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3节
毛泽东说道:“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斯大林的成长故事,感慨很深。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大清洗过于扩大化,严重损害了苏联党和军队的风气和领导,这是斯大林的错误,但大清洗前苏联党比较散,缺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也是存在的严重问题。无论如何,斯大林执政期间的根本方针和路线是正确的,他功大于过,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苏联今天能够如此强大,斯大林功不可没。”
李思华和同志们都点头称是,觉得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公允的。
下午的会议,李思华对到1939年底的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做了汇总汇报。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了209亿元,按照初步建立起来的gdp体系的统计,国家gdp达到了1053亿元(按美元折算为421亿美元)。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和法国,落后于美国、苏联和德国。其中美国和苏联的优势是明显的,美国gdp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而苏联的gdp则超过了600亿美元,不过苏联的数据是按照卢布官方汇率,有一定水分。相比德国,我国则略略落后,德国已经超过了425亿美元。日本的经济总量则只有110亿美元左右,已经大大落后我国。
不过我国的人均gdp仍然非常落后,按照5.1亿人算,人均只有82美元,所以gdp总量虽然比起几个大国来已经接近,但真正的可用潜力,则是有限的,还有很大差距。
汇报到这里,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同志已经是喜形于色。从1935年西华时代以来,每年的发展都是极为迅速,5年时间,单单财政收入,就翻了13倍!这就是大工业的力量,在较为充足的资本、人力和高效率组织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奇迹!
苏联的一五和二五计划,每年经济成长率超过20%,4年翻一倍,10年翻了6倍,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在十年时间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而我们的速度,更是苏联发展速度的两倍以上!
李思华自己却不觉得意外。苏联从1917年到1927年这10年,也是筚路蓝缕,发展实际上很慢,除了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大问题也是缺乏工业化的资本,通过10年的积累,斯大林又拼命地做工农业剪刀差,才终于凑足了工业化的资本,然后就是其一五和二五的狂暴增长和高速工业化。
在原时空,我国前三十年是不要说了,资本匮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就算是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国外资本改善了情况,但即使是那些每年增长14%左右的高速发展年份,其实还是缺乏资本,潜力并没有得以完全发挥——要是资本充足,至少有个5年以上,同样可以让世人见识20%以上的增长是怎么回事。
在新时空,李思华带领同志们创造的资本投资强度,大约也是苏联的2倍以上,而且不像苏联完全靠公有制军事化的大工厂,资本的强度保证了农业的均衡发展,反过来对于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使得消费力的增长,相当迅速;而民间资本也得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整个经济的效率是高于苏联的——苏联是一条腿走路,我们则构筑了健全的经济两条腿体系。
1939年底,钢铁产量突破2300万吨,已经超过了苏联的1800万吨和德国的2100万吨,仅次于美国。钢铁产量,是新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工业产业。
油气产能则达到了2100万吨,也已接近苏联的约2200万吨。煤炭产量则超过了2.5亿吨。
一连串惊人的经济数据,让政治局委员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甚至是兴奋,虽然我们新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还是个穷国,但我们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种基础工业品和资源的产量,已经逐步追上世界强国,这就奠定了继续高速发展的稳固基础。
李思华自己比较重视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人才规模尤其是工业人才规模的扩大,新中国当下高端人才已经突破10万人,其中自身4.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0.5万,犹太技术人员5万人。中端人才70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3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3000万人。
而且从1940年开始,人才的增速必然扩大,因为学校体系尤其是西南和西北的学校体系,经过了4年多的建设发展,到了开始出人才的时候了。李思华可不信,在提前完善了教育体系的前提下,中国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高级人才,而且她建立的体系,至少比原时空的教育体制要强。
1939年底,“投奔”新中国的犹太人,总数超过了80万,李思华安排将他们分到多个城市的临时居留点,古里安等人在美国筹款,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不过多数人的主要问题还是不懂中文,否则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还是能找工作的。除了科技人员,李思华安排各地尽量利用犹太人的技能,例如教授英语、德语和其它欧洲语言,例如教授操作机器和驾驶等,总之尽量利用好他们在中国的这几年时间。
第二个方面,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初步发展。除了大学和科学院研究体系外,大量的研究所尤其是工业研究实验室的数量开始暴增,1939年已经超过了500个,而按照她的计划,是到1945年的时候,至少必须要有2000个以上。
这些实验室,有些是依托大学、研究所或科学院,有些则是依托央企和地方国企,她也正在要求科学院和大学设立一些基础研究实验室。在科研上的体系,她毫不犹豫地模仿了美国科研体系的很多方面,毕竟历史证明,美国人的科研体系,在几十年内,都是最高效的。
科研力量的几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雷达,除了对空搜索雷达和岸基对海搜索雷达外,已经发展出了空中预警雷达等多个分类。尤其在沿海,开始大规模地布设雷达站,未来敌国海军,将处于我国岸基雷达网的监测之中,配合空中力量,就能在海军弱势的时候,保持对敌国海军侵略我国的全面反击能力。
晶体管科技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第一个功能点接触锗晶体管和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已经被发明出来,可以说,集成电路最初步的基础,开始具备,而多种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也逐渐成熟,1945年完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可能性大增。
其它还包括声呐科技等的进展程度也算不错。当然,军事上最重要的导弹科技,在2个月前终于有了突破,射程300公里的s1导弹,开始试做,预计将在6月进行测试,不过李思华很清楚,现在导航体系不成熟,导弹的命中率很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真正的重点,射程600公里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也在研发中。
她重视的第三个方面,则是民间私有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在西南和西北试行了几年的私有经济体系,在新中国建立迎来太平岁月后,又有公有大工业体系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民间私有经济体系,尤其是服务业和小生产小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不过,私有经济永远是把双刃的剑,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全面和微动力发展,但负面作用也不能小觑。李思华提醒自己,多少未来的麻烦,已经蕴积在当下看似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了。对于私有经济的管控,一点也疏忽不得。强大的侦缉调查体系,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和完善工作监管机制。
1940年初的中央军事和经济系列高层工作会议结束,新时空新中国元年已经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多变的1940年的工作,全面展开。
第211章 东南亚“独立”领袖们?
周恩来在他的办公室内,皱着眉头沉思,一件为难的事情纠缠着他的心思。
共匪的领导人阮必成(即胡志明)已经抵达北京,他是不请自来的,通过香港入境广东,到了广州才找到当地政府亮明身份,要求见他周恩来。
他很清楚阮必成为什么而来——当然是试图让中共支持共匪对法国的独立自主运动,支持共匪的“人民解放事业”。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毫不犹豫地支持阮必成,那个时候他相信“民族自决和民族解放”,但是党内经过多次讨论,李总理“中华苗裔东南亚非民族化”的理论已经成为党内主流,东南亚会战的准备如火如荼,新中国要一统中南半岛的决心已下,已成为不可更改的大国策,他当然不可能再支持阮必成这些人的“民族独立运动”。
既然是党组织定下来的国策,个人作为党员就该坚定地执行,共匪接不接受都无所谓。只是作为阮必成多年的老友,知道他必然因此大受打击,有所不忍罢了。
想到这,他叹了一口气,当初多么单么纯啊,一群革命青年,他周恩来、邓小平、萧三,还有李富春等人,与阮必成,在巴黎勤工俭学运动中结为好友,在革命的道路上互相勉励,正如毛泽东诗句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时光荏苒,当年少年意气,终究要面对冰冷的历史发展,或许,多年的老友,从此就将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总得见一面,决裂也必须把话说清楚,这是大国国策,不是什么个人意气。
周恩来让秘书通知时任中央办公厅秘书长的邓小平,两人一起去见李总理,汇报接见阮必成的事情,事先要说清楚,否则让李总理有误会就不太好。
李思华静静地听完了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汇报,她沉吟了一下,说道:
“对于阮必成,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法国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周恩来和邓小平很惊奇,李总理的海外情报网络,居然对阮必成早有关注?李思华继续说道:
“这话很粗,他曾经说过,我宁肯多闻五年法国人的屎,也不愿余生,天天吃中国人的屎。”
周恩来和邓小平相顾失色。李思华心想本来还有一句“上一次,他们来了之后一千年才走,这次不能再这样”呢,但因为穿越的事情不能告诉你们,这一句就不能现在说。
看到周恩来和邓小平脸色奇异,她反而笑了:
“其实这没有什么,阮必成以越南民族主义为自己的基本立场,其实内心对我中华忌惮无比是正常的,对于法国和我国的态度,所谓远交近攻是自然的。他现在跑来找我们,只是因为我们大势已成,看一看我们的态度能否利用而已。”
“我知道你们在巴黎的时候彼此都是好友,但现在各自的立场不同。阮必成他选择的道路,是我们解放中南半岛事业的阻碍,走向敌对恐怕不可避免。我们绝不可能因为他阮必成,而改变我们党的路线方针。”
周恩来和邓小平都神色严肃地点头,他们汇报的目的就是表明态度。
李思华继续说道:“从阮必成在1930年建立共匪后的行动来看,实际上无论对我党还是对苏共,态度都是敬而远之,真正让他向往的,其实是美国,他是以前美国总统威尔逊14条为行动指南的,实际上,当初威尔逊到巴黎的时候,他就试图求见威尔逊,以得到美国的支持。我个人认为,他内心的向往,其实是美国,而不是共产主义,实际上共产主义对他而言,是退而求其次。”
周恩来和邓小平眼珠子都瞪大了,还有这种事?他们突然发现,他们对于这个约十年没有见过的“老友”,其实好像并不是很了解。
李思华心想,你们是看不到原时空日本投降后,阮必成发表“越南独立宣言”的姿态,所谓“三美”——找美国人站台,坐美国车,演讲开篇先背一大段美国独立宣言。整个演讲都是投美国所好,完全的“不自由毋宁死”的味道。只是可惜美国人瞧不上他,美国怎么可能信任一个共产党分子呢?以至于斯大林知道后,鄙夷地称阮必成是东方的“铁托”。
李思华最后总结说:“所以没什么,对阮必成讲清楚我们的路线方针,我们的态度光明正大,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果选择仇视和反对我们,未来彼此就是敌人,今日敬君一杯酒,来日饮君头颅酒。未来共匪之中,绝不会缺乏站在法国人一边,试图抵抗我军的人物。”
“不过,如果他们坚持他们所谓的民族独立,那么朋友关系就请到此为止。未来你们也不应该再对他们考虑过去的友谊,国家利益不可动摇,他们如果未来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那就是必须消灭的敌人。”
周恩来和邓小平有些步履沉重地离去。李思华走到窗前,心想,这也是新的历史开启了新的方向。
几天后,李思华得到汇报,周恩来、邓小平与阮必成的会面,果然是从亲热开始,然后不欢而散,阮必成愤懑而拂袖而去,他随行的两人,黎笋和武元甲更是口出不逊,陪同的中方同志们都是大怒。不过周恩来还是大度,挥手让他们去了,他表示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当年为了理想而相聚成为好友,今日为了不同的理想而分道扬镳,也是正常。
李思华听完,冷冷一笑,呵呵,就让你们的理想,在这个新时空,统统湮灭在大时代的风浪之中!
昂山从曼谷的日本使馆出来,警惕地观察了一下街头,压低了自己的帽檐,快步地走上街头离去。
他心事重重,看起来获得日本的支持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年铃木敬司被刺杀事件后,他被英国人逮捕,关了2年多,一直到1935年才获释。当时英国人有意利用他,告诉昂山他的牢狱之灾,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当初是日本人在仰光搞事情,直到缅华崛起后,缅英当局才逐渐认识到,当初应该是缅华的情报机构搞的鬼,他们嫁祸给了日本人。
昂山出狱后,才发现缅甸的局势发展,对他这种民族主义者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再恶劣不过了。缅华崛起,就意味着缅甸独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他们占领了上缅甸,难道就不觊觎下缅甸吗?不知道什么时候,缅华就会与英国殖民者进行一场谁占领整个缅甸的战争不是吗?
出狱后,昂山在仰大继续学习法律,担任仰大学生联合会后补执委和全缅学生联合会主席。在1938年年初,英国当局甚至任命昂山为仰光大学法修改委员会委员。显然,面临当初的缅华,后来的西华的压力,他们尝试扶持可以操纵的缅甸民族领导人,昂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之一。
但是英国人并没有过多地在这个方面投入资源,显然这只是地方当局的作为,恐怕在伦敦并没有得到什么共识,英国人也未必有太多的信心。
昂山自己对英国人也是毫无眷恋,英国人丝毫没有改变对缅甸人民的态度,仍然是拼命压迫,他们只在乎掠夺缅人的财富,根本不考虑缅人的诉求和福祉。
忧心忡忡的昂山,与缅人各方面的独立人士,协商之下,1939年10月成立“缅甸出路协会”,由昂山担任秘书长;11月成立了地下秘密组织,由昂山负责与外国的联络工作。
他的内心很焦急,他现在主要担心的已经不是英国,变成了新中国。从1937年开始,他就密切地关注中日之间的决战,他内心殷切地期盼日本可以获胜,当时他觉得,只有日本获胜,未来包括上下缅甸在内的完整缅甸独立,才有可能。
然而,这个希望完全地破灭了,昂山做梦也没想到,新中国即当时的西华,几乎是以狂暴压倒性的力量,通过4次大会战就击破了日本在大陆的力量,日本在损失超过340万军队后,被迫撤离,现在他们在东亚大陆,就剩下了朝鲜那一点点地盘。
这让他对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从他交往的一些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外国人那里,他知道缅英当局是同样的恐惧和害怕,不知道新中国什么时候就会开始统一下缅甸,而英国肯定只能是撤退放弃,无论如何,英国是不会为了下缅甸与新中国打一场大战的,英国在欧洲,被德国压迫得很厉害。
昂山怎么能看着缅人悲惨的未来发生呢?可是他与同志们冥思苦想,也没有出路。可恶的英国人,就算是明知道未来可能会被中国赶出去,但能宰割缅甸一天,他们就不放弃一天。英国人曾经假惺惺地对他说过,未来经过英国民主的程序,会让缅甸独立的。呵呵,他知道,无非是如果中国进攻下缅甸,他们就把他们当成政治招牌立起来,可是这样就能抵挡中国?无非是恶心中国罢了,对他们缅人的前途,哪有什么好事?
西方列强,美国和法国,不会去管英国人的事情,德国在亚洲,也不会看得上他们缅人反英的力量。苏联是共产党,与他们这些上层缅人意识形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也接受不了。想来想去,还是只有亚洲的日本,才可能会帮助他们缅人的独立力量。
所以在接受了联系外国的任务后,他第一个就来到了曼谷,找到日本大使馆,试图联系说服日本支持他们的独立事业。
然而结果完全是一盆冰水。日本大使表示出对他们的热情和同情,但同样坚决地表示,日本无法给予具体的资金和武装支持。大使的表态是日本现在专注国内事务,无意挑起与列强之间的斗争。
实际上昂山自己也明白,日本人是在陆地上怕了新中国了,觉得支持缅人,最后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日本人自己能有什么好处呢?而且日本新败,不得不尽力讨好欧洲列强,这个时候他们怎么会支持缅人呢?
走在曼谷热闹的街头上,昂山茫然四顾,这个弱肉强食残酷的世界,何时才能让缅人获得独立自主呢?
暹罗总理披汶颂堪,听着访华回国的外交特使的汇报,面无表情,实际上他的内心很慌。
汇报完毕,他挥手让特使出去,给自己斟了一杯茶,缓缓地整理起自己的思绪。
特使汇报的是,新中国对暹罗的态度极为严厉,对暹罗以往的作为非常愤怒,特使此行完全是受到冷遇,就连中国的外交部长也没有能见到。
颂堪自己当然知道是为什么,他自己就是一个亲日派。
他在1938年首度担任总理后,即抛弃使用了十五个世纪的国名〝暹罗〞,改称〝泰国〞,理由是国家如果不能用主体民族命名,则有一天可能会被移民(华人)淹没,泰国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是泰族人的。
改名本来是小事,但关键是,他这个亲日派,在1938年居然还看不清形势,执行了大量排华的行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惊慌失措地停下,但覆水难收啊。
就在他上台的1938年,暹罗右翼思想家銮威集瓦他干,在朱拉隆大学发表演说,提到德国对犹太人的处置方案。瓦他干认为,华人在暹罗扮演的角色,同德国的犹太人非常类似,已经严重威胁到泰人的生存。暹罗也应该考虑,对华人进行肉体上的消灭。
这种疯狂的言论,当然让华人极为不满。但当时他信心满满,虽然也安抚华人,但也威胁地说,华人必须明白,他们现在住在暹罗,而不是中国。
从那开始,他开始限制华人入境,使华人入藉变得极为困难,关闭大量华校和华文报刊,要求华人孩子起泰名、用泰姓、说泰话、入暹罗国籍。所有华文老师必须学四年泰语才能上岗。要求所有中文的工商业门牌,全部改为泰文。
颂堪还对华人的工商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打击。划定一大批最赚钱的行业,交给泰人专营,不许华人涉足。例如烟草,石盐,大米,石油,征税,宰猪,橡胶种植等等,导致一大批华人企业被迫贱卖,很多华人被迫离开暹罗。
这就是他所谓的〝泛泰主义〞,因此在外交上,颂堪亲近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他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收回被英法殖民者占领的暹罗领土,并夺取泛泰各民族所在的地区——例如缅甸、柬埔寨和老挝。
可是他虽然打得一手如意算盘,但显然不精通国际时势,就在1938年底,日本侵华居然完全失败了!而且失败得极惨!
这使得他赶紧停下了新的排华措施,他必须搞清楚新崛起的新中国对暹罗的态度,不能去触怒这个能够干净利落地击败强大日本的中央帝国。
在特使出发的时候,他吩咐特使要对暹罗以往支持日本的行为,例如在国联支持“满洲国”等诚恳道歉,就说暹罗是小国,迫于日本的压力而无力自主。但对于暹罗国内的排华措施,则需要完全沉默不提。
颂堪寄予希望的,是这个新中国与过去的中国王朝一样,将暹罗视为边鄙蛮荒,不予重视;视华人为朝廷弃民,不予关注。
说来也很奇怪,颂堪自己其实也不是纯粹的“泰人”,他的爷爷姓吴,来自潮汕地区。其实暹罗高层不乏有华人血统的,就是暹罗王室,也是一样。
但类似颂堪这样的人,背祖弃宗,就更忌讳自己的华人血统,要对华人表现得更加凶狠残忍,仿佛如此才能证明自己对“泰民族”的忠诚。这完全不奇怪,例如李思华穿越前的2022年,美国所谓的贸易代表戴琦,也是个华人,但她却是对华贸易最强硬的人,其实不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对美国的忠诚而已,反正已经背叛了祖宗,就要背叛得更彻底一些,这是他们的生存发展之道,完全的利己主义者,不意外。
让颂堪感到心头发慌的,自然是新中国严酷的答复,特使报告他中国完全清楚他1938年上任以来的系列排华措施。关键是新中国根本连交涉的兴趣都没有,就是4个字的答复:“必有以报!”
颂堪其实是懂一些中文的,他知道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必然会有报复”的含义,这让他如何不发慌呢?这不就是那种中国古代“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意思嘛。
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排华措施,如果早知道新中国的态度,他肯定会手段变得柔和,不要让新中国无法忍耐,但还是要推行自己的政策。现在糟糕的,是自己的态度表现得太赤裸裸,导致了中国完全的敌对态度。
不过他冷静下来后,也想到,中国不过是刚建国,以前那里贫穷落后,虽然他们打败了日本变得强大,但暹罗毕竟是英法势力的中间区域,英国和法国,可不会眼看着中国来进攻暹罗,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还是要以柔制之,强硬的排华措施是不能搞了,再将中国完全激怒,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必须放松一些,然后通过一些华人富商的关系网,继续向新中国表达“友好”,祈求原谅。
这些东南亚不同独立势力的“领袖们”,这个时候,都还不知道全世界的局势即将大变,虽然英法已经对德国宣战,但几个月都没有开战,他们并没有觉得会是一场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惨烈的战争。基本上,他们还是只考虑自己的小九九。
新中国的诞生和存在,让他们感觉到了“发展道路”的趋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变化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清楚。历史即将以一种完全出乎他们想象的方式,改变东南亚的一切!
第212章 干部的准备、饶与关?
“h?m nay b?n tr?ng ?n”(越语:你今天气色不错),突然听到说话,正低头走路的孟博抬头一看,正是他们小组的越语老师,赶紧回答了一句:“?? no co th? là vi ngày nay no d? dàng h?n.”(是吗?可能是因为今天比较轻松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