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回头找机会一定要好好整治一番,出口恶气。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这么说的:皇权,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人民的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在当时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被超越的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权。
但要我来说,这句话里面的主语,不一定是皇帝本人。而是指一个政权、一个朝廷的最高执政者与他的近臣团队所建立的权利结构。】
邓绥处理了一上午国事,现在正在亭中闲坐养神。听到这里,便点点头。
是了,最高执政者不一定是皇帝,比如现在的大汉,就是她来当家,这也算是皇权旁落么?可她好歹是皇太后,与王莽之流总是不一样的吧?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皇权旁落,比如像是吕后临朝执政、曹操代掌朝政,乃至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随着一代代天子不断的完善这个制度,这种能够明目张胆威胁皇帝本人的皇权旁落,似乎在唐宋之后渐渐消失,翻不出浪花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而是变得更隐蔽了。】
【比如被网友戏称为明摄宗的张居正。】
朱元璋识别到关键字:张居正。
他把奏疏扔到一边,开始认真听讲。
【有明一代,因为内阁的成立一开始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秘书,后来才渐渐拿到了议政权和行政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内阁这个机构一直都没有得到制度性的确认,从政府框架的角度上来说,也并没有能够压倒六部、总领百揆,导致了明朝旷日持久的阁部之争也就是内阁和以吏部为首的六部之间的权利争斗。
所以明朝的首辅要是想做出点成绩,贯彻自己的施政纲领,那就必须要拉帮结派、培植党羽,才能让自己的政策贯彻下去,不然六部不给面子,有什么想法都是白搭。总之,首辅政策好不好先不说,反正必须要分一部分心思在这种内耗上才行。】
朱元璋了然,这就是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了。话说回来,他为子孙万代计,砍头流放了那么多人,才把丞相这个职位从制度上给废除了,要是后代再搞出个有名有实的宰相,那他不是白忙活了?
不过看来成立内阁这种东西不可避免,他还是要好好考虑。毕竟,就算政治需要搞平衡,但是把大半精力放在斗争内耗上,那不是跟两宋党争一个德行?
还是得靠他这个老祖宗,制定一个好的政策才行,嘿嘿。
【而张居正为什么能成呢?
首要原因就是万历帝继位时才十岁,他是和霍光一样名正言顺的辅政大臣、新任帝师。其次,他利用了考成法拿到了官员的任免权。考成法以六科来考核六部,而六科的考成则归内阁监管。就这么一层一层套娃,等于大部分官员任免都有办法。再次,他与司礼监的冯保合作,拿到了批红权。只要他愿意,内阁的票拟甚至可以越过皇帝直接送到司礼监披红通过,形成合法诏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拿到了内廷太后的信任与支持。
也就是说,张居正拿到了议政权、行政权、人事权甚至诏令权,还有内廷的全力支撑。除了军权,他得到了一个皇帝权力的几乎全部。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行使的不是相权,而是君权,是皇权。
所以那句吾非相,乃摄也,算是名副其实。】
邓绥沉思半晌,细细品味这句话。
这么说来,那霍光也不是什么权臣了,行使的也是皇权?
【但也正是从张居正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有的时候辅政者并不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相反却是皇权的延伸。毕竟曹操、高澄这种权臣大多都是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而霍光、张居正这些没有军权的中期权臣,反而是小皇帝能够依靠的代理人。
而吕后,就是这种当之无愧的代理人。】
刘邦神色变得有些古怪,但还是轻声说道:我自来知道你的本事。
吕后哂笑一声,没有接话。
【我们前面分析过惠帝时期的朝堂格局,皇权中央、功臣集团、诸侯王这三方势力在吕后这个纽带下达到了微妙的平衡。除了提拔一些吕家人巩固自己的势力,进而巩固皇权外,只杀了刘如意这个储君备选,威胁了一下最大的诸侯王刘肥,总体政策上来说还是休养生息,平稳发展。】
【但是,惠帝死了。
刘盈一死,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刘盈好歹十几二十多岁的人了,从大汉建立就是皇太子,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他的政治能量还是不小的,至少名号是有号召力的。他一死,只剩下几个小孩子,局面再次岌岌可危。
吕后必须要考虑重拳出击了,不然若是功臣集团有人和外地诸侯王联合在一起,那对于刘盈一脉就是没顶之灾!】
【作者有话说】
断了好久啦,这次一定开始恢复更新。主要之前写着写着有些写不下去了,勉强把第一个单元写完,到第二单元就有些费劲,然后一口气松懈了下去就松到现在hhh
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很多资料和别人的讨论,对于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比如这一章里关于张居正的权力,我以前认为的君权相权之争、内阁就是代表相权,有些过于肤浅了,所以这里也算是打了个补丁吧。
不管怎么样,开了坑还是会尽力完结的。
尤其这篇的反应写的不是很好,所以之后也会考虑开一篇能不单纯做盘点,而是好好写一写反应,能够解决问题的文。
总之,先把这篇完结hhh
第63章 吕后2(中)
◎要不老二老三也别争了,直接立这个老四吧◎
【前面说过,刘邦死后,汉朝的政治格局是皇权中央、功臣集团、地方诸侯三足鼎立,吕后在惠帝时期也一直在尽力维护着这个平衡,在此基础之上,吕后才敢放手治政,慢慢加强吕家的权势,以期与刘家共享天下。】
邓绥在亭中缓缓摇着手中的绢扇,心思却飘远了开去
诚如天幕之前所言,吕后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和宗法上的嫡母,以她来临朝执政,实际上是皇权的延伸,是帮助刘氏大宗在稳固天下,稳定权柄。
可吕后以提拔自己母家的方式来达到这个问题,真的不会适得其反么?
毕竟她自小学的都是诸吕如何作恶,如何要乱刘氏江山。她的母亲更是在她成为太后之时,拿吕后家事劝导她,反思要多思多想,万万不可行差踏错。
连吕家都做不到什么共享,何况他们邓家呢。更何况她没有亲生儿子,每走一步更是要小心翼翼。
也不知在她身后,邓家又会是如何结局
【但是惠帝的崩逝再度打破了这个平衡,没了惠帝这个名头招牌,吕后手里的几个刚断奶的小娃娃根本没能力去号令天下,以至于中央皇权岌岌可危。
司马迁原话是这么说的: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继嗣不明,就是说天下都不看好几岁的奶娃娃当什么皇帝。
于是贵外家,王诸吕以为辅,而以吕禄女为少帝后,欲连固根牢甚,然无益也。
吕后同样选择了联姻的方式先来巩固皇权,虽然司马迁从事后的角度看是徒劳无用的,但对于当时的吕后来说,再难也要去做。
她最先要解决的,就是长安城里这些功臣遗老。】
萧何的府中,曹参等一众丰沛元老都围坐在厅堂之上,脸色各异。
萧何这两年的身体也不大好,前些天听天幕说起了刘邦临终前安排的丞相接力顺序,更是着力帮助曹参。
相国,王陵跪坐上桌案前,朝上首的萧何拱拱手,开口道,天幕神迹,所预言之事虽然乍听上去匪夷所思,细想之下却都有迹可循。
之前听说的那些事太过炸裂,把他们这些臣子打的那叫一个惊慌失措,纷纷串联奔走,长安城里的议论也是甚嚣尘上。最后这些人还是围绕到了主心骨萧何身边,想讨一个主意。
萧何心里也有些慌乱,可他却知道,这时候最好的就是什么都不做,静静等着宫里那位发话。但是陛下似乎还在处理宫里的事情,这些天并没有召集外臣。他也只能是先安抚好众人,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胡说。
此刻听了王陵的话,萧何歪坐在榻上,点点头:这是自然,不过有些人还是不要自作聪明,以为窥得天机,就能搞出些惊天动地的事情。
终究,一切还得看宫墙里那对夫妻。
那对夫妻正在廊下面面相觑,相对无言。
刘邦率先打破了沉默:听说你侄子前两天又生了个女儿?真是恭喜啊,该送份厚礼过去。
吕后知道,这是刘邦这个死老头在讽刺她搞什么刘吕联姻,批发吕家女儿,她不作回答,而是问道:那陛下到底有没有想过易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