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19节

  “小齐,你现在是什么感觉?”于知乐问。
  于齐的手微微颤抖,应道:“害怕,想撞墙。我怕他们像桃花村一样卖相同的东西,怕大家因为我做的蠢事骂爹娘、哥哥和小霖。”
  “那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是什么心情?”于知乐追问。
  于齐想了想,回答:“期待、开心,还有一点害怕。期待计划成功,开心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但又害怕有突然事件。”
  “嗯,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我要教你的最后一个步骤。”于知乐敲了敲桌子,让他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你要在镜头下演活另一个人,不能仅停留在剧本对他的描述,还要深入理解他的恐惧。”
  于齐因为惊慌,完全没办法进入思考状态。
  “别担心,这是我策划的一场实战演练,你演的是你自己。”于知乐解释,“而海竹和二婶演的是我剧本里的她们。”
  于齐眉头骤然放松,若有所思。
  于知乐任由他站在原地悟道理,埋头处理工作。等他思绪回笼,姐弟二人才结伴去食堂。
  时间悄然流逝,新品鱼丝、香辣小鱼干和香辣鱼豆腐的研究进展顺利,很快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何副团长儿子一行人却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他们没有专门做鱼糜的机器,只能依靠手工做鱼蓉,很难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而战线拉得越长,他们的焦虑情绪增长得越快,已经有出现内讧的趋势。
  在杜生手下的引导下,李记者和刘记者对他们几人的调查也越发深入,开始调查到他们父母一辈利用职务之便某图私利的事。
  所有事情在四月下旬被曝光,京市的普通百姓被某天晨报上一则醒目的大标题吸引——“干部子女暗中开小作坊,与黑市头目勾结,其父母在背后充当什么角色?”。
  虽然报道没有指定道姓,但配上何副团长儿子和他的狐朋狗友的侧脸图,让熟悉他们的人一眼就能认出其身份。
  一时之间,流言四起,闹得满城风雨,很多人去其父母所在部门投诉抗议。他们被公安带走,他们的父母被停止调查,而小作坊的所有东西都被收缴。
  “
  害人终害己[1],看到他们落得这样的下场,真痛快。”张文心看完报纸,心情极为舒爽。
  于知乐表情淡淡,说:“这才是开始,不拔掉藏在泥土下的根,还不能松懈。”
  张文心叠声应是,转而与她沟通新品上市的细节。
  又过几天,一则流言悄然传播。据不知名人士透露,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陷害海隅食品厂,并且借机捞一笔。食品厂的新品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掉在所有人的胃口。
  次日,全城最大的百货商场趁着众人还在关注这事,一口气上新三样新品,引得大家拥挤抢购。
  更多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飞向于知乐的桌面,让厂里的生产日程表增厚不止一指。
  紧接着的小半个月,只要事件热度稍微消散,便会有新的小道消息传出。慢慢的,这件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大家像追电台讲古节目一样,等着看最终的处置结果。
  受到如此关注,相关部门不敢轻拿轻放,严格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罚,有过徇私舞弊行为的人都被送到农场进行改造。
  不过可惜的是,如今没有的侵犯商业秘密条例,而年轻一辈又还没对食品厂造成实质性伤害,只被拘留了十几天,出狱后随同各自的父母被分去不同农场。
  随着处罚告示的张贴,众人对这件事的关注度逐渐消退,鲜少人知道后续他们的改造地点变成西北的农场。
  海隅食品厂员工的生活因为闹剧的落幕而逐渐回到正轨,生产速度恢复正常。
  于知乐加班的频率减少,回市区住的次数增加。
  “他们去西北是你的手笔?”她的视线从报纸上的豆腐格移开,侧过脸去周岳生,“之前怎么没听你提过?”
  周岳生减轻按摩的力度,语气幽怨:“我们上次见面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看你的时间都不够,哪记得起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
  于知乐觉得好笑,转身与他面对面,朝他抛了一个媚眼,说:“今晚时间这么长,周营长可以慢慢看个够。”
  “光看可不行。”周岳生掀起被子,将她拢入其中。
  被子翻动,报纸被抛高,又飘飘然落地,静静躺到半夜。
  转眼六月初,部分品种的杏成熟了。李爷爷不知从哪弄来了十几筐,分给大家,让厂里的杏香久久还没消散。
  彼时,于知乐收到了第一个好消息。蓝圆圆终于出师了,她要搬回厂里住,并要在京市成立一个新的制衣小组。衣服品牌名字为蘭,标志依旧是小宝画的。
  “这个牌子只做三样东西,裙子、丝巾和帽子。”蓝圆圆一一道出,并翻出一沓色调非常清新的设计稿,“我们品牌就做这种风格!”
  “我们?”于知乐面露疑惑。
  蓝圆圆解释:“这是我和婶婶一起画的设计稿,如果以后能独立,就记在我和婶婶名下,我们要把它做得让全国人都知道!”
  于知乐恍然,让她在下班时间广播,召集手艺好的人来做衣服。
  李爷爷得知她的远大志向后,立即在宅子清出了一个空旷的客厅,弄回十台缝纫机,又去纺织厂订了一批符合她要求的布,供她使用。
  从那之后,杜家的宅子不再寂然无声,多了几分生气。李奶奶经常给她们做吃小甜品,还特地多做两份让她捎给于知乐和张文心。
  第二个好消息是陈昭回厂探望大家的时候带回的,他的第一、二期节目已经在后期处理阶段,首期会在端午节当天播出。之后每周三期,周二、四、六晚七点准时更新。
  “我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小惊喜,你们等着听。”他说话时,骄傲地扬起了头。
  不管大家如何追问,他始终没有透露一丁点欣喜,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让所有人都把首播日期牢牢记在心里。
  于初月和他一起回来的,整个人沉稳了不少。据她的描述,科教组的工作比厂里的财务工作简单多了,她混得风生水起。
  两人在厂里住了两天,照惯例在夜晚去学习会分享在新工作中遇到的趣事,以及他们的工作流程,带大家长了不少见识。
  于初月悄悄告诉于知乐和张文心,科教组最近忙了起来,最近她会回来得更加勤快。
  如她所言,科教组在端午节前公布了留学名单,她的名字赫然在列。
  第204章
  第一批出国名单共十六人,主要进行语言学习,预计在国外待一到两年。
  这消息一出,科教组的电话果然如张香茹当初所说那般,从她们上班那一刻起就不曾停歇,一直发出叮铃铃的声音。
  于初月此前虽说会回得更勤快,但再次回厂已经端午节当天。
  这会儿,全场人聚集在食堂包粽子。
  她出现在食堂门口时,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一群小豆丁围在她身侧,七嘴八舌地问她是不是马上就要去坐飞机。
  “是呀,听说在飞机上看云朵,会像在仙境一样。”她半蹲着,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
  于霖扯了扯她的衣袖,问:“初月姐姐,你可以带我去坐飞机吗?我想去仙境看云。”
  “小霖真机灵,不愧是乐乐的弟弟。”于初月扑哧一笑,点了点他的鼻头,“不过初月姐姐可带不了你去哦,去了就好久好久见不到爹娘了。”
  于霖听懂了,皱起小眉头,似乎在思考要坐飞机,还是要留在爹娘身边。
  于初月被他的小表情可爱到,用力揉了揉他的脸。接着,她做出鬼脸,说要把他们从爹娘身边抓住。
  小豆丁呼啦一下跑开,只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于初月往于知乐和张文心所在方向走,一路上收到了很多祝贺,她回以微笑。
  “诶,怎么名单上没有秦云柏啊?他不出去吗?”张文心问出心中的疑惑。
  于初月压低声音,应声:“年底还有一批,他已经入选了,去的也是英国。我们不在同一间学校,他出去学物理。”
  张文心恍然大悟。
  “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于知乐问,“未来几天的噪音会有点大哦,要不要请几天假?”
  于初月摇摇头:“没事,我能接受,你按原计划来就行。”
  于知乐应好,之后她们就没再继续这方面的话题,而是聊些琐碎事。
  聊着聊着,张文心长叹一口气,说:“一想到我们要分开一两年就难受,好不习惯。
  “我给你们准备了礼物!”蓝圆圆像变戏法般掏
  出一沓照片,“文心和乐乐结婚酒席的照片,我洗了三份,你们想对方的时候可以看看照片。”
  张文心表情动容:“圆圆,我太喜欢你了,快来让我抱一抱。”
  她手上还沾着泡糯米的水,蓝圆圆笑着左闪右躲,两人闹了好一会。
  临近中午,粽子包得差不多了。食堂的人开始烧水煮粽子,周岳生、秦云柏等人才姗姗来迟。
  陈昭把奶奶和爸妈都带来了,说要所有人一起见证他首期节目的开播。
  水开,粽子翻滚,红枣、豆沙的香甜气味混杂着芦苇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大家边吃粽子,边看小豆丁们表演。
  这是叶成玉安排的环节,她说希望小孩们可以尽多地参与到各种节日中,不仅能让他们对传统节假日文化更深刻,还可以锻炼他们不怯场的能力。
  小豆丁们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大人们纷纷拍掌欢呼。
  节目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大家回宿舍休息,睡醒后醒了一会儿神,又动身往食堂去。
  文化室的收音机早早被搬到食堂,摆放在正中央。周围的凳子围着其以圆形摆开,一圈又一圈。
  相同的场景在上千公里以外的海隅村同步上演,吃过饭的村民们拎着小板凳往打谷场走,围坐在大块头收音机旁边。
  京市时间十九点整,滋啦的电流声过后,陈昭的声音响起。
  “各位听众,接下来为您播报新栏目《于白薇船长的远洋日记》。今天的主要内容是首次出海的远洋小队遭遇海上风暴,所有人齐心协力化险为夷。”
  随着报幕的结束,故事缓缓开展。
  他的声音经过细微调整,比往常更清亮抓耳。即使这个故事,大家在海隅村听了不下三遍,还是沉醉其中。
  快乐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四十分钟,第一期节目即将结束。
  “我是主持人陈昭,代表海隅食品厂全体员工,向远在江省海县海东镇海隅村的家人朋友们提前道一声晚安。同时,周四晚七点,我在这个频道等着与您再遇。”
  陈昭的最后一句话落地,食堂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海隅村打谷场亦然。
  他站在收音机旁,享受着属于他的荣誉时刻,随后朝所有人深深鞠了一躬。
  之后,每周二、四、六晚收听他的频道,成了厂里人的一项固定节目。
  端午节假期结束,全场复工,第二季度新品计划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对于初月极其不利的舆论开始在市区里发酵。各个单位陆续有人发出质疑,认为她不够资格入选,要求公布选拔出国名单的全过程。
  科教组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而是紧锣密鼓地筹备年底科技生出国的事。
  厂长办公室里,葛泰、方卓以及杜生的几名手下板正地站在桌子前,等待于知乐的指示。
  于知乐挂断电话,抬眼看他们,说:“鱼儿咬钩了,开始撒网。”
  一行人齐齐点头,随即离开办公室。在食品厂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葛泰和方卓悄悄离岗了三天,又悄然复工。
  他们复工的第二天,科教组公布第一批选拔名单的选拔考卷,顺带公布了第二批出国留学的名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