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若能在她手中种成,于国于民,皆是善莫大焉!”
“另外,”周衡昌走到书案旁,铺开一张上好的洒金宣纸,提笔饱蘸浓墨,挥毫写下四个苍劲有力、饱含帝王气度的大字“福寿康宁”。
“将此匾额制好,连同种子,一并送去平安镇赵家,赐予赵铮、阮玲珑夫妇。”
周衡昌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也蕴含着一丝难得的温和,“愿他二人福泽深厚,寿数绵长,康健安宁。”
平安镇,赵家新宅。
当来自京城的天使敲锣打鼓而来,送上那几包标注着奇怪名字的“洋种子”和那块覆盖着明黄绸缎,由皇帝亲笔御书的“福寿康宁”牌匾时,整个镇子都轰动了。
阮玲珑看着那些,自己在末世存档资料中了解过的种子,心中充满了惊喜和研究试种的欲望。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捐粮的举动,竟会换来皇帝如此特别的回礼。
不是金银财帛,而是可能带来更大希望的种子。这不禁让她对新帝周衡昌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这位陛下,倒是明白人。”阮玲珑对赵铮低声道,“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捐粮本就是为了大家都能安稳,他送种子来,若真能种成高产的新粮,那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赵铮则显得很冷静,他指挥着家里的仆人将牌匾挂到正堂最显眼的位置。
那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在朴素的家宅中显得格外庄重耀眼。
“皇恩浩荡,于我们而言是好事。”赵铮并未因皇帝的赏赐而诚惶诚恐,他深知这块牌匾就是他们家的护身符。
就在仆人将牌匾挂正的那一刻,一直安静站在一旁的文静,目光无意间落在了那四个遒劲的大字上。
“福寿康宁”
她的心,毫无征兆地猛地一跳。
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瞬间攫住了她。仿佛有什么深埋在心底、早已遗忘的东西,被这四个字轻轻触动了一下,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这种感觉,很熟悉……却又无比遥远和陌生。
文静下意识地抬手按住了自己心口,她秀眉微蹙,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茫然。
“文姨,你怎么了?不舒服吗?”阮玲珑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异样,关切地问。
文静回过神,连忙放下手,勉强笑了笑,摇了摇头。
“没……没什么,就是觉得这字……写得真好。”她将目光从那块仿佛带着奇异魔力的牌匾上移开,努力压下心头那莫名的悸动。
那是什么感觉?她不知道,也不愿深究。现在的平静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66
第66章 洋芋
◎推广洋芋种植,担忧爷爷康健◎
送走京城来的天使,阮玲珑打开新帝周衡昌的回礼。
那几大包来自遥远异邦的种子,瞬间点燃了阮玲珑眼中探索与希望的光芒。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挨个辨认着裴余亮随种子一起附上的简要说明:番薯、洋芋、番茄、辣椒。
阮玲珑的心,怦然而动!
末世来临后,植物全部变异,她只能在留档的文字资料中,了解到过去的一些粮食作物的基础信息。尤其是番薯和土豆,阮玲珑对这两种作物并不陌生。
番薯和土豆那惊人的适应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为“救命粮”的关键属性,如同烙印般刻在她的认知里。
“洋芋,这种作物成熟期短,约莫60-90天即可收获;它们喜冷凉,耐瘠薄,块茎富含淀粉,可煮、可烤、可做粉。”
“番薯的生长期稍长,约120-150天;它们喜温暖,耐旱,块根淀粉含量极高,藤蔓亦可食用,可以说全身是宝。”
阮玲珑几乎立刻锁定了洋芋作为突破口。在当下这粮荒如火如荼,急需见效快的救命粮的关头,洋芋那短且快的成熟周期,无疑是雪中送炭!
说干就干,阮玲珑没有丝毫耽搁。
值得庆幸的是,她出嫁的那个小院被赵铮给买了下来,一直作为她的秘密实验基地。
于是,阮玲珑带着新帝送来的外番种子,来到自家那个带水井、私密性好的小院里。
她挑选出最饱满健康的洋芋块茎作为“母种”,按照其可能发芽的位置,将洋芋切成小块备用。阮玲珑隐约记得自己好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切好的洋芋块需要在草木灰中“打个滚”,这样有了草木灰的保护,可以预防一些病虫害的发生。
阮玲珑熟练地用锄头打窝,相当于给切好的土豆块在地里安个家。
然后,阮玲珑挨个将土豆块种进去,再给它们盖上泥土被子。
将所有的土豆块播种完毕后,阮玲珑催动木系异能,将精纯的生命能量注入土壤。在木系异能的催动下,那些土豆块茎以远超自然的速度生根、发芽、抽茎、开花,最终在地下孕育出更多、更饱满的新块茎。
短短数日,原本数量有限的“洋芋种子”,在阮玲珑的异能催育下,如同滚雪球般迅速增殖,达到了可观的数量。
种子有了,下一步便是推广种植。
阮玲珑深知,仅靠她一人之力,杯水车薪,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于是,她立刻行动起来,召集平安镇的乡亲们,在打谷场上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广会”。
她拿出自己催熟收获的、硕大饱满的洋芋实物,声音清亮地讲解:“各位叔伯婶娘,大家请看,此物名叫‘洋芋’,是朝廷从海外寻来的新粮种。”
“你们可别小瞧了洋芋,它最大的好处有三。”
“其一,洋芋长得快!根据外番老百姓的种植经验,洋芋从种下到能挖出来吃,最快只要60多天。它比咱们的麦子、稻子成熟快得多。”
“其二,洋芋不挑地!山坡旱地、沙土地,都能种,它不怎么怕旱。”
“其三,洋芋产量高,吃了后特别顶饿!这东西淀粉多,煮着吃、烤着吃、炖着吃都行,一个大洋芋顶几个馍馍,它的叶子也能当菜。”
说着,阮玲珑拿起一个洋芋,用小刀熟练地切成带芽眼的小块,在现场给大家演示具体的种植方法:“你们看,就这么切,一块带个芽眼,打窝埋土里就行,深浅大概4寸(13厘米)......”*
“朝廷信任咱们平安镇,先给咱们试种。我这儿有洋芋的种子,大家想种的,尽管来拿,不要一文钱。只求大家用心播种,咱们一起帮朝廷,帮外面那些快饿死的乡亲们,多挣出一条活路来!”
阮玲珑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
“两个多月就能收?这也太好了!”
“山坡地也能种?”
“顶饿,还不要钱种子!玲珑姑娘,给我来点。”
人群瞬间沸腾了,经历过饥荒的恐怖,平安镇的百姓太明白收成“快”和“顶饿”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能在最短时间内,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意味着家里灶台不会空太久!
“我要种!阮姑娘,给我留点。”
“我家后山有块薄地,正愁种啥呢,给我来点!”
“我也要,给我家娃儿们添口吃的!”
平安镇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种洋芋”热潮。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坡地边角,甚至利用菜畦的间隙,种下了阮玲珑免费发放的洋芋种块。
人们像照顾眼珠子一样照料着这些寄托着希望的绿色幼苗,浇水、施肥、除草,满怀期待地计算着收获的日子。
整个平安镇弥漫着一种积极自救、共克时艰的蓬勃生气。这让新上任不久的卢县令惊讶不已,他没想到阮玲珑竟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为了将这份希望的火种更快地播撒出去,阮玲珑没有满足于平安镇一隅。
她带着自己精心整理的《洋芋种植要点及注意事项》册子,找到了新任的卢县令。这位年轻的寒门县令,务实勤勉,对阮玲珑十分敬重。
“卢大人,”阮玲珑将册子郑重递上,“这是洋芋种植的方法,也是缓解当前粮荒的急策。洋芋耐瘠薄、周期短、产量高、可裹腹。若能在受灾各州县大力推广,抢种一季,或可解燃眉之急!恳请大人速速上报朝廷。”
卢县令接过册子,只粗粗翻看几页,便被其中清晰实用的种植方法和那“六十日见粮”的前景所震撼。
他深知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刻不容缓。
“玲珑姑娘大义,本官即刻上奏!”卢县令没有丝毫犹豫,当天便以八百里加急,将阮玲珑的册子和平安镇试种如火如荼的盛况,详细禀报给了刑部侍郎裴余亮,并恳请速呈御览。
这封奏报如同及时雨,送到了正为粮荒焦头烂额的周衡昌案头。
当周衡昌看到“洋芋”、“六十日成熟”、“耐瘠薄”、“高产”、“顶饿”这些关键词,尤其是看到这良策再次出自平安镇那个阮玲珑之手时,连日来的阴霾仿佛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好!好一个阮玲珑!”周衡昌猛地一拍御案,龙颜大悦,连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此女真乃天赐福星于朕,于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