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13节

  陆书容肯定地点了点头,语气略带一丝迟疑道:“一定见过的,但是我暂时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
  南水虽然不解,但习惯了以姑娘为本位,她跟在姑娘的身后,从半山腰不断往下,钻入堆叠成雪云的密林之中,不断梭巡,试图找到一位嫩青色衣裙的女子。
  半响,她隐约看见了一角,伸手拉着陆书容道:“姑娘,是不是她?”
  陆书容循着她手指的方向望过去。
  暮春三月的杏花林中,天色是官窑青瓷般的薄釉色。忽而清风掠过寺林,檐角铜铃未及轻颤,满树杏花已簌簌惊飞,恍若九天织女失手倾翻的碎玉绣囊。
  而在飘渺的花影中,有一身穿嫩青的姑娘踮脚探花,动作轻柔,像是轻轻抚摸,她身后站在一个高挑颀长的少年,衣摆带着水墨晕染的灰色远山,步履闲适淡然。
  筱然姑娘回眸,将接过的花瓣捧在手心,还没等少年反应过来,在他面前伸手一抛,一掌心的花瓣笼罩着两人。
  树后面钻出个垂髫小童,举着竹丝扎的蝴蝶追花逐瓣,惊起两只原本在啄食落英的灰斑鸠,后面有妇人连忙追赶,想要拦住小童,但还未出声,母子两人齐齐被花瓣吸引了视线。
  陆书容怔在了原地,记忆一瞬间回涌,在这座略带凉薄的城中,这般鲜妍的姿态可不多见。
  是那日雪中撑伞的两个人。
  ……
  许栀和将她和陈允渡接了半响的花瓣齐齐抛出,她站在花中旋转,感受花瓣擦过脸颊。
  陈允渡伸手将一片落在她肩头的花瓣捻下来,轻声问:“还玩吗?”
  “不玩了,”许栀和摇了摇头,“抛花虽然美丽,但是不舍得摘花,只能等它一点点落。”
  需要花费的时间太久了。
  “那便不看了。”陈允渡向来将许栀和的体验放在自己之上,原先接花的时候他还不解,只是下意识听从她的话。等花落的刹那,他就明白了许栀和的用意。
  须臾一瞬,望尽浮生。
  他有些想将自己的心情分享给许栀和,想告诉她此行已经远远超出他的期待。可是还没有开口,便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熟悉的嗓音。
  “陈允渡!”
  这声音,化成灰他都认得。
  梅丰羽从树后钻了出来,从张开双手接花瓣的小童身边经过,满脸惊喜地挤到了许栀和与陈允渡的身边,“弟妹,陈允渡,真的是你们!”
  许栀和没想到这么巧,笑着与他招呼一声,“梅郎君,好久不见。”
  “的确好久不见。”梅丰羽挠了挠后脑勺,“自除夕夜后,差不多三个月了。”
  他的目光落在两人沾了杏花的身上,大咧咧地伸手将陈允渡的身上用力拍了拍,没放过任何一片细小的花瓣。
  “今儿我还在想,是去繁台看桃花,还是来大相国寺看杏花,繁台路远,需要坐乌篷船,我性子懒,就近选择了大相国寺,没成想遇到了你们!陈允渡,弟妹,你们说这是不是缘分!”
  他的嗓音中是掩藏不住的笑意,整个人透露着快活的氛围。
  陈允渡瞥他一眼,不语。
  许栀和倒是没让他冷落着,隔着陈允渡与他交谈:“昨日我问允渡有没有空,他说有,正好应了去岁的约定,一道过来看杏花。”
  梅丰羽是个没人回应就能说自说自话的性子,但是如果有人回应,则会显得更加激动。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昨日我问陈允渡要不要去金明池蹴鞠,他不应,”梅丰羽探出头,后来为了方便,他直接越过陈允渡反站在许栀和的面前,后退着走路,脸上笑意灿烂,“直到今日瞧见你们,我才明白他的用意。”
  原来是要和弟妹一道出门!梅丰羽觑了一眼陈允渡的面色,有些坏心眼的想,叫他不告诉自己。
  若是告诉了自己,梅丰羽出于兄弟间的道义,一定会特意避开大相国寺,给两人留足相处空间。
  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明明可以装作没看见,然后从反方向离开。
  梅丰羽秉持着你说了我会让,但遇到了可就别想跑的思想,欢乐地说:“瞧你们过来的方向,应当是从半山腰过来,瞧过杏花了吧?没成想隔了几日过来,香客还是这么多,你们现在吃过了没有?”
  他的语速快,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往外蹦,许栀和刚想颔首回答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就听到了第二个问题。
  她只好放弃了作答第一个,道:“今日刚到大相国寺,便看见门口挤满了香客,哪里还敢耽误,跟在人后面进来了。”
  梅丰羽说:“与我一样!我现在肚子中还空空荡荡的,你们饿不饿?大相国寺的素斋味道一绝,虽然没有油荤,却好吃得很,去年陈允渡都说好,不对,他虽然没说,却多吃了半碗饭。”
  陈允渡:“……”
  梅丰羽用胳膊撞了他的肩膀,挤眉弄眼道:“怎么啦,没想到被我记住了吧。”
  陈允渡没搭理他,对许栀和说:“要去吗?”
  许栀和略想了一会儿,便点了点头。大相国寺的素斋声名在外,她听闻已久,昨夜便提到了此事。现在三人正好同行,一起去未尝不可。
  三人走到膳堂门口,站在门口的和尚略带歉意地看着他们,说:“各位施主,现在堂中香客已满。”
  厢房都有贵客差人过来,正堂散桌也坐满了人,实在没有多余的空位。
  梅丰羽的反应最大,他叹息说:“啊!果然人多多有不便,弟妹没能吃上素斋,实在可惜。”
  许栀和也有点可惜,不过人都满了,她也没旁的法子,只好说:“也无妨,下次再来就是了。大相国寺外面也有不少摊贩店家。”
  梅丰羽道:“也好,那咱们出去吧。”
  陈允渡对吃食态度比较平淡,见许栀和拿定了主意,什么也没说。想着等日后人少,再单独和许栀和过来一趟。
  杏花虽美,但夏日禅房深幽,晨钟暮鼓,秋日层林浸染,万山红遍,冬日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他就不相信,次次都会遇上梅丰羽。
  不知道陈允渡在想什么的梅丰羽走到了靠近许栀和的一侧,保持着大约两到三步的距离。
  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侍女站在了许栀和的面前,微微俯身,“我们家姑娘请您一道用素斋。”
  南水避开了陈允渡和梅丰羽,径直走到许栀和的面前,叫人想错认都不能。
  许栀和略显意外地看着面前的侍女。在汴京之中,交往算多的只有梅家和常家。如果是梅家人,没道理越过梅丰羽而来询问她。常家倒是有可能,但是常庆妤身边的丫鬟她都见过不止一面,能陪着姑娘出行的丫鬟,总不至于她一点印象都没有。
  南水略带迟疑地看着许栀和身边的两个郎君。
  姑娘只说要请姑娘去,没说身旁这两人该如何对待。但是三人同行过来,贸贸然直接将姑娘一人请走,会不会被这两位郎君当成拐子?
  南水思索了一会儿,替自家姑娘下定了决心,说:“我们姑娘是陆国公府的千金,厢房只她和随行的四个女使,两位郎君既然为姑娘的同行人,亦可同往。”
  陆国公府,有些陌生、但又有些耳熟的词汇。
  梅丰羽率先反应过来,陆国公常年驻守边关,房中虽然有几房妻妾,却只有身为正室的陆国公夫人有生养。而陆国公府的千金只有一人,便是被人传为“活菩萨”的陆书容。
  他脑门一热,脱口而出:“女菩萨让我们去用素斋?”
  南水略带诧异地看他一眼。她也知道自家姑娘在私底下被人称作活菩萨,但是传到了耳边,又是另一种感觉。而且眼前的小公子穿着虽然远不及国公府财大气粗,但瞧着也算锦衣玉食,不至于曾经受过自家姑娘的恩惠。
  略顿,南水颔首肯定,“我们姑娘是这么吩咐的。”
  梅丰羽原先还有些怀疑的神色被他抛诸脑后,他本想直接去拽许栀和的衣袖,又怕叫人为难,坏了弟妹名声,转而想去拉陈允渡的衣袖,还没上手,正对上陈允渡冷淡的眸子。
  他满腔的激动霎时间变得冷静,他当着陈允渡妻子的面激动地拽着他一个已婚之夫的袖子说起一个待字闺中的姑娘算怎么回事?
  无人与他共享这份喜悦,他只能跺了跺脚,和两人解释道:“女菩萨为人善良,去岁京郊雪灾,她亲自奔劳,为百姓施粥。在汴京城中,素有菩萨之称,父亲也赞她颇具乃父兄长风范——父兄阵前杀敌保家卫国,女儿巾帼不让须眉为民解忧——听说京郊还有百姓为她立祠的呢。”
  他说完,下了结论,“肯定是菩萨不忍心我们三个白跑一趟,饿着肚子。”
  南水端着一派和善的笑意,就差没把“我们家姑娘没有恶意”直接撰写在脑门上,听到梅丰羽详尽的介绍,只能点头,再点头。
  许栀和想起来了,她在等待陈允渡的时候曾经在梅府听到过一声马车上的銮铃。那时候梅府看守的小厮,也是极尽所能地描绘着这位陆书容是如何的宽厚仁善。
  她心底起了一丝好奇,但还是要征询两人的意见。梅丰羽不需要问,他现在的样子,只怕就算陈允渡和许栀和都没答应,他自己也会直接凑上去。于是她只转头看向陈允渡,小幅度地撞了撞他的胳膊,“要去吗?”
  “栀和想去?”陈允渡说,“那就去。”
  他给出的回应十分果决。
  许栀和也不知道自己哪一点就表现出了“自己想去”这份心思,或许只是陈允渡太过于了解她。
  得到了回应,许栀和微微颔首,“有劳带路。”
  “姑娘客气。”
  南水松了一口气,一边好奇身后的这位姑娘如何就得了自家姑娘的关注,一边目不斜视、装成成熟稳重地缓步走在前面。
  一行人从边廊绕行,穿过散桌,停在了一处厢房门口。
  南水站定后,抬高了声音请示:“姑娘,人到了。”
  须臾,厢房被人从里面拉开,入目是一扇屏风,屏风后隐约可见一道人影。
  “冒昧请你过来,还请不要介怀……”说话的人嗓音轻柔,随着声音的响起,她也站起身缓缓走到门口。
  刚走到门口,陆书容的脚步顿在了原地,看着面前的三个人,又看向了一旁完成任何而沾沾自喜的南水,忽然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走回屏风中。
  怎么会这么多人?
  陆书容怀疑是不是自己没吩咐清楚,她说的明明是请那位姑娘过来,谁说要全部请过来了?
  南水如果能听到陆书容的心声,一定会为自己大声喊冤。人家三人一看就关系匪浅,要么全请过来,要么一个都不请,哪有在人眼皮子底下请走一个人的?让剩下两位小郎君守在厢房门口吗?
  陆书容的脚步顿了一秒,旋即她又恢复了正常的走路姿态,不慌不忙地走到了厢房门口。
  罢了,露面都露了,现在再折返回去,反倒是显得小家子气,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显露人前。
  她端着温和、清雅的笑意,笑着对三个人说:“杏花开放时节人流如织,膳堂最挤,反正我一人也是空闲,你们如果不介意,一道来用膳吧。”
  许栀和抬眸,正和陆书容的目光相撞。
  后者神色坦坦荡荡,笑意温和,仿佛真的从心而行,随手帮人。
  “多谢陆姑娘。”许栀和回以一笑。
  四人坐在圆桌四角,各占据一方。丫鬟两两站在陆书容身后,厢房门口,井然有序。
  南水去传斋饭。等候期间,陆书容克制着自己,尽力不要去看许栀和。
  许栀和则显得轻松一些,她没有到处乱看,而是抬眸看着眼前的画作。
  画作长约五尺,宽约两尺,用檀木装裱,麻绳悬挂于墙壁上。画面上是一个恣意赶牛的农夫,人物面部饱满,丰腴健康,色彩浓烈鲜明。农夫回头看牛,牛抬首回应,漫步烟雨之中,动态感十足。
  陆书容的余光捕捉到了她的视线,顺理成章找到理由循着她的目光望去,等许栀和全局看过,她放缓了自己的声音介绍道:“这幅画作是南朝名士张僧繇的最后一幅画。相传落笔之前,他曾从益州府一路南下,行经大理国,天竺……画作中带上两地风韵,用色鲜明大胆,人物饱满有神。不过他的遗作不多,姑娘如果喜欢品画,我手中倒是有一幅陆探微的《灵台图》。”
  张僧繇和陆探微并为“六朝四大家”,他们的画作在百年的波折中早就十不存一,那幅《灵台图》也是她千辛万苦从一个贵人手中高价买下。
  许栀和只是好奇,对她口中说的两个人名十分陌生,但能被国公府的千金这般推崇,想来画技惊人。
  她乐意接受一些传统的技法,听到陆书容的话语后,坦然应下,“如果有机会的话。”
  陆书容刚想请她可以入府一观,旋即想起了自己同在大相国寺的母亲陆国公夫人,本放松的面色又绷紧了几分。
  母亲门第观念极重,像许栀和这样的白身,她是不会欢迎的。
  陆书容也能理解,父亲身为正一品国公,享世袭不降格待遇,母亲更是出身名门,祖父乃真宗朝宰辅寇准,从小金枝玉叶,养成了她眼高于顶的性子。
  陆书容只好咽下了的邀约,转头去看一旁的丫鬟,“去瞧瞧,斋饭好了没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