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20节
不出半天,质疑的声响就小了一半。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名字已经被记录在一份名单当中,并随着大量的照片证据提交到他们上司的桌面。
六月下旬,京市的气氛再度变得紧张。各方暗流涌动,很多部门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次换血。
于海清和她的朋友们约了于知乐三人在京瑞饭庄吃饭,为于初月举办践行宴。
苏女士浅抿一口果汁,举杯祝贺道:“这回,你们真是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原本他们还能当当缩头乌龟养精蓄锐,现在全员西北大团聚。”
“逾越规矩的下场就是这样。”于海清语气没有任何起伏,“他们当初做伤天害理的事时,就该预料到有这一天。”
“别提那些晦气的人了,聊点别的。”张香茹说。
秦女士和祝女士附和,将话题往别处带,气氛逐渐变得轻松。
宴席过半,她们点了一壶黄酒,个个喝得脸颊染上浅粉色。
“乐乐,你很聪明,也很有手段,想不想来跟我混?”苏女士喝得多,有点醉了,走到于知乐身边,搂住她的肩膀,“认我当干妈,我带你闯世界。以后肯定能比周岳生那小子混得好,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他也不敢吭声。”
于海清嗔她:“你要当着我的面抢人?她要进系统,也应该由我来带。”
她没有开玩笑,在听到于知乐计划的时候,她就有这个想法,她觉得于知乐很适合走这条路。
“苏姨、于姨,你们别打趣我了,我哪有这样的能力。”于知乐自然看得出她们眼里的认真,婉言拒绝,“我也没有这样的心性,还是更合适发展副业。”
这是于海清预料之内的回答,她笑着说:“如果耐心等两个放长线钓大鱼的你也算没心性,那什么样的人算有?”
不过,她也是调侃,很尊重于知乐的选择,没再提这方面的事。
苏女士亦然,之后话题便落在了九月出国的于初月身上。几位长辈虽然没有出过的经历,但向其他人打听过,轮流叮嘱她注意事项。
“知道了,我一定会注意的。”于初月说。
弯月爬上树梢头,这场聚会才结束。
周岳生来接于知乐,葛泰接张文心,而于初月则回于海清和张香茹家。
快回到家时,于知乐摇下车窗吹风,被吹得昏昏沉沉。她突然想到苏女士的话,脑海中冒出两个小人,忍不住笑出声。
“笑什么?”周岳生问。
于知乐哼哼两声:“想着要怎么在你头上作威作福,就算不比你混得好,也能啊,对吧?”
周岳生知道她醉了,停车,探身要关掉她那侧的车窗。
“不准关!”于知乐喝道,扯开两颗扣子,“我热,我要吹风。”
周岳生只能应承,重新启动车子。车速较此前快了不少,两人很快回到家。
到家时,于知乐已经睡着,嘴里还嘟囔重复在车上说的话,直到周岳生兑好温水端进卧室,她还没有听。
“是不是?”她眯蒙着眼,抓住他的手指。
周岳生连声应是,柔声哄她睡觉。
她还不依不挠,周岳生只好单手行动。所幸温热的毛巾让她疲累的肌肉得到放松,绷紧的神经也随之放缓,她很快堕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醉酒时的记忆在她清醒的瞬间就席卷大脑。她想起胡说八道的荤话,翻身将头埋进枕头,捶了两下床。
周岳生站在门口看了全过程,嘴角微微上扬。他才开口,于知乐就钻进了被子里。
他走到床边,隔着被子抱住她,低声打趣:“于厂长,要不要试一下骑在我头上作威作福?无论是哪种意义,我都很乐意接受。”
“你,今天都不准说话。”于知乐捂住他的嘴。
周岳生轻笑出声。
作威作福这个词语,如同小狗这个称号,成为两人互相调侃的小笑料。
愉快的周末时间眨眼即逝,周一的于知乐又成了几百人的于厂长,有条不紊地安排厂里的生产任务。
陈昭的节目播了二十几期,于初月出国的日子悄然而至。
大队长和妻子带上全副身家,从海隅村赶到京市,来送她。
于初月看见扎得整整齐齐的毛票,红了眼眶,说:“哪有人在英国用这些钱的,你们快收起来。我是公费留学,国家会给生活费的。”
大队长憨笑出声,没有开口,眼睛也红得不像样。
于初月环视一圈来送她的好友,目光最终停留在于知乐和张文心身上,说:“等着我回来加入咱们的长远计划。”
于知乐二人同步点头。
最后,于初月抱了抱秦云柏,说:“我在英国等你。”
秦云柏加大了拥抱的力度,直到工作人员催促,才松开手。
于初月朝飞机走出,没有回头。
舱门关闭,螺旋桨转动,飞机滑出跑道,离开地面,最后变成一个小黑点。
一行人在原地仰望天空,很久之后才离开,又投入奔流不息的日子。
九月到十二月,发生了不少事。陈昭的电台节目大受欢迎,远洋队满载而归,于白薇又为他提供了不少素材。
海隅食品厂三个季度的新品都顺利上市,并且销量可观。厂里的各种设备也随之升级,生活愉快的大家更有工作劲头。效率提高。
时隔三个多月,于知乐、周岳生等人又来到熟悉的机场,这次送秦云柏出国。
这次送别更为沉默,秦青夫妇只沉默地拍拍儿子的肩膀。
秦云柏坐上出国的飞机没多久,大家迎来了1973年的春节,海隅食品厂的人照常举办新年晚会。
过去一年,厂里效益稳步攀升,厂里娱乐设施也随之升级。
下半年,厂里的文化室多了一些乐器。吸引了很多人跟着会演奏的知青们学习,其中不少人一直坚持学习,到年底已能演奏一些小曲儿。
因此,今年的节目类型更丰富,年会现场更加热闹。
许久未见的杜生也出现在礼堂,看着有声有色的晚会,他不禁回想几个小时前看到的财务报告和驻京秘书汇报的种种。
“尽管还没
到属于你的时代,你也能搅动风云。”他不由自主感叹,“我的眼光还是狭隘了。”
于知乐的视线始终没离开舞台,应道:“今年倒是您的时代,你应该比我更了解执输行头惨过败家[1]的意思。”
杜生反应了几秒,才知道她在说哪句俗语。他笑了笑,紧盯着舞台背景中的“1973年”。
时间飞逝,日历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礼堂舞台背景的红纸上的数字从1973变成1974,再经过两次变更后,时间悄然来到了1976年。
第205章
京市五月的清晨,天气温和舒适,空气清新宜人。
尽管是休息日,海隅食品厂众人还是起了个大早,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工厂大门集合。
“人都到齐了,可以安排站位了。”张文心合上员工名册,走到齐二身旁。
齐二点头,开始扯着嗓子引导不同身高的人去到指定位置,让队形呈梯形排列,确保所有人能完整地出现在取景框中。
所有人按照他的指挥挪动脚步,站定后保持笔直的姿势。
“别拍!我!我还没到呢!”齐二在三脚架前对焦,陈昭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跑近。
于知乐朝他招招手,说:“快来,别耽误时间了。”
陈昭在她身边坐下,擦忙擦去额前细汗,调整呼吸。
“大家都看我的手指。”齐二站在照相机后引导,接着快门声响起,“好,下一张不用那么严肃,大家笑一笑。”
又咔嚓一声,所有人的笑脸被定格在胶卷中。
之后,大家向四周散开,而齐二与他的工作伙伴跟着于知乐、张文心和陈昭回行政楼。
“嫂子,我昨晚改了部分内容提纲,打算八月中旬去江省拍远洋队靠岸的场景。”齐二递过一个厚本子,“你这边方便协调时间吗?如果可以,到时我统一订车票。”
于知乐接过,确认准确日期,点了点头。
齐二两年前萌生了为海隅村拍纪录片的想法,计划持续拍摄数年,片名为《回望与前行:海隅村十年奋斗征程》。
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计划被耽搁,直到今年才真正落地实施。
大合照是正式开启纪录片拍摄的第一项工作,第二项则是将镜头对准两位厂长和部份管理层进行采访。
场记板一打,正式开始拍摄。
助理开始提问:“今年是海隅食品厂成立的第六个年头,工厂发展势头很猛,产品已经遍布超过一半的省份。请问二位厂长,能和我们讲讲海隅村副业组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决定发展副业的吗?”
“当然。”张文心爽朗一笑,看着镜头讲述她们从大集摆摊一步步走到成立工厂的过程。
接下来的采访完全按照台本进行,双方一问一答,过程非常顺利。
直到助理问出与于初月相关的问题,现场气氛瞬间凝滞。
“厂长采访到此结束。”齐二喊停,扭头看向伙伴们,“大家辛苦了,休息十分钟,再拍陈昭同志。”
助理这会儿才意识到拿错了第一版的台本,连声道歉。
“没事,你也辛苦了。那边有准备茶水,你也润润喉,等会还有工作。”于知乐宽慰道。
助理离开后,她侧脸与张文心对视,两人一脸苦笑。
与于初月同批出国的人在1974年的秋天已安全回归,而她与秦云柏继续留英,如今已毫无音讯。
有一段时间,关于两人叛国的传言沸沸扬扬。虽然没有实质性证据,但秦家逐渐沉寂,而于初月的名字在她们身边也不再被轻易提起。
于知乐唯一能确定的是,她还活着,并且身体健康。
“姐、文心,喝茶。”陈昭走近驱散悲伤气氛,而后摊手转了两个圈,转移她们注意力,“我这身衣服怎么样?帅吗?”
“特地为了纪录片做的新衣服?”于知乐问。
陈昭神秘一笑:“一半一半,还有别的原因,你们猜。”
说着,他还搞怪地用手指比划出四方框,竭尽全力调动她们的情绪。
于知乐配合他,笑问:“今天台里也拍大合照?”
“要我说,这小子肯定有约会。”张文心抢过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