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金佑谦噗通一下跪在地上,冲着裘智行了个大礼,感激涕零道:老爷待我恩重如山,无以为报。
  金佑谦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是柳管家,裘智在大堂上并没有揪住这点不放,给自己留了些颜面。今日分家产又十分公平,而且看裘智的态度,并不打算革除自己的秀才身份,金佑谦心中颇为感动。
  裘智看了朱永贤一眼,朱永贤立刻上前把金佑谦扶了起来,劝道:别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裘智不喜欢搞诛九族那一套,金佑谦既然没犯法,自己肯定不会牵连他,毕竟投胎没法选。何况金佑谦积极配合办案,人挺老实的,裘智更不会把他怎么样了。
  裘智道:男儿膝下有黄金,你好歹有功名在身,以后别动不动就下跪。
  金佑谦点点头,裘智又问他未来的计划。
  金佑谦神色黯然,道:科举路是走不通了,也不能坐吃山空,我打算换个名字,去别的县找个师爷或教书的差事。
  金佑谦知道能保住秀才的身份就算烧高香了,继续往上考,让人哪天挖出这件案子,保不齐一撸到底。
  裘智听金佑谦考虑做师爷,眼睛一亮,笑道:不如你来给我做师爷吧。
  朱永贤立刻不乐意了,嘟着嘴道:他做师爷了,我干嘛啊?
  朱永贤觉得除了自己,谁都不配伺候裘智,而且看金佑谦那呆呆的样,肯定做不好师爷,回头给裘智拖后腿。
  裘智冲着爱人笑笑,安抚道:我看人家巡抚、总督好几个师爷呢,我多请一个也无妨。你是首席师爷,他是普通师爷。
  朱永贤听了这才转忧为喜,想想金佑谦好歹考了功名,又在书院读过书,回头可以帮裘智处理文书上的事,这样不用裘智费心了。
  白承奉都快哭出来了,暗道:王爷,您不会师爷当上瘾了吧。
  金佑谦没想到裘智居然愿意请自己,惊得半晌没回过神,过了许久才磕巴道:你。。。想请我?
  裘智看着金佑谦,认真道:对啊,我原来那个师爷不行,骑不了马。你想我经常在外办案,师爷总跟衙里坐着不合适,就给他打发走了。我看你骑术不错,又会写文章。
  裘智不愿在背后说乔师爷坏话,便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裘智继续道:一年我给你这个数。说着,伸出了五根手指。
  他想乔师爷要价一千八两,金佑谦毫无经验,先给五百两,他要是做的好,再给他加点。
  金佑谦犹豫片刻,他虽没做什么坏事,但在宛平县名声不大好,所以才想去别的县讨生活,可转念一想,做生不如做熟。
  金佑谦对裘智还算了解,知道为人和善,最后下定决心,道:好,我干,五十就五十。
  金佑谦自小没为钱发过愁,对师爷的工资并不了解。他的那些同窗知道了金家的事,避之唯恐不及,金佑谦无处打听。他这几日和家中仆人聊天,知道普通人一年三十两就过得比较充裕了,所以觉得裘智给他五十两已经很好了。
  裘智没想到金佑谦竟然只要五十两,不由大喜过望,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了,立刻安排起金佑谦的衣食住行了。
  裘智殷切道:衙里有住的地方,你明天就搬来,然后把你现在住的房子赁出去,又是一笔收入。内衙有小厨房,我每月给你按最高标准交伙食费,一个月十两。一个季度给你二十两制装费,冬天三十两。回头干得好,年底给你发奖金,至少是你一年的工资。
  当初裘智看乔师爷不顺眼,想着乔师爷工资比自己都高,还和自己这计较这点伙食费,于是就按最低标准交。现在金佑谦只要五十两一年,裘智一开心,决定按最高标准补给他。
  金佑谦没想到裘智这么大方,处处为自己着想,心中十分感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裘智对自己的期待。
  双方都觉得自己捡到宝了,异常愉快地签好了聘书。
  朱永贤拍着金佑谦的肩,笑道:我是首席师爷,比你高一级,我才是老爷身边第一人。
  白承奉翻着白眼想道:二爷给金佑谦发工资,人家是真师爷,你贴人又贴钱,你是大冤种。
  分割线
  李货郎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兜售自己的货物。他们这种行脚小商贩,无论三伏还是三九,都得在外边,如今骄阳似火,李货郎热得满头大汗,拿出一壶水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他摇着货郎鼓,高声喊道:买针头线脑,买梳头油、桂花油,买拢子、篦子喽。买皂角、胭脂、香粉,买绒花、簪子、头绳,货郎送货到你家。还有小孩的零食,酸枣面、果丹皮,买糕干、面人、龙须糖喽。
  咯吱一扇大门被打开,一个小男孩约莫六七岁的样子,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他低着头慢慢地蹭到李货郎面前,小声道:要两块糕干,一个面人,一勺酸枣面。
  院里又走出一个女人,来到小男孩身后,温柔地摸摸他的脑袋,道:要乖乖吃药,才能吃糖哦。
  李货郎包好了小孩要的东西,递给了那个夫人,笑呵呵道:承惠,一共九文。
  妇人接过零食、付了钱,就抱起小男孩往家走去。
  小男孩似乎在母亲的怀抱里找到了安全感,也不再躲闪,把脸搭在母亲肩上,左看看、又看看,最后冲着李货郎挥挥手。
  注1:引自《交易的工会和罢工》作者:托马斯·约瑟夫·唐宁。
  第17章 假期变加班
  立秋后凉快了不少,秋高气爽时节适合做一些户外活动。只可惜卫朝官员的假期少的可怜,平时根本没有休息日,每天都在上班,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放假。
  裘智每天都在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了八月十五,就开始盼重阳。
  进入九月,天气越发凉爽了,裘智和朱永贤感觉好久没出去约会了,便打算重阳节当天去北郊妙灵山登高。
  北郊除了妙灵山,还有一座万宁寺,寺里的斋菜远近闻名。二人商量后决定,九月初八在寺里借宿一晚,顺便尝尝素斋。第二天一早,再去妙灵山爬山。
  朱永贤虽然不爱吃素,但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
  万宁寺作为京郊最大的寺庙,香火甚旺,香客络绎不绝,重阳又是出游高峰,要不是朱永贤有关系,二人临时起意,未必能在万宁寺订到房间。
  寺里的和尚做完了功课,准备好了素斋,钟头敲响大钟,叫香客们起床用饭。
  宛平县丞衙里原来有个捕快,姓刘名重阳,生母罗氏,与刘父结婚数年不曾有孕。罗氏听说万宁寺素来灵验,便在重阳时拜佛求子。罗氏拜完了菩萨,没几个月就查出了身孕,次年重阳节当日生下了儿子。
  因是在重阳节时求来的,又出生在重阳节,给儿子取名刘重阳。也不知是佛祖显灵,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自从生了刘重阳,罗氏接连怀孕,一共生了四男三女,因此越发的虔诚了。罗氏每年重阳都会带着一家人,来万宁寺上香祈福。
  刘重阳的媳妇姓赵,赵老爷子在县里开了个茶馆,只得这么一个女儿,就招了刘重阳做上门女婿。夫妻二人感情一向融洽,赵老爷子去年一病没了,刘重阳辞了衙门里的差事,继承老泰山的衣钵,回家开茶馆去了。
  刘重阳与妻子成婚后,依然每年重阳来万宁寺参拜。二人膝下育有一双儿女,如今是一家四口年年来此拜佛。
  赵氏从小在家中茶楼帮手,一向起得早,天蒙蒙亮就从梦中醒来。刘重阳做过捕快,习惯了早起。二人不等敲钟就起身收拾,又叫儿女起床,只等着晨钟一响就去用餐。
  刘重阳走到院里,听到对面屋里传来淅淅索索的声音,想来里面的夫妻也已经起身了。
  刘家四人用过早饭,准备回屋漱口净面,好去大殿拜佛。四人回到院中,见对面房间的屋门半开。
  赵氏道:这两口子怎么走得这么急,连门都不关好了。
  刘重阳闻到空气中隐隐有股血腥气,他到底做过捕快,心知有异,立刻上前查看。刘重阳透过门缝往里瞄了一眼,只见屋内凌乱,桌椅板凳倒得歪七扭八。他急忙把门推开,只见两具尸体倒在地上。
  刘重阳见惯了大风大浪,倒是不甚慌乱。
  赵氏见丈夫呆愣在原地,心生好奇,也走上前。她没见过死人,猛然看到屋里的场景,下意识的尖叫了起来。
  张捕头得知万宁寺发生了凶杀案,想着今天县丞不办公,便没让金佑谦给裘智送信,自己带人赶到万宁寺。张捕头到了寺庙门口,竟发现朱永贤身边的侍卫正在维持秩序,等他进入现场,看到裘智正在那忙活。
  张捕头不禁又是汗颜又是钦佩,这县丞和陈爷也太热爱工作了,假日还不出去玩,而且他俩怎么得到的消息,这么快就赶了过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