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2节
向社长向李思华介绍张秋歌:“这是我们社的女记者张秋歌,曾经两次采访过毛泽东,她可是您一手创建的海南大学的首批毕业生,3年党龄了。”
李思华笑着与张秋歌握手:“海南大学已经成立5年了,我们缺人才啊,各方面都等着小张这样的革命知识分子补充。”
专访逐渐进入了正题,张秋歌冷静下来,她的专业素质开始发挥作用。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和西华的反击。
李思华爽快地承认,正是自己提议、西华政治局全体通过的决议,对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西华以杀戮5万日军俘虏作为回应。她告诉记者,西华俘虏的日军官兵,超过了8万人,本来按照国际公约,我们是制定了对其劳动改造的政策的,完全没有杀俘的打算。
但是日军的南京大屠杀,改变了这一切。她强调,西华绝不会做那种所谓“以德报怨”的东郭先生,豺狼咬了我们一口,我们唯一的反应就是用大棒彻底地打死这只豺狼。我们的原则很清楚,“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5万日军俘虏侵略中国,本来就是恶贯满盈,早就该死,是西华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才给予了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但既然日军敢于杀俘,那我们就毫不客气,以血还血。这5万日军,与其说是死于西华的杀戮,不如说是日军自己杀死了他们。
她轻描淡写地说,本来要将所有的日军战俘一体杀戮的,后来考虑到日军可能继续杀俘,所以就留了3万。要是日军未来再有类似南京大屠杀的事情,那西华将毫不犹豫,将这些剩余的俘虏,以及在战争中可能对日军的新俘虏,一体杀戮,以回报日军!西华绝不会犹豫,会再次树立起一座新的“镇倭塔”!
张秋歌和向重华,一边记录,一边内心倒吸冷气。大领导是真敢说,那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宛如实质。
第二个话题,则是关于西华对于新解放区,即平津在内的河北省、热河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的政策,这自然是一个民众非常关心的事情。
李思华详细介绍了西华的政策,包括城市与乡村改造,工业建设和产业发展、公有和私有企业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等方面,她的发言中,有张秋歌和向社长熟悉的内容,也有很多他们陌生的内容。张秋芳在记录的时候,脑子里回旋着毛泽东的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共产党人,可不是蝇营狗苟的旧官僚,我们在做的,是发展一个人民的伟大新中国!
谈到教育体系,李思华还重点讲述了对于旧文人的态度,最近“文化禁入令”可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
李思华着重指出:
“我本人以及西华政权整体,对于这个旧文人群体,是不感冒的。说白了这个群体,就是以往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士林”的群体而已,士林具体是什么?其实就是“皇绅社会”中绅权的体现,是绅权的代言人。绅权又是什么?其实就是底层人民与皇权之间的剥削食利阶级,旧文人就是这个阶级的附庸或者一部分而已。”
“以明朝末年为例,当时所谓的“士林”,就是东林党以及齐党楚党之类,这个阶层代表明朝士绅阶级的利益,是他们总体的代言人。这些人平时大言炎炎、下笔千言,但在国家危难之际,要损失他们的一豪利益都是不行的,多交一毛钱的税收都不行。”
“他们对底层人民敲骨吸髓,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和民变此起彼伏,在统治阶级内部则拼命捞取好处、压缩皇权,使得明朝财政崩溃,无力养兵,以至于庞大的皇朝,最后竟被一个边疆小团体夺取了政权。”
“可笑的是,这个庞大的剥削食利阶层,他们拼命盘剥的财富,最后大部分被清廷的新统治阶级夺取,贪欲最后吞噬了自己。”
“从明末的例子反观今日民国,其实可以发现,这个旧文人阶层及其背后的士绅阶层,就是当年明末士林的翻版。对于危难中的国家,他们只会哀叹,但是要他们出一点力,那就是不行的。而他们对于底层人民的盘剥,丝毫没有因为国难而缩减。”
“包括哪些留洋回来的一些“教授学者”,其实也是一样,他们的目标,全在为背后的金主即资本家和士绅代言上,只不过以前的士林,是用“四书五经”的传统思想,来实现文化思想上的主流地位,今日他们则“言必称希腊”,开始跪舔洋人,用西洋的文化思想,企图建立与过去士林同等的地位。”
“至于这些思想文化,是否有助于国家强大、民族发展和人民生活,他们是一点都不关心的,一群完全利己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著名的汉奸,都出于这个阶层。本来应该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史哲领域,却成了出汉奸的重灾区。”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就陷入了这个困境,他统治的基础,是以这个“士绅和士林”为基础的,其实就是以剥削食利阶级为基础,所以这个国民政府,在侵略者面前如此孱弱,一群各怀鬼胎、以个人和家族利益为重的利己主义者,能干出什么好事来?”
“西华的革命目的,就是消灭历史上这个庞大的中间剥削食利阶级,将底层人民解放出来、当家作主,所以怎么会继续扶持这个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旧文人体系呢?历史的进步,让这个阶层已经走到了消灭的时候。”
“西华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底层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没有中间的剥削食利阶层。西华的上层建筑也不是过去的皇权,而是来自于底层人民的选择,我们是人民的代理人,服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文化禁入令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重建中国的文化教育体系,新中国需要的文化人,是代表人民利益、来自人民之中的新知识分子。旧文人如果不能与过去的阶级决裂,不能与资本家和士绅阶级决裂,从思想和行为上改变自己,那就请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请记住,这是一场文化的大革命。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的温良恭俭让。革命就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这就是时代的大潮,能适应的,请改变自己,加入到大潮中来。不能适应的,请退出舞台,我们也不会继续给你们舞台。”
这段话说得张秋歌与向社长心潮澎湃,这就是新中国、新时代!
李思华进一步指出,在文化界,尤其是文史哲领域,毫无疑问地,是教育上的重灾区。大量的教授和学者,要么是皇绅余孽,固守其剥削食利阶层的立场,蔑视和污蔑民众;要么是拜洋犬,发现过去的那一套不行后,去西方学了一些根本不适合中国,甚至是有意加毒的“学术理论”,回来试图开宗立派,言必称希腊,试图用西方的思想,替代中国的文明传承,在他们心中和嘴里,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必须要全盘西化,可是这些人,西方的精髓没有学到,往往都是带着一些毒素回来,其教育学生的重点,无非是“跪舔”二字而已。
她还举了亚里士多德的例子,这个被多少民国文人尊称为西方圣人的人,真的存在吗?他300多万字的著作,是怎么从所谓公元前300多年经过了近2300年传承下来的?稍有历史经验的人就知道,这简直是扯淡,中国古代的那些著作,超过10万字都难,古代是用竹编,10万字就要塞满几个屋子。西方据说是用羊皮,呵呵,羊皮纸必须使用羔羊,用尽整个希腊甚至是欧洲的羔羊做羊皮纸,能写300多万字吗?自己去计算一下!
西方人自己研究罗马帝国,说罗马人找不到像竹简这样廉价的信息载体,导致了两个后果:无法大量培养人才,无法大量传递信息。官僚系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罗马帝国一直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呵呵,不是有羊皮吗?
按照西方自己的说法,在中世纪,人们用铅和银棒写字,这种工具与其说是在写字,不如说是在刻字,到了15世纪意大利才制造出第一根铅锡笔芯,他们也没有毛笔。呵呵,4000年前300多万字的惶惶巨著,刻下来的吗?这位亚里士多德何其伟大啊?他成了人类史上知识最全面的人,我们挨个数一下: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教育学、诗歌、法律、物理学、逻辑学、美学……还有玄学……何其荒谬!
这就是明目张胆地造假,不过是现代西方人的伪做,假托古人之名而已。可是我们的这些“专家学者”呢?毫不迟疑地当成了圣人之言,努力地要将之教育我们民族的学生,何其荒谬?说愚蠢都是抬举了他们!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故意传播而已,让自己成为西方学说在中土的开山宗师嘛。
类似的所谓西方文化和思想,以及以这样卑劣手段成名的文人,不胜枚举。
此等藏污纳垢的文化界,西华要来何为?当然要以雷霆清之!
李思华这铿锵有力的结论,让张秋歌两人极为震动,文化界的大风暴,已经在酝酿!
李思华解释说,以前西华是在西南和西北根据地,旧文人的势力薄弱,西华直接是新建体系。而华北则是旧文人和士绅的重镇,所以这个问题才变得极为迫切和极为重要。
在文化领域,西华要创造的,是一个“新中国学派”,以我为主,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继承5000年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吸收新时代的科技、社会、生活的不同元素,以自信的民族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对于西方文明和文化,我们重点要以“疑”的批判态度加以研究,一个基于海盗和游牧抢劫而发展出来的短暂文明,其中的毒素和糟粕将是大量的,必须仔细甄别,还是那句话“以我为主”,决不可盲目崇拜引进,祸害千年。
这场专访核心的2个话题之后,此后的话题开始比较轻松。
张秋歌问到了西华建国以及与国民政府关系的问题,李思华回答说:“当然会是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再建立新中国,否则西华有什么资格呢?至于蒋介石国民政府,我们会尽量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多变的,我现在并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看到李思华的态度和蔼,张秋歌这个时候的胆子大了起来,就刁钻地问了李思华一个问题:“民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对西华的态度是,期待以盛唐之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您刚才的阐述,恐怕他们会是失望的。”
向社长狠狠地盯了她一眼,小丫头胆子太大了,什么都敢问!
李思华倒是无所谓,她挺喜欢胆大的小丫头的。说道: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当然没有错,也是未来西华政权的追求,但是总不能容蓄毒素和污垢,尤其是在别人有意投毒和文化侵略的情况下,所以要过滤掉那些脏东西和毒素。至于唐风,可能是对西华以前推出唐装之后的一种想象,我们要塑造的,是新中国继承传统文化又发扬创新的新时代独特风韵,不会去简单追随过去任何皇绅朝代的风尚。”
说到这里,李思华若有所思,又跟着补充了一句:
“如果硬要拿历史的朝代来比较,与其说唐风,不如说我们西华可能更接近汉风一些。”
张秋歌的精神来了,追问到:“这有什么说法?”
李思华回答:“汉风大复仇的精神嘛!”她接着解释说,西汉主流的儒家公羊学派,坚决地主张大复仇。汉风的胸襟,可以容忍不同族属的存在,但绝不会容忍心怀杀意的侵略者,所谓“九世之仇犹可报也”。
说到这里,李思华的神色又严肃起来:
“总结就是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胡无人,汉道昌!”
张秋歌与向重华都骄傲地挺起了胸膛,这就是我们的西华,大国国民、炎黄贵胄!
张秋歌的《专访李力胜同志:胡无人汉道昌》发表后,可谓洛阳纸贵,各地报纸纷纷转载,而各地的知识分子无不一睹为快。这可是最神秘的西华主要领导人,主导着西华内政,可谓是对他们未来影响最大的领导人。其思想如何?其主张如何?其人如何?现在都是未知数,总算有了一篇专访文章,可以一窥究竟。
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民国的军阀和蒋介石政府,注意到的是对建立新中国的表态;日本人,注意到的是西华对抗日的坚定态度以及决不妥协;知识分子们,则确定了西华改天换地,要倾覆整个旧文化界的决心。心生向往者有之,决心加入革命者有之,震撼反思者有之,诅咒痛恨者有之,犹豫彷徨者有之,决定逃跑者有之。大时代的大变化来了,不同的人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不过大家有一点的印象是一致的,那就是西华必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权”,自我、骄傲和强悍不妥协,中华民族由于西华的出现,走上了一条转折的路径。几乎没有人觉得蒋介石政府还能够战胜西华,就算是在日本人中,也开始出现不少人,觉得西华是日本战胜不了的强敌,恐怕中国将在历史上再次崛起了,这使得他们对日本的前途,开始悲观沮丧。
第180章 1937终末与真理火箭炮?
1937年已经结束。在经过半年多的抗日战争后,西华占领了察哈尔、山西、河北、热河、山东、河南以及徽北和苏北,大致是6个完整的省以及安徽和江苏的一半,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控制了华北(山东可以算是华东,不过算在华北也可以)。
这几个省份面积不大,合在一起大约100万出头平方公里,不过大都是中华北方的膏腴之地,人口众多。在1937年左右,山西有1200万人,经过大移民的山东、河南仍有人口3700万和3200万,而苏北有1400万,徽北有1000万,河北约3000万,察哈尔加热河500万,平津地区300万,使得西华治理下的区域,增加了约1.43亿的人口,而西华控制区的总人口,也因此一跃达到了2.7亿左右,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中人口的一半!
人口资源,才是西华鏖战半年最大的收益。西华迅速扩展的工业化,可以迅速地将这些人口增量,转化为战力的增量,进一步拉开与日本国力的距离。
边打仗,边建设,在这些区域,西华通过输入上百万的地方部队,迅速稳固了地区,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情况就是,西华在这些地区新组建了超过150万人的地方部队,这些部队的训练,还没有达到此前西华根据地的水平,但也不是没有战力,在西华暴增的军工生产力下,他们也得到了不错的武装。至少步枪及子弹、手榴弹、部分的掷弹筒、迫击炮、火箭筒等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所有部队。
这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就构成了新根据地8省的“定盘星”,在他们的努力下,迅速地恢复了地方秩序,使得西华从原根据地派出的200万左右的干部,得以在上述地区迅速地建立起西华的城乡治理体系,并得以有效地实施社会治理。
同时,他们也使得主力部队,得以迅速地从驻守地方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恢复到野战的本行,不止于牵扯主力部队的军事力量。
目前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两个,第一个是维护地方秩序,最重要的工作是剿匪,民国各地的匪帮,都是多如牛马,不把土匪剿干净,地方就无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在民众的支持下,这项工作进展很快,除了一些穷乡僻壤,大部分的地区已经清理干净,而最新的目标,则是在1938年的4月之前,完成目前新根据地的全面剿匪。
第二个任务,自然是组建当地的民兵组织。组建民兵自然也不是把人拉进来就行的,当然要实施基础的政治教育,民兵必须是群众中对革命的积极分子;其次民兵组织是伴随着当地政权和治理体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他们就是迅速稳固社会秩序的抓手。正规的机构,例如警察、城管,都是在民兵组织的基础上诞生的。
按照西华规定的10%人口民兵组织要求,新根据地需要组建1400万人以上的民兵组织。其实对于民兵,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其组织化和体系化,同时是实施政治教育的抓手。至于作战能力,是次要的目的,相当于“全民军普”而已。
在当前,民兵组织是恢复生产、进行交通和工业建设的最重要的队伍,当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实际上,当1400万民兵组织初步建成的时候,西华的统治,也就开始变得极为稳固,再不是任何势力所能动摇。
在经济上,由于西华此时主要的财政资源投向了战争,所以暂时无法对新的不到8省之地,进行诸如西华老根据地此前的大规模建设,但还是挤出了一些财政资源,进行重点投资。
这些投资的原则是,或者能够加强当前的战争潜力,例如干线交通建设;或者能够奠定大工业的基础,例如钢铁油煤和稀有金属等方面的项目。同时鼓励老根据地民生工业在新根据地的扩展投资,以及私人资本的投资,这主要是恢复当地的民生,以及利用民间资本的活动增强战争潜力。
所以在李思华综合的考虑之下,几类工业大项目还是出笼了,不过主要是奠定基础,不要求一步到位实现产能。
第一类大项目就是钢铁工业基地。
最重要的是河北的迁安钢铁基地,这是李思华考虑的第一个千万吨级别的超级钢厂,原因很简单,河北铁矿和煤炭的资源都非常丰富,而且品味较好,又因为临海,未来还可以从海外进口高品位铁矿石。在她的前世,就有“全球钢铁产量,第一中国,第二河北,第三唐山”的段子。
没有直接选择唐山的原因,当然是考虑到未来的唐山大地震,是在唐山市的丰南区一带,虽然还有30多年,但不能不提前准备,所以不再是唐山钢城,而变成了迁安钢城。唐山显然不能再重点发展,或许未来地震之后,可以建设发展,但既然已经预知,就必须避开。
从铁矿资源来看,唐山地区有62亿吨,而迁安有27亿吨(在她前世,首钢的一部分就搬到了迁安)。以国内的条件,附加考虑煤炭的因素,其实是全国最好,没有之一。就算是鞍钢之类的东北大厂,也比不上。
这当然是个超级项目,李思华预计要用2年半时间,即从1938年到1940年中,才会建成。但战略意义很大,这是华北工业的支柱性项目。
这个项目当然不是那么简单,1938年至少不适合建设高炉,因为还在战争中,容易遭到袭击。不过其基础布局可以开始建设,例如通往铁矿区、以及煤矿的铁路支线,还有整体的工厂规划。
配套这个超级钢铁项目的,自然还有冶金基地,这里将成为国内各种合金钢生产最集中的产业地域第一。
其次,是河北的邯郸邢台钢铁工业基地,这是基于她前世的邯钢,这里的铁矿品味高达40%~55%,在国内已经算得上富铁矿了,这里初步规划是500万吨等级,而且建设速度将快于迁钢。
再次,是山东鲁中的齐鲁钢铁项目,以济南附近齐河禹城这一带的富铁矿为依托,规划为300万吨等级。
最后,则是安徽靠近江苏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马鞍山有30亿吨的铁矿储量,又靠近淮南淮北的煤矿,所以也规划了一个500万吨等级的工业基地。
第二类大项目是铝工业基地。
依托自然资源状况,全国的铝土矿主要就分布在山西、河南和贵州三省,因此除了已经建成并在扩大中的贵州铝工业基地外,现在就是规划了山西铝业和河南铝业两个铝材加工基地。
山西的铝矿主要在吕梁,而河南的铝矿主要在豫西的义马(后世三门峡境内)。而且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便于建立大型火电厂提供电解铝用电。因此这两个基地的建设级别和优先,包括相应的交通干线。
这也是因为战机生产对铝材的需求,在1937年进口美国铝材和铝合金的金额是比较大的,需要尽快改变这种情况。
第三类大项目,是其它金属矿种的开采。
例如安徽铜陵的铜矿,河南的钼矿等。
第四类大项目,是煤矿、水泥和建材、火电厂等项目。
第五类大项目,是机械加工和其它制造业。主要是在平津、青岛和济南等城市,当然还包括太原兵工生产基地这样的军工项目。
第六类大项目,是黄金开采,尤其是胶东的黄金,力争早日达到前世年产50吨的水平。其次还包括河北石家庄附近的金矿,以及河南豫西的金矿等。
上述六类产业,总共规划了20多个大项目,加上配套的交通建设、基地建设等费用,李思华计划在1938年从美国收益中投资2亿美元。这自然远远比不上前几年,但她也没有办法,其余资金,以及西华自己的财政收入,都主要投入了战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能投入大建设的费用是有限的。
去年留下的6.8亿美元美国收益,到现在只剩下了1亿美元左右,整整5.8亿美元,在1937年耗费掉了,单是贴补战争的费用,就几乎去掉了2亿美元。所以现在需要的1938年2亿美元投资,她现在也只能先支出1亿美元,其余的资金,要等待北美在4月做空收官之后的资本。
在1938年的1月,西华计委对去年的经济和军工生产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盘点,重要的数据包括:
一、财政收入112亿元,较1936年(约60亿元)接近翻倍。说白了,这就是资本加大建设的奇迹,西南根据地和西北根据地1935~1936年的工业大建设(单单李思华的美国收益投资就超过了10亿美元,还有前期购买的相当多的工厂投资),在1937年开始结出硕果。因为起点比较低,就显得增长率超高。这个数据,已经是日本1937年财政收入(15亿美元)的3倍,再考虑到日本还要将近半的财政投入海军,在陆地上西华相对于日本的后劲,已经占据了绝对上风。
二、同样重要的是,由于西南和西北根据地受到战争的影响有限,民间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初步的正循环已经形成,增长速度并不次于大工业。
三、钢铁产能近1600万吨;油气产能1800万吨,增长主要来自于长庆油田;煤炭产约1.6亿吨,增加60%;各种化工原料的产能也大幅增长。
煤炭产量的暴增,主要是因为大量发电厂的投产。此时的发电效率,大约每吨煤可能发电2000度,1.6亿吨煤炭中,大约有7000万吨是炼钢用的焦煤,用于发电的煤炭大约是9000万吨,发电1800亿度,加上缅甸和西南的一些水电,总的发电量已超过2000亿度,这是日本在1937年的350亿度的5倍多!不过比此时美国已经近1亿度的发电量,那自然是小巫见大巫。
四、军工生产:
战机(包括轰炸机)年产量大约5千架,使得西华在损失大量战机后,仍保持了在役战机5000架左右,其中轰炸机1200架左右,战斗机3500架左右,运输机等其它飞机300架左右;其中37年最后的3个月生产速度增加极快,生产力开始全力发挥。预计从1938年开始,能够保证每个月生产1500~1600架,到1938年中,会达到2000架左右的最高峰。
猛虎坦克通过最后3个月的突击,达到了年产量2000辆的规模,此前损失了300辆左右,不过1936年底生产的有一些,现在大约保有2400辆左右,装备了5个坦克师。今年将达到4000辆/年的产量,预计在损失之外,可以再武装7个坦克师,使得到1938年底,保证12个坦克师6000辆左右坦克的规模。其余的轻型坦克,以及新开发的变形坦克等,今年也会有一定的产能,轻型坦克大约会增加1000辆。
装甲运兵车的规模,则将按照与坦克1:1.5的比例生产60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