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3节

  以及该死的战争。所以当他看见骑兵连决死冲锋时,当他看见南京城里被推进万人坑里被坑杀的平民时,在他看见中国的战士背着炸药包舍身炸坦克时。
  曾经作为一名战士的热血再一次沸腾起来。
  伴随着高昂的音乐,他很得不再次回到战场冲锋陷阵,与这些战士一起并肩杀退日本法西斯。
  古代中国的恢弘壮丽令人赞叹,近代中国的贫穷苦难也令人扼腕。
  还好在最黑暗的时候总有一团火光照亮天空。
  那是尤金毕生的信仰,他相信这也是全苏联人的信仰。
  当画面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话语开始呢喃时,尤金已经开始忍不住跟着一起低语。
  而当声音越来越大时,一声声低语化为满腔热忱的怒吼。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尤金高喊了三遍。
  而电影在最后一个画面中也渐渐落下帷幕。
  画面中一个名为李大钊的男子振臂高呼:“一百年后的中国会证明我的观点,共产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放映厅的灯光渐渐亮了,尤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了起来。
  而和他一样因为怒吼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站起来的观众不在少数。
  尤金的妻子眼眶红红的,他的孩子虽然太小还不太能完全看懂电影里那些画面所传达的意识。
  但是他们也都很激动,兴奋的手舞足蹈。他们感觉看了一场好电影,但是至于好在哪里?
  小朋友是说不来的。也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有人开始鼓掌。很快所有人都开始猛烈的鼓掌,掌声如潮水一般经久不息,响彻了整个放映厅。
  足足五分钟的时间,掌声没有一点平息的样子,口哨声喝彩声经久不衰。
  苏联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很直接。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从来都是不吝啬赞赏的。
  很多人双手都拍红了也没有停止鼓掌。
  当散场时,尤金注意到最后几排坐着一群中国人,他们应该是留学生。
  看样子都不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尤金对着他们高喊一声:“达瓦里希,好好学习,把你们的国家建设成曾经伟大辉煌的模样!”
  伴随着尤金的呼喊,很多观众也纷纷发出同样的喊话。
  “达瓦里希,加油!”
  “努力吧,达瓦里希。我相信一个可以建造长城可以建造紫禁城的文明,以后也可以建造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加油,达瓦里希。努力提高你们汽水厂的产能吧,我今天都没买到!”孙家栋赶紧擦了擦自己的眼泪,生怕自己这幅狼狈的模样被其他人看见不好。
  但实际上所有留学生都哭了,白茹更是哭的不能自已。只有孙家栋和几个男学生还好,他们纷纷问好的苏联民众回礼。
  “达瓦里希,谢谢你们喜欢我们的电影。”“谢谢各位。”
  “汽水厂产能,还是请您找商务部的参赞反应吧……”有的人要来和孙家栋握手,还有人拍了拍他们的肩膀示意他们在苏联好好学习。
  很多来苏联留学一年的老留学生第一次感觉到这么多来自苏联普通民众的善意。
  白茹更是一边抹眼泪一边低语:“你们知道吗,其实很多苏联人之前可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了。觉得我们国家又穷又笨。今天好了,要让他们也知道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不是白叫的!”
  白茹的话有些直白,但却是很多留学生心中的心声。
  但实际上以现代化的风格剪辑出的电影宣传,其展现出来的力量远远不止如此。
  就在孙家栋等人也准备离开时,伊利奇拦住了他们。“你们好,我是真理报的编辑伊利奇,能对你们做个简单的访问吗?”孙家栋等人面面相觑。
  “这……您的问大使馆的同志。”
  第六十一章 第一中吹的诞生(上)
  理论上现在留苏的学生都是要受大使馆管辖的。
  因为现在出来留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国家出钱的公费留学生,他们都属于定点培养的。
  比如孙家栋和黄志明是为国家定向培养的飞机发动机学生,白茹是国家定向培养的电子工程学生之类的。
  所以孙家栋还是非常谨慎的,没有直接答应接受伊利奇的访问。而是让人找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大使馆同意,并且派遣陪同人员的情况下,这群留学生才开始接受伊利奇的访问。
  伊利奇:“这部电影中展现的古代中国式你们熟悉的中国吗?”
  孙家栋:“是的,虽然从来没有以画面的形式看过。但是我我们从小看的历史书,里面那些记载在我脑海中的画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伊利奇:“你们对于这电影中描绘的古代中国有什么看法?”
  孙家栋:“自豪,不仅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为我们老祖先曾经做过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
  伊利奇:“那么对于近代中国呢?那些留着辫子的朝代。你们怎么看这个朝代?”
  孙家栋:“虽然在清朝时我们国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因为管理者的无能和上层的腐败,导致了我们国家的衰弱。但是清朝依旧是中国历史的正朔王朝。”
  伊利奇:“近现代中国的衰弱和苦难,你们有什么看法?”
  孙家栋:“这就是封建主义腐朽统治下对人民的压迫,造成了中国科技能力、生产能力的全方面制约。无能者的统治必然会带来国家的衰弱……”
  伊利奇的访问不仅仅是对孙家栋的,还有对其他一些留学生也都进行了类似的访问。
  访问问题的核心放在了留学生们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认知。
  其中核心中的核心是留学生们如何看待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学生们的回答很让伊利奇满意,他们基本上都引用了电影里李大钊的话。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伊利奇是真理报的主笔编辑,在整个报社里有数的笔杆子。
  所以他所站在的视角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
  普通苏联人看这部电影,仅仅是被电影里的内容画面和音乐所感动到。
  看完之后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刺激的画面和配乐出现无脑燃的情况,恨不得当场找个黑恶势力和对方同归于尽了。
  但是伊利奇所想的更多,这部电影好吗?自然是极好的,不论是配乐还是画面,还是剪辑。
  都是伊利奇从未接触的,远超现在的苏联和美国电影。
  但伊利奇更看重的是什么?是影片中深藏的政治韵味。古代中国那么繁盛,比同时期的欧洲文明更先进。
  可是在近现代呢?他们被资本主义帝国的坚船利炮打的溃不成军,曾经摧残的文化抵挡不住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整个国家很快沦陷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国家。
  整个国家陷入民不聊生的状况。
  而在这个时候拯救这个国家于危亡之际的是什么人?
  是一批燃烧着红色星火的革命党啊!他们高举红色的旗帜,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要让这个古老的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终他们打跑了资本主义,开始建设自己的新中国。这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详细的单个故事。
  但是其基调是稳得啊,刚好符合苏联需要的社会主义阵营主旋律宣传。
  如果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必将击败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化口上的东西,想要彻底摆脱政治宣传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锐剪辑这个视频的时候就考虑过这方面。
  所以二十五分钟时长的中国混剪,除了前十五分钟是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简介和文化速览。
  剩下的十分钟几乎都集中在了近代革命,集中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符合中国形象宣传的同时,李锐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贴合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旋律宣传。
  这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伊利奇觉得自己找到了宝,连夜回家拿出纸笔。
  洋洋洒洒的写了能铺满整个版面的一封报道。
  当他写完时抬头一看,天都亮了。他也顾不得休息,伊利奇整个人都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
  开着自己的汽车就跑到真理报主编扎多罗夫的家中。
  扎多罗夫住在莫斯科为高级官员提供的小洋楼内,伊利奇碰碰的砸门生把今年刚三十岁的扎多罗夫给吵醒了。
  这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穿着睡衣带着强烈的起床气打开房门:“伊利奇!你要是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早上六点就来敲我家的房门的话,你要做好被我狠狠揍一拳的准备!”
  伊利奇却浑不在意自己这位顶头上司的叱责,他一闪身就直接溜进扎多罗夫的家中。
  “扎多罗夫同志,你会感谢我把你吵醒的。给你看看我熬了一通宵写的东西。”
  伊利奇将厚厚一沓稿纸交给扎多罗夫。
  睡眼惺忪的扎多罗夫揉了揉眼睛,他拿着东西前往餐厅先给自己洗了把脸。
  而伊利奇太自来熟,伊利奇拿起餐厅酒柜里的一瓶伏特加:“扎罗多夫,我觉得你需要清醒一下。一小杯伏特加怎么样?”
  扎罗多夫坐到餐厅的餐桌前:“来一小杯。”
  他拿起伊利奇写的东西准备看,他就看见伊利奇端着两小杯伏特加走了过来。
  “我说了一小杯就够了。”“客人也需要伏特加提神。”扎罗多夫很想打人,但是理智阻止了他。
  他把头埋在伊利奇的文字里,假装没看见。伊利奇又在厨房里开始忙活了。
  “扎罗多夫同志,你吃早餐了吗?”“你猜!!”“哦,应该是没有。列巴配咸猪油怎么样?”
  没等到扎罗多夫回应,伊利奇就在扎罗多夫的冰箱里找出咸猪油和大列巴。
  “我和你说,早餐就该伏特加配列巴和咸猪油。这才是我们苏联人该吃的。你说是吗,扎罗多夫同志。”
  扎罗多夫看着伊利奇:“这是我的伏特加!我的列巴!我的咸猪油!我的房子!你把这篇尽是吹捧中国的文章带来我家,就是为了洗劫我的冰箱和酒柜吗?!”
  “啊,不不不。扎罗多夫同志,我没有吹捧中国,但我确实想要洗劫你的冰箱和酒柜。就像你上次在我家喝醉了,把我唯一台电视机当成保龄球给砸烂了一样。”扎罗多夫瞬间不吱声了。
  他开始认真看伊利奇的文章。
  第六十二章 第一中吹的诞生(下)
  在扎多罗夫仔细的看完了伊利奇熬夜写的文章,并且还吃了一份列巴配咸猪油与伏特加的早餐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