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4节
老师赞许地点点头,他觉得孟博的越语口语,按照这次培训的要求,基本上算过关了。
孟博自己心里却没有轻松的意思,毕竟语言对于他们而言,就只是最基础的要求。
随着东南亚会战的逐渐临近,大量的干部群体和部分国卫部队也进行了动员。他们最重要的准备,自然是语言、地理以及其它对未来工作地域方方面面的了解。
孟博是计划派遣安南的一名干部,是计划中的安南1500多个乡寨中其中一个乡寨的书记,所以现在他正和一群将承担同样职务的同志,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中,最基础的自然是然语言。不过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是书面语,而主要是口语。原因很简单,未来是让安南的人民学习和融入汉语的环境,而不是相反,越语未来只会成为某一种方言而已。现在学习,也就是为了便利初期的工作。
真正最重要的,是关于他这个书记应该如何启动和管理好乡寨建设的内容。孟博之前已经是四川某个乡寨的副书记,虽然没当过正职,但经验也不算差。不过,这一次是去语言都不太通的陌生地域,当地民情如何?应该如何展开有效的工作?接到培训命令的时候,他内心很紧张,也稍微有点不情愿,但这是组织的安排和重用,他是咬着牙来报道的。
一晃半年培训下来,他心里稍稍有了些底气。除了语言外,他发现工作内容其实是熟悉的,对于他这个基层组织的书记而言,需要的还是十种能力:
摆正心态、政治学习、策划组织、团结带队、党建业务、干中学、党政共融、思想政治、团队正气、指导工作。
说到底,就是自身要正、政治要清、工作要干、手腕要有、团结要真。他可不信,届时面对一群以贫苦农民为主的乡寨居民,他和同志们搞不定工作。在内地工作的时候,又不是没见过各种各样难搞的人、难搞的事。
当然,上级强调,一些当地居民可能具有“民族情结”,认为他们是安南人,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侵略了他们,这是与内地完全不同的。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既斗争又要做思想政治工作。
他很清楚,上级所指的,就是农村中的“上层建筑”,尤其是那些地主和富农。贫农能有什么问题?能够得到自己的房和地,高兴还来不及,扯淡的“民族情绪”。但那些地主和富农,我们对他们的态度是剥夺剥削资产,大部分会被逮捕,但总有一些“边界”范围的人士,会留下来,例如那些上中农,相对他们原来的生活,改善不算大,就可能有别的想法。
不过他也不怕,按照上级的规划,在安南建设乡寨,乡寨的80%以上人口,是来自内地的移民,本地农民的80%以上人口,则会被送到内地各地乡寨安置。比较困难的,只是最初的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在最初的时间内,政府的统治基础尚未稳固,各种怀着叵测心思的人,也会拼命地活动,他们会试图搞乱我党的统治,破坏移民和乡寨建设。而他这个乡寨的书记,就要领导同志们,一边建设新乡寨,一边教育当地民众,还要一边侦缉和镇压一切的破坏活动。
想到这一次内地的空前动员,孟博的心中就充满了信心。
按照中央文件的说法,稳固中南半岛,首在干部。所以动员的规模,高达500万,内地几乎每个城市、每个乡寨,都有一定的干部名额,对口支援中南半岛未来的新解放区。计划在一开始,就要实现接近1名干部对10名出头群众的基础格局。
还有总数150万的国卫部队,要做到几乎每一个大点的村子,都有国卫部队的小队进驻,便利干部进行所有的行动。未来五年之内,每一个新乡寨,都会有至少一个排三十多人的国卫部队驻守维护治安,直到乡寨稳固,民兵组织和警察系统担负得起全部职责后,他们才会撤回。
想到四川那个乡寨的家,孟博也不能避免有些遗憾,老婆知道后,哭了好几场,她在那栋乡寨的住所,三年里花了无数的心思,才布置得合乎两人的心意,但这一切都只能放弃了。这是党的召唤,是自己的使命,也是她的使命,她也是党组织的民兵呀。
上级说得好,革命者四海为家。在未来的安南,必然会有我更好的房子。我们家,会在那里重建的,房子会更漂亮的。
金色的阳光斜照在稻田上,天色稍微有些晚了,这已经是夕阳。
沈浪抬头望了望天,抓紧时间赶路,他要在天黑之前回到乡寨,否则黑灯瞎火,不好赶路。
沈浪其实原来的名字的大致发音是“森布朗”,学会汉文后请教老师,老师根据谐音,给起了现在这个沈浪的名字,老师说这个名字很“文艺”,不知道到底文艺在哪里。不过自己挺喜欢,就叫沈浪了吧。
他是原来缅甸克钦邦的克钦人,不过经过教育培训之后,他了解到其实克钦人,就是从云南出来的景颇人,而景颇人又只是中华南部千百苗裔中的一只,追到根上,祖宗其实都是一个。大家看上去相似的部分,远超过不相似的部分,就是因为源流只是一个,但在中华苗裔南迁的时候,逐渐汇入了南太平洋岛人之类的,血统就稍有些变化。
这些知识他搞不太懂,也不关心,大家都是一样,熟悉了之后,就知道都要吃饭睡觉,都想要乡寨尽快盖房子,都想让乡寨的农地能够更高产,多发展几种产业,让大家伙的日子都好过,不管是移民还是他这样的“本地人”,都是如此。已经被消灭的以前那些头人,一会说要打缅人,一会说要打汉人,其实还不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没见给自家多一点吃的、穿的。
沈浪他就认一条,在“缅华”解放上缅甸之前,自家都要活不下去,天天忍饥挨饿,是缅华干掉了那些头人,将大家组织起来建设了乡寨,自家才过上了好日子,能够吃饱饭,而且乡寨建设三年后,他家终于建起了大房子。就凭这个,他就心甘情愿跟着党走一辈子,听党指挥,党让干啥就干啥。
这次党组织动员他家,说是很快新中国要解放下缅甸,要选择一批人,到时候去搬家到下缅甸,带领哪里的贫苦农民建设新乡寨,让他们一样过上好日子。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这有啥不知道的?下缅甸的农地其实远远比上缅甸好,都是那些狗日的英国和印度殖民者,他们疯狂地剥削缅甸农民,才导致他们不断破产,甚至卖儿卖女。他们的现在就是自己的过去,党组织需要自己,自己就去好好干。
党组织说了,有些缅人可能难免有什么“民族情绪”,我呸!要是自己碰上了,非得好好地痛骂这种人。大家都平等不好吗?这是人民的天下,所有人民当家作主,建设自己的新生活。狗日的还想搞什么独立民族,为的是啥?一肚子不可告人的阴私!太明白了,当年那些头人不就是拿着这一套忽悠,想着人民为他们卖命,他们最后好过自己统治一部分人民,过皇帝般的好日子吗?
这些家伙,从来就没有想过像我这样的农民,和他们是一样平等的人。呵呵,组织选拔我出任新乡寨的主任,我一定要和同志们一起,建设起一个人人平等、大家出力,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新乡寨!
老婆舍不得已经住了两年多的大房子,可是这算什么?我们会在新乡寨,建设起更好的房子,她是云南来的苗人,当年还不是住得破破烂烂?
想起了书记的话,社会主义的新天地,就在我们一天天劳动的努力下,才会逐渐建成!
云南昆明,省委大院。
新上任的中南半岛管理委员会(筹)主任饶书时,站在窗前,深沉地看着满天繁星,若有所思。
他已经被中央挂起了几年,这几年都是负责一些调查性和研究性的“虚职”,这让他很焦躁,也有着失落。他并不知道中央对他的看法是哪里来的,心里有着委屈,他自认过去的工作是出色的。
直到这次上任前,李总理找他谈话,他才明白过来,出了一身冷汗。
李总理直言不讳地说:“当初将你挂起来是我建议的,而这次让你担负重任,也是我建议的。”
“为什么呢?因为组织认为你的工作能力很强,但缺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权欲过重、“一把手”的情结过重,所以团结同志欠妥,尤其是对同级别的同志,总是试图去驾驭别人,将自己的权威凌驾于同志之上。这是很不好的心态,是病!”
李总理指出,“党政相融”是党的基本纪律和基本规则,不容任何人挑战,组织不需要一个一言堂的一把手,能力再强也不要。共产党永远必须是集体领导,新中国不需要一个斯大林!
李总理的有些话,是非常让人难受和痛苦的。例如她指出:“你饶书时自律极严、不苟言笑、胸有城府、原则性强,但这种平时的“清心寡欲”,使得自身对于权力的欲望分外强烈,而强烈的权欲下,有时对于自己的同志,也会倾向于用手腕打击,这是旧时代的陋习!得改!”
“从1935年这5年时间,就是要磨你饶书时的性子,要将你如火一般的权欲降下来,将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好好地正当地投入工作中去,而不是整天琢磨那些权力的事情,不做到一言九鼎,就浑身不舒服。”
李总理告诉他:“这一次我提名你出任如此重任,政治局的争议并不少,为你说话的几乎没有人,因为你平时自高自大,人缘很差。你的任命,是我与主席几次讨论后,最后才在争议中确定下来的,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却也是组织对你的考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看你过去的那些臭毛病改掉了没有。”
当天的谈话犹如遭遇了锤击,让饶书时浑浑噩噩,过去了两三天,心思才逐渐完全清明了过来。
这些天除了筹备工作外,他一直在反思自己。
李总理的斥责有没有道理?一向高傲的他不愿意承认,可是内心知道,虽然李总理有些话可能过重,但自己确实有这些方面的毛病。原来党组织一直都看在眼里,过去的嚣张,导致了最近五年的沉寂,人生有几个五年?
但是想通了之后,对于李总理当年把他挂起来,感觉非常复杂,要说没有一点怨恨,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是这样,可能自己在工作中栽了跟头,就会再也爬不起来了。而且李总理终于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说明她一直很重视他,这让他很感激。
自己人缘确实不太好,与李总理也素无往来,她能提名自己,完全是一片公心,不管前因如何,自己不能辜负她和毛泽东现在的信任!
饶书时捏了捏拳头,想着李总理说的:“这次用你,就是用你的原则性和手腕,中南半岛打下来后,不进行彻底的变革是不行的,毕竟已经从中华本土分出去那么长时间,或者是从来没有正式被纳入中华本土。我们不仅要能开疆辟土,还要能治理好新的疆域,将之与过去的中华本土,牢固地融为一体!”
他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李总理交待的,辣手要用在工作上!
实际上,饶书时的任命确实颇费周折,毛泽东开始也有疑虑,自然是因为李思华告诉他的前世因果,不过治病救人,新的时空,应该放眼向前看,最后他还是同意了。
另一个影响,就是当时有两个人选,邓小平的呼声远远高于饶书时,但李思华认为前世邓小平对西南“民族自治”的治理,让她很不喜欢,“重术不重道”,单单让地方稳定下来就行吗?她想要的,是全新的稳固的治理基础,而不是一个束手束脚的“民族区域”,这让她更倾向于原则性强的饶书时。在前期,宁可辣手一些、左倾一些,也好过右倾过甚,留下很多要擦的屁股。
所以,有点“小斯大林”风格的饶书时最终出线。
这个“中南半岛管理委员会”是个临时职位,几年后必然撤销。但在初期则极为重要,因为要靠这个机构,完成对中南半岛原来的下缅甸、暹罗、老挝、柬埔寨和安南五大区域的治理,甚至在接下来,还要加上马来亚和新加坡以及苏门答腊,所以非要有一个“强力人物”不可。
她环顾党内,确实没有找到比饶书时更合适的人选,此人意志坚定,对路线方针能够贯彻到底不妥协,但执行的时候又有手腕,关键的时候能够下定决心、决断如刃,而且组织力超强,安排事情井井有条——这是把无坚不摧的好刀。
至于未来是否会诞生什么挑战中央的“小集团”,李思华认为在这个新时空的可能性很小——基础完全不一样,在她前世,几乎是一个拼起来的合作模板,多个重要的领导人,在军政各方面,都从某个根据地开始,发展了独立性较强的力量,所以山头比较多、每个山头也比较强。但新时空是完全不一样的,核心的根基从缅华到西华时代一以贯之,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个人的作用大大降低,“大山头”就很难形成,力量也很难强大。
饶书时的帮手,管委会书记则是关向英,他由于感染肺结核,因此在当年抵达西华后,一直养病,未能像贺龙一样,出任要职。如果不是西华已经具有的医疗条件,他肯定会像历史上那样,常年多病,最后英年早逝。
1937年他的病才初步痊愈。身体逐步恢复后,关向英多次向中央申请恢复工作,不过当时考虑他身体条件还没有恢复得太好,因此中央让他多修养一阵。这一次由于中南半岛的重任,终于将他也放到了这里极重要的位置上。
关向英当初与贺龙合称“贺关”,自然是能力极厉害的角色,他军政双全,但尤其擅长政治思想工作,此次用他,中央是希望他弥补饶书时的不足,同时与饶书时形成合理合规的党政制衡。饶书时工作上有时过于刚硬,需要关向英这样相对柔和的角色加以调和。
关向英1902年出生,饶书时1903年出生,两人此时都是38、37岁,是年富力强最好的工作年龄,对于中南半岛的治理,李思华和毛泽东确实是煞费苦心。
昆明郊外晋宁的军营,饶书时和关向英说笑着走入视察——饶书时最近很注意改变自己一直不苟言笑的形象。
这里是预备从昆明出发的国卫部队的临时驻所,预计会有30万左右的国卫部队,会先汇集到昆明这里的各个军营,在主力部队会战打响后,再逐次向中南半岛进发,他们会先在昆明及附近进行适应性训练。
现在部队还没有抵达,两人是先来视察军营的准备情况的。
看着饶书时关心地询问管理人员各项准备的细节,关向英若有所思。对他的这个搭档,他是久闻大名了,好的坏的信息一大堆。最近相处下来似乎还可以,并不像有些人传说的那样,而且能力确实出色,不负盛名。
关向英提醒自己,毛泽东和李总理都和自己谈过话,自己就是中南半岛的“政委”,饶书时就是中南半岛的“司令”,责任重大,中央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自己一定要不负所托。都是革命工作,都是革命同志,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定了定神,走上去,新的重要的革命征程,又开始了。
第213章 欣喜与悲愤的大人物们?
1940年4月9日,德军进攻丹麦,4小时后丹麦投降,然后德军开始进攻挪威,两天后挪威首都奥斯陆陷落。
英法闻讯后,立即派出陆海空三军部队驰援挪威北部,于是德军和英法两国在挪威真的开战了,持续几个月的“静默战争”终于结束,而二战的热战阶段也终于开始,大家意识到,不可能再有和平了,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战争,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
在挪威取得了德国海军最需要的直接出入北海也即北大西洋的入海口,避免了重蹈覆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没有这样的入海口,德国海军完全被英国海军封堵在北海以内狠揍,苦不堪言,在新的战争中当然要吸取教训,何况亲德的瑞典是德国此时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德国与瑞典之间隔着挪威,德军也必须占领挪威,才能保证铁矿石物流的通畅。
北欧战役即挪威北部的战斗尚未结束,5月10日德军就开始进攻其主要战略的方向,即西欧,主要是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堡几个国家,而法国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大敌。
6月14日,希特勒处于狂喜之中。
此前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几个国家,这固然让他欣喜,但不至于狂喜,但毕竟是几个小国。真正让他心情愉悦、觉得达到了人生巅峰的事情,是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战果——今天占领了巴黎!
多少年的憋屈和侮辱,今天终于彻底回报给了法国佬!他神清气爽,命令德军继续追击撤离巴黎的法国政府,一定要让他们彻底投降!德意志帝国,将是欧洲的主人!
想到法国人的愚蠢,他不由得摇摇头。居然以为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就能抵挡伟大的德意志军队的进攻了?
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并不复杂,整个进攻部队兵分三路,分别叫做a、b、c集团军。对马奇诺防线,只使用很少的兵力,即c集团军17个师担任正面佯攻,来麻痹法军。然后德军又派b集团军从右翼向法国推进,使用了28个师的兵力。真正担任主攻的是a集团军,这一路从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突击,动用了足足44个师的兵力。
德军当时获得了准确情报,法军把防御重点放在了瑞士至敦刻尔克一线,而阿登地区的对面是法军防御最薄弱的环节。德军确实通过避实就虚,打在了法军的腰眼上,但法军也不至于如此孱弱啊?胜利来得太快太猛,就算他希特勒一向自负,也觉得简直是难以置信,上帝终于眷顾了德国人。
如此简单的策略——不就是正面虚晃一拳,实际上是侧面一记右勾重拳吗?事前希特勒很担心法国人会看穿,结果这些愚蠢的家伙,真的以为德军会一头撞在马奇诺防线上,当发现德军从阿登地区绕过了这条防线的时候,法国人居然心态就崩掉了,战争才开始5天即5月15日,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即惊呼,防线已被突破,败局无法挽回。以至于接下来法军就是一败涂地,脆弱的民族!外强中干!哪里配做伟大的德意志民族的敌人?
从喜悦中平静下来,希特勒想起一件事,心头又有点不快,可惜没有重视那个名叫“伊登”的组织的情报,让可恶的英国人从敦刻尔克跑掉了大部分,“伊登”的情报居然会是真的,当初德国的高层,觉得这个美国情报组织不可能知道英国人的动向,所以虽然他们的情况很详细,但都没有重视。看起来是小觑了他们了。
难怪这个组织号称“伊登”,伊登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女神,掌管着恢复青春的苹果。她有一个宝盒,盒内存放着青春的金苹果。众神到了老年,只要尝一尝金苹果,便可以返老还童。
呵呵,这个组织以为自己的情报是金苹果,可以让国家“返老还童”?希特勒摇摇头笑了笑。总之这也是小事,让20万英国军队从法国海岸逃掉了确实遗憾,但他们又能逃多久呢?失去了欧洲大陆,三个海岛上的英国如何是德意志帝国的对手?早晚的事情而已。
或许,可以考虑如何进攻东方了?相比德军的辉煌胜利,苏联的垃圾军队,进攻芬兰这样一个小国,居然如此狼狈,损失数十万部队,从指挥到装备,相比德军,简直是天壤之别,估计有两个月时间,就足够打败苏联了。
想到苏联,希特勒不禁冷笑,以为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就安全了?太天真,条约永远是准备用来撕毁的,只要实力不再均衡。
先打败英国人吧,然后全力转向进攻东方。需要催促总参谋部,尽快完善“海狮计划”,英国人以为有着一道海峡和强大的海军,大德意志就拿他们没办法了?现在已经是空中打击的时代了!
当希特勒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幸运女神的青睐,已经开始从他的身上离开。
这一段时间,另外一个心情很好的大国领袖,当然就是苏联的斯大林。
当4月9日,德军开始入侵丹麦和挪威的时候,他高兴得几乎手舞足蹈,而当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法国等的时候,他放下了最后的担心。
德国做出了选择,虽然事先也觉得德军必然会进攻西欧,尤其是法国,但这一天终于来到的时候,他仍然感到心情非常愉悦。德军的犀利让他感到震惊和一丝恐惧,但是德国的总体实力终究是有限的,他们既然选择了西线,就不会再来东线,没有哪个脑袋正常思维的大国领袖,会开启两线作战,那不是自寻死路、严重恶化自身的战略态势吗?
斯大林此时自然没有想到,希特勒可从来不是一个完全“正常”思维的人。苏联未来在苏德战争初期的惨败,至少部分的原因,会是因为他和苏军高层,认为希特勒不会做出愚蠢的两线作战的战略选择,从而自身忽略了苏军思想上做好战争的准备。
不过他内心还是有着担心和焦急。德军表现出来的战力,太过惊人,此前以为强大和庞大的法国军队,简直是不堪一击,总参谋部的分析认为,法国在防御上的错误思想,是导致法军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失败并不完全因为德军太过强大。不过他们也承认,德军表现出的机械化进攻的速度和节奏,各兵种的协调性,德军将领例如古德里安的指挥艺术,都是高水平的。
“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斯大林咀嚼这这句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的军事名言,他本来完全不知道这名德国“闪击战”或者说“闪电战”的创始人,但是看到德军惊人的战术成功,他立即让人找来古德里安的理论,并进行了仔细阅读。
想到古德里安主张的坦克部队的三要素“装甲、机动、火力”,他又感到一阵焦急,他完全认同古德里安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衡量,此时苏联的坦克就太弱了,无法达到古德里安主张的三要素的要求,难怪当初苏军与中国军队在远东发生小规模坦克战时,输的一塌糊涂——根据情报员们对法德战场搜寻的情报,专家们判断中国军队使用的坦克,肯定比德军此时的主力坦克(一号和二号坦克)性能更好。
这让他感到奇怪。根据情报,新中国的主力“猛虎”坦克,其实就是德国人主持研制的,为什么德国人还在继续使用落后的坦克?他猜想是军费问题,德国在此之前已经花费巨资,装备了大量相对于“猛虎”型号落后的坦克,只能先用这些家伙了,不过也无法得到确证。
但德国人现在使用的坦克即使落后,也比苏联现在装备的以t-26这样落后的轻型坦克强得多,一定要加快t-34和is2的研发和装备进度!坦克部队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流,不管如何重视都是不过分的。
斯大林的思绪转到了新中国上,这又让他感到有点烦恼。
新中国成立后,显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内部发展上,这使得中苏边境显得很安静,他们也没有提出与苏联谈判外蒙等地域的主权问题,两国之间显得波澜不惊。但越是这样,他越感到不安,这不正常。
或许,中国人是有耐心的,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不足以从苏联的手中,占到便宜,所以只能等待自身发展起来,等待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再说。新中国的民族主义表现的很明显,他们不可能不重视外蒙等地域的。
想到新中国的内部建设,斯大林不由皱起了眉头,苏联现在是极其重视中国的情报的,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的第一总局,已经努力建立起了初步对中国的情报网络,虽然现在还无法提供中国高层或军事上的重要情报,但对中国地方的动向和建设,是能够看得很清楚的。
贝利亚亲自向他汇报说,他对新中国“狂暴”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印象极深,在华情报网络发现的建设中的大型工业基地就有几百个,几乎涉及了所有门类的工业部门,到处是建立中的矿山和工厂。新中国还动员起了海洋般的人力资源,在各地进行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建设,由于人力和机械都很充沛,因此进度极快,相比此时的苏联速度更快。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了人力和资源,自然需要庞大的资本以及科学和工业技术。毫无疑问,新中国前身的西华,曾经从美国取得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业科技,这一点与苏联当时的战略一致,只是无法知道当初的中共,是如何拥有大量的资本的。
但现在的中国资本来源已经查清,就像当初的苏联,新中国建国后广泛地剥夺了剥削食利阶层的财富,用来进行工业和经济发展。这笔财富的规模显然是惊人的,否则撑不起现在中国庞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第一总局的情报,经过经济专家们的判断是,过去的中国虽然是个穷国,但毕竟是一个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的大国,可以汇聚的财富,仍然是非常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