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1节
12月7日,日军被迫向响水撤退,在重建的14、15师团的率领下,分成了a、b这2个集群,梯次掩护后撤,即a集群挡住西华军,让b集群先撤,而b集群在后方构筑了阵地后,阻击的a集群再后撤,b集群则利用构筑的工事阻击西华军。如此重复。
这种战法却难不住于天云,他的部队还没有坦克师,但是摩步师是有的,他不惜损失一定的重卡,也让2个摩步师从西翼大纵深迂回,在响水与滨海之间,截断了日军第13军的退路。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就变成了于天云率领的7个师,猛攻日军以14师团为主断后的a集群。日军b集群则被12集团军的2个摩步师断了退路,被迫与之血战。
此时于天云却变得极为果断,他集中了600多门重炮,以及其它火炮2千多门,对日军a集团发动不停歇的疯狂炮击!在连续的打击之后,趁着日军防线七零八碎还没有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直接发动了对日军a集团的全线总攻,日军a集团就这样被击溃了,溃兵主要向着b集团的方向靠拢,而此时b集团还在努力试图打穿12集团军2个摩步师的防御,于天云就趁机对日军b集团发起连续进攻,在南北夹击之下,b集团的抵抗也不到1天的时间,就溃散了,日军四散逃亡,他除了派出3个师追击大股的溃兵外,指挥其余的6个师快速朝盐城挺进,他想抄了淮安日军的后路。
此战于天云打得非常漂亮,很有快慢切换自如的节奏感。日军当场被击毙的人不断多,大约有不到4万人,但其余11万人都被打散,在3个师的追击下必然还会击毙大量的日军,这些溃兵逃离的方向也只能是海岸,逃往盐城的方向已经被他的大部队截断,他部队的伤亡也比较小,不到1万人。
这一仗,让于天云重新回到了革命军的第一流战将的行列。就像林彪曾经是红一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一样,于天云也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27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一等一的主力红三十军的军长,被张国焘亲口称赞为“游击天才”,没有打过败仗。
可惜他为人桀骜不驯、脾气很坏,对身边的人动辄打骂,因此人缘极差,所以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还没有绽放出真正的光芒,就早早凋零。
按照李思华的记忆,关于于天云前世在1935年的死亡有两种传说,一是因为他当时重伤,但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于是张国焘的亲信,在过河时故意翻转他的担架,让他掉进河里淹死。二是由于他的妻子不忍同志们挨饿,过草地时枪杀了藏民的一头牦牛,结果被张国焘以破坏纪律的名义,下令枪毙了他妻子,当时他又重伤,一时想不开,自己跳了河。
在这个时空,由于红四方面军并没有北上长征,而是在西华占领四川的时候,召回融入,自然那个时空的惨烈故事并没有发生。
对于这个战将,李思华最初的心态十分矛盾。既嫌恶他的臭脾气和骄傲自大,又觉得他人才难得。对比于天云和林彪,可以说林彪是那种冷静的天才,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头脑、谨慎而周到。但于天云就是那种“直觉型”的天才将领,读书不多,脾气很坏,性烈如火,但在战场上的直觉,犹如野兽般敏锐,是那种临机百变、十步一计的将才。别人复杂的计策,他却总是直觉地看穿。这样的天生将才,不用实在太可惜了。
当初于天云曾经与总参谋长刘伯承产生严重的冲突,他看不上刘伯承讲述的正规的排兵布阵。在李思华看来,这就是两个人打仗上思维模式的大相径庭。刘伯承的方法适合于大多数的将领,而于天云自己的方法只适合于自己,大多数的将领,不可能由自己的直觉指引。
这就是《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岳飞曾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刘伯承教授的方法,其实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但于天云这个骄傲自大的家伙,就只靠着自己的天赋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人不冲突才怪呢。
所以在于天云进入高级军官训练班之前,李思华专门找他谈话告诫了一番,于天云对于李思华倒是恭恭敬敬的,他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没有李力胜同志的坚持,他估计就一沉到底了。
不过这个家伙在训练班里还是那样桀骜不驯,让得到其它同志反应的李思华大光其火,把他叫来痛骂了一通,倒是把于天云给骂醒了。
第178章 南京京观与镇倭塔?
当时李思华痛骂于天云:“你有什么可骄傲的?你现在已经熟悉了西华军,对比一下你在红军时代打过的那些游击战,算是正规战争吗?你不学无术,懂得如何协调指挥飞机、坦克与重炮的协同作战吗?靠点小聪明,别人夸上几句,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李思华粗话都骂出来了:“他娘的以前你就是个游击队长,打了点全世界最低层次的游击战,就把自己当个人物了?您还看不起别人,我可不可以看不起你?老娘建起了欧洲水平的百万西华大军,硬生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都没有你那么骄傲?你他娘的凭什么?”
“你有什么资格打骂身边的同志?就因为你职务高?那我可不可以扇上你十七八个嘴巴子?都是革命同志,你把自己当人上人?你的革命精神哪里去了?”?
“要指挥现代战争,文化和军事知识是最基本的,你还以大老粗为荣,想靠你那点小聪明指挥?少他娘的扯淡!”
后来李思华平静了一点,又对比了他和林彪,说当初红军时代,他和林彪在红军中都名噪一时。可为什么现在组织重用林彪而不是他?因为林彪冷静、睿智、审慎,党组织将军队交给他放心!反观你现在这个烂样子,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看自己狂妄自大的丑脸,组织能放心让你带队伍?
最后李思华警告他,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不能改正,那组织只能是放弃他。确实李思华心中已经做好了放弃他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不留丝毫情面的痛骂,倒是真的将于天云骂醒了。他回去后在宿舍里怔怔地发愣,舍友问了他一句,他倒是坦然地回答到:“刚才被李政委骂得像一条狗一样,倒是骂醒了我。”
那以后于天云确实变了,虽然不是说变了一个人,不过脾气收敛了,也能认真地读书和听课,这种极聪明的人,只要路子正了,进步就非常快,最后在他那个培训班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名。
也正因如此,在最后安排职务的时候,虽然很多人因为他此前的“劣迹”而反对,但李思华首先安排他担任军长而出征青海,在他表现不错之后,还是将他推上了第12集团军司令员的位置。
于天云将对李思华的感激默默藏在心里,他觉得是李政委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一次他大败日军,心想总算没辜负李政委对他的期许,他知道军中对他的异议不算少,现在的战绩,总算堵了那些人的嘴。
确实,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渊源,在西华军中近期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张国焘,此人在西华安静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借助其老资格,搞风搞雨,也有附和的。这让李思华下了决心,让情报机构在解放北平前,就从警察局找到了张国焘当年叛变的真凭实据,当时他被捕的时候,出卖了李大钊,是导致李大钊之死的重要原因。
证据提供后,经过周恩来等同志的亲自辨认,确定了张国焘背叛的事实,最后张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死缓入狱,在西华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张国焘的事件,自然影响了一批红四方面军的人员,于天云也是李思华再次保下来的,她很不喜欢株连。
所以于天云在别人的眼里,也算是李思华的“嫡系”了。不过这种山头主义,李思华是非常不喜欢的,发现了一个她就会拆散这一个山头——让彼此的利益不一致。
12月10日,王金山第5集团军,掠过蒋介石国军仍然在利用撤离南京军民的滁州,预计12月15日前进抵仪征,准备攻击已经被日军占领的扬州;而杨晨吾的第7集团军,则仅差他2天的行军时间,也正在随后跟来,西华集中了30万大军,准备一战而破日军于淮河东段!
岗村手中的4个军,从第10军到13军,其中12、13两军都已溃败,尤其是13军,岗村都现在也还不知道最后能救回多少人,大量的溃兵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西华军12集团军所俘虏。他现在手上的兵力已经不足40万,所以他觉得败局已定,向大本营申请将余下的40万人全部转运江南,一江之隔,让海军利用夜晚的天色掩护,撤退是很快的。
但是大本营保持了沉默。这让岗村意识到,这是大本营的“腹艺”,一切都要他岗村负责,如果不是大本营暂时认为找不到适合替代他的人,可能他已经被撤职了。从黄河防线到淮河防线,连战皆北,大本营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北线崩溃,他却不从南线增援,让很多人非议。虽然岗村认为增援救不了北线,而将使南线更容易被突破。
这让岗村苦笑,他可以愤愤不平,说别人来肯定还没有他做得好,但是失败就是失败,大本营的态度也无可厚非。
所以他也只能仰天叹一口气,决定在扬州再打一仗,不过先送20万精兵过河,增强日军在江南的实力。扬州之战,只用剩余的20多万兵力,而且他提前准备好船只,以及与海军协调了计划,如果扬州之战不利的情况下,立即利用船只撤退日军。
在扬州打一仗是给日军大本营的交待,否则不战而退,军部可能到处是“杀岗村以谢皇国”的呼声,他还不想死,他想保全有用之身,为大日本战斗到最后的时刻。他自诩为国士,现在日军将领中还有哪个人比他更懂西华、更能应对西华呢?他不觉得有第二个人。
12月19日爆发的扬州之战确实是一场苦战,西华军的优势非常不容易发挥。
因为扬州人口众多,密度很大。所以除了日军在外围的工事外,重炮不能乱打。实际上,由于占领扬州的时日太短,日军也未修筑太多的工事,两军很快演变成了在扬州的巷战,这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经受了严重的摧残。
对于巷战,西华军早有准备,在进攻江南的时候,无可避免,日军不会放过这些城市。日军在火力处于下方的情况下,必然试图通过巷战增加西华军的伤亡率。
西华对于江南巷战的准备包括,动员了各地的地下党,并派遣特战人员,绘制江南大部分重要城市,以及部分江北城市的详细城市地图并记录特征。这些地图随后又被西华军详细绘制,战前发放到军队手中,让所有战斗小组和部队熟悉地形。
在战斗方面,采取了李思华的建议,她是根据后世全球最残酷的巷战之一,即车臣与俄国之间的格罗兹尼巷战的经验而建议的,模仿的就是车臣的战斗小组,其实也是三三制的变种,每个最小的战斗单位是三人小组,一个狙击手,一个机枪手和一个火箭炮手,这样的组合,杀伤力强、移动迅速、兼具远-中-近三种距离的火力搭配,完全称得上是城市街道战的黄金组合。
这样的战斗小组是应付那些狭窄的巷子的,在比较宽阔的街道上,则是配备齐全的独立战斗分队,每队有三四辆坦克和一连士兵。这是应付大队日军的,这样的战术有局限性,如果碰到了拥有反坦克火箭弹和燃烧瓶的军队,例如德军,这个战术必然伤亡惨重,但偏偏,日军在扬州,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最大的战术组织,则是多辆坦克与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组成的强击群和强击支队,这是用来逐个攻克日军的堡垒的。
所以就是从小到大的3种巷战组织,这种体系化的巷战,远远领先了经验不足的日军,他们仅仅在新兵阶段,接受过2个月有关城市作战的训练,其实大多数时间的训练主要还是射术,对于巷战,他们其实也是陌生的。
王金山的第5集团军,是二野中配备了坦克师的,所以就由他主攻;杨晨吾的第7集团军则负责收拾外围,重点是扬州的南面,那里是日军渡江撤退的后路。
日军的巷战,主要就是步枪、掷弹筒、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的战术组合。这在西华的战术面前,就显得非常粗陋。西华的巷战小组,都是全军选拔出,用子弹喂出来的狙击手,而日军在扬州的部队,老兵几乎凋零,射术因此远不及西华的狙击手,在巷道的掩护下,往往伤亡比正常对攻还要大。
王金山这个王疯子,在巷战中偏偏打得非常冷静,西华的高级将领,都在巷战的教学课上学到过,巷战必须是最冷静、最冷酷的战斗,心如冰雪是最基本的素质。
日军虽然也有详细的地图,但明显没有普及到基层的战斗单位,这使得他们对于扬州街道地形的了解,远不及西华军,加之滞留在扬州的民众,拼了命地为西华军带路,以及指出日军的位置,这使得西华军的进展速度并不慢。
鏖战三天之后,日军在扬州城内还可以再支持几天,可是扬州城外已经支持不住了,但此时如果日军全部撤退,必然被西华军追击之下崩溃,岗村只好断臂,将部分军队撤走,而对剩余的日军下了死战的命令。
但是此时的日军已经没有抗战前日军那批老鬼子的坚韧,在走投无路之后,投降的日军并不少,且后来越来越多,到最后,居然有上万之数。
继续经过了3天的战斗,扬州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其实最后的2天,只是在寻找和消灭最后的日军暗哨,大规模的城市战在后继的第一天就基本结束了。扬州之战,日军损失10余万人,仍然是一场大的失败。
12月26日,岗村命令还在长江之北的日军,全部尽速撤退到江南,淮河会战基本结束。少数日军其后在南通和启东,还进行了局部抵抗,但在西华军的打击下,很快覆灭。
到1938年的1月中旬,西华军与日军形成了隔着长江对峙的大格局。从江南的角度看,这种对峙从上海几乎一直延伸到了安庆,绵延700多公里。
此时日军已经新委派了畑俊六大将作为支那南方派遣军的司令官,统一指挥在华东的日军,而撤销了原来的华中派遣军。岗村被命令回国述职,其剩余的30余万部队,全部交给畑俊六。岗村黯然回国。
此时日军在江南,连同岗村带回的部队在内,大致已有110万部队,而且会在最近的2个月中,增加到140万,日军的100师团制,本身计划是至少270万人,后来又追加到280万人,到现在还没有编满。而经过这2个月的战斗,损失至少在35万以上,在最近2个月以内,日军的最大数量,也不过是240万人左右。按照日军的计划,是江南140万人,东北90万人,而在朝鲜和本土,则只有10万人左右。
江南战役,是日军的最后尝试,所以不会再补充兵员,剩下的扩军,只能是东北。而且如果江南确证失败,必然会将剩余的兵员全部由海军转运东北。
西华的兵员补充是极为迅速的,所以此时进抵长江北岸的西华军二野和三野,都已经恢复满员,而且已经从河南和山东的防务中,抽出驻扎兵团,现在两军120万人和一些其它部队,合计也是140万兵力,在长江北岸展开。
不过西华经过连续的大战,此时也必须控制节奏,恢复战备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充足准备,预计至少修整一个月,到2月中旬后,才会发动新的大攻势。
所以近期的西华战略动作,就主要是占领安徽大部和苏北全部,建立起扎实的地方组织体系。
蒋介石政府以及桂系等地方军阀,则是退入了湖北湖南等地,他们的前线,变成了江西和福建,实际上,日军近期也没有再继续攻击国民党,他们也反应过来,这是浪费,不打败西华军,毫无战略意义。所以蒋介石“静观成败”的格局,是达成了,他现在正在整理这几个省的防务,以及试图振兴战时经济。
不过,最近还是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日军12月18日攻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虽然民众绝大多数已经撤离,但是日军仍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杀俘,在3周之内,被屠杀的国军士兵有3万左右,还有1万左右未撤离的民众,也被屠杀。虽然规模较之原时空大大缩小,但是日军的兽性仍然表露无疑。
李思华得到消息,毫不犹豫要求召开了西华政治局会议。
会议上她提议杀俘筑“京观”作为对日军的回报。西华政治局会议上争论激烈,有些同志本能地觉得不妥,这不“文明”。但是李思华非常坚持,她冷酷地指出,如果我们不做坚决的回应,那么日军未来屠杀民众,就更加肆无忌惮,你们的“文明”面子,难道比得过民众的生命?
再说这是什么狗屁“文明”?美国屠杀了几千万印第安人,英法殖民主义屠杀了全球上亿的原住民,他们还不是自诩“文明”?实力才是文明!你们的文明忍让,在西方人的眼里,只会被耻笑为懦弱!
这不是什么狗咬了人一口,人也要去咬狗一口的笑话,这是无数国民的生命!人被狗咬了,难道不应该是提着打狗棍,把疯狗打死吗?
李思华暴怒得像一头母狮子,与会的人员都沉默了。毛泽东最后赞同了李思华的意见,他其实觉得李思华有点“孩子气”,还有些不成熟。但是李思华如此坚持,也是她的真性情,不能因为一些无耻日寇的性命,导致高层之间的矛盾。
与会的其它同志基本也如是想,但是都投了赞同票,甚至没有人敢投弃权票。没看到李思华如此暴怒吗?这个时候为了这种事情反对,还不得被李思华记住一辈子?
西华此时手中,有大约7~8万日军俘虏,单是前期于天云在淮南,就抓了4万多的日军俘虏。
1月11日,西华的公告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都被中日战争的残酷所震惊。
西华公告说,由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戮了被俘虏的3万国军战士以及1万多无辜的南京民众,西华决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在南京对面的江北,毙杀5万被俘的日军官兵!焚之以灰铸京观,以祭死难军民!
西华并且宣布,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朝香宫鸠彦王、松井石根、中岛今朝吾、沼田德重等人,还包括在南京进行“砍杀百人大赛”的战犯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及曾用“助广”军刀残杀300多名中国百姓的田中军吉,西华宣誓,必将血腥复仇,将以上人等的本人及家族,斩尽杀绝!
日军如果继续屠杀中国军民,西华军他日必将血腥复仇,血屠东京以为回报!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个公告一经发布,就像是一阵狂风,吹翻了全球舆论。
西方这才发现,这个中日战争,居然发展到了如此残酷的程度吗?他们此时并不知道,接下来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残酷的程度并不下于中日战争。
西方各国的政府,自然呼吁战争双方都要冷静,不能破坏国际公约云云。李思华嗤之以鼻。
中国之内,民众自然是奔走相告,日本鬼子也有今天!当然也有少数文人苍蝇,在那里喃喃冤冤相报何时了,胡适之类跑到美国去的败类,还大呼这不文明,这是反人类。而李思华的说法,就是有冤就要今世报,去他娘的以德报怨,我只要以血还血!有仇今世不能报,岂不是要憋屈而死!
李思华还让西华官方的所有报纸,1月11日是公告,而1月12日的首版,则只有8个大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日本国内,则是如丧考妣,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西华会是这样激烈的反应,日本的面子里子,都丢光了。而骄狂自大的日本民众,则第一次痛苦地认知到,原来别人的复仇,会是如此残酷血腥的。很多人开始畏惧起这场战争来,担心日本的未来。
至于被点名的罪魁祸首们,则在表面的张狂下,是掩饰不住的内心恐慌。他们知道,如果日军失败,他们及其家族的命运,将是绝对的凄惨。唯一限制安慰他们的,就是西华还没有强大的海军,日本应该能保住本土,他们的家族应该不会有事。但这就能避免担心吗?色厉内荏是对他们现在最好的形容。
尤其是朝香宫鸠彦王和松井石根这两个,其实变得极为恐惧,朝香宫鸠彦王这种妄自尊大的日本皇族,此时发现他的身份,并不能避免未来西华可能的复仇,都被吓得病倒了。
1月18日,在南京大屠杀的1个整月后,西华军将5万日军俘虏,用凝固汽油弹,焚杀于长江北岸南京对面的浦口地区,在场的部分记者,不乏有被吓得失禁的。事后,西华用现场搜集的血火焦土,筑成了一座塔,上面仅有3个能在数里外就看到的大字:“镇倭塔”!
西华的疯狂、西华的决心、西华的残酷,震慑了所有的日军官兵。事后日本军部密令,严禁在华再发生任何杀俘及屠杀民众事件,并且将朝香宫鸠彦王和松井石根等罪魁祸首召回,他们担心的是,未来西华要是俘虏了这些人,又不知道会发生何等的轰动全球、又必然严重损害日本脸面的事件。
第179章 专访李力胜?
南京事件的余波,仍然荡漾。日本各地那些疯狂支持侵略的右派,举着“膺惩暴支”等标牌,到处集会游行,试图鼓动起国内的侵华反华情绪,可是这一次反而影响小了,就连一向不断夸赞皇军丰功伟绩的日本媒体都懒得报道,或者就是一个小豆腐块。而日本上层,除了外交部常规的否认南京大屠杀和谴责西华杀俘以外,这一次也很少有人出来“义愤填膺”了。
这些人都明白,西华对于日本,那就是不死不休,没有什么其它好说的,打不败西华,这些日本“正义”的动作行为,就是别人眼中猴子的把戏,毫无意义。
1月20日,新华社的社长向重华,在镜子面前仔细地整理着自己的仪容,把边上的新华社王牌记者张秋歌给看得笑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社长会如此重视自己的仪容。向社长本色本还是个将军,平时可没有那么多讲究。
向重华看到了张秋歌的笑容,说道:“小丫头笑什么笑?今天的采访很重要,那可是李力胜同志!你可要表现得好点,别给我们新华社丢脸!要不是担心你,我这个社长至于亲自陪同你吗?”
张秋歌收敛了笑容,她其实心里也有点紧张,以及兴奋。作为新华社著名的记者,她采访过很多西华政治局的高层领导,甚至还采访过2次毛泽东。不过能够采访李力胜这个大领导,这还是破天荒的,这位大领导极为神秘,以前从不出现在公众面前,更不可能接受采访。
但是谁都知道,李力胜的影响力,在西华无所不在,他是西华内政的负责人,影响西华和全国走向的许多政策方针,都出于他的领导。所以如果把在西华的记者们,排列一个最想采访的名单,那李力胜无疑会被排在第1位。
所以自己能得到这个机会,她别提多高兴了,自己可是世界上第一个能采访李力胜的人呢,而且还是专访。
尤其是向社长告诉了她一个天大的机密——李力胜居然是位30多岁的女性!当场就把她震懵了。不过向社长告诉她的原因,是不想她见到领导的时候失态,也严肃地警告了她由于种种原因,李力胜同志的个人信息,仍然是我党的高度机密,绝对不能外泄,更不许在媒体上出现任何的信息。张秋歌自己是党员,她当然知道党的纪律。
不过她可是好奇极了,作为党员,她大致也知道西华筚路蓝缕的建设过程,知道是在李力胜同志的领导下,西华才短期崛起,也因此拯救了中央苏区红军,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所以在她原来的想象中,这个李力胜肯定是一个像毛泽东那样睿智深沉、雄才伟略的中年男人,万万没想到,李力胜居然是一位女性,还是一位才30岁出头的还算很年轻的女性!简直太传奇了!她的背后,得有多少神奇的故事呀?她简直是一个新闻的宝库,可惜现在都不能让大众知道,今天的专访也完全不能涉及到她个人。
李思华走进了接待室,已经在等待的向重华和张秋歌赶忙站起来,向重华还行了个军礼,张秋歌赶忙也跟着行了一个。李思华还了礼,笑笑让他们坐下。
趁着社长与李思华说话的空闲,张秋歌注视着李思华,确实如社长所说,这是一位还非常年轻的清秀女性,她的面庞对女人来说不是那种很漂亮的样子,但是脸上的神采,让张秋歌一下子就想起了“顾盼神飞、神采飞扬”这样的形容词,尤其是那一对眼睛,锐利得光芒四射,巍峨的气场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