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3节
海军方面,以s-26为基础的各型鱼雷艇,将增加到60艘以上,具备对日军港口的一定袭击能力。u型潜艇1938年投产,预计4艘。
弹药生产,1937年的12月,已经达到了日产5万吨,子弹1000万发的水平,将在1938年的前三个月,突破日产7万吨以及子弹1200万发的水平。
五、人力资源:
高端人才约6万人,其中自身2.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1.5万,犹太技术人员2万人。中端人才45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2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
六、其它突破:
包括:六野和七野的筹备,预计到1938年中,能够初步成军。
火炮的改革:由于自研各类自走柴油机和汽油机系统的突破,已经开始对一野到四野的大量重炮进行自走化改革,使得大量的牵引火炮此后无需卡车拉动,而是加装自走系统,变更为自走牵引火炮,这将大大提升部队的机械化水平和行军速度,不过在江南,由于水网密布,还是会造成很多阻碍。
比较重要的是,是李思华期盼已久的履带式多管火箭炮项目,终于大规模投产。当初她就是按照后世苏联喀秋莎(1942年)的技术指标,要求德国小组安排德国军工厂家研制,在1937年中开始设备安装,到1937年10月终于大规模投产。
在履带生产上,李思华早已安排为猛虎坦克生产履带的工厂,大规模地准备好了火箭炮的履带生产,因此到1938年的1月,这种火箭炮已经生产了超过1500门,使得西华组建起了第一个火箭炮师。
这种被叫做“真理”的火箭炮基本就是按照喀秋莎的技术指标,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7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
本来这种火箭炮可以用卡车装载,不过考虑到此时国内战区的交通条件,暂时还是以履带式为主,越野性能比较好。
它的威力,可以看成是m34高射炮的10倍以上,毕竟炸弹的炸药容量完全是不同的。这正是李思华为渡江战役准备的秘密武器!
以南京附近的长江江面为例,宽度多数在2公里到4公里之间,所以真理火箭炮超过8公里的射程绰绰有余。其它重炮当然也能发挥轰击的效果,但是在面打击上,效率是远远不及这种火箭炮的,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火箭炮的机动性极强啊,它们和坦克一样,是高度机械化的。
李思华每当想起,在渡江时,日军在对面阻碍,西华军的火箭炮师一次5~7秒的齐射,就是超过2万发132毫米的炸弹,落在日军阵地上,将一切工事和守军,都打得粉粉碎,就觉得心旷神怡,要不然她干嘛将这种火箭炮,叫做“真理”呢?不就是因为“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吗?
所以,她已经肯定,日军挡不住西华的渡江战役。现在她要做的,是全力以赴地加快火箭炮师的数量,在2月中旬后的渡江战役中,再增加一个火箭炮师,使得突破口可以变成2个,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她计划在1938年的上半年,将会有8个真理火箭炮师出现,为二野和三野的每一个集团军配一个,同期每个集团军也将完成一个坦克师的配备,用坦克+装甲车+火箭炮+自走火炮的二战水平的超级机械化火力组合,将日军在江南地区的抵御,变成一场笑话。
达成这样的组合后,即使到二战后期也不落伍,更不要说此时的苏军了,她想着,要是在统一东北的时候苏联犯浑,那就让他们也尝尝这样的滋味。
盘点完西华1937年的成就,西华政治局以及中央军委的同志们,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曙光已经在前!
对方的日本,此时的藏相贺屋兴宣,才是欲哭无泪。
日本不同于中国,李思华在缺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大量的资源,实现“市场扭曲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但是日本根本不可能,其100%的铝矾土、99.7%的石油、99.6%的铁矿石、97.5%的铜矿石、86%的盐,以及76%的煤炭,都依赖从外部输入,这种经济和资源结构,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如果没有外汇,就立即完犊子。
而日本与西华的战争,导致从1937年初开始备战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4次追加临时军费,累计金额高达74亿日元。这是日本自甲午战争(2亿日元)、日俄战争(15.1亿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战(8.82亿日元)和“9.18事变”(19.31亿元)四次对外战争战费总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国家预算的3倍多!
换言之,日本已经要破产了,例如黄金储备,已经从战前的388吨急剧下降到25吨!
没有办法,贺屋兴宣只能是支撑下去,寄希望于日军能够胜利。为此,他修改了物资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日本,已经不是再挤血,而是开始在挤出自己的骨髓了。
第181章 世界暗影与渡江初战?
1938年1月,英国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首相张伯伦看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来的密函,眉头紧皱。
过了一会,他放下了密函,对坐在他对面的外交部长艾登说了一句:“该死的美国佬!整天想着削弱大英帝国的地位!”
罗斯福在密函中建议,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来讨论日益紧张的欧洲形势,和平解决问题和缓解紧张局势。但是张伯伦觉得自己一眼就看穿了罗斯福的企图——美国觉得大英帝国虚弱了,想通过领导这样的全球外交行动来塑造自己是欧洲救世主的形象,从而不懂声色地动摇英国的霸主地位,他们对于这个地位,已经觊觎良久了。
他也理解罗斯福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刻行动——罗斯福想化解国内经济形势恶化造成的内部压力,将议员们对于罗斯福经济政策谴责的注意力,转移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全外交行动上来。罗斯福“新政”的魅力,在新的经济危机下,未免褪色,他急需要找到新的权力支撑点。
可是罗斯福却把主意,居然打到了大英帝国的头上,张伯伦冷冷地一笑。他简单说了几句话,打发走了艾登,对于罗斯福的建议,自然是冷遇。
想到当前英国面临的局势,张伯伦又不禁叹了一口气,太艰难了。
英国已经得到了情报,希特勒可能会在3月,就进攻和占领奥地利以及捷克这两个国家,最近这两个国家已经非常恐慌,不断通过私下的外交使节,向英国求救,但是英国绝不能因此卷入与德国的战争,绝不能!
如果法国佬愿意去拯救这两个国家,英国倒是可以同意并支持,但法国佬肯定也不愿意,他们表面上一切尊崇英国的决定,但和英国的主意一样,都不愿意为之流血牺牲。
张伯伦知道法国佬心中,其实很怨恨英国,认为德国得以复兴,完全是英国的责任,当然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是英国人负起责任来。
但是从英国的角度,张伯伦觉得英国并没有做错。“大陆平衡战略”是大英帝国,几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根本战略,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支柱性战略之一。这个战略要求英国操纵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平衡,在过去的几十年,其实就是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平衡。
所以按照这个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就必须防备法国由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那么策略自然是放松德国,使其恢复一定的实力,能够平衡法国。法国当然不是傻子,也知道英国的战略,但一战后的法国更为虚弱,无法挑战英国,自然也只能咽下苦果,遵守英国的秩序。
可是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没能想到,德国的复兴会是如此之快、如此之强,居然出现了一个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人,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从1933年到1937年这5年时间,经济就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不仅重建了强大的军队,已经让英法失去了干预德国的勇气,而且居然经济上做到了几乎没有失业,各种行业都欣欣向荣,让英法两国简直是情何以堪!平衡战略的失误,在于没有把控好周期,太过于放松德国了,但这并不是平衡战略本身的失败,而是执行的失败。
这个时候,去后悔几年前英法还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对于德国太过放松,已经无济于事。在自己担任英国首相的时候,德国的强大已经是木已成舟,法国在大陆上,已经无法平衡德国,德国重新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
所以自己能怎么办呢?带着法国去和德国发动战争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还不够吗?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国力耗损的程度,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使得大英帝国原来稳固的全球霸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如果再有一次直接的超级战争,大英帝国会变成怎样?
想起那些议会中嚷嚷着指责他对德国“绥靖”的议员们,尤其是那个讨厌的胖子丘吉尔,他就心里厌烦,丘吉尔懂个屁?难怪以前这个家伙指挥什么战争,什么战争就会失败,被人称为“乌鸦丘吉尔”。
前辈们的努力和牺牲,已经使得英国获得了能够获得的一切,而这一切,目前已经超出了英国国力能够承担的程度,英国能够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错了,还奢谈什么其它?
现在欧洲大陆的一切希望,就是让希特勒这个狂人的战争矛头,转向东面那个讨厌的社会主义赤色政权苏联,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都是对英国欧洲秩序的巨大破坏者,如果能让他们死斗起来,才是英国,甚至包括法国,实现在不流血牺牲前提下,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欧洲主导权的最好策略。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战略,才有现在的“绥靖策略”,丘吉尔们懂什么?只知道强硬,现在的希特勒德国,是靠强硬能打压下去的吗?按照这些傻子的做法,只会让英国被迫走向与德国战争的第一线,那英国的霸权,几百年先人奋斗的成果,都可能灰飞烟灭!
至于捷克和奥地利这些小国,就让他们为大英帝国的利益而牺牲吧。
张伯伦漠然地闭上了双眼。
相比张伯伦,此时的希特勒自然是洋洋得意的时候,可以说,1938年初的他,已经登上了人生的巅峰。纳粹5年的执政,德国从名义失业600万人(实际超过1000万人)到1937年底几乎消灭了失业,这是何等伟大的成绩?他的“元首”之名与权,不负全民的期望。
他上台的时候,向德国人民承诺: “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在1937年底,已经确实实现,他赢得了自己的承诺,赢得了德国人民的疯狂拥戴。
在这个阶段,希特勒也在思考着未来德国的战略和行动步骤。
他并不了解中国哲学“盛极而衰”的道理,不过他很清楚,德国表面的经济繁荣不可持续,第一是资本有相当部分来自向美国的借款,如何偿还始终是个巨大的问题;第二德国经济的产业龙头是基建和军工,随着德国国内的多数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就连高速公路系统都已经完成了,基建产业难以为继。
而军工产业,德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从1933年到1937年,这5年期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5倍,例如战机,1934年的时候产量只有840架,到1937年底,已经超过了2500架,军队则从1931年的10万,扩展到了37年的36个师50万,而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军队已经建成,如果不使用它,耗费的巨大军事投入没有回报,债务就会立即爆发,资本背后的金主们等着回报呢。再说希特勒建军,本来就是为了使用的,要用来建立一个空前强大的新德国。
去年的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召开了一个秘密军事会议,这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会议明确提出了德国的对外扩张计划。计划分3个步骤,首先是建立一个以中欧地区为中心的“大德意志帝国”;其次是打败法国和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最后是向海外扩张,征服英美,称霸世界。这个对外扩张计划可以简洁地概况为“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计划。
1938年,当然就是第1个步骤即统一中欧地区的执行阶段,所以他已经规划好了,3月出兵奥地利和捷克,占领这两个小国,他们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能够有效地补充德国的经济,让德国变得更强大。
奥地利虽然名义上是他的祖国,不过希特勒对它的感情却近乎没有。他一向自认为是德意志日耳曼人,当年对于还是“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前身,就非常鄙视,堂堂的优秀民族德意志人,为什么要与匈牙利这样的落后民族与混合?他甚至逃脱了奥匈帝国的兵役,反而在德国加入了德军。
所以对于奥地利,他只是认为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需要尽快结束它的独立状态,让它重新回到德意志人的大家庭中。
对于英国和法国,希特勒已经从对于他们的潜在畏惧,变成了现在的蔑视。这两个国家已经失去了战斗的精神和意志。不过这很自然,他们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年人,但是毕竟是战胜国,得到了他们能得到的一切,自然不希望再有战争,新的战争会让他们只有损失,没有进一步的收获。
可是我们德国人呢?希特勒的心头,仍然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德国人民的惨状记忆犹新,他耿耿于怀,德国和德国人几乎失去了一切,还要忍耐战败国的各种屈辱。这一切的耻辱,他都要回报给英法。
希特勒的思考是,等到3月拿下了奥地利和捷克,就可以进一步将斯洛伐克也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那么德国就对波兰这个跳梁小丑,构成了三面合围。而如果拿下了波兰,那么在欧洲大陆,德国就只剩下了2个敌手,法国和苏联。
希特勒很明白,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希望德国的矛头去转向苏联。他自负地认为,以德国的实力,打败苏联并不难,他们的军队刚刚经过斯大林这个疯子的大清洗,一整代的军官团都被杀了,刚提拔的一帮废物,怎么可能是睿智的德国军官们的对手呢?更不要说那些俄国士兵,不过是一群灰色牲口,怎么可能是觉醒的雅利安人士兵的对手?也许2个月就能打败苏联,占领他们的欧洲部分。
不过,他为什么要顺着英国和法国的意思呢?很明显,法国才是对德国最直接的威胁,他们毕竟还有百万陆军。而且对于德国而言,拿下法国就拿下了整个富庶的西欧,英国一个海岛,到时候还能如何?德国如果拥有了西欧和中欧,就已经将欧洲大陆最精华和最富庶的地区都拿在手里,就能让德国具备了成为全球霸主的经济基础。
所以先法国,再苏联或者英国的次序不能动摇。在统一西欧之后,是先进攻英国还是先进攻苏联,到时候再根据形势决断。
嗯,或许可以声东击西,先安抚好对于德国扩张不安的苏联,让他们以为德国不会对他们感兴趣。这样在打败法国的时候,苏联就不会从德国的背后捅一刀。
波兰是个不错的筹码,让苏联人参与进来,分给他们一些骨头,他们就会认为德国无意进攻苏联。
远东已经打成了尸山血海,但是那个西华,已经明显占了上风,日本人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当他们打败日本人的时候,会是德国很好的一个潜在盟友,需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让他们牵制英国的力量。
希特勒走到了办公室世界地图的面前,用手抚摸着欧洲大陆的画面,轻柔专注得仿佛是在抚摸自己的情人,雄心壮志,溢满心头。
苏联莫斯科,克林姆林宫。
斯大林叼着烟斗,他严肃地阅读着关于近期德国的军事情报,内心非常烦躁。
形势已经很明显,德国即将占领奥地利和捷克,德国的力量,将因此而继续扩大。英国和法国还在装孙子,他们实际上是在纵容德国的侵略!
事实证明,他此前计划的,联合英国和法国,形成针对德国的“三面压制”策略是失败了,虽然英国和法国表面上,也有些政治人物,表现出对苏联建议的兴趣,但那都是表面的、伪装的。
他们的目的已经逐渐清晰,那就是试图“祸水东引”,计划将德国力量的矛头,引导到针对苏联,苏德大战,将是英法或者还有美国,梦寐以求的结果。
斯大林看了一看墙上的地图,地理上的形势,简直是一目了然,一旦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剩下的斯洛伐克,可能会在德国强大力量的压力下,完全倒向德国,或者成为德国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其保护国。那么波兰就被突出了出来,德国将三面包围波兰,波兰就将变成德国明显的下一个目标。
斯大林很讨厌波兰,其实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没有不讨厌波兰的。
这是400年的仇怨了,16世纪波兰人最强盛的时候,俄罗斯就是他们欺凌的对象,波兰占领了大片的俄国土地,曾经几次占领莫斯科,多少俄罗斯人惨死在波兰骑兵的刀下。
当俄国强大起来后,联合普鲁士和奥地利,从1772年打到1795年,终于消灭了这个国家,完成了复仇的夙愿。可是在法国拿破仑皇帝崛起后,又重建了波兰,让这根搅屎棍,再次成为恶心俄国的工具。当年拿破仑远征俄国的50万大军中,就有10万人是波兰人。
在拿破仑失败后,俄国再次占领了波兰,沙皇也同时变成了波兰国王。可惜这一切的成果,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消失,那个该死的波兰又回来了。他们还趁着苏联刚刚建立,红军还非常脆弱的时候,在1919年击败了苏联红军,通过所谓寇松线,将国境线向东部扩了200多公里,这是苏联迄今为止最大的伤痛之一。
所以斯大林对于波兰是极为仇恨的,巴不得他们倒大霉,如果不是顾虑欧洲列强,现在已经强大起来的苏联,早就已经出兵波兰,收复国土,并消灭这个极端反俄的反动政权。
可是斯大林也不得不担心,波兰可是苏联与德国之间最后的缓冲地,一旦德国占领了波兰,那就意味着,德国与苏联边境之间的直接接壤,德国对于苏联的威胁,将因此升高到非常的程度,英法恐怕对于这样的结果反而是高兴的,这无疑将是对苏联巨大的危险,是接下来苏联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不能让德国自如地占领整个波兰,或许苏联应该与德国谈判,瓜分了这个垃圾国家?获得部分的原波兰领土,就可以将苏军的防线往西推200公里左右,这样对于苏联的保护,就大为加强。
斯大林越想越有道理,既然联系英法没有结果,人家对苏联满腹仇恨,不愿合作,那苏联就应该和他们的对手媾和,让德国的军事矛头,反过去对准他们。斯大林可不相信,德国会放过法国来进攻苏联,完全没有道理嘛。
西边是德国,斯大林又想起了远东事变的发展,西华与日本的战争,已经半年了,事前谁也没想到西华居然如此强大,他们完全是将日军压着打,按照苏联的情报,日本陆军的损失已经接近百万,可以说最精锐的日军部队,几乎已经被西华消灭了大半。
而西华表现出的陆战能力,则让人感到震惊,按照观战过西华战斗的苏联武官等的情报,西华的装备水平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远东苏军。大量的战机、轰炸机、重炮、坦克、装甲车、重卡,甚至就连步枪,都是美国最新型的加兰德。西华军完全是一只已经实现了基本机械化的欧洲标准陆军,他们与德军的渊源颇深,战机和轰炸机,完全是德军最新的现役装备,甚至还发现有德军都没有武装的装备。
按照综合的情报,西华得到了一个美国安华财团的全力支持,他们获得的德国装备,也是因为这个财团在德国投资了大量军工企业项目,并且协助西华采购。当然这些情报,就让斯大林很迷惑,为什么这个财团会支持西华呢?他们交换到的是什么?
不管内幕是什么,西华正在越战越强。根据最新的情报,他们对于长江以南的大会战即将展开,情报机构的判断是,如果日军此战失败,日军侵华的企图就宣告彻底失败,而且必然会被西华从中国驱逐出去,甚至其占领的满洲,也很难保住。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国,这是清廷崩溃以来的第一次。
这也让斯大林感到焦虑,出现一个统一中国,对于苏联远东的稳固,是非常不利的远景。该如何办呢?斯大林思考中。
历史车轮的滚动,让整个世界的喧嚣,似乎都陷入了暗影之中。
第182章 真理与打过长江去?
从1938年的1月到2月,无论是西华还是日军都在拼命备战。
但问题是,备战准备的是什么?普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可以说出,武器弹药和粮草医药,这些当然是基础,然而也只是基础,真正的备战当然远不止这些。
从西华的角度准备江南的会战,无非是两个层次,第一是如何顺利完成渡江;第二则是渡江以后如何作战。
西华军队如何渡江的问题研究得非常充分。
渡江的第一个困难是军舰。长江大部分宽度在2~4公里之间,有些地段宽度达到了几十公里,使得中型军舰以上都可以航行,所以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当然就是解决掉日本的海军增援,如果让日寇的军舰在长江自由来回,那么舰炮一响,糜烂十里,渡江也就不用打了。
渡江的第二个困难,是消除日军的远程重炮威胁。这些这重炮最远可以布置到离开江岸十五公里左右,在规模和性能劣势下,日军的重炮很可能并不以压制我军重炮为主,而是控制江防为主,设想在我军搭建浮桥的时候,重炮轰击长江之内,一旦命中,浮桥自然会崩塌,渡江中的我军也必然会死伤惨重。
渡江的第三个困难,是日军在对岸的防御阵地,这是主战场,敌军必然构筑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线,按照前轻后重的布置,与我登陆部队反复争夺岸边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