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周缨道:“也不能算很轻松。但没事时,总想着回来看看。”
  汪浅点点头,埋头品尝。
  入宫三载,成日相见,已然熟稔,沈思宁大着胆子剥了些栗子加在她碗中。
  汪浅抬头看她,与她说了一轮闲话。
  泥炉烧得正旺,烘得众人面色酡红。
  周缨慢吞吞吃着嘉庆子,笑着看三人说说笑笑,面上亦情不自禁地浮起笑来。
  待低阶女官也放了炭,已是十月。
  这时各州县秋税已如期收缴完毕,岁末前起运,于次年春日运至京仓,纵使朝廷明令减赋三成,国库岁入仍较往年倍增。
  上意甚慰,特下恩旨,着有司议功,户部官员、各路田政、州县承差官皆量功擢一至三级任用。
  制拜崔述为参知政事,兼判吏部、户部事,总领一应铨选事宜,包括田政有功者擢赏、有过者贬黜、病殁任所者优抚事。
  一朝官拜副相,同判吏部、户部两大顶尖实权部曹,崔述在朝中的地位可谓一时无两,约莫只有正相徐涣凭资历尚可压上一头。
  二月初,复降诏令,特授崔述为昭宁四年会试主考官。
  为示轻经义、重策论之意,崔述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为范文,再论清田稽户之策。
  举国应试者竞相揣摩考官喜好,无不将此文反复研读,条分缕析。一时之间,士人碰面,此话题总是层出不穷。
  而立之年任会试主考官,在历朝都是鲜见的事,在朝中自然又是激起了诸多不满和反对。
  但自缉狱司设立以来,近两载内,经数次扩充,几有横行于朝野之势。
  对于中旨,已鲜少有朝臣敢再提出意见,生怕稍有不慎,便落得个越职言事的罪名,被缉拿下狱。
  本有想联合徐涣对崔述施压者,也因二者之间旧交甚笃望而生畏。
  况清账、清田两件大事里,经崔述之手提拔的官员,从朝中至地方,可谓不计其数。又经春闱考试,同年入朝的士子以其为座师,一时之间,崔述可称是门生故吏遍朝野,地位显赫,几乎无可撼动。
  便在这样的声势下,吏部再上《奏请革新吏治疏》,言吏治积弊日久,恩荫冗滥,仕途壅塞,实务之才零落。
  一请裁抑恩荫,五品以上官止荫一子,终身限授散秩,不得擢任实权官缺;罢武职世袭,勋官迁转一律以战功为据,皇亲、勋戚子弟从军者,与士卒同例。二请广开才路,科举增设实务科,试水利治河、田亩算法、灾疫防治等,中试者授官。三请严明吏考章程,定春秋二考之制,核农桑、赋税、狱讼、学政、工程、仓储六事,以实效定陟罚,凡经罢黜,永不叙用。
  齐应敕谕政事堂公议,四月,三策颁行天下,朝野上下为之震颤。
  既绝仕宦勋贵累世公卿之路,满朝勋戚满腹怨言,然碍于齐应积威与缉狱司恶名,终是不敢明目张胆唱反调,只好私下消极怠工,阻碍政令推行效率。
  为遏制这帮猾吏阳奉阴违,吏部亦强硬反制,春铨秋考愈严,不合格者一律贬黜。
  双方来回拉锯间,昭宁四年走向尾声,昭宁五年的春日姗姗而来。
  三月十七,皇帝领皇太子率百官移驾京郊禁军军营,检阅禁军训练成效。
  至午间,帝后于校场赐宴,随行官员皆出席。席间禁军官兵表演马背开弓、越障马术等技,帝后亲酌御酒褒扬胜者,赏金锞晋官阶,将士山呼万岁。
  晚间,齐应兴致未歇,再赐小宴,三品以上官出席,席至一半,嫌舞乐太柔,命换剑舞。
  教坊舞姬各个身段窈窕,纵是英姿剑舞,亦难掩芳华。
  雍王看了半晌,一时心痒,伸手拽过一名舞姬的腕子来,那舞姬猝然受惊,剑当即脱手,竟是直奔左首的齐延而去。
  电光火石,距离太近,禁军不及施救,跪坐于太子右后侧锦墩上的崔易见状,猛地扑身向前,一把将齐延推开。
  剑器斜擦着桌案掠过,带翻一盘金橘,玛瑙荷叶盏坠地,惊起清脆声响,金橘四散迸跳,滚落满地。
  禁军一拥而上,将齐延护在中间,眼疾手快将那舞姬锁喉拿下。
  雍王自知罪过,跪地请罪。
  破阵乐已停,落地的金橘犹在翻滚,尚未停下。
  御座上的皇帝面色沉沉,半晌才笑了一声:“教坊兵器并未开刃,既是钝器,又有惊无险,便罚雍王为大伙舞上一段助兴罢。”
  雍王本性风流,对舞剑之事手到擒来,并未将此视为惩罚或羞辱,当即如释重负,叩首谢恩。
  齐延带崔易离席更衣,候在外头的周缨与温瑜奉命至门口接引。
  行将转身退下时,蓦地感知到一道视线,满座王公,周缨不敢抬头去辨那目光自何处投来,也分不清是落在身侧的齐延还是自个儿身上,低垂着头护着二人离去。
  伺候齐延更完衣,周缨屈着身子为齐延佩玉饰。
  齐延这两年个头蹿得快,已不比周缨矮上多少,周缨边微屈着身子整理服饰,边问道:“殿下没吓着吧?”
  四载下来,景和宫众人皆知,齐延待周缨更为宽和,与其余宫人有些细微差别,贴身伺候本是温瑜之责,但周缨亦常有分担,二人倒常有轮值之势。
  齐延微垂着头看她,压低声音道:“近来朝中多有上疏,谏言让我开府。许是明年,我或许便将移居东宫。周掌籍,届时你想留在母亲身边,还是随我一并前往东宫?”
  皇后掌女官铨选考核,本朝渐成定制,尚宫局每年定期清点,若不能升任高阶女官者,年届廿五便将放还出宫。
  留在景和宫,与随侍一个不知何时才能掌权的皇子相比,于她这个已年满廿一的宫人而言,恐前者才是眼下更好的选择。
  “时日尚长,今日提起,是让周掌籍慢慢思量,届时再将答案告知于我。”
  虽如此说,但四载相随,日日相伴,周缨几乎没有多想,便道:“臣入宫以来,名义上是尚仪局女官,实任景和宫女史,若再往细了说,实为东宫内臣。”
  “我知道了。”齐延整衣返席。
  崔易稍稍落后一步,有其余宫人在侧,不好交谈,便递了个眼神给周缨,示意她自个儿没事,不必忧心。
  小小一段插曲并未影响皇帝兴致,御辇在京营驻留三日,方返宫禁。
  是夜,齐应未至景和宫。
  登极四载有余,皇后再无所出,朝臣数次谏言速行大选,皆被齐应驳回,后逢缉狱司以越职言事罪名横行朝野,朝臣不敢再随意进谏,此事暂歇。
  齐应亦是除政务万分紧急时,几乎每夜都会留宿景和宫。
  这几日并未积压太多政务,但皇帝今夜却没有过来。
  章容命尚食局备些清爽的菜食送往明光殿,送膳的宫人至明光殿时,听得里间传来猛烈的咳嗽声,登时吓软了腿,勉强稳定心神,才完好无损地将食盒转交给明光殿宫人。
  知内间气氛凝滞,内侍并未上前,只将食盒暂且搁在偏殿。
  正殿中,齐应已在御座后僵坐了不少时辰。
  灯烛将殿内烘得暖意融融,但许是夜来天寒,他仍觉得周身发凉。
  案上摊着一份御史台参劾崔述的奏疏,他已看了近半个时辰。
  自崔述权管吏部事以来,因握着满朝官员的考课升迁,除少数清流外,已甚少会有官员再上疏弹劾他之行事。
  但为广开言路,言官之铨选考核,素来不由吏部独断,故御史台言事,向来不受朝中要员威压。
  御史台这回一不做二不休,私下将崔述私置密探的消息泄了出去,联合早先畏于崔述权势暂且蜇伏的清正之臣一并上书,言此等心术不正之徒不配执掌天宪,望圣上明辨忠奸。
  想是私下筹谋已久,趁这几日崔述随御驾出行,朝中暂且露了个缝出来,这才通过通政司将这道联名上书的折子递了上来。
  齐应目光落在其上字句上,“私置密探司,耳目遍及全国,凡州县之事,京畿近郊,朝发夕至,南北边地,十日入京。”
  齐应坐了半日,待胸肺间的不适渐渐褪去,方问:“薛向这几日返京了么?”
  “回陛下,暂未。”近侍恭谨作答,大气不敢出。
  齐应平声道:“传朕口谕,令缉狱司副使前往捉拿崔述。”
  缉狱司破门而入时,雪蕉庐内一片寂静。
  离京几日,政务上倒还稳定,没有过多棘手之事,今日回来后处理完毕,崔述得了闲,正在看周缨抄录的《倦翁笔记》的
  第四卷,时不时地添上几笔,或略作修改。
  杜悯学识渊博,多要查阅典籍,才能将其间典故渊源一一捋清记注,周缨这活做得慢,半年方能整理出一卷,如今两载下来,尚余一卷未完。
  因她格外用心,他得闲时阅览增删,所费工夫却并非很多。
  他正提笔仔细添补一处错漏时,漱石山房的门被人毫不客气地撞开。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ht.html" title="林叙然"target="_blank">林叙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