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快看,天幕又变了,有没有识字的给念一念啊?
  [休伯利安清洁工:就凭黄巢屠了门阀,他就是个大善人(狗头)另外我也同意楼上说的李隆基该早死二十年,那绝对是明君。]
  李隆基简直气到心梗,他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让后世人这么唾弃,朕可是再造大唐的人!且他兵权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边军怎么可能造反呢?他平衡各部势力,调整国家财政,有多殚精竭虑,那些人懂什么!
  他忿忿不平的滑向下一条评论,结果很快又被打脸。
  [小凤凰独美:就李隆基那饮鸩止渴的财政政策,不是安禄山也有别人造反。]
  李隆基:???
  谁?安禄山?那个跳舞的胖子?会造反?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天幕中提到唐玄宗的只言片语,又认真思索了一下自己的赋税政策,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惊人的猜测。
  难道,是因为自己把部分赋税留解在了地方,所以他们花钱养兵最后造反了?
  他有点慌,但不想承认。
  幸好安禄山现在还在京城里没走。
  咸阳宫。
  秦始皇看了看评论,没看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便着手开始和群臣议论起了他们的大秦接下来的改革方向。
  还没有议论出个结果,突然有内侍托着卷竹简上殿,偷偷的瞧了一眼他的脸色,才轻声回禀:陛下,戴罪在家的廷尉李斯,上了一道奏疏。
  始皇神色不辨喜怒,点了点头让呈上来。
  这是李斯的请罪书。
  可说是请罪,越读秦始皇越觉得李斯让他爱恨交加。
  开头李斯先是剖析了自己卑鄙的心理,对于扶苏当政后的种种设想让他一时蒙蔽了双眼,做出了遗臭千古之事,言语间种种皆含泪泣血,仿佛他现在真的做了这种事,丝毫没有为自己辩解。
  接着又说到这两日听天幕上的仙人点化,才知自己往日只知道死守着法家律条是多么愚不可及,幸而后事都还未发生,否则因自己一时私心,葬送大秦天下,那真是自己悔之晚矣,万死难辞其咎。
  最后又说到自己思索的心得,诸如减赋轻役、广置学宫、推举人才等,希望陛下能再开大秦万世基业,他罪人之身无颜再见陛下了。
  秦始皇挑挑眉,心里不是滋味。
  虽然说这篇奏疏一股子以退为进的味儿,但不得不说有些把他拿捏到了。
  尤其是李斯后半段提到的种种建议,皆是他切中他内心所想的,儒法结合之举。
  不愧是他治政之道上的知己,就算是如此情形之下也能很快领会他的意图。
  唉。
  他定了定心神,将奏疏传阅给殿中其他人。
  李斯,削其爵位,罚三年俸禄,以戴罪之身,仍领廷尉之职,明日上殿议事。
  和州城。
  朱元璋因第一次没有抢上三连,所以这次也没有打赏的权限,仍在观看精选评论。
  [硬糖不如软糖香:说到底还是黄巢不够能打,周围藩镇一认真他就不行了,不过要是有个根据地好好经营,至少能打个持久战,说不定能变成藩镇一员,朱温不就是这么起家的么?]
  朱元璋想想天下形式,对院中的兄弟说:这后辈说的不错,那黄巢起兵的路线图,刚刚大伙也都看了,跟流民似的乱窜,没个根基,肯定长远不了。
  李善长把记录好的纸张吹干,叠好收起来,道:东翁年初就有取集庆之意,只是这几个月变故丛生,所以耽搁了,咱们还是赶紧渡江去才安心。
  徐达皱着眉头:若是年初的形式倒好办了,现下只怕更麻烦。年初郭子兴还没死呢,现在那郭天叙横的跟什么似的。
  怕什么!胡大海豪气的一挥手,这整支部队都是元帅的,那郭家小儿撑死了不过上千嫡系心腹,咱还怕他们翻了天?要俺说直接围了便是。
  汤和却道:砍人是小事,就怕与元帅名声不利,小明王那里不好交代。
  朱元璋嘿嘿一笑:俺已经有主意了。
  咱先过江,把集庆附近的小城都拿在手里,形成包夹之势。然后郭天叙看战事顺利必要抢进集庆的头功,咱就让他们带着那些元廷的降兵去打,俺带着兵支援。
  然后呢?胡大海不解,这跟他说的带兵直接围了有啥区别,还怪麻烦的。
  元帅是说?李善长明白了过来,那些元廷降兵可不老实。
  朱元璋轻声道:前几天有人跟俺悄悄来报说,那些降兵里有人听说咱们有意打集庆,想偷跑去集庆报信呢,俺没管。
  哦,原来是故意将计就计,送降兵和郭天叙去打。
  李善长补充道:但只降兵未免太显眼,不如让胡将军带人跟着,到时只假装战败就是了。如此,元帅可像天下交代。
  甚好,甚好。
  各时空中的人一边等待天幕再次降临,一边筹谋自己的大业。
  等到朱元璋真的除掉了郭天叙,占领了集庆,并改名为应天府,终于能松了一口气时,才看到云朵又慢慢聚集在一起。
  快快,把兄弟们叫来!
  [小宝贝们久等了!宇宙无敌可爱的画戟又来啦~遨游历史长河,畅谈古今因果,今天我们讲元末农民起义。]
  【作者有话说】
  南京在元末叫集庆,后来朱元璋打下来改名应天府,写的时候昏头忘了这件事o(╥﹏╥)o
  第12章 元末农民起义1
  ◎那忽必烈知道个屁的易经◎
  这几个月秦始皇带领群臣反复商议,终于列出了几条详细的国策计划。
  先是在轻徭薄赋方面,暂停了阿房宫与皇陵的修建,只修长城与驰道,并减少民役人数,减缓工期。同时也昭告天下,鼓励开荒,定十一之税。
  再是军功方面,他已让人去堪订原来六国的土地田亩,虽然远离关中家乡,但好歹能兑现军功爵的奖励。
  至于基层官吏方面,面对的形式太复杂,非一朝一夕之功。连他自己都还没定好一个能够推广至全国的统一思想呢。只能先让各地推举了一些人上来,到咸阳统一培训一番。
  今天正是他来新置办的学宫里巡视,便遇到天幕开课,于是邀来培训的学子一起观看。
  这些学子都是各地推举上来的小吏或是学子,并没有看过之前的视频,因此不免惊吓出一番丑态。一旁的教谕解释并斥责了几句,才渐渐安静下来。
  只一个落拓不羁的中年男人,从头到尾饶有兴致的盯着看。
  秦始皇看了一眼名录,乃是楚地沛县来的一个小亭长,名叫刘季。
  他暗暗记在心里。
  [元朝,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朝代,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蒙古的起源已经不可考,按史学界的主流说法,是起源于东胡。但东胡也不是一个民族的名字,而是指匈奴东边的少数民族部落。
  那片地区自古便是强者为王,征服者拥有一切。所以千百年来他们被叫过鲜卑、柔然、室韦、鞑靼。
  直至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内部,又统一了整个漠南、漠北,建立了大蒙古帝国,这片区域生活的人才统称蒙古族。
  当然,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们征服过的区域过于广袤了,后人再难望其项背。]
  天幕上又徐徐拉开一张地图,与前次不同,这张地图更加广袤,囊括了整个中亚、西亚,以及少量的东欧、北非地区。
  咸阳学宫里的学子一开始不明所以,还在窃窃私语,只那刘季眯着眼睛打量了一番后,突然反应了过来,一时震恐,嘴里喃喃自语:天下之大
  秦始皇现在就是麻了。
  一开始那唐代的疆域已经让他震惊,原来西域之外还有如此大的天下,他本以为就是极致了。
  现在又让他震惊一回。
  谢谢,已经震麻了。
  李世民心态则不同。
  前几个月他听天幕讲《秦王破阵乐》那段,于他而言是激励,同时他也不由得有些自得。尤其是看到大唐未来的疆域,他忍不住想:真可谓是古今之盛!
  现在方知长江后浪推前浪。
  不过游牧民族他不禁皱了下眉头,竟比突厥还强大么?南北朝三百年乱世,强悍如鲜卑,也不过占据了汉家半壁江山,死活过不了长江天堑,这元朝竟不受这个限制?
  好一个一代天骄!
  [疆域过大难以管理,尤其蒙古人在内政上简直一窍不通。是以在成吉思汗的两个孙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时,大蒙古帝国分裂分裂成五个汗国。
  即以汉地和漠南漠北老家为领地的大汗汗国,和我们熟知的其他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奉大汗汗国为宗主国,但行事独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