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3节

  “收回外东北,我们的黑龙江流域就完整了。这有什么意义呢?黑龙江年均径流量和珠江差不多,是黄河的7倍;流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甚至比长江还要稍大一些。”
  “黑龙江水位稳定,江宽水深,水流平稳,便于航运,具备江海联运的良好条件。其它乌苏里江、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亨滚河也是良好的航道。它们和黑龙江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河航运网。坦率地说,单单这个内河航运网,就是世界级的,是全国唯一堪与长江媲美的航运网。”
  “通过黑龙江,就把东北大区的重要城市串联成了一串珍珠,例如外东北的海兰泡、伯力、共青城、庙街、海参崴等,内东北就更不用说了。”
  “靠着黑龙江,我们就可以发展例如我国的长江和珠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苏联的伏尔加河这样的流域大经济体,让每年数十亿吨的货物,通过黑龙江实现大流通。”
  “收回外东北,我们还获得了东北大区漫长的海岸线,从图们江口往北,一直到鲸海的乌第河口,包括库页岛在内,海岸线长达120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意味着有众多优良的海湾,可以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参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外东北是不折不扣的资源宝库,农业上适合发展大豆和水稻生产。矿产资源种类多样、储备量大。例如黄金,按照苏联的资料就预估有几千吨。铁矿石有几十亿吨,而其它锡、铜、锌、铅、铋、银、镉、锰、铟及其他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在库页岛及其周围大陆架,则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外东北的气候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苦寒,实际上与内东北差不多。冬冷夏热,与英国、加拿大、苏联的很多已开发地区气候类似。外东北,可不是真正苦寒的西伯利亚。”
  “在军事上,有了外东北的多个港口,未来就可以从多个方向,完全钳制来自于日本方向的可能威胁。而对于未来的苏联,外东北的北方有外兴安岭,东南有锡霍特山脉,两座山脉作为天然的屏障,拱卫着东北大区宽广的腹地。再加上外有狭长的库页岛,向南可以牵制日本列岛,向北掩护着黑龙江口。这真的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攻防兼备、关河形胜之地啊!”
  李思华对于新中国地缘战略的短期最后一步,即全面占领第一岛链,并没有多说,现在变数还大,多谈没有意义,道路要一步步地走出来。
  其实不用李思华多论述,大家对东北大区的重要意义,都已经认知得非常清楚,都明白这是除了东部和西南,第三个需要大规模开发的区域,是未来中国强盛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已经接任财政部长的陈云,却感到压力沉重,因为东北大区的发展,显然迫在眉睫,然而资本哪里来?目前的财力,在一五计划中,已经使用得淋漓尽致,很难抽得出多少财力用于外东北等地,他表示了自己的忧虑。
  李思华却把手一挥,说道:“每年6亿美元即15亿人民币的投入,连续十年投资外东北!”
  大家都惊呆了,哪里来的那么多资本呢?大家都期待地看着李思华,李总理又从哪里变出这个资本来了?难道又一次天降100亿美元的横财?陈云的眼珠子更是瞪得大大的,作为财政部长,他是最清楚新中国的财政情况的,钱从何来?
  李思华神秘地笑笑,说道:“我可没有本事变出资本来,也没有天降横财,有一次就是天大的幸运了,可没有第二次。”大家就更期待她的解谜。
  她揭开了谜底:“钱主要来自黄金开采——这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在山东河南等地,发现了几千吨黄金的储量;在外东北,也有几千吨;在东南亚也差不多;而在海外,我们还控制了几个超级大金矿。4个部分加在一起,我们控制着超过1.5万吨以上的黄金储量。”
  “经过近3年的发展,从今年即1941年开始,每年的开采量可以达到1000吨以上。在和平时代,我们可以慢慢地开采,逐步补充国家的资本。但很明显,现在的情况,我们不能等,所以就是竭尽全力地开采,将黄金尽快变成生产性资本,提升国家的实力。”
  “1000吨黄金,按照现在1盎司相当于35美元的比价,大约是10亿美元,去掉开采成本,每年能够补充7~8亿美元的资本,大部分投入东北大区!”
  “这样的高投入,也能让我们的基础工业,始终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让产能的利用,达到长期稳定的高峰状态。”
  大家恍然大悟,陈云也才明白了过来,黄金收入是作为中央直属控制的“财政外资金”,是李总理亲自掌握的,原来如此!他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接下来就是对开发东北大区的全面动员,会涉及并深入全国,大量进行移民,所有央企,几乎都要在东北大区建设工业和其它项目,以及交通的扩展建设,实际上开发东北大区的条件,要比此时的东南亚要好很多,因为利用黑龙江以及其它几条大河的内河航运,可以在初期解决太多的建设问题。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轰动了全世界,这一次对美国和日本的震撼尤其强烈,也引起了德国的不满。
  罗斯福政府的警惕性空前提高,在他们看来,新中国先是吞并了东南亚大部,又在苏联惨败于德国的时候,逼迫苏联吐出了外东北和外蒙等地,使得新中国的领土,扩张到了近1600万平方公里,配合其5亿多的人口,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已然形成了雏形,最初那种认为美国可以通过经济影响,将中国纳入未来美国获得全球霸主地位后“美国利益圈”的打算,现在看起来难度变得极高,这样的大国,岂是易于支配的?
  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对华情报网络,所以他们很清楚,现在的中国就像是苏联,从工业建设到整体经济,都在突飞猛进,完全是苏联的翻板,而由于人口的优势,后劲可能更大。这让罗斯福和赫尔等人都感到一些焦虑,美国独霸世界的目标,在未来可能有更大的阻碍,国会已经有一种“谁失去了中国”的声音,认为过去太过忽视中国的政治变化,没有及时地干涉,使得这个赤色政权得以自由地生长,现在已经开始变成一种威胁了——虽然由于新中国缺乏海军力量,还谈不上对美国的军事威胁。
  在美国不是没有人提出扶持日本,来遏制中国,但立即遭到了马歇尔为首的美国军方和一些议员的坚决反对。开玩笑,日本的海军现在还是如此强大,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国会对于美海军的拨款是如此吝啬,美国自己在日海军的威胁下,还不知道会如何演变呢?再去扶持日本,让他们的海军变成太平洋最强吗?简直是扯淡!所以这种提法,很快被湮灭了。
  美国如果要扶持日本,那么必须是日本完全被美国所控制,这个时候最狂妄的美国人,也还没有那么想。美国通过控制日本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使得日本对美国“尊重和顾忌”,但要说到控制日本,那就是搞笑了。当初“英日同盟”持续了多年,结果英国人控制了日本吗?
  所以罗斯福现在的决策,是极为有限的。美国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中国,美国的重心还是欧洲,他正在艰难地推动美国转向参与欧洲战争,打败德国人,实现美国对欧洲的君临,这是美国最重要的目标,其它的一切,暂时都要为这个目标让步。
  不可能对日本直接支持,至于挑唆中日敌对,那还用挑唆吗?这两个国家本来就是完全敌对的血仇,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打起来,美国根本不用自己动手。
  罗斯福叹息着,他觉得美国失去了当初干涉中国的好机会,太可惜了。
  他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决意对美国开战了,这个国家从上到下,在困境面前已经变成了一只只困兽,理智已经不在考虑之内。
  石原莞尔走进了作战部的会议室,参谋本部的总长仍然是杉山元,当初侵华失败,他一度去职,由闲院宫载仁亲王代理了一段参谋总长,可是亲王已经七十多岁了,难以理事,而这个参谋总长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找了几位大将都不愿意承担如此重任,最后还是让杉山元回到了这个位置上。
  会议开始,参谋们报告了中国在远东取得的“辉煌胜利”,他们正在快速地占领着外东北的一切地域,对日本而言,最紧张的是解放军已经隔着浅浅的鞑靼海峡,与日本占据的库页岛近在咫尺。由于中国空军的强大,日军并不认为海军能够帮助日本保持对库页岛的稳固占领,这里受到的威胁很大!
  所有日军高级军官的内心,此时都是满心的“羡慕嫉妒恨”,他们当然恨不得中国获得的利益,都是他们大日本帝国的。对于参谋们的汇报,议论纷纷。
  石原莞尔听了一会,叹息说:“朝鲜和桦太岛(日本对库页岛的称呼),已经变得极为危险了,恐怕中国不会等很长时间,就会进攻这两个地方了。”
  众人的心中都是一沉,朝鲜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当初中国没有进攻朝鲜,只不过是顾忌苏联,而不是担心日本的力量。现在中国把苏联从远东赶走了,当初“三国博弈”的局面就不存在了,苏联现在被德国打得狼狈不堪,不说最后失败,至少最近几年是不可能考虑再干涉远东了。朝鲜是个半岛,陆地与中国东北相连,日军如何能抵御中国庞大而精锐的陆军呢?这是个死局!
  此时的日本陆军,勉力维持着18师团制,相对于中国超过500万的大陆军,即使是最狂妄的军官,也不认为在朝鲜,日本还有胜机。
  可是日本的殖民地,就只剩下了朝鲜和台湾。台湾由于海峡的存在,似乎中国暂时还拿日本没办法。朝鲜就不同了,日本如果再失去朝鲜,国力就会进一步下降,简直是死到临头了。
  桦太岛是苦寒之地,经济上没有利益,可是战略上非常重要,如果被中国夺取了桦太岛,桦太岛就变成了中国军队的一把刺刀,其在日本北方的兵锋,直指北海道,日本本土,就直接在中国军队的威胁下了。
  桦太岛与北海道之间的宗谷海峡,南北最窄处宽约42千米,如果中国军队在桦太岛上部署其强大的空军,就能够全面轰炸北海道。这太可怕了,这就意味着日海军不一定能够保住北海道,而如果中国占领了北海道,那日本本土?在座的日本军官们,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有忿忿不平的军官,又想说七千万人的决死一战,可是都咽了回去,决死一战又如何?中国那么多人口,在乎吗?决死一战,可能就是日本的末日。这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当你痛打他一顿后,内心就服气了,恐惧超过了疯狂。
  杉山元叹息一声:“所以日本未来的存亡,就在于我们今日的选择了。”
  日军高层的讨论,进入了对美战争的部分。他们都很清楚,这也是九死一生的拼搏。但很奇怪,几乎已经没有人提议与中国拼死一搏了,目标只剩下了美国,似乎美国相比中国,日本有更大的机会去战胜,而此时国际上所有的认知,都是美国才是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它还没有开始扩充大规模的军力。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计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以前还有很多人顾虑这个计划太过疯狂,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已经无路可走,日本只能考虑转换“国基”,日本列岛在中国重新崛起后,变得极为危险,中国从桦太岛一路依靠空军力量逐岛进攻,占领日本本土,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妄想,而是现实的威胁了。日本,必须自身进行最残酷的选择。
  如果说英法顾不上对中国占领远东的关注,那么还有一个国家,即德国,对于中国占领远东很不高兴。希特勒为此大发雷霆,他认为中国充分地占了德国的便宜,是德国士兵的英勇奋战,让苏军遭受惨重损失,才使得中国得到机会,收复了他们失去的远东,这是德国人的贡献!中国的便宜占得太大了!
  但是冷静下来,他也觉得无计可施。难道与中国搞坏关系吗?中国此时对德国是有益的,美国已经制裁德国,很多战略资源,只能是来自中国,而很多民生物资,也开始依靠中国的供给,双方没有利益冲突,是互补的。
  希特勒只能是按捺下心中的不满,他想着,以后再找机会,要和中国算一算这本账。没有人能够占大德意志的便宜!
  第226章 太平洋战争的始动
  1941年10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向日本参谋本部阐述了他的最后战略。
  山本是指示着地图阐述的,他的太平洋战争战略并不复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太平洋群岛争夺战。本来最好的策略,是先进攻英荷殖民地即东印度群岛,先不马上向美国挑战,以免美国马上对日本宣战,但问题是在地理条件上不现实。
  因为日本如果先进攻荷属东印度,那么美国通过菲律宾殖民地,以及马绍尔群岛和帕劳等太平洋岛屿,实际上对日海军的航道构成钳形制约,随时可以切断日海军通往荷属东印度之路,或者切断日海军与日本本土的联系。这是在赌博日海军进攻英荷,而美国不会军事干涉,冒的风险太大了。
  所以只能是先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所在的夏威夷珍珠港,争取先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力量,然后在后太平洋上攻占多个岛屿,这些群岛,正好将美国本土,与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之间隔开。
  因此建立群岛防线,就能为澳洲大分水岭计划(简称“大计划”)赢得时间,他预计如果日海军成功,就能够为大计划,赢得至少一年的宝贵时间。
  二是南洋和澳洲大会战。这当然是主要的会战,地理上非常清楚,以台湾为出发基地,最近的是菲律宾,以及马绍尔群岛等几个太平洋岛屿,因此第一阶段是攻略菲律宾和这些岛屿,为了节省时间,需要几乎同时袭击距离较远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五大岛屿,从而实现与澳洲的接邻,荷属东印度此时的油气产能高达800万吨/年,日军可以立即得到石油和橡胶的补给。第二阶段才是渡海进攻澳大利亚,实施日本大移民的澳洲大分水岭计划。
  山本清醒地指出,从长期而言,由于美国的工业力量非常强大,相比日本是十倍以上的差距,海军突袭成功,美国最多也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能重建其更强大的海军,日海军的长期优势,并不乐观,但海军将尽最大的努力。
  所以时间很重要,尤其是对美一旦开战,日海军将陆军送上菲律宾及荷属东印度后,必须尽快结束战争,以使陆军的主力尽快集中到澳大利亚方向,争取一战成功,击败澳大利亚军队的主力,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在美国海军具备重新干涉之前,实施大计划。
  山本计划的着眼点,是美国此时虽然已经从“中立国”,转变成为明显支持英国的“非交战国”,通过“租界法案”等向英国提供各种战争物资和资本支持,对德国的态度已经转向了明显敌对。但毕竟没有对德国宣战,成为英国的正式“战争同盟国”。
  因此美国到目前为止动员的军事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突袭成功,美国再强大,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疗伤和扩军,这就为日本争取了时间。
  经过1939年到1941年,虽然日本财政非常困难,但还是补全了海军的实力,将在中日战争中损失的舰队,补充到了原来的程度,还有一定的扩张。1940年已经补全,而1941年迄今,下水舰艇48艘(包括航母5艘、战列舰、巡洋舰各1艘)。
  石原则汇报了陆军的准备,近期已经开始动员,预计扩军到200万左右,实行70师团制,经过3年的时间,日本的军事人力资源有一定的恢复,毕竟又有3年的少年,变成了可以当兵的青年了嘛,日本最大可以动员的军事人力资源,恢复到了500万左右,虽然比起高峰时候的700万还是少了200万。这个时代的出生率很高,日本一年新生儿数量就超过100万人。
  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的战机,也恢复到了5000余架的水平。
  日本之所以在中日战争失败之后,还能进行这样的扩军,主要是过去从中国掠夺财富的积累,这弥补了破产的财政。在失败后,他们对于向西方各种战略物资的采购,反而变得更宽松,美国也放松了对日本的警惕,一个失败的国家嘛,只要有钱,都可以卖。
  日本军部的各位大将,在前期都逐一拜访了日本的各大财阀,主要就是为了推销这一次赌上国运的军事债券,让大家都把过去掠夺的资本拿出来,未来以荷属东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利益偿还。否则的话,日本失败了,大家反正也保不住。这样的做法,还是搞到了不少的资本。
  当然,这是一锤子买卖,但支撑日本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军事力量,也勉强够用了。
  根据日海军与陆军的合议,日军计划大计划开启的时间为1942年3月7日,日海军将在那一天袭击美国位于夏威夷的珍珠港军事基地,争取消灭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
  之所以还需要4个多月的时间,主要是日本陆军虽然已经部分扩充,但全部完成70师团200万人的体制,还需要一些时间。以如此巨量的兵力规模,才能具备一举消灭澳大利亚军队的能力。
  此时澳大利亚的人口大约是750万,原时空历史上此国在二战,曾经最多动员了95万军队——对应人口比例简直是丧心病狂。原时空无比骄横的日本,也认为至少需要50万日军,才能征服澳大利亚,还得是在隔绝了英美的条件下,让澳洲孤军奋战。
  不过原时空澳大利亚是有了充分的动员时间,在太平洋上美国一度被日海军击败的威胁下,吓死了袋鼠们,所以不顾一切地扩军。如此规模,主要还是防备日军。而在新时空,袋鼠们还有没有充足的扩军时间呢?
  与原时空相比,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巨大的偏离,珍珠港事件的时间,推迟了整整4个月。主要是因为战争的前提完全不同了,新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一切,日军现在的意图,除了陆军扩军和训练外,还有利用这几个月时间,完善运输能力和尽量储备武器弹药和战略物资,实际上对美国的短期进口大大增加。
  日本扩军的行动很快被美国察觉,一心想着开启对德国参战的罗斯福和马歇尔等人,将视线暂时转回了东亚,很快召开了美军高层的情报讨论会,研究日本的扩军行动。
  fbi和美军情报机构对日搜集的情报口径高度统一,日军在中国占领外东北后,高度紧张,因为朝鲜和库页岛,因此就面临着中国军队的巨大威胁,而一旦中国解放军攻占了这两个地方,日本的本土就非常危险了,由于中日之间的血仇,日本非常害怕这种前景,所以不顾及极其困难的财政状况,疯狂地扩军,据说他们的陆军要增加到100多万兵力,甚至可能增加到近200万兵力,而海军此时也有必要小幅地加强。
  这样的情报分析,被罗斯福和美军高层认为是非常可信的,逻辑非常坚实——日本人需要保护其本土,而保护本土就需要保护朝鲜和库页岛,因此就需要庞大的陆军,并需要海军的协助。
  相反,如果日本要进攻美国或者荷属东印度,那么他们理所应当地大力加强海军,而不是陆军。
  所以日本的大力扩军,被美国彻底地忽略了,而与英国交换了意见后,英国也同意美国的判断,逻辑太明显了。谁能想得到居然有“转换国基”这样的疯狂呢?至于澳大利亚,作为忠实可靠的呆萌袋鼠小弟,自然是惟命是从,其扩军的部队,大多数都被英国送到了欧洲战场,既然日本的威胁几乎不存在,其在本国的陆军总数,此时还不到10万人。
  美国对日本的扩军,甚至是乐观其成,因为日本在这几个月,疯狂地进口美国生产的战略物资进行囤积,这自然是在为对华战争进行储备,这让美国资本家也可以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样的掩护下,日本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例如近期他们在拼命地购买二手甚至三手的旧运输舰,也许就是为了向库页岛和朝鲜输送陆军兵力。
  日本已经汇集了巨量的运输能力,100吨以上能够海运的船只高达6000艘左右,总吨位达到了近1500万吨,陆海军已经征用了一半以上,剩余的700多万吨也接到了命令,随时有可能被征用。
  如此规模的运力,意味着如果使用一半吨位来运输人员(另一半运输物资),则极限状况下,按照0.5吨/人来估算,一次性就可以运输1500万人,这是丧心病狂的规模,当然,考虑到组织的困难,一次性可能达不到这样的规模,但确实有可能达到500万~600万人/次的规模。
  移民的风声,在日本开始广泛传播,但也没有引起重视,日本人能移民到哪里去呢?难道是苦寒的桦太岛?不过政府开始对每家每户都做登记,说是最新一轮的人口普查,有些人开始有点紧张,不过多数人无所谓,都他妈的快穷死饿死了,还考虑这些干嘛?要是真能移民,说不定还能活得像个人呢。
  真正能理解日本扩军以及暗中的一切行动的,此时只有新中国的少数人。石原莞尔的挚友和山本五十六尊敬的先生,高仓健三郎先生,此时也从美国返回了日本,他向两位老朋友倾诉,虽然日本贫苦,美国豪富,但生活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被美国白人歧视的日本人,还是活在日本的好,反正自己也活了半辈子了,如果日本最终被中国击败,死在日本也是好的。
  几人闲暇时又恢复了小酒馆的日常,不过石原和山本越来越忙了,喝酒的时间并不多。在山本的坚持下,高仓终于同意去担任山本的幕僚,按照高仓的说法,日本的军队,也就海军还有点戏,如果还想有所作为,一定要主要依靠海军。
  几人交往时石原和山本当然都没有透露军事机密,但他们都知道,以高仓的聪明,看到此时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已经猜到了。他之所以同意担任山本的幕僚,也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计划,本来就是来自于高仓的狂想。
  高仓加入海军后,在山本看来,他立即体现出了极高的价值。此人非常擅长非正规的情报分析,由于极其熟悉美国乃至美军的习惯,他从日军活动的少量美国信息中,就能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情报,并给出往往很高明的建议。这让山本非常欣赏,海军的将官虽多,但是能够跟上山本的思维,甚至有所超越的就这一个人。
  例如,高仓坚持,袭击珍珠港,必须干掉美国此时在太平洋的主要三艘航空母舰,即企业号、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他认为全球海军已经进入了航母的时代,海军航空兵才是新的决定性力量。战列舰已经过时了,所以击毁战列舰的意义,远不及击毁航母,因为航母搭载的战机,才是对大计划更大的威胁。可惜虽然山本接受他的意见,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中的多数人还是不以为然。
  另外,高仓坚持目前日海军使用的密码系统,完全有可能被美军破译,因此建议全面更换密码系统,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密码管理和更换体系,这迅速地被执行了。
  在他的反复劝说下,山本接受了他的意见,加强了在夏威夷的情报力量,几个情报小组日夜观察,争取选择一个适合的袭击日期,为此即使调整原定的3月7日的战争时间也在所不惜。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日本新规模的陆军逐渐成型,他们即将被派往朝鲜和桦太岛的说法,甚嚣尘上,让美国更为放心。
  1942年2月23日,大量日本运输艇,载运着日本陆军多个师团启航,而海军大部也同时启航,他们分为两只,一只朝着朝鲜而去,另一只朝着桦太岛而去。美国在日本的几位情报人员,当时还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日军的出航。
  然而,在出航百多海里后,这两只舰队都转了方向,并且重新进行了编组,大部分运输陆军的运输船编为运输舰队,在少数舰艇的护航下,开往台湾,他们将在台湾修整待命。
  日海军在中途重组了海军大舰队,这是一只由中将南云忠一指挥的大舰队,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开到北太平洋等候。各种舰艇总计55艘,按照计划,途中舰队保持着彻底的无线电静默。
  在舰队较远的后方,还有一些运输船队,他们运载的,是计划在太平洋几个重要岛屿据守的部队和物资,他们此时伪装成美国自己的运输船,打着美国旗。
  日海军有重复使用损毁军舰名字的习惯,所以此前已经被中国击毁的舰艇旧名之下,又有了新舰。日军的六艘航母,包括赤城号(旗舰)、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都出现了,他们也不嫌不吉利。
  这六艘航母,一共装载了393架飞机,其中包括零式21型舰载战斗机、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可携带鱼雷及重磅炸弹)、99式俯冲轰炸机,算得上此时日本海军的精华了。
  稍迟几天,日海军的另一只机动舰队,已经朝向菲律宾而去,他们将在确定珍珠港袭击的结果后,第一时间袭击菲律宾的各个美军基地,重点是海军和航空兵的基地,争取重创美国在菲律宾的实力,从而创造陆军登陆菲律宾的契机。
  在日本开始军事行动的同时,对民间的动员开始,数百万个家庭接到了准备移民的命令,当然还没有移民的地址,但要求一旦政府正式下令,任何人不得拒绝,否则就是非国民,作为叛徒可以被枪毙,包括全家。
  日本全国都知道了,国家将有大行动,但多数人都是猜测即将在朝鲜或者桦太岛与中国对抗,不过为什么要移民呢?所有人都迷惑不解。美国情报人员也知道了,他们当然也觉得奇怪,不过还是没有人能想到这居然是为了澳大利亚。有比较警觉的,开始在日本加紧打听。
  静谧的海上,赤城号的指挥室,南云忠一正在思考着珍珠港美海军的情报。计划袭击的时间仍然是3月7日,因为按照情报机构最近的观察,山本严令必须击沉的3条航母这几天都在。
  当然,作为一个“大舰巨炮”主义者,南云更重视的,是美军太平洋舰队的那8条战列舰,这才是他的主要目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