屋里说话。
  张英山看到王雪娇很高兴地迎上去:“晚上吃了什么?”
  “拌面、馕坑肉还有椒麻鸡。”
  王雪娇一边说,一边绕过张英山,直奔阿里:“阿里,我刚听到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骂我?”
  她把那句话念了一遍,阿里摇摇头:“不是,这句话是说,官老爷就喜欢把他们自以为好的东西施舍给我们,想把我们都变成驯服的羔羊。”
  ————————
  写着写着,被自己的回忆馋到了,打开某宝,下单新疆椒麻鸡……真是物离乡贵,椒麻鸡真是贵的呀匹。
  第178章
  对于本地人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这种事情,王雪娇接受度良好,刚才那几个干部也说了,很多农牧民宁愿抱守着原有的贫穷生活,也不想经商。
  如同《白马啸西风》里的高昌人,他们把唐朝皇帝送来的东西都收起来,不愿意对原有的生活方式进行一点点的改变。
  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又觉得穷日子过得难受,开始寻求传说中的来世、死后天国……这不就给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趁机而入的机会。
  今天那三个人之中,一个是银行口的,说这里的人也贷款,但是贷款不是为了给家人看病,就是给孩子上学,贷出去一千块,三年以后连利息都收不回来,别说本金了,兜比脸都干净。
  另一个也在抱怨,说免费送的羊羔和母鸡,是指望他们能好好的养着,羊生小羊,鸡生小鸡。
  结果一转头,贫困户呼朋唤友,叫来邻居亲戚,把羊和鸡杀了,大家美美吃完这一顿,然后……然后就等着下一次再送免费羊和鸡。
  工作太难做了,扶贫扶得他怀疑人生,一会儿觉得他们穷得真可怜,一会儿又觉得他们穷得真活该,就等着伸手等人给,没人给就指望死后上天国过好日子。
  王雪娇的朋友们里也有做过支教和扶贫工作的,情况跟他们差不多,积极进取的勤快人有,躺着等、靠、要的懒汉也不少,懒的还一个比一个横,外人说话根本不好使。那几个做扶贫的朋友吐槽:“本以为最大的难点是对抗大自然和找到适配的农业技术,没想到是要先搞定村长和族长。”
  王雪娇只能安慰他们:“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就是要等得稍微久一点,等到新一轮的援疆,等到深圳成为塔什库尔干的对口支援城市……一整个理念完全被打碎重建,才能好。
  只不过没有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如果跟唐代人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会说这是大逆之言,就连写下“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黄巢,也没想着要改变政体,清末能有这么多人觉得该终结帝制了,是前面那么多案例证明帝制实在没得玩了,要不换条路走走吧,才决定换方向。
  王雪娇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她见过被搅乱国家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知道坚持下去可以看到成果。
  能见到成果,就有无数的人付出,如果说扶贫和支援疆藏的干部是施肥的,那么王雪娇就是捉虫的。
  把影响开花结果的害虫都抓出来。
  清晨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里照在王雪娇脸上的时候,她伸手抓起枕边的手表看了一眼时间,不由吓了一跳,九点啦!!!
  王雪娇猛然坐起来:人民群众该上班了,应该可以出去打听打听路通了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