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如果颍川没能挡住袁术的进攻,之后袁术和那些事先已经和他结为同盟的颍川世家紧闭城门不应战,就算吕布和孙坚兵力再多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夺回颍川。
颍川落入袁术手中,荀氏主力远在并州也无能为力。
至于忽然发难的凉州乱军和匈奴于夫罗,凉州乱军破不了关中守军的布防,于夫罗也不敢渡河南下,到时候王司徒随便派个人到阵前劝退乱军亦或是招降反贼就会变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招降乱军反贼有代价,到时马腾韩遂带着朝廷的官爵赏赐返回凉州,于夫罗估计也能有个正儿八经的安身之处,甚至可能拿到他一直惦记的单于册封诏书去并州给荀氏添乱,王司徒得了平乱的功劳更是得大赏特赏。
只有荀氏和关中守军倒霉的世界达成了。
运气好点荀小将军能活着返回并州,运气不好的话那小将军怕是得把命留在京城。
曹操摇头,叹道,“天下英雄何其多,我散尽家财起兵不为别的,只愿为国家讨贼立功,可是朝廷、唉……”
程昱看了眼顶头上司,眸中划过一抹了然,已经猜到曹操单独见他的原因,“主公想学乌程侯依附荀氏?”
曹操老脸一红,没想到程昱那么不客气的直接把话放到明面上,但还是努力挽尊,“并州虽强势,但荀公低调不曾表露野心,倒是留在颍川的荀小将军锋芒毕露,和其交好没有坏处。”
他和袁本初的交情在这儿摆着,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转投荀氏,但是袁本初最近被公孙伯圭搞的焦头烂额,他为自保向别处求援也说得过去。
什么依附荀氏?不存在的!
眼神飘忽.jpg
……
与此同时,宫里的小皇帝正红着眼眶抽抽噎噎的趴在桌上抄书。
他都说他知道错了太傅还是要罚他,以前调皮只是罚他抄书,这次竟然还体罚,他不要面子的吗呜呜呜呜呜。
打手板就不要再罚他抄书了嘛,只有左手挨罚的话右手真的会有意见的。
三千多字的《中庸》,小皇帝抄了两天才磨磨蹭蹭抄完,“太傅,小将军走了吗?”
杨彪板着脸检查,检查完之后脸色也没有好转,依旧是走到哪儿都能吓哭小孩儿的样子,“麹将军已经离开,荀小将军说久不见父亲,特意请命说要等荀侍郎进京后见一面再走。”
进宫侍讲不能没有名分,黄门侍郎乃天子近臣,虽然和荀明光那小子比起来不够看,但是也没办法,总不能他腾出位置让荀仲豫来当太傅。
天地重孝当先,现在回颍川也没有要紧事要做,那小子多留几天是为了见父亲一面,就算是王允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小皇帝吸吸鼻子,将还在隐隐作痛的左手藏在身后,谨慎的问道,“太傅,小将军的父亲和您一样严格吗?”
能教出他们小将军那么好的孩子,肯定是个很厉害的人吧?
杨太傅哼了一声,“荀侍郎美姿容性沉静,肯定比古板严苛的老臣更得陛下喜爱。”
“太傅说的哪里话?”小皇帝立刻做正身子表明立场,“就算小将军的父亲特别特别特别好,朕心中最重要的依旧是太傅。”
不要吃醋不要吃醋,他是个念旧的好孩子,就算接下来和太傅一起教他读书的是小将军的父亲也没关系,他肯定和太傅感情更深。
所以下次犯错能打轻一点吗?
先前在朝会上说不该说的话是他不对,可是他本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当皇帝,实话实说还有错了?
朝臣骂他不战而逃有失天家风范,真到那个时候满朝文武又有几个能坚守京师?
就算他真的该骂,有资格骂他的也绝对不是朝会时骂他的那些家伙。
太傅都是退朝后才教训他,那些家伙凭什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毫不客气的朝他发火?是心虚吗?
他们最好期待京城不会真的被围困,真要有那一天看看最先弃城而逃的会是谁。
记仇.jpg
杨彪压下想要扬起的唇角,虽然知道天子是在哄他,但是能说出这些话已经足矣,至少说明他教导的是个爱憎分明的好孩子。
如果不满脑子都是“小将军心里有朕”就更好了。
杨太傅觉得天子对某个人念念不忘纯粹是见识太少,身为太傅不能由着事态发展,于是他准备让年幼的小皇帝多认识几个年轻人。
他儿子就算了,那臭小子比荀明光还讨人嫌,留在弘农老家都挡不住有人千里迢迢写信送进京城找他告状,来京城的话他更没消停日子过。
大司农士孙瑞之子士孙萌年方十五学问很好,光禄大夫周忠的从子前几日自庐江进京探望他,听说也是个卓然不群的好后生。
就算不能留在宫里给天子当伴读,让天子多见见其他少年才俊也没坏处。
……
城外军营,荀晔捏捏耳朵,“谁来求见?”
“光禄大夫周忠周嘉谋之从子周瑜。”贾诩摸摸鼻子,难得多解释了几句,“在下和周嘉谋略有几分交情,昨日外出小聚,那人提到从子周瑜对将军颇为倾慕,特意托在下为之引荐。”
荀晔尽量显得淡定如常,“快请。”
第98章 不当冤大头
*
周瑜小小年纪在江东已是名气斐然, 乃是找遍江东也难得一见的天纵之才,而如今和他一样难得一见的天纵之才还有一个孙郎。
孙策包袱款款前往豫州找他爹,没多久又写信接家人到豫州团聚, 事情看似合理,但是对周瑜来说非常不合理。
好友离开庐江时气势汹汹,就算后来知道了“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的传闻都是误会也应该是先回庐江, 而不是那么快就决定举家迁居。
孙家的家事他不便多问, 写信时提了几句得到的也只有“荀将军机智”“荀将军威武”“荀将军天下第一”之类的无脑推崇。
怎么说呢, 更不放心了。
孙家的底蕴不如世家大族, 教导子弟也无甚条理, 都是野蛮生长全靠自身, 有出息全家高兴没出息家里也养得起。
谁的好友谁了解,在周瑜眼中,他的小伙伴诚心实意满腔热枕,和人相处时没多少心眼, 就算吃亏也是毫不在意的一笑而过。
为什么他呼朋唤友出城游猎有那么多人愿意同行?因为他傻乎乎的吃喝玩乐全包。
倒不是说舍不得那些钱财请不起客,而是如此大方难免混进些不怀好意之人。
他能怎么办?他只能在出门的时候多留心周围的人, 免得好友被诓骗了还不当一回事儿。
说句不太谦虚的话, 别说和他同龄的好友不如他成熟稳重,便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好友之父乌程侯在稳重方面也可能比不过他。
左思右想还是放心不下,那就找个借口去附近看看。
庐江周氏乃江淮一带的名门望族,周瑜的高祖父周荣是章帝、和帝两朝尚书令,从祖周景官至太尉封安阳乡侯, 与名士陈蕃、李膺等关系紧密, 门生故吏也称得上一句遍布朝野。
如今的周氏虽然不似当年显赫, 但族中依旧有不少长辈在京城和地方为官。
好友和孙家伯父带兵去支援东郡,京城又遭到匈奴于夫罗进犯, 此时进京有些危险,但也不是不能去。
朝廷再怎么动荡也还是朝廷,不是几千外族兵马就能撼动的,于夫罗肯定乱不了京城。
他想不明白,孙家伯父见多识广,还是个一言不合就连杀两个上司的狠人,颍川那位荀小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会让那父子俩都心服口服?
少年郎不着急赶路,一路从庐江慢悠悠穿过豫州抵达京城,亲眼看到颍川百姓安稳耕种生活官署屯田教化养寓兵于民,再想想别处看到的衰败凋零,是他他也愿意留在颍川。
其实庐江也不差,中原的战乱没有波及到那里,贼匪也不像别处彪悍,只要地方官员别太黑心百姓就能安稳过日子。
世荒民饥,这年头能让百姓安稳度日已是不易,颍川境内却不光能让百姓安稳度日官员各司其职,走进城里甚至繁华热闹的有种盛世气象。
这是被黄巾贼和董贼接连屠戮的颍川郡?
不愧是颍川荀氏,手段果然不同寻常。
周瑜在颍川多留了几天,顺便将沿途几座城池转了个遍儿。
他来的不巧,正好赶在袁术派兵攻打颍川然后被坑的血本无归的时候。
百姓不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们对他们太守很有信心,如果太守大人和别人起冲突那肯定是别人的错,他们老老实实该干什么干什么就是对太守大人最大的支持。
颍川多灾多难,难得来了个能让他们不用担心半夜被抓出去砍头的厉害主官说什么都不能拖后腿。
甚至在温侯带兵抄家的时候百姓都没有害怕的意思,他过去打听还反而被看热闹的百姓挤兑了一顿。
——他们吕大将军忙于征战,仗没打完还得抽空回颍川处理这些糟心事儿真是太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