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黛玉自幼养在深闺,性格腼腆。以往外出都是从垂花门上轿,从不让外人看到。如今几人走在巷子里,周围人来人往,不免有些羞手羞脚。
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凄厉的女声:谁敢抢我的孩子,我跟你们拼了。
那声音撕心裂肺,充满了绝望。黛玉不由停下脚步,回过头去看。
黛玉见一个妇人,表情狰狞,好似从地狱中爬出来的恶鬼。她手持一把菜刀,不停地朝着身边的两名大汉挥舞。
看她的神色就知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两名男子被她吓得不敢靠近。
过了一会,其中一名男子看了同伴一眼,咬牙切齿道:下次再来。
横的怕不要命的,妇人真跟他们拼命,二人也怂了。妇人见二人离去,扔下手中的菜刀,搂着一个小女孩放声大哭。
她的哭声凄凉而又悲惨,听得黛玉心头酸楚,仿佛有人在用石杵捣她的心。黛玉不由想起当年母亲过世前,亦是这般抱着自己大哭,眼中满是不舍以及伤心。
可见天下的母亲,不论贫富贵贱,待子女的心都是一样的。
街坊邻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黛玉听了两句,便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女孩叫草儿,父亲病重,母亲借了二十两银子给丈夫看病,借钱时签了张字据,本以为是借条,却不料竟是女儿的卖身契。。
现在人牙子找上门来,要不还钱,要不把孩子带走。妇人没钱,又舍不得女儿,就要和他们同归于尽。
黛玉叹了口气,从包袱里取出二十两银子,走到妇人身前,道:婶子,这钱你拿去还债吧。
黛玉手头并不宽裕,而且她心里清楚,未来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然而看到那位妇人,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如何还能袖手旁观,不免起了侠义心肠。
宝钗看黛玉这般心善,不禁微微一叹。这才是她认识的颦儿,即使自己身处泥潭,还不忘对别人施以援手。
妇人尚未开口,旁边一位老妇按住了黛玉的手,警惕地看着她,问道:我瞧着姑娘脸生,敢问贵姓啊?
老妇见黛玉容貌出众,通身的气度好似天仙,与周围众人格格不入。老妇不免起了疑心,生怕这妇人刚出虎口,又入狼群。
宝钗最近常在贾府与薛家之间来往,与这老妇认识,忙上来替二人介绍。老妇姓赵,是养生堂里的老妈子,专门照顾被遗弃的孩子。
草儿家境贫寒,养生堂就在这条巷子里,草儿偶尔会去那里蹭饭。今天赵妈看到有人来抢草儿,便过来帮忙。
赵妈得知黛玉不是坏人,便让妇人先收下银子,以后慢慢还给黛玉。妇人见状喜出望外,拉着草儿给黛玉磕头,不停地道谢。
薛家的宅子是百年前一位本家姑娘置办下的,虽不及贾府富丽堂皇,却小巧温馨,黛玉一见便喜欢上了。
黛玉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带着贾母给宝钗的金子,来到宝钗的房中。
宝钗见到黛玉,不由得愣了一下。
贾家遭逢巨变,今日搬家又免不了车马劳顿,黛玉素来身体娇弱,宝钗以为她需要修整几日,不料她竟急着来道谢。
宝钗担心黛玉的身体,定睛细看,见她气色不错,身子骨看着比贾家煊赫时还好了几分,心中暗暗称奇。
黛玉向来多愁善感,但贾家出事后,她反而不爱胡思乱想了。毕竟朝廷如何裁决,不是她能左右的。
何况黛玉原先一半的气都是为宝玉生得,如今宝玉要照顾贾琮、贾环两个弟弟,无暇来黛玉面前晃悠。黛玉心中杂念少了,身子因此好了不少。
宝钗虽不知其中缘由,但黛玉身体渐好,心中也感到欣慰,笑道:本来想让你休息几日,再请你过来说话,没想到你却自己来了。
黛玉福身道:我是来谢姐姐施以援手的。
宝钗连忙扶住黛玉,温柔道:你我姐妹,何必说这些客套话。
宝钗亲昵地拉着她的手,两人坐了下来。
黛玉方才听赵妈提起养生堂里弃婴的惨况,心中十分难受。
草儿的母亲被人欺骗签下卖身契,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赵妈在养生堂里干了三十年,见过不少孩子吃了不识字的亏,被人骗去卖了。
赵妈她们再是心疼也是无用,自己都大字不识一个,如何教孩子们读书认字。
黛玉听完赵妈的讲述,心情异常沉重。她原以为自己的身世已经够悲惨,如今一对比才明白,有人生来就在尘埃中。
黛玉有些为难地看了宝钗一眼,似乎有些话难以开口。她踌躇了一会儿,最终下定决心说道:宝姐姐,我想以后去养生堂教那些孩子读书认字。
如今黛玉暂居薛家,她有什么打算自然要告诉宝钗。黛玉不指望这些孩子能吟诗作对,至少认识几个字,不再受人欺骗。
宝钗知道黛玉心肠好,没想到她竟然这般热心,不光替草儿家还了钱,还打算去养生堂帮忙。
宝钗赞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注1.)。颦儿穷时也能兼济天下,实在可敬。
黛玉被宝钗夸得脸红,嗫嚅道:还不是和姐姐学的。
薛蟠问斩,薛家生意被查封,家里乱作一团。宝钗她们搬走,还能带上自己和贾家的姐妹,实属难得。
黛玉听宝钗的语气并不反对自己去养生堂,心里不由得松了口气。
说完这件事,黛玉从袖子里掏出三个元宝,塞到了宝钗手里:老祖宗前几天把姐妹们找去,交代了身后事。她说你在她心里和自家的孙女一样,这金子是老祖宗托我转交给你的。
宝钗听了不由脸色一变,嗔道: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宝钗当然明白贾母的意思,无非是希望自己看在钱的份上,好好照顾黛玉几人。商人重利不假,但亦有情。她做主让薛姨妈把姐妹们接来,只因姐妹之间的感情。
黛玉看宝钗面带薄怒,忙解释道:&自是当你是一家人。二姐姐、三姐姐和惜春都有份,每人三锭。你现在不收,莫不是看贾家败落了,嫌弃与我们做姐妹不成?&
宝钗听了黛玉的话,怕自己执意不要,对方多想,便接过了金子,心下暗道:就当是先寄存在我这了。
如今贾府风雨飘零,金子留在贾府确实有些危险。若是被查抄了出来,以后贾家需要用钱,一点积蓄也无。放在薛家还安全些,毕竟薛蟠的案子已经尘埃落定,应该不会有人来抄家了。
宝钗打定主意,如果贾家将来需要用钱,便将这些金子全数归还。如果贾家不需要,等到黛玉等人出嫁时,给她们添妆。
宝钗轻轻拧了拧黛玉的嘴,啐道:&你这张嘴,我说不过,只能却之不恭了。&
宝钗把金子收进箱子里,然后叫来香菱,让她把贾家的几个姑娘请来,自己有话和大家说。
注1:摘自《孟子》
第49章 女儿也有习武人
香菱的身世早已查明, 她是被拐卖的,而非亲生父母所卖,按律应当归还本家。但香菱被拐时年纪太小, 不记得家人还有祖籍, 因此无处可去。
薛姨妈虽知香菱无辜,但自家祸事全由她而起, 心中难免不喜, 本想给香菱一锭银子,把她打发走。
宝钗如何敢让香菱离开薛家, 和薛姨妈据理力争, 最终将她留了下来。
香菱生得标致, 性子又极为单纯, 只怕前脚刚出薛家的门, 后脚就再被人拐了去。
如今,香菱住在薛家, 跟着宝钗学习生意上的事,帮她一起打理家业。
等迎春几人到了, 宝钗神秘兮兮地问道:你们可知这宅子的来历?
几人听贾母提起过,这宅子是薛家一位老姑太太置办的, 但如今宝钗有此一问, 便知她要讲古。几人顿时来了兴致, 眼睛亮晶晶地看向宝钗。
宝钗清了清嗓子, 开始娓娓道来。这宅子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薛玫的老姑太太的产业。
薛玫是薛家族长的女儿,自幼聪明伶俐, 颇有生意头脑, 一直帮着父亲打理族中产业。薛家传给后世子孙的生意, 大半是由这位老姑太太一手打拼下来的。
薛玫一生未嫁,这宅子是她晚年养老的居所。听说她还从养生堂里抱养了一个孩子,养在膝下,聊以慰藉。
老姑太太死后,宅子归了薛家,而她领养的孩子则不知所踪。薛家曾派人寻找过这个孩子,但一无所获。因此,后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老姑太太从未领养过孩子,不过是年代久远,以讹传讹罢了。
探春素有才志,深恨自己是女儿身,若是生为男子,早已离开贾家,在外闯荡了。如今听了玫姑太太的事迹,得知薛家大半的江山都是对方打下来的,不由暗暗钦佩。
探春拍案而起,赞道:这才是巾帼不让须眉,我辈之楷模。
众人皆知探春的抱负,如今见她激动地双颊泛红,不以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