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王允的专横跋扈有目共睹,趁现在他爹还没进京还来得及阻止,等人到了京城再献计就来不及了。
贾诩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憋出来一句话,“将军要不先问问长辈的意见?”
退一万步讲,就算荀仲豫真的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并州有那么多人能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肯定比他们俩在这里不顾现实的臆想强。
荀晔拍拍脑袋,“先生说的有道理,我马上给家中长辈写信。”
写!写两封!
一封送去晋阳一封送去颍川,都来开动脑筋思考怎么保护他无辜受牵扯的美人爹。
贾诩欲言又止止言又欲,平时多精明敏锐的小将军,怎么这会儿跟被下了降头似的?
再说一遍,他那“温和柔弱”的父亲遇到变故不可能束手无措无计可施,并州那么多聪明人也不会让他没有准备就冒险进京,只要选择进京就一定是做足了完全的准备。
“不管天下乱成什么样,京师天子都是重中之重。”贾校尉忍了又忍,看在这些日子种田种的开心的份儿上还是隐晦的提醒道,“将军,有没有可能,此时能有人进京留在天子身边是好事?”
看王司徒如今的风光就知道,不提天子本身的意愿,只要能将天子留在身边就能正当合理的以朝廷的名义施政。
王司徒无甚兵力尚能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荀氏坐拥整个并州、或许再过不久还要再加上豫州全境,如此兵多将广再加上天子在手,到时、咳咳、到时天下政令出自谁手还用明说吗?
“奉天子以讨不臣,有天子在侧想干什么的确方便的多。”荀晔找出纸笔飞快写完两封信让人送走,然后继续唉声叹气,“其实本将军的学问也不差,虽然不能教导天子,但是和天子一起学习肯定没问题。”
区区帝王教育,他都有真正的皇帝当老师了还怕太傅的教导不成?
四个阿飘皇帝给他开小灶,定能让太傅大吃一惊。
对不起呜呜呜呜呜,之前不该觉得贾毒士“反客为主干掉王允以大将军之尊坐镇京师号令百官”的主意不好,这主意可太好了。
留在京城朝着大将军的位子努力,代价只是隔三差五和王允吵架而已,他不光吵得过还打得过,对面派多少人来都不怕,反正都吵不过他也打不过他。
说多了都是泪,谁知道太傅生气不光教训小皇帝还喊他这个无辜倒霉蛋的家长,他也是受牵连的啊喂。
第97章 进京探亲忙
*
贾诩自认为不是什么好人, 他只想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只要火烧不到他身上,就算面前是血海尸山饿殍遍野他也能淡定路过。
这世道好人不好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很可能会被好心当成驴肝肺, 更有甚者还会惹火上身搭上自家性命,傻子才在乱世中当烂好人。
然而他们小将军朝气蓬勃良心未泯,和他完全是两种人。
他路见不平绕道而行, 为求自保不择手段。他们小将军路见不平拉弓就上, 离得近了还能换虎头湛金枪一扫一大片。
少年郎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 没有人能在荀小将军眼皮子底下干坏事。
都知道有良心的人出门在外容易吃亏, 但是很明显, 荀氏长辈似乎不觉得放年轻气盛的小将军外出历练有什么不妥。
让小辈出门历练就得做好孩子吃亏受苦的准备, 不是说身体上的苦,世道再怎么乱那些豪族世家也不会缺吃少喝,他说的是那种眼睁睁看着世道黑暗天灾连绵百姓流离却无能为力的痛苦。
经历的越多越觉得这世间不值得,他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 那种感觉他也懂。
不过他们小将军好像从来不觉得无能为力,从当初除董卓再到并州再到颍川, 什么时候都风风火火神采飞扬。
遇到有人使绊子那就绊回去, 无能为力?不存在的。
他们小将军身上有股子韧劲儿,和出身没关系,单纯是人的缘故。他和那么多世家子弟打过交道,也没见哪个和他们小将军一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世家大族最看重传承,家中有如此优秀的后辈, 不信荀氏长辈没有别的心思。
——大争之世, 凡有血气, 必有争心。
就算最开始没有,经历的多了也一定会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唯有德者居之。
朝廷将天下治理成现在这个鬼样子都还理直气壮的觉得他们干的好,心气儿高的想离京拥兵自重再正常不过。
如今各州的州牧郡守都在观望形势,抢地盘也不敢抢的太难看。但是朝廷土崩瓦解只在一瞬间,究竟是地方诸侯先撕破脸还是朝廷先撑不住还真不好说。
中原世家心眼多,他早就说荀氏放弃京城远走并州没那么简单。
若他是荀氏家主,在家族中有那么多经世之才的情况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都是小事儿,要是有人敢不长眼上赶着挑事儿,他随时可以借机更上一层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往上爬是人之常情,当家做主就得为家族谋长远,不信荀氏全族都是一颗忠心向大汉两袖清风无私心的纯臣。
这年头当纯臣没前途,朝廷内忧外侮积弊已久,非一朝一夕能改变。
所谓“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说实话,大汉这辆破车他觉得已经没有救的必要。
他们小将军小小年纪都知道安抚百姓与民休息,忙的脚不沾地也不忘琢磨各种小手段坑其他势力的钱粮来养自家将士,朝廷行吗?
朝廷行个锤子。
贾校尉皮笑肉不笑,他悖逆不道他承认,如果小将军再问,他还是要说直接踢掉王允留在京城号令百官是上上策。
小将军本人年少资历不足,荀氏其他人呢?
何况年纪小并不是缺点,当年冠军侯十八岁为剽姚校尉二十岁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只要他们小将军有能耐稳住朝堂,大汉就能有个十八岁的大将军。
再一再二不再三,王司徒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给他们找麻烦。
实在闲得慌可以去田里耕两亩地,自己不干活儿还耽误别人没法干活儿的人都该天打雷劈。
既然小将军好脾气不肯和王允计较,那就只能荀氏长辈出面来给他撑腰。
荀仲豫进京是当人质?大概吧,谁知道呢,反正杨太傅和王司徒共同草拟诏书将他们小将军的父亲从并州召职京城应该不是为了让天子给荀氏当人质。
……
京城的闹剧很快传遍天下,看笑话的有之,无动于衷的有之,毫不客气的骂王允利欲熏心办事不过脑子的也有之。
东郡官署,曹操已经解了黑山贼入侵之难,还狐假虎威借吕布和孙坚的兵力抄了几个跳的高的无脑世家。
如今虽忙但忙的有收获,不像之前忙的他天天犯头风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京城的消息传到东郡,曹太守的表情一言难尽,隐隐又感觉有些头疼。
这都什么跟什么?
京师有难八方支援再正常不过,哪儿有援军事先没收到诏书就进京解围还要被问罪的道理?进犯京师的外族兵马真的不是王司徒安排的?
得亏荀小将军据理力争没被拿捏住,不然朝廷才是真的没救了。
曹操暗骂几句,找来程昱奇事共赏。
黑山贼入侵之前东郡官署已经像模像样,可惜能放心用的只有半数,剩下那一半摇摆不定的墙头草不提也罢。
他是很缺人,但是也不需要随时背叛他的人假惺惺的前来投奔。
说的就是那陈公台!
东郡无力抵抗黑山贼的大举入侵,情急之下他强征世族部曲御敌怎么了?守的难道不是他们的家?
结果可好,山贼还没打进城,城里的世家先反了。
幸好温侯和乌程侯的援兵来的及时,否则这东郡现在会变成什么模样他想都不敢想。
黑山贼可没他讲道理,那些家伙烧杀抢掠的时候管你是世家子还是平头百姓。
鼠目寸光!不识好歹!
曹操想起来那些关键时刻搞事情的无耻败类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是想想颍川有那么多兵力也和东郡同病相怜各种风波又诡异的松了口气。
颍川的谋臣武将比东郡充裕那么多都难逃此劫,可见问题不是出在他身上。
不想了,糟心。
曹太守收拾收拾心情,示意进屋的心腹谋臣在旁边坐下,“于夫罗被擒,马腾韩遂迅速撤兵,袁术进犯颍川不成反而元气大伤。王司徒这时候无理取闹,仲德怎么看?”
京城转危为安是好事,王司徒却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怎么看都不正常。
程昱思索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慢吞吞开口,“王司徒除掉荀小将军的计谋失败,朝堂上的发难只是垂死挣扎罢了。”
京城、关中、颍川三地的危机看似毫无关联,仔细一琢磨便能琢磨出三者绝对不可能没有关联。
而将他们联系起来的,除了王司徒不作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