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59节
比较让他诧异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盘旋的乌鸦,这种鸟在中国,几乎各地都视之为不祥之鸟,但锡兰人却把乌鸦当成了“神鸟”,所以科伦坡有很多乌鸦,它们在市内空中盘旋,遮天蔽日,叫声震耳欲聋。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大概是最奇异的特色了。
12月的天气,科伦坡仍然炎热,实际上,这里就没有中国的冬天概念,一年几乎都是炎热的,让他这个在云南长大的人也有点不适应。
这也是个香料之国,他想着,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的香味。人口很多,科伦坡是个热闹的城市。
想到自己的使命,岩罕不由得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普通的国卫部队士兵了,后来被上级调到一个特殊的学习班,进行了长达5年的学习训练,他学习的内容主要就是熟悉南亚,包括南亚的语言,然后就是对革命政治理论和工作方法的长期训练,接下来又是各种实践,增加革命和建设的能力和经验。
这是新中国的“火种计划”,而他现在,就是被派到锡兰的火种之一。
新中国虽然离开发动“世界革命”还差得很远,但至少结合国家利益与推动世界的革命力量,选择了一些早期重点来开始发展,锡兰就是其中之一。短期的其它重点,还有尼泊尔和印度北方的几个邦。
锡兰自身的条件就不错,面积仅有6.56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有500多万,在李思华穿越前,更达到了2100多万人口。这里的自然条件很件好,可开垦的耕地高达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了国土的60%,在原时空的二十一世纪,锡兰(后称斯里兰卡)也仅开垦了2万平方公里。开垦了一半,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粮食出口国了,何况还有全球前三的茶叶出口。锡兰红茶一度在中国都非常有名,如果后来不是统治阶级的瞎搞,这样的国家怎么会破产呢?
当然,锡兰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其地缘意义。它是印度次大陆的南方锁钥,更是新中国通向非洲的中间过渡据点。拿着地图一看就知道,这个岛屿对新中国的战略意义,从各种意义上都值得在这里下上一子——它是东亚、东南亚到中东、欧洲、非洲的十字路口,而作为东方十字路口,原时空全世界大约2/3的石油运输,1/2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的散货,海运都途经斯里兰卡。
锡兰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它是佛国,而不是那种宗教情绪强烈的印度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使得推广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变得稍微容易一些。
由于锡兰离开天南省不算远,锡兰与天南省相当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两端,所以在未来海军力量足够之后,对于锡兰易于施加超过西方包括美国的军事影响,还能利用锡兰制约可能的未来印度发展。1
在这样的战略意义下,岩罕等经过长期训练的精英干部,来到锡兰就不足为奇了。
岩罕的使命,是在锡兰的中部山区,先通过购买种植园,建立当地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几年之后再根据进展,看看能够发动土地革命,在锡兰一定程度上复制国内的土地革命经验,当然,如果没有国内的支持,甚至是军事支持,这种革命一定会失败,因为锡兰是个小国,帝国主义一旦干涉,例如从印度出兵,就很难顶得住。
除了岩罕这样的准备直接深入基层的特遣干部,还有一些人,是准备以商业来影响锡兰国大党、僧伽罗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等“合法政党”,以及未来的锡兰军队,在其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原时空的历史上,锡兰曾经一度倾向社会主义,1978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民主”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词很耐人寻味,这意味着为了统治稳定,锡兰的上层建筑向人民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当然这是有限的,锡兰的“社会主义”,恐怕更多的是以北欧那些国家为参照。
锡兰的地理特色,是山区在其中部,因而具有中枢的位置,所以根据地,当然应该建立在中部山区。而其山区的四周,其实就是一圈越来越低的沿海平原和丘陵。这种地形,与台湾或者海南都很像,这样的岛屿,都是中部山岭崛起而露出海面的。
锡兰的经济特色,则是大量由地主控制的种植园,茶园是最典型的,大量的稻田,其实也不是自耕农的,还是属于地主。但公平地说,锡兰由于农地导致的阶级矛盾,是不如此前的中国乃至缅甸这些地方的,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土地太过肥沃,作为雇农获得的,虽然贫困,但日子还过得下去。
这也是殖民主义的不断改进。在十九世纪英国人殖民锡兰的时代,英国人让锡兰成了大英帝国的农产品和其他原料基地。殖民主义者对锡兰的掠夺方式。是开辟种植园,强征农民的土地,迫使他们到种植园做工。而且苛捐杂税很多,让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例如马特莱(matale)等地区,就曾经发动了农民起义,所以也不能说这个岛屿,没有一点革命的火花。
锡兰已经有了锡兰共产党(cpc),1943年成立。对于这个党,中央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但是可以利用。他们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但也不认同苏联,因为他们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同资产阶级进步阶层建立统一战线,通过议会来为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说白了,这就是一群左翼的知识分子,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本质上,很难说他们不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变型,就像欧洲很多的“社会主义”党一样,难道中共或者苏共,还能真的把他们当成“同志”?
所以岩罕们渗入锡兰的暂时策略,是利用1948年锡兰将建国(仍然是英国自治领)的混乱机会,在锡兰先建立起政治势力,然后从上层政党和基层山区两个方向的配合,塑造出锡兰的一个“毛李主义激进社会主义派”的党派,使之成为锡兰的重要政治力量,甚至可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中国海军具备一定的力量后,试图进行社会主义夺权和建设。
李思华是坚决反对将国内的资源,大量用于世界革命的,强调的是重点投入,提高成功率,如果革命成功,再军事和贸易并行,实现双赢,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外国“毛李主义”的社会基础。军事力量不够,就不能发动武装革命,否则就意味着新中国要勉力支持,相当于中国直接与帝国主义和这些国家的上层建筑交战了,这不符合国家利益。
革命终究是这些国家自己的事,中国授予革命种子,教授“种植”革命技术,甚至在关键时刻提供军事保护。但革命能否成功,仍然是这些民族自己的事情。李思华要求策略的基础是,绝不能学苏联那样无限投入自己的资源,实际上是把这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养了起来,结果最后自己不堪重负。在她前世,苏联崩溃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崩溃。而勉力维持的,例如朝鲜和古巴,则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失去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中国世界革命的策略,一定是“共生”而不是“寄生”,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就一定要建立起具有独立性的经济体系,否则国家独立的意义何在?
按照这种思想,世界革命的输出,一则是中国的周边,例如尼泊尔和印度北方邦;二则是具备经济可独立性的一些地域,例如锡兰,以及未来非洲的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度。一定要将这些国家的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的经济体系形成互补,这样才有长期的价值,中国社会主义才会形成越是革命输出,越是体系强大的正反馈效应。
对于新时空的中国来说,因为经济以内循环为主,而且天下三分局势已明,就不存在前世只能放弃革命输出的顾虑——当你试图输出革命,自然很多资本主义或者封建主义的国度,会对你非常警惕,难以发展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每个国家都对美国很警惕,但能拒绝它吗?
在毛泽东和李思华当下的视野中,世界革命的早期,只能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间地带,在中国已经统一了东亚的前提下,实际是就是南美、非洲、中东三大块,以及印度和锡兰这样的“半位面”。
南美是美国的“新殖民地带”,虽然拥有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潜力,但也是美国重点对抗的区域,李思华知道,中国不去,苏联也会全力地支持南美的革命,不如将这个地域交给苏联。前世的古巴就是这样成功的,而著名的格瓦拉这些革命者,都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出现的。
中东则是非常头疼的地域,甚至可以说短期难以有社会主义革命的希望,因为这里是伊斯兰教思想统治性稳固的宗教地域,而且苏联由于地利,必然在此与美国激烈交锋,中国没有必要短期介入。在这里,对于中国短期的利益就是石油,不如秉持一种美苏之间比较中立的态度。
所以只有非洲,才是未来中国式世界革命的重点地域,非洲有3000万平方公里以上领土面积,地域广大,在中国的支持下革命的回旋余地就比较大,而且资源丰富,选择的一些国家,能对中国支付的革命成本予以补偿——通过公平贸易来实现经济双赢。至于尼泊尔或者印度东部诸邦这样的地区,则是出于构建大国周边边境安全的需要。
锡兰的攻略,可以看成是新中国非洲攻略的前哨之战。
“同志们,尼泊尔共产党今天成立了!今天将是尼泊尔历史上的伟大时刻!” 贾南德拉用尽了自己的力气,大声地对着台下的几百名尼g的第一批成员呼喊着。
台下也是一片激动,有些人眼泪都流淌着,他们太激动了。他们灾难深重的祖国,终于有了希望,在新中国的支持下,他们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尼泊尔,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
这些人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藏南省设在英帕尔的党校培训中心。
在藏南建省后,就有不断的尼泊尔人过来,有的是传统的马帮商人,也有逃亡的农民等,尼泊尔的土地可不富饶,而且国内的阶级矛盾很深,此所谓革命的土壤丰厚。
中国从尼泊尔人中选拔了数千人,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并协助组建了尼泊尔共产党,今天就是尼g的成立大会。这些党员将构成“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的核心组织,领导这只军队推翻王国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于尼泊尔,中国是愿意给予补贴,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因为在新时空,它的战略位置太重要,而且是藏南省稳定发展的屏障。
按照中国现在对“大山南地区”的总体地缘和政治战略,尼泊尔就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所谓大山南地区,其实就是西藏与印度次大陆碰撞形成的过渡地带,从西藏4000米的高坡跌到印度次大陆的几百米海拔,这是近4000米的地理落差,两者的过渡地带,就形成了一个海拔高度不断下降的山区。控制这个山区,就形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居高临下的巨大战略优势。
原时空这个地区都被印度控制,反过来就对我们的西藏等地制造边境摩擦。而这个地区很多地方其实原来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的地域。在新时空,自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再发生。1947年印度处于英国主导下的英巴分治各自建国的大混乱时期,而英国既然放弃对印度的统治,自然也就不会在“大山南地区”再投入大的力量,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控制这个领域最好的时机。
不过这些地区宗教复杂,中国并不愿意将之全部纳入国土。例如尼泊尔,古代是个佛国,其实当下已经70%的人口都是印度教。所以策略就变成协助这些地区,建立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让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影响能够深入,从而利用这一地区来影响大印度。
从新中国的顶层设计来说,是乐见印度最后社会主义化的,但当然不是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化,那就是翻版的中苏关系了。最理想的是以新中国为中心的,碎片化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不过新中国至少第一步,是不会考虑去推动如此规模的印度社会主义化的。当午之急,就是大山南地区。
这个地域,从东向西,从藏南开始,经过尼泊尔,到北阿肯德,再到喜马偕尔。而从喜马偕尔再向西,就进入了克什米尔,又和中国新疆这里的阿克塞欣和拉达克地区接上了。大体上,这就是围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环形地区。
所以新中国的战略,就是从尼泊尔开始,从东向西横扫,在尼泊尔、阿肯德、喜马偕尔这里扶持3个小型社会主义国家,目前除了尼g,阿g和喜g都已成立,都是一模一样的模式,一个共产党+一只人民解放军,然后配上新中国的若干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
三个小国中,尼泊尔最大也最重要,看看地图就很清楚,它有14.7万平方公里,当下人口大约是600~700万。关键是它正对着印度北部的大片领土,易于影响印度局势。北阿肯德(原印度北方邦的一部分)和喜马偕尔大约都是5万平方公里出头,人口100多万。其中喜马偕尔一直被称为全球“雅利安人”的家园,在全世界其实很有影响。
在政治和军事攻势开始的同时,经济的布局也已经开始。
一条高等级公路开始修筑,从藏南开始,准备横穿尼泊尔,再横穿被北阿肯德和喜马偕尔,未来将接入克什米尔,与拉达克的公路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条“半山环喜马拉雅战略公路”,将这些地区,与中国的藏南和新疆两个方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通便利的环。
预计五六十年代,还会修筑一条环山铁路,这样就能彻底将这些小国纳入中国的经济圈。
尼泊尔的情况相对困难一些,而喜马偕尔和阿肯德这两个小国,其实经济上解决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能出产苹果和大量药材,而且水利丰富,人口又很稀少。
在上述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对印度的旁遮普邦、比哈尔邦、北方邦施加影响。旁遮普有一大半在巴基斯坦,而且多数是锡克人,与印度天然就有分离主义的倾向。而比哈尔邦则是印度所谓婆罗门上层,与贱民矛盾最大的地区,政治上可利用的地方很多。
在上述的布局后,按照李思华自己的想法,这一世应该见不到新德里这个前世印度的首都。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的印度领袖,都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区建都了,印度的政治中心,必然会向南。
原时空印度立都新德里,主要是为了控制北方邦和中央邦这两个大邦,有了它们,就有了印度的基本盘,例如北方邦只有24万平方公里,可是人口在2018年却高达2.3亿人,是印度的中心。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让印度政治向南,就能够更方便地将旁遮普省从印度拆出来,让之合并入巴基斯坦。原时空巴属的旁遮普(20万平方公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经济核心,有1亿人,其80%的粮食,90%的纸张、75%的化肥、 70%的食糖、40%的水泥,都是由旁遮普省生产。其实巴基斯坦主要就是旁遮普,而如果将印属的旁遮普(5万平方公里)纳入巴基斯坦,那么巴基斯坦的实力就会增长,更有力量对抗印度。
这样一连串的地雷埋下去,李思华可不相信印度还能像前世那样吆五喝六,他们能保持国家的勉强统一就不错了,其北方必然持续震荡难以平静。
超过100万的日本“劳动改造”劳工,已经集中到了藏南尼泊尔边境,开始对藏尼公路进行修筑。他们也有了新的希望——如果认真改造,将选拔进入这三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队伍或者军队,对抗印度对这些国家的殖民主义,并成为这些国家的国民。很多早已成为行尸走肉的日本人,因此眼睛里又有了光彩。这也是李思华的主意,一旦彻底征服了日本人,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猎狗。
第251章 内三市,外三国
1947年1月的一天,华京国务院。
苏琪南走进会客室,就看到了李思华微笑地走上前,他心情激动,伸开双手,李思华微微一愣,然后微笑着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苏琪南早已不是二十年前即1927年,她刚刚认识的那个年轻单纯的热血青年了,20年的革命生涯,十多个各种岗位和职位的地方政治、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工作历练,早就让他成为了一名老练、冷静和出色的革命者。
不过随着地位的升高,他又一直在地方工作,让他见到李思华的机会,反而变得越来越少,所以看到李思华,他很激动,她是他革命生涯的贵人,也是一路指点他无畏前行的指路人。
苏琪南现在是东北大区管委会的主任,负责东北大区这个“世界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和总体管理,他和饶书时,可谓是当下全国最重要的2位地方领导人。全国只有东北大区和中南半岛,设置了这样行政上的大区域管理机构。在东部大区,只有党组织有超越省级机构的,例如华南、华北等党组织的分局,像陶筑同志,就是华南分局的书记。
他是来向中央汇报东北大区的工作情况的,尤其是大移民的情况,经过差不多5年的大移民,东北大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5亿人,除了原来有基础的20多个城市外,新建设的其它20多个城市,都在蓬勃发展。且由于平原为主的地理优势,交通的建设进展很快,包括基础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运网这四网,可以说已经是四通八达,初步具备了世界级大市场的发展基础。
李思华仔细听着苏琪南的汇报,心中感叹,琪南真的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和成熟的熟革命家了,意志坚强、思维缜密,又不乏决断力和手腕,绝不比前世的那些著名领导人逊色。在她亲自挖掘的人才中,宋长彩、苏琪南以及姚斌这三人,可谓是最出色的政治家,在她看来,一点都不比陈云、邓小平他们差。
这三人各有特点。宋长彩擅长团结同志,待人有类似周恩来之风,风度俨然,对人很有感染力。处理复杂问题井井有条,缜密周到,而且非常有国际观,自身又热爱学习,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上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专家。姚斌在做事周到上,还要强过宋,可谓是百密而无一疏,而且主意多而正,在党内早有“小诸葛”之称。
苏琪南的特点,则是大刀阔斧,做事的风格凌厉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犯错误,胆子大,不过他的路子并不野,也是原则性很强的一个人。由于他做事的风格有点像李思华,在党内有些人私下的议论中,常有人把他戏称为“小李思华”。
听完苏琪南的汇报,李思华说道:
“东北大区的建设,你可不能只是向内看,一定要注意与全国经济的接轨,还要开始向海外看,看海外的市场和资源。每个世界级的大市场真正成就,至少必须有局部的全球化。”
苏琪南仔细地听着,他一直很喜欢听李思华这样的指点江山,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
“从新中国的角度看全球,我们现在就是内三市,外三国。”
“内三市,就是国内三个超级大市场的建设。我们现在的进展,是完成了人口的级别配置,交通铁公水空四网干线的建设,以及通讯等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了工业和城市发展。这确实已经构建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还不够。”
“现在东北大区的进一步发展,以我之见,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不断建设和强化市场体系,让投资推动消费,消费拉动投资的双向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个则是在城市建设之外,要重视县域和乡寨经济的发展。”
“一五计划完成后,全国工业和消费品短缺的现象,已经不是很明显。而到了二五计划后期,我们有把握能彻底解决产品短缺问题。那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那就是不能只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了,必须是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创造市场和消费,其实同时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是进步,也是挑战,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市场体系,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消费拉动+投资创设的双重有利的环境。”
“每个主官,都会注重工业和城市建设,所以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县域和乡寨的发展,很容易被忽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乡寨的建设,是农业的多元化,有过去的经验,加上我们正在进行的五通五建新农村建设,目前的情况还好,但一定不能松懈。”
“比较严重的是县域经济,每个县域大约平均是10万人口,怎么可以忽略呢?我们到目前为止的经验,就是发展特色产业。东部大区已经有了些很好的例子,你们可以好好学习。例如浏阳花炮,那是手工艺传统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例如绍兴诸暨,那是找到了淡水珍珠这一个大产品,通过现代农业科技,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例如南宁横州,他们居然把一朵茉莉花做成了不小的特色产业。还有潍坊昌乐的乐器、泉州惠安的雕像、苏州虎丘的婚纱、泉州南安的石材、扬州杭集的牙刷,都很有特色,而且产业发展迅速,在未来完全可能成为大产业,这些县域,就是你们的榜样。”
苏琪南缓缓点头,确实,东北大区的人口足够了,市场就必须层层下沉,不仅有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乡寨的多元化农业,还要有县域的特色产业,包括轻工业、食品加工业或者其它。这样的三层结构,“大市场”才名副其实,经济才能稳定又迅速地发展,而且让大多数人民能够得到就业保障。
李思华继续说道:“向外看,在英国逐渐衰败的背景下,中美苏那就是三国竞争。”
“美国像魏国,最强大。不过美国自身的强大,我觉得到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我们,还是苏联,都追得上。但是美国有一群强力的小弟,例如英国、法国和正在设立中的西德。这些国家的力量也很强,他们是一个资本主义整体。虽然有矛盾,但面对我们的时候,他们合作是主要的。”
“苏联和我们到底谁是吴国,谁是蜀国,恐怕大家都觉得不好说。但我觉得苏联还是比较像蜀国。很明显的趋势,他们的经济会弱于我们,但他们在军事上不吝于投入,在欧洲与西方斗得很凶,这有点像蜀国六出祁山保持对魏国的战略进攻的那个味道。但是后劲可能不继。”
“我们呢,说是像吴国,其实也不太像。毫不客气地说,我国的潜力是最大的,因为无论是宜居疆域的规模,还是人口的规模,都是远远超过美国和苏联的,我们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远远超过美国和苏联,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必然是最内向的一个国家。”
“内循环和三大市场,都是基于我们的资源和人口禀赋而设计的。像是三大市场,很明显,一个大市场就意味着一个超级强国,我们想搞三个。美国加上整个西方算两个,苏联一个。所以我们要的,本来就是半壁天下。有了天下一半的实力,才能谈得上争取世界革命的胜利。”
“具体到东北大区,有着庞大的鲸海这个内海,向外还有着鄂霍茨克海,以及通过朝鲜、库页岛和日本这三个支点面向的东海和太平洋。这样的条件很好,所以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前提下,要适当地发展外循环。中央决定以日本为主,辅之以朝鲜南部,建设自由贸易区,就是要做外循环。”
“不要以为只有美国和西方封锁我们以及苏联,其实西方也需要市场,尤其是欧洲。全世界的殖民地开始进入独立的浪潮,未来他们虽然能够剥削,但做不到殖民时代的程度。很多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很快就会陷入贫困。”
“可是西方自身的市场仍然是有限的,美国2亿人一个市场,欧洲不到3亿人,也是一个市场,他们的内循环,就只有这两个,所以争夺中间地带是一部分,然后与我们以及苏联贸易则是另一部分。政治上他们很多人不愿意,可是经济压力是实在的,这正是外循环能够存在的战略基础。”
“这就是国际的大博弈,斗争是一条主线,在核威慑下,或许大国之间的战争会在几十年内被暂停,变成“冷战”。但是冷战的对象之间,不可能排除各取所需的部分贸易。而对于中间地带的利益,就变成博弈的一个重点了。”
“所以我们的外循环对外贸易,将以中间地带或者说中国外的第三世界国家为重心,不排斥发展对美和对欧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她随之询问苏琪南:“你应该知道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吧?”
苏琪南点头。在新时空,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一世界;苏联及苏联盟国,是第二世界;而新中国,则隐隐以其它国家的龙头自居,自居为第三世界。既然自居第三世界,那无疑就是要在这个第三世界,建立最稳固的基础。
“东北大区的发展,完成基础部分后,在具体的发展上,你就必须考虑这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大市场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苏琪南听得有点心潮澎湃,毛泽东和李思华,在下一盘多么大的棋呀,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登顶世界之巅,让全球人类社会,都成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赤色天下!
苏琪南离去后,李思华陷入了沉思。
从美国核武器发展的情况来看,到1948年,他们应该可以解决澳洲的日本人问题,这样二战才算是真正结束了,至于澳洲的日本人会如何,她当然根本不关心。
在解决了日本人后,美国才能真正完全腾出手来,否则单单在澳洲就有400万军队,美国甚至不能做到大规模复员。
现在的这种状况,甚至对于苏联都很有利,这使得他们在欧洲,几乎是取得了他们索要的一切利益,苏联现在开始的经济复苏,一定会非常迅速,不过其2700万人力资源的损失,则是无可弥补的,一代最富有苏联式社会主义信仰的年轻人,消逝在了战火中,实际上苏联遭到了历史上最大的挫折,其未来最终的崩溃,至少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缺乏人力之下,大量的投机分子,趁机占据了苏联的关键职位。后来的苏联,并没有能用新生的积极人力资源,实现对这些完全利己主义者的替代。
不过斯大林也很冷静,他索要的,都是苏联能够长期控制的。例如希腊,他最后就放弃了,他也答应了美国和英国,苏联撤出中欧,且不染指西欧。因为在地中海和中东欧的这些地域,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占优势。南斯拉夫铁托不服从苏联,斯大林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对南斯拉夫做什么的意图。他还是知道苏联力量的边界的。
所以苏联是一个获得利益后,利用利益,试图快速恢复的姿态。相反,英国的“亏空”太大了,正在快速地失去全球霸权,实际上,完全可以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就宣布英国已经只是全球二流的国家了,他甚至跌出了顶级强国的位置。
相比原时空,二战多打了一年,造成英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其自治领纷纷独立的势头非常明显,例如印度,相对前世,根本就没能拖延什么时间。在孟买,1946年战争刚结束,印度士兵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兵变,紧接着在马尔巴尔和比哈尔地区,警察开始罢工,进而演变成了全印度范围内的大罢工,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战后脆弱的英国,已经难以控制印度了。
二战期间为了安抚印度,英国不得不开始让印度人高度自治,结果就是其国内贸易开始对英国限制进出口,而英国原本当炮灰用的印度军团,当时不仅要花钱,而且雇佣费用变得极其高昂。印度殖民地不再是大英帝国的皇冠,开始变成了一盘亏损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