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2节

  而德国海军在她看来,大部分纯属浪费资源,例如1938年秋天,急需运输车辆的陆军,依然被迫每月匀出45万吨钢给海军,以建造2艘根本不可能颠覆英国海上优势的战列舰,直接导致其一线部队短缺1万辆卡车。在她看来,德海军能够维持一个“飞潜快”的格局就不错了,多了完全是浪费。
  德国三军各自争抢有限的资源,最后就导致德军在二战前并未达到最佳的配置。战争开始的时候不显,到了战争进入中期,就要吃大苦头。
  英国和法国从1938年下半年起,开始疯狂扩军,他们的问题是,一时还难以追上德军的战备水平。
  英国在1938年,其军费预算剧增50%,飞机、汽车、新型航母的建造也开始全面加速。除了强大的海军(20万人军舰总吨位130万吨)外,其所谓“最弱一环”的陆军,现在也有正规军9个师和国民自卫军16个师,8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9个坦克旅,5600门火炮和迫击炮,547辆坦克,在英国本土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127万人。不过此时英国空军的质量虽然很好,但可用 的战斗机目前仅有千架左右,相比德国,动员的程度还远远不如。这导致总参认为,英国大大低估了未来战争的烈度。
  当然,英国有3000万平方公里、4亿人口的本土加殖民地,理论上后劲很强——可以充分调动和征集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领的资源和人力嘛,不过德军的闪电战,本来就是因此而发展的,试图在短期击败英国。1939年,德国经济总量约为500亿美元,英国经济总量为380亿美元,但如果加上那些英联邦国家,自然英国的总体经济力量,远超德国。
  法国武装力量则已经有267.4万人,包括火炮和迫击炮2.6万余门,坦克3100辆,飞机3335架,主要作战舰艇174艘。不过其兵器比较落后,而且财政情况糟糕。
  苏联也在急促扩军,到1939年底陆军总兵力已经接近300万人,预计到1940年6月,会扩充到400万人左右。不过虽然如此,目前苏联部队的装备比较落后,其大规模的换装,预计主要集中在1940年开始。
  5大国之中,只有美国由于地缘优势,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军,但李思华知道,1940年开始,美国就会有一个“40亿美元”的新准备计划,它就像大象,动作比较慢,但是一旦开始动员,那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实力。
  一连串的军力数据汇报下来,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都是面沉如水。全世界的大国,几乎都已经进入了疯狂的扩军节奏,动辄都是百万军队以上的规模增量。有些政治局委员,平常专注于地方经济,还曾经对于“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有所不满,现在听完后几乎都是哑口无言,开玩笑,这是一个何等的疯狂时代!谁敢在这个时代放松军备?自己想找死吗?
  按照总参的汇报,就算是日本被新中国击败后,虽然期陆军只能维持18师团制未变,但其海军,也在勉力扩大,仍然维持着极其强大的海军力量。
  现在的形势,就是根本不可能“马放南山”,反而要不断强化军事建设。
  李思华的补充发言,重点仍然是谈苏联。
  她指出,根据可靠情报,苏联的扩军,到1941年中,单单陆军,就会超过500万兵力,步兵师会有300个以上,而苏联标准的“机械化军”目标则是20个。
  1939年初,苏联空军共有3个集团军,38个旅。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在1941年末,将企图实现25个航空兵师和106个航空兵团,其中半数应该装备新式飞机。
  她尤其指出,苏联对于空军战斗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其“支援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学会”已拥有超过1000万会员,每年有好几百万名飞行爱好者、跳伞员、射手,在各类俱乐部和航空学校接受训练。这是新中国一时还难以赶上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这个程度,但确实我们也必须扩大人员储备,所以在1940年要有100万以上的初级航空学员。
  按照李思华的“海外情报”,苏联在军事方面的投资正在飙涨,1939年占其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加上发债)的25.6%,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到1940年军费将达到约32%,到1941年将达到43%。
  李思华这几个数字报出来,政治局委员们简直是目瞪口呆,苏联不要民生了吗?这简直就是与新中国建国前遭遇的日本侵略者一样,以前难免觉得李思华的六年整军计划有点“穷兵黩武”,现在对比看来,简直是“太温柔”了有么有?
  李思华慨叹了一声:“这就是世界大战。随着时间发酵,这些大国中的每一个,大概都会将军费占预算的比例提升到40%以上。战争如果进入相持,未来80%以上都是有可能的,一切工业和经济,都会投入战火的焚烧之中。”
  毛泽东深沉地说道:“人类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也就发展到了世界大战的阶段,道理就是帝国主义要争夺全球市场,在争夺中产生矛盾,当政治无法解决争端时,就用打仗来解决,随之引发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帝国主义的力量,会在世界大战中被大大地耗损,有助于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底层人民的解放——我们解放东南亚人民的契机,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力量,大破必有大立,我们能不能成为二战后立足的一方?归根结底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总参汇报了当下的一大热点,即正在进行中的苏芬战争。
  苏联集中了以列宁格勒军区第7军、第8军、第9军、及第14军为基础的56万大军,从1939年11月30日起进攻芬兰这个仅有440万人(常备陆军3.2万人)的小国。
  芬兰为了抵御苏联,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但芬兰军队装备非常弱,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军事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按理说苏联应该是摧枯拉朽,手到擒来,然而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苏联居然有4个师大部被歼!简直就是一场惨败!以至于西方列强都在嘲笑苏军的战斗力!
  总参的分析是:苏军虽然强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不好。
  第一是天时。战斗发生在冬季酷寒冰雪之中,大大限制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苏军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吗,造成进攻的惨重失败。
  第二是地利。苏芬战争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战场,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它不利于前苏联红军重装备、大兵力的行动,有利于于芬兰军队轻装备、小兵力的使用。
  第三是人和。刚刚经过了大清洗后的苏军指挥层的经验不足、指挥不利、协同不灵。相反芬兰军熟悉当地环境,擅长滑雪,避免正面作战,以小分队广泛进行伏击战、阻击战,打了就跑,突袭苏联红军的翼侧与后勤,切断苏联红军的补给,使得苏联红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经常陷入挨冻受饿的境地。
  刘伯承最后总结:“这是历史上经典的一次,由于过于轻视弱小的敌人,而招致自身重大损失的战争。”
  汇报完,会场上的将军们议论纷纷,陈赓笑着说:“看来苏军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强大嘛。”
  林彪点头同意,他跟着说道:“这场战争,德国和英法几乎都没有像样的支持,苏联可以说是和芬兰这个小国的弱小孤军来对战,打成这样确实不应该。”
  李思华敲了敲桌子,会场上安静了下来。她说道:
  “确实,由于战前过于乐观,没有认真准备,苏联遭到了重大损失,其前期投入的56万人几乎损失大半,不得不紧急连续补充兵力。根据情报,苏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其公布的数字,到当下可能损失已经超过40万人,其中死亡的就超过10万人。”
  会场一下子喧嚣起来,苏军损失这样大?简直是不可思议!
  李思华又敲了下桌子,大家才又安静下来。她接着说:
  “这就是骄傲自大所滋生的巨大恶果。战前斯大林自己的预估是16天结束苏芬战争,现在看起来可能会到3月份开春,气候好转的时候才能结束。而战前以为的小小战斗,最终极可能让苏军的损失达到60万到70万,其中死亡就可能达到20万人规模。一个芬兰士兵,可以与苏军交换十倍的伤亡率。”
  “我们对东南亚会战的准备,一定要引以为戒!对战争的准备和严酷,必须有极为充分的准备。战争不是儿戏,是死生存亡之道,容不得一点轻忽!”
  “我们在北面边境,与苏军互相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绝不能因为苏芬战争,而轻视苏军。实际上,如果各位熟悉沙俄的历史,就会发现,俄罗斯这个民族,在投入战争的初期,往往显得非常笨拙,战绩往往一塌糊涂。但是这个民族极为坚韧,擅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到了战争的中期及后期,就会越打越好,其军事人才也能够不断涌现出来。”
  “终究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由工业、经济和人口实力决定胜负的。苏联的庞大工业、庞大人口规模、庞大经济体系都不是虚的。暂时由于大清洗导致的军事指挥拙劣,他们也终究会克服这样的弱点,新一代的优秀指挥官,早晚会大批地涌现和走上指挥岗位。”
  “而根据情报,苏军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装备劣势,将会得到迅速改观。他们已经研制了大量的新式装备,本来就将从1940年起大量换装,这一次失败的战争,将会刺激他们加快这个行动。未来的苏军,将是一只比现在战争中装备先进得多的军队。这一次其落后的装备,其实完全无法作为苏军未来装备水平的参考。”
  “所以苏军表现出的短期的拙劣,完全不应该成为我们看轻他们的依据。这一次的失败,反而会成为苏军改进自己的契机。至少他们的装备更新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李思华最后慨叹了一声:
  “不过此次苏军的拙劣,会让德军认为有机可趁的。苏芬战争,苏联种祸不浅,也许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就会从这次战争开始酝酿。”
  包括林彪在内,都很吃惊。德国会因此而下决心未来进攻苏联?
  李思华简单解释说,如果德军在西欧击败了法国,那么其接下来的战略方向就有两个,向西越海攻击英国,但是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向东进攻苏联。
  希特勒不傻,其实德国最好的选择,是先消化占领的西欧和中欧,让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累增加一段时间。但是如果苏联让他觉得有机可趁的话,也许他就会直接进攻苏联,企图消灭苏联而一举统一欧洲大陆。
  李思华自然知道,原时空历史上就是因为苏芬战争,让希特勒和纳粹高层下定了进攻苏联的决心,他们以为德军与苏军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希特勒甚至相信只要有2个月的时间,就足够让德军击败苏军占领莫斯科了。正因为如此,在德军击败法国,还没有彻底打败英国,希特勒就开始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了,由此让德国开始走向二战失败的结局。1
  李思华的发言,让会场的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不过这也只能等到历史的发展来证明了。
  会议结束后,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常委进行了闭门小会,很容易地达成了共识,就是如果英法与德国在近期开始大战,那么由于英法的实力都陷入了欧洲战局,则新中国将在1940年11月初开启东南亚会战。
  李思华本来考虑6月之后从7月开始东南亚会战。因为她知道6月份法国就会战败投降,而英国则遭到巨大损失。不过苏芬战争提醒了她,还是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好。
  避开夏季主要是因为气候和气温因素,东南亚6~10月这5个月是传统的雨季,雨水非常多,肯定会影响军事行动。而且这又是最热的几个月,军队行军打仗都很艰苦,且士兵易于患病。
  而从11月到1月则是东南亚最好的凉季,气温和气候都非常适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第210章 斯大林的过去和1939总结
  中南海西楼餐厅。
  由于下午要继续开会的缘故,今天中午国家领导人均在此用餐。几位领导人围着一张长桌就座,气氛变得很宽松。
  今天的餐桌上有俄式红肠和酸黄瓜,不过当然不是来自俄国,而是来自哈尔滨。
  韶其同志指着这两味菜,笑着闲话了一句:
  “1930年的夏天,我在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大会,当时也有这两道菜,记忆很深,不过与哈尔滨的风味还是感觉不太一样。”
  李思华倒是想起了一些事,对韶其同志说道:
  “您去过莫斯科两次,不过您肯定不知道斯大林在成为苏共领导人之前的背景,不知道他年少的时候,是个怎样的人。”
  刘少奇摇了摇头,好奇地说:“苏联人,肯定不可能在我们的面前,谈论他们领袖的私事。难道你知道一些?”
  李思华笑着点点头,这下子大家的好奇心都起来了,有些同志也去过莫斯科,但大家对斯大林的了解,都是他的革命履历,只知道他曾经读过神学院,结果却“背弃了上帝”,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队伍队。
  边上桌子的陈赓等听到了,赶紧拖着凳子围了过来,他们起哄,请李总理讲一讲这个苏联最高领导人,全球大人物的过去。
  李思华笑着讲述:
  “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的哥里,这里由于俄国和奥斯曼一直争来夺去的缘故,号称是一座没有秩序的暴力城市,所以市民平时的日常运动,就是喝酒、拳击和摔跤。”
  “斯大林家境贫寒,父亲是鞋匠,早年酗酒去世,靠着母亲打几份工养活斯大林。所以斯大林小时候可不是读书的知识分子出身,而是街头小混混,天赋很高的那种。”
  在场的同志面面相觑,斯大林是街头混混出身?
  “开始的时候,他混迹于不同的街头帮派,后来居然就自己拉起一帮人马,做了大哥。”现场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陈赓强忍住自己的笑意。
  “他做这个大哥挺厉害的哟,帮派成员不仅有工农子弟,还有贵族的儿子,甚至有家业丰厚的富二代。斯大林确实有一种天生的领袖吸引力,很多追随者都崇拜他那种沉默寡言却激情似火的个性。”
  “16岁的时候,非常聪明的斯大林考入第比利斯神学院,这个时候,当年的街头混混爱上了读书,他接触革命理论,应该就在这个时期。在神学院,斯大林也是醒目的,成绩好、读书多又能打架,台上领奖状、台下做检讨。”
  现场有些同志开始窃窃地偷笑,原来大人物也曾经是个顽皮的娃儿。
  “1898年,斯大林与列宁、托洛茨基等人,成为最早的一批俄共产党员。当初俄g就像我党早期一样,没有资金。怎么弄钱呢?这就是斯大林大展身手的时候。”
  “22岁的时候,他重新拉拢了一帮小弟,以帮派的形式,在暴力的世界为俄g筹集资金。”
  现场大家的表情都开始严肃了起来。李思华平静地继续叙述:
  “斯大林带着小弟们,在第比利斯,不断策划暴力事件,比如绑架肉票、抢劫银行的运钞车等等,但他们得到的每一笔钱,从来不会私下自己胡乱花掉,而是全部汇款给列宁,并且告诉列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千万别心疼,他们还能为党继续搞到钱。其中1907年,他策划了一次银行大劫案,一次性就弄到了25万卢布,不过他也被通缉,被迫逃到黑海著名的石油城巴统。”
  陈赓严肃的表情,突然变得噗嗤一下笑了,他和大家都知道李思华建军起家的第一个大行动,就是抢劫英国的两家银行,原来根子在这啊,这是向斯大林同志学习呀。有些同志也想到了,不由又开始偷笑,现场的气氛又宽松了下来。李思华瞪了他一眼,继续说道:
  “斯大林到了巴统,很快组建了新势力,成为当地的工人领袖。要知道这个石油城,实际上是著名的2大家族,即罗斯柴尔德和诺贝尔这两个家族统治。但是斯大林带着工人们闹罢工、炸油管,最后两大家族也奈何他不得,只得向他交保护费。”
  “在巴统,他为布尔什维克搞到了很多笔巨额的资金。这些资金源源不断地交给列宁,成为党组织活动的经费。而斯大林自己穿的破破烂烂的,到处租房子住。”
  “斯大林从事的是党的地下工作,每天都要防止逮捕和暗杀,他是在黑暗世界里野蛮生长出的人物,意志坚定、无所畏惧。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近15年。”
  现场的同志们都露出钦佩之色,斯大林早年就表现出为革命奉献的精神,而且革命意志的坚定,真的是可畏可怖。
  李思华转头向着注意地听着她说话的毛泽东,笑着说道:
  “俄国革命胜利,苏联建立,斯大林被列宁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党的总书记。主席,您知道斯大林的总书记和您现在这个我党总书记的差别吗?”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听上去有玄奥。斯大林这个总书记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的内涵。”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当时斯大林的总书记,其实就是负责记录财务、分配党费的,相当于抄抄写写的书记员。”
  大家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是斯大林以自己的能力和手腕,把抄抄写写的书记,变成了处理党的日常事务的高级官员。各位书记,从苏联斯大林开始,你们的书记职位,才成为党的领导职位,否则各位就只是抄写员啊。”
  现场哄堂大笑,原来“书记”是这么一个来头!李思华继续说道:
  “斯大林的缺点,使得列宁在得病中风,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并不认为斯大林是合适的人选,他觉得斯大林太粗暴,不适合继任总书记。不过列宁去世得太快,来不及实现这个决定。”
  现场肃静下来。李思华平静地继续叙述:
  “列宁的这个决策也许是错的,因为斯大林证明了他是苏联合适的最高领导人,他以铁腕和坚韧的意志,强行推行了苏联的工业化。今天苏联有足以应对德国入侵的实力,实在是得利于他不顾一切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让苏联的农民和一部分工人,吃了很大的苦头。”
  “如果是托洛茨基,或者是布哈林他们,虽然也要工业化,但他们要的是正常的工业化,即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匹配均衡发展。在正常的和平时代,他们也许是对的,但从现实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来看,斯大林才是对的。”
  “当然,斯大林前几年推行的大清洗,我个人认为远远超出了他集中权力来推行苏联工业化的必需,这也证明了对他冷酷无情、独裁暴虐的形容,并不是共产主义敌人完全的污蔑。虽然导火索是基洛夫被杀事件,但我个人以为在一大部分军队将领,写了一封联名信,要求放慢工业化的进程、停止农业集体化的时候,他的决心就已经下了。”
  “无论如何,大清洗的后果就是,列宁创立的那个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成员,整个党都不在了,剩下的是斯大林完全改变了的党,他清除掉了国家的敌人和他自己的敌人,然后提拔了信得过的老部下,这是典型的一言堂。”
  “但我们仍然要学习斯大林,学习他的意志如钢、决断如刃,对于革命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毫不犹豫迎击一切挑战的无畏精神。我们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勇气。苏联人称斯大林是铁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需要一个个的铁人。”
  毛泽东轻轻地鼓掌,大家随即热烈地鼓起掌来,他们第一次,对于邻居大国苏联的最高领袖,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
  李思华内心淡淡地想着,在这个时空,我就是要和你斯大林掰掰腕子,你的意志如钢?呵呵,我的意志同样如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