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顾瑶花了差不多一天才看完。
  这些官员都是进士出身,文采都不差,有的甚至写出来类似《滕王阁序》似的,非常华丽的文章。
  顾瑶让参知政事苏墨和自己一起看,最后选出了其中几个适合作为考官判卷的官员。
  顾瑶尤其注意到其中一个人那就是当朝翰林院大学士于长林,顾瑶将他的文章反复读了几遍,发现他的行文风格很像华夏古代的一个文学家。他的文章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风格,不似那般文藻华丽,却读后让人深思。
  这让她想到了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欧阳修。
  顾瑶突然有些不可思议。
  她想难道自己所处的这个大越国真的是另外一个时空的华夏古代社会嘛,连出现的名人都有些相似,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先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胡晟,到现在文风相极欧阳公的大学士。
  “就他主考吧。”顾瑶将这位于长林文章放到了一边。
  苏墨看到皇上选出来的是于长林后,有些郁闷了。
  他也顾不得形象问题了,反问道:“皇上,您不是要让臣去主考嘛?”
  苏墨还以为皇上把自己叫过来是想让他当主考官。
  他虽然为官二十多年,做过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地方知府,御史,吏部主事,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到现在的参知政事。
  但他从未当过主考官。
  他曾一度羡慕丞相,丞相因为当过数次主考官,有许多的门生故吏,学生遍布天下,而自己状元出身,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顾瑶看着这位苏大人,很是惊讶一向沉着谨慎的苏大人竟然一反常态,想要当主考官。
  不过顾瑶读过他的文章,写得确实很华丽,就像华夏古代的骈文一样,对仗工整,文采卓然,但是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却及不上这位于大学士。
  “苏爱卿,你想当主考?”顾瑶看着他,突然忍不住笑了。
  苏墨也不藏着了,很直接地说道:“皇上,臣一直想当一次主考官,希望一生中有这样的经历。”
  顾瑶:……
  顾瑶有点为难
  她没有马上回他,而是细细想了一下。
  她想以这位苏爱卿的写文风格,他阅卷时多半也会选择这种华丽漂亮的文章。若是如此,最后选出来的进士极有可能是一批很会填词作赋的文人。
  但国家抡才大典,要选的人才是要能干实事的。
  他作为主考不太合适,若让他作为副考官,或者判卷官,也不合适,他是当朝一品大臣,手握重权的参知政事。比翰林院学士于长林高了两个官阶,让他做副手,岂不是一种羞辱。
  但若直接告诉他,他的文章写得不如于长林的,那估计他会三日不思茶饭,怀疑人生。
  顾瑶于是说道:
  “苏爱卿啊,其实朕也想让你去主考。但现在朝廷上下都不安稳,那么多官员犯了事,砍头的,撤职的,一些衙门连人手都不齐,你得给朕推荐人才,和朕一起暂时管理户部,维护朝廷的稳定。这当主考官要被关在贡院主持考试和判卷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不能出来。朕怕到时候遇到了问题,找不到人商量。朕现在离不开你呀!”
  第259章 金陵贡院
  苏墨无话可说
  他看着眼前的君王,不知怎么的,觉得她一天比一天让人难以捉摸,不像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子。
  但是听得她话里的意思,她确实是不想自己当主考。
  苏墨于是没有再坚持了。
  ——
  金陵贡院位于金陵城东边福华山下,建于顺德七年,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里,这里举行包括乡试,会试等二十多场考试。贡院占地一百多亩,仅考试号舍就有一万间,可接纳一万名考生同时考试。
  这里也是大越国最大的,条件最好的贡院。
  此时礼部的十几位官员和衙役以及朝廷派的五百多位官兵正在仔细检查每一间号舍。他们需要检查号舍是否有隔板脱落或者漏雨的情况,另外还要将每一间号舍清扫干净。
  礼部尚书杨东庭和他们的两位下属正在巡查贡院。
  作为礼部的尚书,他已经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对考试的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十分清楚。
  不过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了一个难题,皇上要求贡院为每一位学子准备膳食。这是很麻烦的,以往都是学子们自带三天两夜的吃食,贡院提供饮水就可以了。
  这如今要给三千名学子提供三天的吃食,这一下增加了很多的差事。
  “杨大人,这这么多厨子可哪里找啊。”一旁的礼部主事冯恺问自己的上头。
  他们已经在贡院划出了一块地方作为膳房,一些官兵正在砌灶头。
  “皇上说了,考试期间宫里会派十几位御厨过来,至于人手吗,官兵凑。都是来赶考的学子,还要吃大鱼大肉不行。朝廷给他们补贴的膳银是一人一两银子,就每人每日发两个埋头,一碗清汤面,让他们填饱肚子就行了。”杨东庭可没想着还烧火做饭,那得多麻烦。
  “那这样的话,就省事多了。”
  ——
  随着会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学子们也都赶到了金城。
  金城街头巷尾经常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子。
  他们家里条件好的,带够了银子的可以在金陵城住最好的客栈,而普通的寒门学子则只能住客栈里的通铺。
  学子们也都纷纷在准备要带入考场的东西。
  不过今年的考试,他们需要带入考场的东西很少。就带纸墨砚台就可以了。
  贡院第一次提供膳食,他们终于可以不用自带干粮了。
  相府。
  丞相李璟正在嘱咐自己的年仅二十岁,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长孙李烨。
  “烨儿要记住了,这次上考场要写的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论述清楚。不要写那些花里胡哨文字,更不要堆砌辞藻。”
  长得白白净净,看着还是个少年的李烨看着自己的祖父。
  祖父是当朝丞相,又封了侯爵,其实他压根就不需要科考也能出仕做官。
  “祖父,为什么呀?”李烨疑惑地看着祖父。以前祖父可是让他多读一些写的华丽的文章。
  “这次的主考是翰林院的大学士于长林,他可是主张“文以载道,经世致用”,你若写一写花团锦簇的文章,就直接被刷了,名落深山了。”
  “原来是这样。”李烨点了点头。
  第260章 考题还没给呢
  时间很快来到了二月底。
  到二月二十八日凌晨。
  金陵城贡院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前来参加的考试的学子们提着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排着长队等待进入贡院,而在贡院门口,有几十名官兵在维持秩序。
  礼部的官员们正在对要进入贡院的学子们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他们随身穿的衣服鞋帽,携带的笔墨砚台,确认没有携带作弊的小抄才能进去。
  而在检查完后,他们会给每一名考生发一块木牌,上面写了他们的号舍。
  在队伍中有的是单独一人来考试的,而也有的是兄弟几个一起来的,甚至还有父子一起上考场的。
  有的官宦人家的子弟则是坐着马车来的,比如当朝丞相李璟的孙子,当朝御史范思进的两个儿子。
  这些高官家的子弟穿着上好的绫罗绸缎,与这些排着队的贫寒学子看着就有区别。
  前来贡院的学子们越来越多了,到了卯时三刻后,最后一名学子也进入了贡院。
  学子们在巡考官兵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的号舍,然后纷纷坐下,等待着辰时二刻的到来。
  因为考题是在辰时二刻公布。
  然而此时,贡院的大门却依然是打开的,主考官翰林院大学时于长林和他的几位同僚正在贡院门口焦急地等待。
  还有一个时辰就要开考了,但是身为主考官的他还没有拿到考题。
  “这是怎么回事呀?不是说皇上会亲自出题吗。”身为副考官的翰林院学士林世宏问道。
  他之前做过两次判卷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般考题是主考官出的,到开考的时候,主考官把考题从封盒中取出来就行了。
  “再等等吧。”于长林回道。
  此时天已经快亮了,他想皇上不至于睡过了头,忘记今天是会试开考的第一天吧。
  ——
  皇宫里,顾瑶已经起床洗漱完毕了,在她来到南书房后,两名礼部的官员已经在外头候着了。
  看到皇上来了,他们终于吁了口气。
  因为若是皇上再不出来,他们得去昭和宫找皇上了。
  礼部尚书杨东庭更是急得冒出满头的汗,作为主持会试的礼部尚书,若是因为考题没有及时送到考场,他可是要被降罪的。
  顾瑶看着他们十分着急的样子,挑了挑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