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不!不!绝不可能!”元延帝握紧双拳,声嘶力竭,宛若癫狂,再无半点平日温雅之态。
  “圣上。”冯太后的声音突兀地响了起来。
  安王退后了一步,保持了应有的恭敬:“太后娘娘。”
  宫人挑开门帘,双胞胎的陈王和汝宁公主一左一右地扶着冯太后走了进来。
  这些日子的颠簸让冯太后显得十分憔悴,精致的妆容也掩饰不住她眉间深刻的皱纹,她已经老了,走起路来都显得有些巍巍颤颤的,慢慢地挪到元延帝的面前,定定地看着这个儿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悲哀的神情。
  元延帝喘着粗气,有些怔忡:“太后、太后……你和他们也一样吗?”
  冯太后的眼中落下泪来:“圣上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大家伙一起去死吗?哀家这个岁月,活也活够了,去就去罢,没甚要紧的,但是孩子们呢……”
  她指了指陈王和汝宁公主:“他们两个还这么小,乱军之下,焉有活路?还有元嘉,可怜皇后才去,圣上竟连她唯一的骨血都不能保全,于心何忍?”
  元延帝呆滞了半饷,突然惨笑起来,他几乎失去了言语的能力,翻来覆去不断重复:“原来这样,太后,连你也要抛弃朕吗?连你也要抛弃朕吗?连你也……”
  “圣上叫五郎来吧。”冯太后抬袖掩面,不忍看见元延帝的情形,“无论如何,以五郎对圣上的情分,他会善待圣上、善待这些孩子,祖宗的江山社稷得以保全,来日,我也有脸去泉下见你父皇,你何必……”
  “不、不、不!”元延帝厉声喝止,抓起手边的砚台,砸了出去,“闭嘴!你们都给朕闭嘴!”
  “父皇!”陈王冲上前去,挡在冯太后身前,那砚台重重地砸在他的头上,他闷哼了一声,仰面倒下,满脸都是血。
  汝宁公主惊恐地哭了起来。
  元延帝脸上的肌肉不断抽搐着,发了疯般地咆哮:“朕是皇帝,朕宁可死,朕要你们陪朕一起死!朕绝不会叫他得逞!绝不会!朕要和你们一起去死!都去死!”
  他高高地举起双手,凭空挥舞着、抓挠着,想是想要掐住什么,恶狠狠的。烛光倏然动荡起来,摇来摆去,他的影子映在地上,拉得长长的,像一截扭动的蛇或者是虫子,在火光中挣扎。
  大臣们沉默地望着元延帝,连冯太后也不敢出声,王帐里,元延帝愤怒的嗥叫声和汝宁公主的无助的哭泣声混合在一起,显得怪诞而刺耳。
  李光达露出了厌恶的神情,不耐地把脸别开了。
  半晌之后,元延帝忽然又安静了下来,好似蜡烛断了头,琴弦断了线,嘎然而止,连半点余音也无,他的嘴巴张了张,又阖上了,像是累了一般,倒退两步,跌坐在榻上,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人群。
  大臣们还跪在地上,似乎一切如旧,他们还是臣服于他。
  但没有人说话,这些大臣甚至已经不愿意再花力气来说服他,仿佛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无
  论他说“是”还是“否”,完全没有区别。
  夜渐渐深了,深到看不见底。
  过了很久、很久,元延帝再次开口,他已经疲倦了,连声音都是木然的:“好了,你们去把五郎叫来吧,朕……要见他。”
  王帐里能听到明显“呼”的吐气声,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放松了下来,什么话也不用说,他们很快出去了,连陈王也被人抱出去了,地上留下一滩墨汁和血迹混合的痕迹,在慢慢干涸。
  ……
  元延帝独自一人,佝偻着身体,颓废地、沉默地坐在王帐内。
  周遭一片死寂,熏炉里的香已经凉却,空留残屑,庭燎中的蜡烛燃烧着,发出一点“噼啪”的声响,烛火摇曳起来,帘幛上的山河水纹又在晃动,如同这飘摇的现世。
  元延帝没有经历过这般情形,他生于皇族、长于深宫,天生高贵不凡,这些离乱与纷争从来到不了他的面前,而到了眼下这般光景,他才突然记起,章武帝临终前,曾经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五郎害汝犹不自知,大谬也。”
  大谬也。
  他惨然笑了起来,笑得肩膀颤抖,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铿锵的铁甲声又起,伴着沉重的马蹄,地面震动起来,战马呼气的声音都显得那么凶狠,好似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怪兽一般。
  马蹄声在王帐前停了下来,然后是迅速而整齐的脚步声,把王帐重重地包围了起来。
  元延帝迟缓地抬起头来。
  赵上钧走了进来,他出家多年,来见元延帝的时候,常是一身道袍,清净疏离,有离世出尘之意,眼下亦如此。
  这有时候会让元延帝忽略了,他的这个弟弟,其实骨子里如同他们的父亲一般,铁血铁腕、无心无情。
  元延帝抬起脸,点了点头,神情黯淡:“五郎来了,坐吧。”
  赵氏子弟素来容貌出众,元延帝年近四旬,原有白鹤之态、翠柏之姿,是个雍容而华贵的美男子,而此刻,烛光照着他,脸色枯败,头发斑白,眼角皱纹深陷,不过须臾,他仿佛老了几十岁,垂垂暮年,行将就木。
  赵上钧面上没有什么表情,他也没有坐下,而是一丝不苟地给元延帝行了臣子之礼:“见过陛下。”
  元延帝呆滞良久,干巴巴地问了一句:“你的伤,好了吗?”
  “有劳陛下挂念,臣已大好了。”赵上钧的语气淡淡的。
  元延帝怔怔地看着赵上钧,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五郎,你一定要逼朕至于此吗?”
  “臣何尝逼迫陛下呢?”赵上钧毫不避讳地直视着元延帝,他的目光平静得近乎残酷,“其实臣可以袖手旁观,待到李颜把陛下和一众皇子全部杀了,臣一样可以顺理成章登上帝王位,对臣来说,只是早几天或者晚几天的事情,无甚分别,如今臣还愿意为陛下善后,陛下应该感激臣才是。”
  元延帝嘴唇颤抖,绝望地抱头:“五郎,你不能这样对待大兄,不能这样!”
  “那么,陛下以为,臣该如何呢?”赵上钧好似很轻地笑了一下,“臣曾告诫陛下,李颜狼子野心,必招祸患,陛下却不相信臣,依旧予他种种权势,令他与臣制衡,以至养虎为患,臣又能如何?”
  他微妙地停顿了一下,慢慢地俯下身,语气甚至是温和的,“反观臣呢?臣为陛下出生入死,肝胆涂地,陛下却三番几次欲置臣于死地,臣出征北庭,陛下叫人给突厥送去破甲弩,还命李颜阻拦援军,陛下,你知道吗,那一次,臣真的差一点儿就死了。所以,陛下觉得,臣该如何才好?”
  “你在怨恨朕吗?”元延帝陡然激动起来,他一把抓住了赵上钧的手,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浮木,用力到指节都喀喀作响,“你发过誓,永不与大兄为敌,永不与大兄兵戈相见,你……”
  “臣做到了。”赵上钧打断了元延帝的话,他的语气那么理所当然,不容任何人置疑,“陛下养了臣那么多年,应该知道臣的心性和手段,如今陛下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和臣说话,这天底下再没有比臣更能守信的人了。”
  “五郎……”元延帝情不自禁落下泪来,他站起身来,踉跄地向前一步,赵上钧的身量比他高了许多,这个角度,他只能抬起脸来看着赵上钧,那是一种近乎哀求的姿态,“当年在广德殿、在安仁殿……大兄都救过你的命,如果没有大兄,你早就死了,五郎,你还记不记得?你就当再还大兄一次情,可不可以?五郎,这是你欠大兄的。”
  “大兄说错了,我对大兄已经了无亏欠。”赵元嘉不再自称“臣”,他的神情似悲悯、又似轻蔑,他直直地望着元延帝,“我一直都知道,安仁殿中,在我酒里下毒的人是大兄,不是母后,而大兄不知道的是,酒已经叫人调换了,我根本没有中毒,殿外也早就伏下重兵,其实,那时候我随时可以……杀了大兄。”
  元延帝的瞳孔骤然缩紧,整个人都僵硬住了,他所有的表情都凝固在脸上,形成一个滑稽的面具,他一点一点松开了赵上钧的手、一点一点地开始后退。
  “所以,五郎对大兄不够好吗?大兄还要五郎如何呢?”赵上钧慢慢地、这样问道。
  ……
  章武三十年,冬,小雪。
  夜幕如同一只巨大的手,从虚空伸下,把整座宫城牢牢地握在掌中,密不透风,看不见天光,朱瓦琼台都隐没成黑黢黢的影子,躲在暗处,悄无声息,只有零星几座宫殿还点着灯,虚弱地摇曳,将熄未熄,明灭不定。
  雪落在脸上,不很大,冷得彻骨。
  高宫正挑着一盏羊角风灯在前面引路,灯火如豆,照不清前方,赵上钧在黑夜中无声地行走,庄敬和孙澄一左一右跟在他的身后,沿路有巡防的金吾卫士兵,远远地看见淮王,恭敬地躬身,又避开了。
  “晋王用的是阴阳壶,酒里下了软骨散,幸而我发现及时,把酒调换了。”高宫正目不斜视,一边走,一边低声说道,“另有郭元俭带人躲藏在安仁殿内,伺机发难,殿下还请多加小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