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60节

  所以现在英国在印度的末代总督蒙巴顿,正在准备印巴分治方案,英国这根搅屎棍,准备在印度次大陆上,留下一个纷争不休的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对峙局面,不过他这一次扮演的搅屎棍角色,得到了中国的大力鼓掌,甚至还要在印度的北方即大山南地区,狠狠地加上一些料。
  只要印度是作为大国存在,那么与新中国始终是不可能真正友好的,永远会成为西方或者苏联,用来恶心和影响我国利益的抓手,印度也会利用对我国的敌意,来从西方和苏联获得利益。李思华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前世时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争取印中友好的让步。
  中国的原则立场,不可能去反对印度的独立,那是对自己信念的侮辱。但不妨碍中国支持“山南三国”和旁遮普邦这样的“民族独立事业”,你们印度要独立于英国,别人也要独立于印度。
  中国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支持一切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正义事业,但这不意味着中国要以付出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我们不是圣母、不是滥好人。既然很清楚彼此未来必然为敌,那当下在不影响国家声誉和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削弱印度,就成为必然的选项。
  可惜的是,除非采用军事手段,中国目前对印度政治的影响力很差,但军事手段是不能乱用的,否则中国会成为众矢之的。难道中国说,印度会对中国不利,所以我先发制人吗?有人会信吗?这种情况下,全世界都只会认为中国才是大恶人,是新的殖民帝国主义。
  想到这里,李思华冷笑。现在印度的独立进程与前世差不多,至少要搞到1947年的8月份。半年多的时间,足够中国让“山南三国”和旁遮普邦,天翻地覆了,山南三国是相当于中国亲自下场,而旁遮普本身就有着巴基斯坦的觊觎,只需要向锡克人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他们就会努力地实现自身的独立。
  对于克什米尔,中国也会亲自动手,占领其西部尤其是列城区域,这也算是大拉达克的一部分,然后将剩下的大部分克什米尔地域,留给印巴去争夺。由于相对于原时空同期更先进的道路建筑技术及更充分的资本,中国既可以从拉达克修路到列城,也可以从喜马偕尔延伸公路到克什米尔西部,事实上,当然是双线并举。
  至于到时候印度人的抗议,中国当然是置之不理,凭什么英国人用印度的牌子,殖民了那么多的其它民族和小国,最后你们印度就要继承殖民者的一切?那印度不就变成了新的殖民者吗?这不是典型的屠龙者变成恶龙的故事吗?外交上很容易当着全世界的面怼回去。如果印度想用军事力量,呵呵,到时他们就知道什么叫羞辱了。
  中国已经向未来的巴基斯坦的领袖真纳,以及海得拉巴这个土邦,派出了使节,向他们表示中国真诚支持巴基斯坦和这个土邦从印度的独立,可以提供大量的武器弹药并协助军事训练,如果没有资金,甚至可以先赊欠。当然,海得拉巴大公极度有钱,是不愁收不到军费的,最多就是在巴基斯坦上亏损一点。为此,新疆的公路,已经修到了红旗拉普,直接接壤未来的巴基斯坦。
  所以让1947年8月独立后的印度军队,首先去面对巴基斯坦+旁遮普,以及海得拉巴的军队吧,海得拉巴土邦其实很大,面积高达21万平方公里,搞一只军队的话,即使战斗力很低,但印度军就高了?先让他们扯皮吧。
  中国在此期间会好好协助和管控山南三国的发展。先让1947年,成为印度的无政府之年吧。
  第252章 中美竞争的准备和苏联康复
  1947年2月,春节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局常委会议。
  李思华汇报了对印度斗争的相关准备工作,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山南三国社会主义国家独立战争、大山南公路的修筑情况等最新进展。
  周恩来和朱德听得牙酸,脊背似乎都在丝丝地冒凉气,太阴险了!李总理为未来的印度,埋下了多少地雷,挖了多少坑?不能不为印度悲哀,给他们二十年,要是他们能让北方平静下来,就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了。更大的可能,是永远陷在北方的纷争中,单单一个巴基斯坦,印度恐怕一百年都搞不定。
  毛泽东哈哈大笑,又对周恩来摇头叹息:“未来你们外交部可有得忙了,印度的北方,恐怕永远都是国际的热点地区。那个海得拉巴在印度南方,恐怕印度南部,也要乱一段时间。”
  周恩来苦笑着点点头,李思华这么一安排,印度恐怕是构不成对中国的影响了。不过未来全球都会知道,中国是印度北方这些国家背后的“大黑手”,每一次事件,外交部可有得忙了,不过,这主要是对李玉振他们的考验。
  今天真正的重点议题,是对中美竞争的前瞻,以及对苏联战后康复情况的研究,从而决定新中国自己的策略。
  李思华现在是中央对美国关系的主导者,因为她最熟悉美国,了解美国人的性格和习惯。所以第一个问题,是由李思华来做的报告。
  李思华首先做了一个预测,就是大概率澳洲的战争,会在1948年结束,其实本来应该今年就能结束的,但不能低估日本人的忍耐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大分水岭本来就是一个陷阱,日本陷进去以后,从1945年打到1947年这三年时间,除了食物仍然可以维持以外,李思华不认为他们的其它战略战资源,包括金属、油料和军工化工原料,还会剩下多少。其战争的潜力,正在逐渐枯竭中。
  美国人不可能放弃澳洲,这两年多以来,日本人进行了多次反击,屡屡突破美国人在大分水岭两侧的“城墙”防御,美国人损失也很惨重,到现在为止损失的兵员超过了40万人(澳新军队也死了几万人),已经超过了美国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损失(大约30万人左右)。这让美国人咬牙切齿,恨透了日本人。整个二战,美国人吃亏最大的,就是在澳洲了。
  所以美国人在拼命发展原子弹,根据最新的情报,美国人生产原子弹的工艺已经大幅改进,成本大幅下降,所以美国人近期开始加速原子弹的生产,预计到1948年年中,其拥有的原子弹总数,可以突破100枚,足以组织一次对大分水岭“新日本”的全面核打击。
  而通过这两年多,美国在惨重牺牲的情况下,也应该对所谓“新日本”的重点目标摸得比较清楚,日本人当然一直在深挖洞,但是很多生产和活动,是必须在地面的,这逃不过美国的反复侦察。
  因此未来这一次核打击的杀伤性,会是空前的。李思华认为,所谓新日本,大概率会就此投降,因为他们没有选择了,在这一次核打击后,日本人会明白,如果他们不投降,美国人会有更大规模的核打击,如果下一次是1000枚怎么办?
  所以中国需要做好美国终于可以在1948年下半年,结束澳洲战争的准备。在结束战争后,很快美国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巩固和发展它的全球霸权,而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敌人,中国也肯定是其第二位的敌人,全方位大国博弈的展开,势在必行。
  美国战后短期的地缘战略重点,第一肯定是复兴欧洲,通过让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渗透美国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并整合他们,使这些欧洲国家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一线国家。美国擅长于利用“盟友”来消耗敌国的实力,自己则躲在背后操纵,中西欧就是他们很好的棋子。李思华不好直接说马歇尔计划,只能是这样曲线地分析。
  第二肯定是中东包括北非,主要原因是石油,在二战后,石油已经成为毫无疑问的人类第一重要的能源,掌控石油的战略意义,全世界的强国都很清楚。中东本来是英国人的地盘,但美国人必然压迫英国,不断让它将在中东的殖民影响,转移美国。
  美国通过挂钩黄金形成的美元霸权,通过1945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获得了西方的确认。不过美元并没有能力一直维持其与黄金的比价,未来肯定会放弃锚定黄金,而新的锚定物,没有比石油更有效的,如果能让全球都只能用美元才能买到石油,那么没有黄金,美元也能保持其霸权地位。
  其次才是南美等世界三强之外的中间地带,非洲恐怕是排在最后的,此所以我们重点定位非洲革命,因为那里必然是西方在全球的实力薄弱之处。
  战后的美国会如何对待新中国呢?
  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将取决于与苏联斗争的烈度,以及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
  苏联正在康复中,内部的工业、人口和城市,虽然恢复得很快,但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时间,也就是从1946年中到1951年,是其恢复的第一阶段(差不多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而到1955年以前,只要斯大林还在,基本上还属于苏联防御性的时代。
  如果苏联高速恢复了,必然恢复进攻性,在1955年或以后,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烈度必然升级,中国就可以减轻压力。
  所以中国面临美国压力最大的时间,恐怕是从1950到1960年,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内。
  在这段时间,美国必然采用各种引诱或压迫的手段,逼迫中国加入美国的圈层,例如使用美元贸易,参与美国的国际经济结算,甚至共同对抗苏联等。否则就是科技和经济制裁。
  但是美国缺乏影响新中国的地缘手段,中国已经统一了东亚大陆,而且已经“安排”了印度。美国的地缘支点,最近的只有菲律宾,这将让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海军优势,在我们核导弹的威慑下,又有空军和常规对海导弹部队的威慑下,在我们的近海并没有什么大用。
  对我们的威慑,主要将来自经济。第一就是中东石油,但恐怕美国在1955年以前,没有那么快就能掌控,还需要通过英国等合力,这很复杂,对我们的威慑是有限的,我们现在对中东石油的需求,也还没有那么迫切。
  第二就是与西方的贸易。但我们是内循环国家,这种威慑也是有限的。何况贸易是双向的,封锁我们,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我们的大市场。
  至于科技,必然对我们管控,从西方获得新的科技,除了通过情报战线外别无它法,不用为此而顾忌美国。
  美国对我们的最大威胁,其实还是思想上的,他们必然通过文化侵略等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民意、舆论,所谓的不战而胜。
  所以李思华最后认为,还是需要坚持我们最早的决策,开放沿海一些地方作为自由贸易区,以此暂时维持与美国短期的关系,就可以了,无需做出进一步的让步。我们的目标,只是不要去替代苏联,成为西方的第一敌人,从而赢得充分的发展时间。
  在李思华报告后,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美国存着幻想。他们容易被美国帝国主义分子的某些甜言蜜语所欺骗,似乎不经过严重的长期的斗争,这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会和人民的中国讲平等,讲互利。他们的头脑中还残留着许多反动的即反人民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反动派,他们是人民中国的中间派,或右派。他们就是现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艾奇逊们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
  “美国不会放弃搞乱中国。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我们说“帝国主义是很凶恶的”,就是说它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帝国主义分子决不肯放下屠刀,他们也决不能成佛,直至他们的灭亡。”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俄国人民的革命曾经是依照了这条定律,中国人民的革命也是依照这条定律。”
  “放下幻想,准备斗争,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大家都对毛泽东的讲话热烈鼓掌,毛泽东的讲话,可谓是揭了美国的皮,将他们未来的行动逻辑,说的再清楚也不过了。
  周恩来最近一直亲自掌握对苏关系,他前期还专门外交访问了战后的苏联,巩固和发展在毛泽东与斯大林亲自达成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补充条约》基础上构建的战后中苏关系,同时也是与苏联对边界双方撤军的具体各自行动的确认。
  因此由周恩来对战后苏联的重建和康复情况,做了整体汇报,他的汇报,还涵盖了情报机构掌控的很多苏联最新的情况。
  周恩来汇报的重点是两个,首先是战争对苏联的摧残情况,然后是苏联快速恢复的情况。
  四年多的毁灭性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受空前严重的破坏。法西斯德国,使得苏联近3.5万个工业企业、1700多个城市、超过7万个村庄、700万个以上的建筑,被战火毁坏,超过3000万人无家可归。更不用说可能有3000万左右人命的牺牲。这是苏联承担了与法西斯德国绝大部分战争力量(70%的陆军和55%的作战飞机)和众多仆从国军队进行最惨烈战争的代价。
  所以苏联的底子,是毫无疑问地遭到了重创,在工业力量上的损失,可能一度超过了7成,在1946年底,通过战争期间的努力,也只能恢复到战前的7成左右,这是事实。
  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4000亿美元,占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1╱3以上。战争使苏联工业产量比战前缩减,相反美国工业比战前增长了约一倍,苏联工业对美国的差距又拉大了,他们需要重新追赶美国。
  但是苏联的速度很快,意志坚决,行动果断。在1946年尚未结束与德国的战争前,就提前启动了其恢复经济的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目前发展很快,预计到其四五计划结束的时候,肯定能够恢复甚至超过战前的经济总水平。
  在周恩来发言之后,李思华补充发言。
  她首先进行了一个预测,就是苏联到1950年,经济肯定会大大超出爆发苏德战争的1941年,预计会超出20%左右。说到这里,几位常委都有些惊讶,苏联真厉害呀。
  李思华对此也是充满敬意。1920年的苏联,工业只有美国的1%。而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就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现在二战的伤痕还累累,但其狂暴的增长又开始了。
  难怪前世苏联崩溃后,美国一定要赶尽杀绝俄罗斯。因为单单这过去的历史经验,就让美国人担心,一旦那个苏联归来,美国人将不再是对手。这就是《三体》里的那句名言所说的道理:“宇宙中最高的敬意,就是对你赶尽杀绝。”
  她还用gdp模式,大致预计了一下到1950年各国的国力对比。估计美国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中国将达到2000亿美元(14%左右增长率5年,以1945年的1100亿美元为基数),苏联将恢复增长到1000亿美元左右(以其公布的工农业总产值为基础估算),正好是三个台阶。而英国估计不会超过400亿美元,法国和西德则在300亿美元上下,与三大强国相去甚远,已经跌出了第一集团。
  在三大国中,虽然苏联看似gdp很落后,但其增长率,恐怕至少在1955年以前,都会超越美国和中国,甚至这种趋势,可以一直维持到1960年。这是因为,战后苏联获得了德国和很多仆从国的财富和工业力量,补充了其战争损失的很大部分,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苏联的人均资源优势,将在这一段时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国的gdp在1950年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可是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力量,真的届时就是苏联的2倍,否则在刚过去的1946年,中国岂不是苏联的接近3倍力量?账不是这样算的,因为含金量不一样。
  苏联的1000亿美元,是对应1.6亿出头的人口的,人均gdp几乎超过了600美元,而中国的2000亿美元,是对应6亿多人口的,人均只有300美元。单单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各自在极端情况下,能动用的国力比例是不一样的。中国,仍然处在大多数gdp必须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态。
  更不要说美国3000亿美元的gdp,对应的是不到1.7亿人口,人均gdp更是苏联的3倍。
  美国在二战时,可以将gdp的近50%转化为战争经费(最高900多亿美元),如果中国也这么干,民间会贫困到何等程度?只能说根本做不到。
  当然美国能这么做,是因为此时以实体经济为主,大家的gdp几乎都是“干货”,如果是原时空后世美国那种金融立国——gdp的80%以上,都是来自金融和服务业,那人均gdp在战争中,能转移个锤子?自身有10%就不错了,其余都要拿着美元去外国购买物资,而人家给不给,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按照李思华的判断,用战争能动员的经济力量来衡量,中国目前略微超过苏联。未来五年,虽然苏联的增长率多半会超过中国,但是五年后,中国能动用的国力,反而会更大程度地超过苏联。这很简单,如果五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到500美元,相对现在的300美元,当然可释放国力的比例大得多。所以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而且竞争是长期的,苏联的后劲,未必比得上我们,他们的人力损失,太巨大了,超过了人口的1/6,而且以青年人为主,可以说是损失了一整代人。
  所以李思华预测,到1965年以后,中国的国力,必然开始甩开苏联,我们有这个信心,也会为此而努力。
  在军事方面,根据情报机构汇报,苏联正朝向1948年,裁军到300万人的目标行动,被裁掉的军队数量高达800万以上。单单从其军事的行动来看,苏联确实在这一阶段只是维持其战争的胜利成果,而将国家的力量投入了经济恢复,因此,中苏边境,必然迎来一段时间的平静,预计苏联甚至将减少中苏边境的兵力到80万以下,如果我们和他们进一步谈判,双方减少到60万都是可能的。
  美国在澳洲战争结束后,也必然大裁军,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除了在澳洲的400万人,其余部队已经缩减到了100万人左右,美军已经从巅峰状态的1100万人,裁掉了600万人,而在澳洲战争后,预计美国只会保留200万人左右的部队,还要少于苏联,毕竟苏联考虑的面对美国、英国等多个西方敌人。
  所以我军的大裁军,也已经开始,野战军制度,将提前终止,我军的主力部队,将保持在300万人左右。当然,我国还会保留200万以上的国卫部队,毕竟我们的国土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苏联和美国,单单是边境地区,就必须进行相对复杂的管控。实际上美国和苏联,也有大量类似的二线部队,例如美国的国民警卫队,还有50多万人呢。
  我国按照230个标准城市,每个城市配置一个国卫团2500人,就需要60万人左右,森林、消防、黄金等特殊国卫30万人,加上重装国卫10万人,这就是100万部队,而边防国卫,至少还需要100万人,即250个轻型边防旅左右,所以200万国卫部队还是需要的。而且以后还需要增长,毕竟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国内维稳和治安的需求增加是硬性的。
  会议之后,新中国应对美国和苏联的策略,开始迅速地执行。
  第253章 大裁军和刺杀李思华
  曹子卿看完李思华递给他的“1947中国人民解放军授勋方案”,他的手不由有点颤抖,抬头诚恳地对李思华说道:“思华,这份方案会让一些人不满意。不是授勋上的高低,而是授勋之后的去军权,有些人会觉得中央卸磨杀驴的。”
  李思华深沉地点点头,说道:“又是大裁军,又是去军权,有人不满意肯定是正常的,但是现在不立个好规矩,让那些人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私兵,那还得了?这份方案本来就是块试金石,要让那些人跳出来,提前清除出革命军队的领导岗位。”
  她正色对曹子卿说:“军纪委、三军和警备纠察部队、军事情报局、特种部队,都要在这段时间对内部保持高度警惕。对所有部队,近期要强调纪律教育,明确没有军委的直接命令下,所有部队不得执行的任务类型,主官命令无效,违者视为背叛。”
  曹子卿狠狠地点了一下头,这个方案可能会引起大风波,万一要有人疯狂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大家都是军人,长期习惯了用枪说话,走极端也不是没可能。
  李思华又说:“最后的方案,我还要与主席商量,虽然之前已经和他汇报过我的想法,并得到了他的支持。”
  曹子卿走后,李思华又深思了好一会,然后冷笑一声,招呼了一下秘书戴明诗,说道:“帮我约主席的时间,我需要和主席长谈。”
  李思华静静地喝着茶。毛泽东拿着那份方案已经看了快一个小时了,一支接一支的烟,都抽了小半包,她过去也没有看到毛泽东抽烟这么凶,一支完了马上接上一支,可见内心思绪的激烈。
  毛泽东终于放下名单,又点上一支烟,突然笑容绽放,对李思华说:
  “18名元帅、18名大将,你这是水浒传36天罡星嘛。”
  李思华笑了,她知道毛泽东是为了缓解过于严肃的气氛,因为事情很大,影响会很深远。她说:
  “酬功就要彻底。我前世10大0元帅10大将,老是说这个委屈,那个应该评,对谁不公平,谁又是名不符实,各种争论不休,暗自角力。所以现在索性名额就多一点,充分一点,这个没关系。”
  “但是权力就不能和功劳挂钩,否则不就变成世袭了?人民军队传承的,只能是为人民而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能是英勇无畏、为民族为国家为信仰而战的精神,是真正的军魂,而不能是所谓的派系,所谓的老部下又老部下,那不是皇绅的军队吗?”
  毛泽东叹息说:“有的人,恐怕想自己任职的军队,军权就要控制在他所谓自己人的手中,因为有着权力好办事。无论如何,党内决不容忍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我们要向固化的利益藩篱宣战,对党内盘根错节的问题进行梳理。自我批判、自我开刀、自我革命,由此带来的压力、风险和挑战,只有勇敢者才能顶得住、扛得动。”
  毛泽东正色:“我坚决支持这个方案,其实在你的最后方案之前,我们已经协商过多次,包括很多细节。方案出台后,我和你都会受到很大压力,但这是革命必须过的关卡,硬着头皮我们也要过关!”
  毛泽东和李思华两人之所以对“授勋方案”如此慎重和严肃,是因为授勋之外,会确定未来的军事权力原则。
  按照授勋方案带出来的军队晋升机制,所有升任大将或元帅的军官,均必须退出一线部队,不再拥有直接的军权,对军队再不能直接指挥。
  所有元帅和大将,正常情况下将成为军委委员,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的一员,参与军队的集体最高决策,承担军委下达的战略和咨询研究工作。到65周岁,则完全退休,也不再是军委委员。军委的7常委,除了毛泽东和第一副主席2个职位外,其余5名从军委委员中选择。
  元帅和大将,除了是军事委员外,还可承担非一线部队指挥外的其它军事职务,例如担任军校教育、国防科研机构、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有的可能告别军职,担任一些特殊的非军事国家高级职位。
  他们重新直接带兵指挥的唯一机会,是在大规模战争爆发前提下,由军委特别派遣任职方面。
  这个做法,就是去掉了军队中有最大概率出现的36个山头,避免长期把控军权的“军头”的出现,而他们因为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又对一线部队的指挥将领,形成制约。
  而这个做法,当然会让一些人一肚子怨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