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元延帝尚未回答,忽闻殿外报郭亥求见。
郭亥为报父仇,先前随许康建再征蒲津关,此时逃脱得归,不知有何军情要报,元延帝急命召入。
殿前千牛卫扶郭亥入,他浑身血迹干涸,双目只余黑洞,眼已盲,剩下一口气,奄奄一息,伏在地上,字字泣血:“许将军和薛将军亡于阵前,尸首为敌寇所获,李贼命缚马上,当众五马分尸。”
殿上众人相顾失色。
郭亥恸哭,声音嘶哑:“虎贲军为贼所擒者,以火活焚至死,遗骸弃于河,李贼曰,其长子、次子皆死于乱军,他欲令血债血偿,故此放臣归,以告陛下,待攻破长安日,他要杀尽皇族宗室
并文武百官,砌京观于长安城楼上,以儆效尤。”
他拼尽全力,以首触地,铿然有声:“臣无能,不能为陛下诛此逆贼,然臣已为陛下死战,不负陛下,臣去矣。”
言罢,当场气绝身亡。
左右大臣倒抽一口凉气,齐齐“啊”了一声。
元延帝惊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面无人色,声音发颤:“果然胡蛮子,竟如此凶残,这、这该如何是好?速去查,潞州与徐州的援军几时能到长安?”
李光达冷静地提醒:“陛下,两地距离长安有千里之遥,只怕此刻传旨的使臣尚未抵达当地,加上调度粮草和兵马的时间,至少须三月后,届时,只怕李贼已经破城来。”
大臣们又惊,相互窃语,殿上嗡嗡如蝇声。
元延帝扼腕大恨,怒视群臣:“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为朕分忧吗?庄敬!速召庄敬来,命其召集南衙卫兵中玄甲旧部,护卫长安,速去!”
兵部尚书严真甫立即飞奔去传旨。
此时,户部尚书林商出列,面带忧色,奏曰:“陛下,眼下长安兵力空虚,虽庄敬亦不能解此困境,古谚有云,使有青山在,以待明日,臣以为,应以陛下安危为重,可弃守长安,暂避李贼锋芒,保存实力,待援军至,方图再战之计。”
元延帝闻得李颜凶残之迹,又亲眼见郭亥惨状,心胆俱裂,已经六神无主,他素来信赖林商,现在听林商这么一说,顿时觉得有理,但若弃守长安,只怕将要背负千古骂名,他一时又难以决断,踌躇道:“众卿以为如何?再者,出长安,将何往?”
林商胆小怕死,当下又劝,言辞恳切,几至垂泪:“臣等愿效郭大人,以死尽忠,然则陛下身系万民,乃千金之躯,叛军来势凶猛,若冲撞陛下,臣等将成千古罪人,臣请陛下为江山社稷念,退出长安,保重龙体,方是上策。”
李光达和安王对视了一眼,各皆皱眉。
众大臣又议论纷纷,或曰可,或曰不可,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
傅方绪和同僚商议片刻,亦出列,奏曰:“林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臣以为,不若请陛下移驾蜀州,蜀州刺史许广汉乃臣之郎婿,其发妻与长子皆在京中,其子许连宜眼下在光禄寺做事,由此,可保许广汉对陛下尽忠,蜀州富庶,粮草辎重充足,且其地势多山,易守难攻,可为退路。李贼者,逞一时豪勇也,不能持久,而陛下除潞州、徐州外,另有渭州、北庭、安西等地人马可调度,待各地勤王之师至,何愁贼不灭?”
大殿金柱上的盘龙怒目圆睁,张牙舞爪,踞于高处,威风依旧。
元延帝沉重地喘息着,注视着丹墀下的大臣们,目中的神色摇摆不定。
……
越三日,李颜再推一步,攻破潼关,至此,长安已无险可守。
长安百姓扶老携幼,慌忙出逃,昔日繁华天街,转眼尽呈分崩离析之象。
元延帝已无战意,不顾临洮郡公和安王的劝阻,决意移驾蜀州,命庄敬复建玄甲军中营,护卫圣驾,皇族宗亲并文武百官等先前听闻李颜大肆杀戮之事,不敢滞留长安,纷纷请求随驾出行。
长安空城,风雨飘摇。
——————————
黄昏日暮,残阳照在长陵坡上,呈现出颓废而不祥的血色,周遭丘陵起伏,山间野草浓郁,树木茂密,那其中影影绰绰、窸窸窣窣、好似蛰伏着无数不可知的虫豸,随时会从泥土里爬出。
风吹过来,聚在丘陵山地间盘旋回转,呼呼簌簌,暑气未褪,反而愈发燥热。
元延帝的车驾从长安出,随众数千,庄敬率七万玄甲军护驾,一路急急奔逃,日夜兼程,今日行至此,不知为何,却突然停滞不前。
陈虔奉命去前面打听消息,回来的时候,面色凝重,对赵元嘉禀道:“玄甲军中多桀骜好胜之人,眼下聚集生事,有将领不愿随圣驾前行,欲回头与叛军决一死战,庄敬辖治不住,只能在长陵坡稍作休整,圣上还在和诸位大人商议安抚之策。”
赵元嘉顿足:“一群蠢材,叛军与吾等不过五六日行程,还不抓紧赶路,争执什么,死到临头,犹不自知!”
“太子慎言。”傅棠梨心中固然也是惶恐,但闻得赵元嘉之言,仍然摇头,低声喝止,“将士热血,欲为朝廷死战,此忠义之辈,太子岂可口出恶言,若令外人闻,岂非心寒?”
赵元嘉悻悻闭嘴。
但没奈何,元延帝下旨,今夜在长陵坡驻营。
扈从们搭起了幄帐,当日匆匆出逃,未做万全备应,这幄帐虽极宽敞,陈设却简陋,素牛皮遮顶,底部铺了两层青缎,一方玉竹簟子为榻,榻上一张小案,仅此而已,案上摆一壶茶、一盏灯,帐中燥闷,烛光如豆粒。
赵元嘉大不满,斥责陈虔:“行事胡不周全,纵孤宽厚,怎可令太子妃居此陋室?”
陈虔不敢争辩,拱手喏喏而已。
傅棠梨冷冷的:“这光景,瞎讲究什么?啰嗦,你还不出去!”
赵元嘉呆滞了一下,很有些委屈:“二娘,也就这顶幄帐像样些,你怎么忍心叫孤出去?既然不讲究,那些个虚礼其实不必守着。”
沈皇后过身,傅棠梨以守孝为由,义正言辞地命太子与她分房而居,赵元嘉心里憋得实在难受,此刻挨挨蹭蹭,试图留下。
傅棠梨说话慢条斯理,意思却很坚决:“百善孝为先,太子当为天下人表率,如今外头多少眼睛看着,连御史台的大人都跟在后面,断不可有丝毫不端之处,落人口实,太子去吧,今晚先去和陈王挤一挤,或者去安王世子那里和他说说话也成,总之,不能留在我帐中。”
这是东宫专属的幄帐,但太子妃俨然已经把它当作自己所有,旁边从属听了,也觉理所当然,这东宫如今是太子妃做主,太子……太子还是要听太子妃的吩咐。
赵元嘉叹了好几口气,他在傅棠梨面前已经越来越气短了,虽然十分不甘,但还是不敢和她拗着,只能听从。
就当赵元嘉要出去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一阵纷沓的马蹄声,地面隐约振动,很快,马蹄在幄帐边停了下来,随即有人在大声呼喝,渐至争执。
第65章 有我在,你什么都不用怕……
傅棠梨心里一咯噔,正要叫人出去察看,东宫卫率统领齐乘风进来,面上带着惊疑之色,禀道:“西宁伯世子韩子琛来拜太子。”
赵元嘉精神一振:“渭州的西宁伯?世子可是率兵前来护驾?”
因太子妃失忆了,陈虔急忙在旁解释道:“太子妃的生母韩氏夫人就是出身西宁伯府,世子正是太子妃的表兄。”
赵元嘉大喜:“那极好,世子此番前来,正解燃眉之急。”
但他话音未落,幄帐的门帘被人掀起,一个身披甲胄、玉树临风般的男子已经走了进来,他容貌英俊、面上带着一点淡淡的笑意,温雅中透出锐气,身后一众武士持金戈随行,愈发衬得他威武逼人,这一相比,竟让赵元嘉显得灰头土脸起来。
那男子进来,看也不看赵元嘉一眼,只把目光落定在傅棠梨身上,温声道:“表妹,别来无恙。
”
赵元嘉一怔,旋即勃然大怒:“汝何人,孤未召,汝等竟敢执兵刃擅入,大胆!”
那男人的眼睛终于转过来,他笑了一下,略一颔首,敷衍地招呼了一声:“臣韩子琛,见过太子殿下。”
先前掀门帘的西宁伯府武士哼了一声,将门帘挑得更高了一些,让赵元嘉清楚地看见外面的情形。
一群重甲骑兵围在幄帐外,稍远处,隐约见大部人马停驻在丘陵之上,锐利的马槊在黄昏的落日中闪着冰冷的寒光,东宫卫率如临大敌,拔剑向对,但人数及气势明显均处于下风。
“我闻圣驾出京,特意率兵前来护驾,心急如焚,行事匆忙,若有失礼之处,太子请勿与我计较。”韩子琛如是说道,连“臣”的谦称也没有了。
渭州与长安相隔数千里,更甚于潞州和徐州,西宁伯的人马反而赶在这两地刺史之前到达,这岂非蹊跷?
“你!”赵元嘉突然意识到这个,心里一阵发寒,情知韩子琛来者不善,又不知该说什么。
其实韩子琛完全不在意赵元嘉,他转头吩咐:“把东西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