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想来他们已经急坏了。
  “皇上,马上就要开考了,这考题您还没给呢。”杨东庭连忙说道。
  顾瑶点了下头,随即坐在了桌前,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字。
  待墨迹干了后,她将这张纸条写放在了一个盒子里,上了锁。
  然后将钥匙和锁都给了礼部尚书杨东庭。
  “从这里到贡院坐马车半个时辰就到了,你即刻出发,把考题送到考场,不要误了考试。”顾瑶微笑着嘱咐道。
  杨东庭看皇上还笑得出来,很是无奈。
  他可是在这里等了皇上两个时辰了,皇上却硬是要等到快开考了才把考题交给他。
  拿到考题,杨东庭马上离开了皇宫,马不停蹄地赶往贡院。
  第261章 会试开考
  贡院里。
  三千零二十五名考生已经全部进入自己所领的木牌对应的号舍。
  一共五十一排号舍开考,每一排六十间号舍。每一间号舍长两米,宽一米五,号舍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两块木板,一块用来坐,一块用来写字,若是想休息了,就把两块木板拼到一起成为一张简单的床。
  不过此时此刻,没有考生休息,他们都很激动,等了三年的科举考试终于开考了。
  寒窗十几年的苦读,他们为的就是这一刻。
  此时,他们也都在等待着辰时二刻,公布考题的那一刻。
  贡院内共六百名官兵值守,平均每一名官兵负责五名考生,他们将负责监考,给考生发放水和吃食,若考生要去出恭,也得由他们陪着才能去,没有他们陪着,考生是不能私自离开号舍的,否则视为舞弊,试卷作废。
  此时官兵们正在给这些考生发放早膳。
  官兵们每人提着一个木桶,桶子里是大面馒头,碗,和咸菜。
  他们走到每一间号舍前,给考生们每人发放一个碗,碗里放两个馒头,一勺子咸菜。
  不论是寒门学子还是高门显贵的公子,到了这里都是一样的待遇。
  大家都吃一样的。
  又过了半个时辰,辰时二刻到了。
  贡院里响起了鼓声。
  鼓声一响,考试开始。
  而在这时,主考官当朝翰林院大学士于长林走出了明公堂,他大声宣布道:“本场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主考官说完,十几名巡考的官员便立即拿出笔将题目抄写在木板上,然后让巡考的官兵将木板拿下去展示给每一位号舍里的考生看。
  考生们需要迅速将题目记下来,抄到草稿纸上。
  一些坐在前排号舍考试的考生会很快拿到考题,不过后排的一些考生则需要等差不多一刻钟才能知道考题。
  考题出来后,一些考生很快就开始写起来了,但大部分的考生都没有动笔。
  顾瑶在下了早朝后,乘坐天子銮驾来到了贡院,陪她一起来的是参知政事苏墨。
  一般情况下,天子是不会去考场的,但顾瑶对这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点好奇。
  作为一个现代人,她参加过许多重要的考试,中考,高考,各种期末考,以及她为了留学而参加过的托福,雅思考试。
  她是现代社会的考神,逢考必过。
  但她知道古代科举考试可比高考的录取比例低多了,全国三十多万考生参加童试,最后能能中进士的只有二三百人,有的时候甚至之录取一百多名进士,堪比现代考清华北大的难度。
  贡院里的官员们见皇上来了,纷纷出来想要跪下接驾,但顾瑶立即摇手阻止了他们。
  主考官与长林也没有想到皇上会出现在这里。
  顾瑶看着这位主考官,她读了他的文章,觉得他写的文章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巧妙而严密。
  确实是个大文豪。
  她以前没关注这些事情,其实她这满朝的官员很多都是当事的诗人,词人,文学家。
  第262章 题目出得好吗
  “一切顺利吗?”顾瑶问道。
  于长林走在帝王的身旁。
  这是他第一次当主考。在文皇帝在位时,朝中也有官员推荐自己当主考官,但文皇帝都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女皇赏识他的文章,让他做了主考。
  “回皇上,一切顺利,皇上出来个好题目,许多学子已经开始答题了。”于长林满脸笑容的回道。而此时此刻,他没有注意身后的参知政事苏大人一脸不高兴。
  “题目出得好吗?”顾瑶又问。
  这其实也不是她出的题。她将华夏古代,宋朝时期某次科举考试的问策题搬过来了。
  她之所以对这个题目有印象,是因为高中时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说过华夏千年科举第一榜的故事,那是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那次科举考试涌现了大批人才,群星闪耀。成为华夏古代最成功的一次科举考试。
  她想试试同样的题目,在她管理的这个大越国是不是也能选出一大批人才出来。
  “皇上,您这道题目很便于考生发表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于长林很满意这道策问题。
  他之前还很担心皇上年幼,又没写过什么文章,会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这样的话就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但没想到皇上能出这么一道好题,比大越以往十几次科举考试的题目都要巧妙。
  顾瑶嗯了一声。
  好吧,果然这道题适合选拔人才。
  顾瑶随即走向了第一排号舍。
  一眼望去,她看到的是一间又一间的三四个平方的小房间,房间三面是墙,前面则是敞开的,有点像现代的土地庙。
  她看到了许多的考生,他们一个个都在认真的思考或者答题。也有的不知道在想什么,坐在那里发呆。
  突然,顾瑶看到有一位考生看向了自己,对方似乎猜到了自己的身边,起身站起来似乎想要行礼。
  顾瑶连忙朝对方摆了摆手。
  这一个行礼,很快就会有一群考生行礼。
  她可不想打扰他们考试。
  “对啦,苏爱卿,这考试的时长真的需要三天两夜吗?”顾瑶扭头看向一旁的苏墨。
  对方可是二十多年的状元出仕,对科举考试也是十分的了解。
  苏墨想了想,回道:“皇上,科举考试自周王朝就已经有了,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每一场考试考三天两夜是一开始就定下的,为了确保每一位学子有足够的时间写好文章。”
  顾瑶知道这一点,华夏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一场三天两夜,三场连考考九天六夜。
  但她觉得这考试时长实在是太长了。
  尤其学子们需要在号舍过夜,十分的不方便。
  “如果一场只考五个时辰,能答完吗?”顾瑶再问。
  她想现代的高考语文,只有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但要做那么多题,还要写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完。为什么古代的人写一篇文章要三天两夜呢。
  “皇上,若是考五个时辰,可能一些学子只能写个文章的开头。”
  顾瑶:……
  第263章 去了白楼
  “怎么会这么慢?”
  顾瑶忍不住吐槽了。
  不过想想,古人没有接受过现在社会这种应试教育,他们除了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没有别的考试,没有养成快速答题,快速作文的习惯。
  大学士于长林不太理解皇上为什么会觉得三天两夜的考试时间长,他于是回道:“皇上,好的文章都是仔细揣摩出来的,慢工出精品,臣有时候一篇文章能写一个月呢。”
  顾瑶无言,只能摇了摇头。
  好吧,看来她想下次科举缩短考试时间有点难了。
  顾瑶在考场内巡视了一番,到午时三刻离开了。
  不过顾瑶没有立即回宫,而是换了身衣服和装扮,去了金陵城。
  随行的是昭和宫的女官周玲。
  两人一起女扮男装,走在了大街上。
  今日的金陵城特别的热闹,顾瑶看到许多的百姓上街采买,街头巷尾还有表演杂技的,说书的。
  顾瑶没有去凑热闹,而是去了金陵城有名的白楼。
  说是白楼,其实就是古代的赌坊。
  顾瑶进去后,发现这白楼的热闹程度堪比之前的百花楼。
  这里一共三层楼,楼下有投壶的,摇馓子的,斗鸡的,斗蛐蛐的,一堆人围在一起下注。
  “公子,咱们为什么来这儿呀?”周玲不太明白皇上一微服出宫,就选择这些男人们爱去的地方。
  这满楼都是男人,她们在里面十分尴尬。
  顾瑶看看这周围的人,发现多数都是一些穿着体面的世家公子或者商人,有些个顾瑶看着还比较眼熟,好像之前在宫宴时见过。不过当朝的官员好像没有。
  不对,大臣们此刻应该在衙门办差才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