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第51节
窥一斑而知全豹,真正顶级的高手,都应该有叶落知秋的本事。皇帝还不知道这个“东汉”的细节,但他已经敏锐意识到,睽违三百年之后的“汉朝”,恐怕已经不是自己熟悉并喜欢的那个王朝了。
既然不熟悉细节,皇帝也就不再多言。倒是地府老登皱了皱眉,搜刮出了以往的记忆:
“你要去三国?”
“是的。”
事先他们就有过约定,在为地府君臣打开了通往大汉的‘门’之后,穆祺也可以顺应自己的心意,利用地府的资源再挑选一个新的时空。穆氏如何选择穿越目的,当然也由不得老登置喙,不过,“东汉末年”的微妙节点,还是让他稍稍有点敏感,所以停了一停,以某种若无其事的口吻发问:
“你去这种乱世做什么?匈奴的仗还没有打完呢。”
难道“封狼居胥”,还不足以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么?到处乱开战场,也不怕应付不过来!
“乱世当然是乱世,但三国并非普通的乱世;实际上,它应该算是后续南北朝大分裂的开端,山河破碎的起点。”穆祺从容道:“上承两汉四百年大一统,下接南北朝三百年大分裂,作为秦汉第一□□最后的余晖,三国当然有其特殊的地位——简单来说,通过观察三国,我们可以看到大汉体制的全面崩溃;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命,大势所趋,无可如何的天命。”
听到“大汉体制的全面崩溃”,老登的嘴角迅猛抽了一抽:
“天下无不亡之国,难道每一回的体制崩溃,你都要再三观察不成?”
“喔,这倒不至于。”穆祺很坦诚:“否则我就该关心关心带秦末世了,是吧?王朝更迭是常事,曲折进步也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大汉灭亡所造成的波折和损失实在是太大了——神州陆沉、社稷丘墟;中原腥膻,衣冠委地;三百年南北割据,几乎葬送了自始皇帝以来,刚刚现出曙光的大一统;要不是真有天降伟人在场收拾局面,可能国家从此一撕两半也说不定……这样惨痛悲哀的教训,当然不能随便放过;再说,大汉崩塌后天下沦落到如此局面,很多症结本来就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毛病,可能不少麻烦,还是陛下也在艰苦面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永远不能回绝的价码,哪怕天子也是如此。所以,在听到这直击心弦的论述之后,皇帝——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同时露出了某种诡异的、难以忍耐的表情。
不过,再怎么难以忍耐,此刻也要克制。老登强作镇定,只道:
“难题?有什么难题,是我也百思不得其解的?”
“想来也有很多吧。”穆祺淡淡道:“比如说,儒家经术世家做大后垄断仕途的后果;地方豪强把控经济命脉后把控上下、肆意分肥的结果。还有更重要的,是亲眼目睹一个大一统帝国彻底崩溃,体系坍塌至无可救药的结局……这也是很珍贵的体验。”
是的,虽然拿大汉的崩溃当作“体验”,委实有点刻薄;但这的确是珍贵之至的见识。秦末乱世当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大秦建立的秩序从来没有崩溃到无可挽回的地步;高皇帝实在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他平定天下重建秩序的手段之果断、之迅速,所谓雷厉风行七年而定,以至于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感受到组织崩塌以后一切归于虚无混乱的恐怖。所以至东汉为止,恐怕大多数人对乱世都还抱有着一种天真的幻想,幻想着王朝末年不过是区区数年十数年的混乱,乱局中终究会有一个天命之主横空出世,提三尺斩蛇剑翦除宵小,还苍生一个崭新的辉煌盛世——整个幻想之中,除了十几年的战乱太过痛苦之外,其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浪漫”。
——可是,如果乱世中没有诞生这么一位天命之主呢?又或者说,这位天命之主创业未半,中道崩卒,他的伙伴亦鞠躬尽瘁,心血耗尽而亡呢?
那么,接下来就是蔓延动荡数百年,永无止休的五浊恶世,文明最大最恐怖的噩梦之一,五胡乱华与南北朝的故事了。
某种意义上,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要宝贵。高皇帝的伟大功业获得了辉煌的成功,但正因为这成功太过彻底,维系功业所付出的努力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盛世的人往往带着轻佻的天真,将自己的幸运看得太轻易、太简单、太理所当然,乃至于根本不懂得珍惜——这是时代所缔造的毛病,就连皇帝陛下自己都不能免俗。
有鉴于此,亲眼见证一番另一种可能,当然可以提供意料不到的经验,而防微杜渐,似乎也可以渐渐揭示出某些危险的、难以预料的征兆。所以……
“如果万事俱备,有没有谁愿意陪我到门对面的另一个时空看一看呢?”
穆祺道。
第75章
毫无疑问, 在场众人一致同意,都想跨过那一扇门,见识见识王朝崩塌的宏大景观——鉴于两位陛下的心情, 说什么“罕见盛景”似乎是太过分了,但你也不得不承认, 作为人均盛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在场真没有任何一个切身体验过秩序崩塌的末世——哪怕描绘都描绘不出来;那种天生而成的好奇, 总也是压制不住的。
当然, 考虑到时间已经极为紧张(长安城的天子栽进方士的木门后再不露面, 恐怕紧随而来的侍卫高官们早就乱成了一团,局面近乎崩溃而不可控制),在三言两语敲定细节之后, 穆祺只带着在场的几人踏过了小门,从北邙山上远远望了东汉末年的洛阳一眼。
当然, 哪怕仅仅是用望远镜浮光一瞥, 仍然可以迅速发现出诡异的异样来。皇帝笨手笨脚将望远镜按在眼眶上,站在一处高耸的土丘四处眺望发回, 立刻发出了疑问:
“上林苑呢?这里怎么没有上林苑?”
“上林苑当然应该在长安——”
“朕不是说的关中上林苑!”皇帝打断了他:“就算改朝换代, 迁移都城, 天子御用的园林庭苑,又该设在哪里?”
穆祺微微讶然, 感觉这还真碰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但稍一思索, 终究还是记起了一点常识, 他四处环视一回,伸手在洛阳西边一划, 大致勾勒出了一个范围:
“从都城西北到西南,应该就是东汉以来, 历代君主开凿苑囿的地方;当然,这些园林的规模形制,都远不能与陛下的上林苑相比。”
实际上这最后一句就是废话。长安上林苑方圆近数百里,堪称关中最恢弘辽阔的园林,站在高处一望即得,断断不容忽视。而他们现在身处北邙之巅,左望也看不见右望也看不见,一眼扫过去找不到任何吸引注意的宏大构造,那就说明是真的没有——东汉以来的皇帝或许有不少御用景观,但全都规模狭小,再也无法重建上林苑的规格了。
不过,无法重建上林苑的规格,又到底是好是坏呢?
实际上,这个事情是很微妙的。秦始皇至汉武帝时的上林苑的确很宏大壮观,但宏大壮观的建筑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上林苑侵占的土地太多,建成之后维护的开销太大,以至于司马相如写《上林赋》拍天子马屁,临了了都不忘吐槽一句“此太奢侈”。骚扰太重挥霍太大,所以历年以来非议无穷,常常有人劝皇帝光复高祖的美政,缩小上林苑的规模,将土地还给百姓耕作。
但从另一面来讲,这上林苑也不只是给皇帝享受的纯粹玩具;从实际作用来看,秦皇汉武将园林修建得如此广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准备骑兵的军事演习基地——霍去病的军事教育是在上林苑完成的;羽林军的骑射技术是在上林狩猎中磨砺的;征伐上下的海军是在上林苑昆明池训练的。到了汉武中后期,上林还兼顾了铸造钱币、打制武器、冶炼钢铁,乃至试验新式耕作的种种职能——也就是说,等同于军事训练基地+冶金工厂+新技术试验田;属于帝国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中央集权的强势命脉。
既是压迫周遭百姓的凶器,同时也是维系秩序的重器,这就是上林苑的复杂面目。
正因为这样两相交杂的复杂面目,所以一切对上林苑的攻击都显得暧昧不清。儒生们言之凿凿的讽喻园林的奢侈,其本意可能是为民请命舒缓人力,但也有可能是居心叵测,要削弱国家统御上下的秩序,为不可言说的企图埋下伏笔。虽尔清者自清,但这样的问题上,清浊的面目本来就不可分辨。
——那么,现在东汉的皇家园林被压缩到这种地步,又到底是什么样的面目呢?
皇帝眯着眼睛端详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洛阳城;历经三百年经营之后,城池的规模确实已经大大超出了往昔,举目四望,能清晰分辨出城郊鳞次栉比、依次排开的田地;不过,这些肥沃良田的分布却相当奇怪,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聚集在一起,不同的聚落间却有大量的荒地和丘陵间隔,连水流都被分割得乱七八糟,完全不成样子。
显然,这样的划分既不符合地理规律也不符合经济规律,纯粹是人力斗争后强行扭曲的结果。皇帝早年微服私访,也只在黄河一带见识过同样的地形,据说是当地的豪强圈地斗狠,彼此不让,结果就兼并出了这么个犬牙交互、支离破碎的形势,颇为引人注目。
——喔对了,皇帝当时折返长安之后,立刻就用充实陵邑的名义将当地的豪强全部塞进了正在修建的茂陵,兼并的土地一律返还,浮财全部充公,把场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些豪强不知好歹还要非议陛下的大恩大德,随即就被酷吏安上了大不敬的罪名腰斩弃市,现在可能都已经上私塾了。
三百年前,天高皇帝远的豪强都要战战兢兢,生怕朝廷的耳目扫过一眼,自己立刻就要动身去陵邑;而三百年以后,豪强居然已经把土地争抢到天子的眼皮子底下了!
这是几个意思?
还未等活皇帝冷下脸来,思索其中的微妙区别。死了的老登已经提前皱起了眉,他指一指远处:
“那是什么地方?”
穆祺望了一眼,只看到远处碧水如带,蜿蜒而下;两侧都是亭台楼阁,掩隐于山色葱茏之中;他思索片刻,从兜里抽出一张地图,对照了一回:
“应该是洛阳西北的金谷涧,地势险要,景色绝美,西晋的石崇曾经在此地经营金谷园;不过现在看来,盯上这块好地方的也不只石崇,恐怕早就有世家大族布下闲子,在形胜处兴建庄园啦……”
够了,这一句话就够了。
事实上,世家兴建庄园的前因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要是将洛阳城外土地的流转梳理清楚,那就是开宗立派的顶级大师,估计也是顶不太住的;可是皇帝——两个都是——却绝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一切变迁,就只有一个理由能够解释:
你们天天念叨着要砍上林苑,合着是要把皇家园林砍下来,方便自己以后兼并土地修庄园是吧?!
——欺天啦!!
在皇家园林与民生的取舍方面,我们一般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最完美的选择,所谓古之先王苑不过百里,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上古先王都将林苑修在极为偏僻遥远的地方,既不打搅民生,也不妨碍必要的军事演习,两全皆得其美。
当然,后世皇帝的德行是比不上先王了,所以不得不在两端之间做出抉择;要么效法汉高、汉文,压缩林苑扩充百姓田地,苦一苦军队让百姓修养生息;要么效法秦皇汉武,压缩田地扩充林苑,苦一苦百姓让军队打几个胜仗。两样都有好处,两样也都有弊端,彼此争论不下,都是自然之理。
不过,事实上这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上面两种都不沾的可能——皇帝的园林压缩了,百姓的田地也压缩了,但腾出来的土地全部让中间的豪强世家拿走,于是国力也倾颓民生也崩溃,苦一苦军队的同时再苦一苦百姓,上下都输了个干干净净。
让所有人都满意很难,但让所有人都痛苦就很简单了,是吧?
在皇帝微服私访,驾临方士密室的那一天里,东市市集的父老们受到了不小的惊吓。
当天早上开门做生意的时候,东市市集里就已经涌出了不少精干的差役,便衣穿行于人潮之间,有意无意地将闲杂人等与方士的店面隔开;而见过世面的长安市民也很透彻,清楚这多半又是哪位贵人到访,所以都远远的避开,绝不轻易沾边——以他们过往的经验,贵人们在市集里最多也就呆上一日半日,自然会动身离去,如果自己识相一点,搞不好还能在临行时混几个赏钱呢。
不过,这一回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附近的百姓在家里躲了小半个时辰,就听到外面人喊马嘶,一片骚乱;隔着窗户远远一望,只见数百持械壮汉从四面涌出,挥舞棍棒驱散人群,居然将市集给团团围住了!
刀剑在前,没人敢于反抗;偌大的市集两三刻功夫就被全面清场,只留下一片狼籍;四面鸦雀之声不闻,唯有缇骑手持利刃,来回巡视,禁止任何人出家门一步。
这样无形无声的恐怖高压持续了将近两炷香的功夫,直到寂静中辘辘声响,一辆红黑色的小车急速驶进空旷的市集;而沿途小心躲避的住户商家从窗子里瞥见,不觉更添了几分惊恐——他们认得这辆小车的规制,知道这是皇后宫中御用的小马车,但以皇后之尊,为什么会骤然降临此处?
椒房殿的小马车驶入市集之后再也没有驶出;而接下来半个时辰之内,商家们又认出了丞相府的马车、御史大夫府的马车、卫尉的马车,以及——以及太子青宫的马车。
乖乖,这到底是什么阵仗?
这些足以动摇整个帝国的车辆逐一驶入东市,却没有传出任何消息;压抑的气氛持续了足足一日,稍有见识的人都惶恐不安,内外屏息凝神,仿佛都在忍受一场狂暴风浪前慢刀子割肉的宁静。
然后呢?然后什么也没发生。
这是很自然的。你可以非议皇帝的残暴凌厉,但绝不能质疑他的政治手段。早在元朔元年的时候,为了给汉匈战争腾出足够的政治余地,天子就已经下重手剪灭了朝堂上一切可能有危险的潜在因素;于是乎百官噤声而天下震恐,京城已经绝不存在什么敢于悄悄搞小动作的狂妄力量了。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这一天就是震惊——恐惧——等待,最后又亲眼看着那些开进去的马车又一辆一辆的开出来,而跟在最后的居然是天子的车驾;皇帝衣着一新,高高骑在骏马之上,由数十骑兵拱卫着出了市集的大门。
可能是因为事出突然,除了加派人力看管以外,沿途房屋并未清理。所以缩在屋檐下的商家们惊鸿一瞥,还能看到马背上皇帝的表情——于是倒吸一口凉气,刚刚放下的心立刻又提了起来。
那个表情……怎么说呢?二十年前窦太皇太后因为年幼的皇帝试图抢班夺权、“勿奏事东宫”而悍然发难,罢免赵绾、王臧,调换丞相,几乎将天子一手架空;天子百无聊赖,只能游猎以自娱;而当时天子带人出京游猎时,脸上的表情,差不多就与现在相仿。
……天杀的,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好不好?
折返回宫的皇帝在宣室殿内独自呆了半日,终于于当天下午召见了同样在市集苦熬许久的重臣。按理来说,在一头栽进木门并莫名其妙消失了一日之后,天子应该给焦急的群臣们一个合理的交代;但出乎意料,他只是面色冷淡,含混的以“奇妙幻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借口糊弄了过去,然后生硬转移话题,忽然要求丞相和御史大夫开始抽调人手,拟定计划,预备着在战后丈量关中的土地、统计各处的矿藏。
丞相公孙弘心中咯噔了一下,没有立刻回话。当然他也不好回话,因为“度田”自古以来就是得罪人的差事;丈量了田地后记录在册,很多私下兼并的事情难免就要曝光;可是吧,有资格在关中兼并土地的都是贵戚显要,得罪了他们的话,似乎……
似乎什么,公孙弘已经来不及细想了;因为看到他没有立刻回话,皇帝的脸色已经变了——非常细小,非常微妙,但公孙弘立刻闻了出来。
他只能赶紧低头:
“臣昧死敢请,如今尚在战中,是否……”
“战争已经快要结束了。”皇帝直接打断了他:“现在丈量一下土地,也方便日后赏赐有功将士,丞相以为可否?”
这还能说什么?公孙弘把脖子一缩:
“唯。”
一般来说,丞相答了是也就可以了;但皇帝却绝无善罢甘休的意思,而是转过头去,一一扫视:
“御史大夫以为可否?”
张汤:“……唯。”
“大司农以为可否?”
郑当时:“……唯。”
逐一点名完毕,漠然的皇帝陛下径直起身,只丢下一句话来:
“既然都答应了,那就好好干吧。”
——如果不好好干的话,哼。
第76章
如果说皇帝折返时的脸色只能叫难看诡异, 那地府老登再次穿越大门返回漠北军营之后,脸上的表情就实在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了。因为在返程之时,穆祺到书房用了用电脑, 从资料库里弄出了东汉末年更多的细节;比如他就搞明白了,这一回他们在金谷涧看到的亭台楼阁, 多半是弘农杨氏的产业。
“弘农杨氏?”
“最清贵显要的士族之一。始祖是高皇帝时的赤泉侯杨喜。”这是基本常识, 穆祺记得很清楚:“因为世传经学, 所以在东汉时大为显贵, 号称‘四世太尉’……”
老登的脸黑了下来。他花了半分钟才记起这位“赤泉侯”的具体身份, 又花了半分钟记起了这位赤泉侯的具体功绩——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汉军上前争夺尸体,这位杨喜眼疾手快, 捞到一条大腿,因此战后裂土封侯, 有了一千九百户的食邑。
从当时的封赏来看, 这大抵也就是高皇帝千金买马骨,属于破格为之的非常之举。说白了, 项羽是自杀的不是别人杀死的, 人都死了再抢一条大腿, 又能算个什么功劳?仅仅一千九百户食邑,已经是大大逾越常度, 更不必说, 杨氏后人居然还以此发家, 捞了个四世太尉的名头!
xxx,这种人也配?
一念及此, 刘先生真是大受刺激。一开始在谈论什么“世家大族”时,穆祺就直接提醒过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魏晋以来煊赫显贵的士族,多半都是在汉朝时就发的家;但老登私心揣度,总以为这些士族的起源应该是历代地位尊隆的公侯;功高莫赏,威望隆重;盘根错节,日拱一卒;最后养出这么个庞然大物,似乎也不算奇怪。
说白了,如果真是萧何张良的后代混成了顶流士族,老登虽然不快,但还可以理解;但现在上位的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杨氏,那种反差与惊愕,当然就更为猛烈——我们都是万户侯,都是汉初三杰,你又算什么东西?你这种东西都能爬上来耀武扬威、垄断仕途,凭的又是什么?
时无英雄,乃使竖子成名!时无英雄,乃使竖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