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4节

  这位真理报的主编才把自己的起床气给压下去,理智的说道:“伊利奇,你这篇报道中对中国吹嘘的部分是不是太多了?”
  “我记得我让你去写的是食品展的报道。为什么关于食品展,你写的报道只有短短十几行。而那个电影你却写了足足好几页?”
  “而且其中吹捧中国的言论有些过了吧。”扎多罗夫将伊利奇的文章还给他,伊利奇接过后摇着头说:“不不不,我觉得我完全没有吹捧中国。我只是在文章中将古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现代中国在探索社会革命上的事迹简单的说了一下罢了。”
  “其中一点吹捧的地方都没有。”扎罗多夫扬眉道:“那你文中把古代中国吹成世界第一的文明,这怎么说?”
  “有鉴于古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活字印刷等等。并且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官吏机构的文明,我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文明。”
  伊利奇喝了一小杯伏特加,同时也给扎罗多夫的杯子倒上一些伏特加。
  他们需要喝点早酒来让一天精神起来。
  就像是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喜欢大清早和咖啡一样。
  伏特加是他们一天活力和清醒的来源。
  喝了酒之后,伊利奇和扎罗多夫明显精神了很多。
  扎罗多夫举着杯子继续道:“好吧,这方面我就不纠结了。但是你在文中又写到【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多重夹击下,依靠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是需要全世界学习的……】”“这段是不是有待商榷?”
  扎罗多夫小酌了一口伏特加:“你把中国放在一个太高的位置上了吧。全世界学习中国?那我们苏联呢?”
  “啊,这段我修改一下。改成【全世界还在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三世界国家】。”
  伊利奇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修改了这段话。
  扎罗多夫有些好奇:“伊利奇,我记得你之前去过中国,还写过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当时你回来后可没有对中国有太多的好感。”
  “我还记得你说的,中国是一个由文盲和农民组建起来的国家。这个国家充满了愚昧和令人不适的封建习俗。等等之类的话都是你说的。”
  “你怎么今天突然转性了?说这么多中国的好话?”伊利奇笑了笑:“那是因为我发现,我从前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
  “嗯?”
  “说真的,扎罗多夫你应该也去看看那部由中国人拍摄的电影。”
  “一部电影就让你对整个中国的态度转变了?”
  “对,一部电影足够了。就像你所说的,我之前去过中国。所以我知道旧中国有多么的愚昧和落后。
  可是你看红色中国菜仅仅成立一年,他们就迸发出这样的艺术文化。拍出这样的电影,谱出这样的音乐。”
  伊利奇略显激动的说着:“这是什么?这代表着社会主义把旧中国的那些蒙昧和无知给消灭了。也许没有全部消灭,但是仅仅消灭了一小部分,他们就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
  “他们蕴含着何等的潜力和天赋啊!扎罗多夫,你必须和我一起去看看这部中国电影。”
  扎罗多夫被伊利奇说动了,他准备去看。
  结果他刚穿好衣服就被伊利奇半强迫的拉上了汽车。
  扎罗多夫咕哝着:“现在才早上七点你就要带着我去中国大使馆拜访大使?伊利奇你脑子坏了吗?”
  “没有,扎罗多夫,没有!我脑子清楚的很。你只有看见了才会明白我所说是多么的正确。”
  于是伊利奇拉着扎罗多夫在早上七点二十出现在中国大使馆外。
  这时间太早了,大使馆还没开始工作。但是当得知来的是真理报主编时,大使还是亲自接待了他们。
  毕竟真理报可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天字第一号的宣传口,三十岁的扎罗多夫已经是苏联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在交谈中大使得知两人的来意。看电影是吧,安排。于是喝过早酒所以很精神的扎罗多夫在伊利奇的陪同下看了一遍《中国印象》。
  不得不说,这部音乐电影确实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出乎意料的拍摄手段,凌厉的剪辑,每一帧画面都能踩在鼓点上的和谐。
  这超越了扎罗多夫对电影的认知。
  哪怕是现在全世界公认最强的百老汇歌舞电影也完全比不上这部《中国印象》。
  伊利奇没有说错。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或许只能感知这是一部很好的音乐电影。
  而对于拥有相当鉴赏能力的扎罗多夫来说,中国人拍摄的这部《中国印象》绝对不是单纯一部好电影这么简单。
  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在它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音乐电影可以这么拍。
  场面这么宏大!扎罗多夫有理由怀疑《中国印象》中的很多画面其实是来自于中国人拍摄的其他电影。
  比如说其中有一些浩大的战争场面,这绝不可能是单纯为了拍摄音乐电影而拍的。
  他们必然还拍了其他电影,将里面的镜头用了进来。伊利奇说的真的没有错啊,仅仅是红色中国一年都不到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构图、叙事、舞蹈等等等。这让扎罗多夫感觉到震撼。
  “工业需要积累,现代中国确实积贫积弱。但是只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和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下,他们总是可以慢慢追赶上来的。”
  电影放映完后伊利奇依旧激动,哪怕他是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但是文化和艺术是无法造假的。这只有拥有过璀璨文明的国家才能拥有这样的底蕴。
  当他们摆脱战乱,人民和艺术家不在被禁锢,他们就能创造出空前的奇迹。不被工业束缚,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国!”
  “扎罗多夫同志,你还觉得我是在吹捧中国吗?”伊利奇看着扎罗多夫。
  扎罗多夫没有说话,他思考了好一会儿后直接说道:“你的新闻稿送到编辑部去。不用改了,直接发吧。明天头版给你一条索引,我为你空出第三版的一整张版面。”
  “真的?!”伊利奇兴奋的手舞足蹈。
  而扎罗多夫看完电影后径直走出了放映厅,他找到了中国大使开门见山的说道:“大使先生,我想大量拷贝这部电影。”
  “嗯?为什么?”“我打算将它送去东德。”
  第六十三章 您的职业?
  当1946年,丘吉尔说出铁幕已经在东西方落下时。
  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一段时间“冷战”开始了。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冷战的政治性,危险性,思想性等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证明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而进行了无数尝试与开拓的时代。
  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不会想着飞向太空。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也不会去登陆月球。
  没有冷战,许多对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科技和发明都不会出现。
  整个人类社会也不会呈现出后世的状态。
  无论如何评价冷战,批评也好,指责也罢。但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正视和承认,冷战在地缘政治和两强对立的情况下是对人类社会起到了一定推进意义的。
  而在冷战之中真正的桥头堡是哪儿?不是中国,不是朝鲜,不是日本,不是越南。
  而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地带:德国。自从东西方两大阵营瓜分德国,分别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之后,这里就成为了意识形态宣传的桥头堡。
  苏联和美国都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才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曙光。
  只有跟着自己走,人类才有希望。即便是有多么的不想承认不愿承认。
  但是所有人都不打不承认的是在1950年,这个世界的核心是围绕着白种人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大概是最后一次重装产业大规模转移就发生在冷战期间。
  在亚洲,苏联向中国方面转移了大量的重装产业,美国向日本和韩国转移了大量的重装产业。
  但是他们之所以转移这些产业,说到底还是因为朝鲜战争。美军需要后勤基地,需要日本人帮他们修战船,修飞机,制造枪支弹药,补充钢铁等等。
  苏联也需要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遏制住美国人,在朝鲜战争之后直面来自美军在远东的压力。
  亚洲人在这个时候是美苏争霸的棋子。
  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现在的亚洲无法摆脱这种身份。相比较来说欧洲大陆的核心德国,它的命运比中国和日本好太多了。
  虽然是二战战败国,但是作为冷战桥头堡。
  苏联和美国为了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自己主义的正确性。
  他们都选择不遗余力的发展德国。
  联邦德国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海量援助,民族德国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支援。
  美苏两国对德国的支援力度完全不是中国和日本可以比的。
  所有的好东西都集中到了德国,德国在战后经济迅速腾飞。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要得益于冷战。
  没有冷战,没有东西方对峙。德国在二战后大概率是直接废掉的。
  美国会把好东西直接送去德国的商店,在西柏林的电影院里,他们看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时间只比美国本土晚一个星期。
  是全世界最快的。美国政府话大量的资金给西柏林给联邦德国修建高速路,修建工厂,提升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
  而苏联对民主德国也做着类似的事情。
  德国成为了世界两强的文明示范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对方强。
  不过民主德国的发展始终是比联邦德国差一步,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苏联没有那么多钱对民主德国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支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劫掠世界数百年积攒了惊天的财富。
  尤其是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同时又因为远离战场。所以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大伤元气,反而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反观苏联,二战中的核心战场就在苏联。苏联人打光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国运差一点点就被打光。
  国家也被打成一片废墟。
  战前繁荣的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都变成了残垣断壁。
  工厂大量被毁,农庄被纳粹糟蹋的不成样子。苏联经济几乎被破坏殆尽。
  战后苏联暴发出了巨大的热情重建了苏联。
  但是想要在物质财富上和欧美抗衡?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苏联办不到。
  就算是七十年代最鼎盛时期的苏联也办不到。
  扎罗多夫作为真理报的主编,也是苏联方面宣传口的大人物。他深刻的意识到,苏联和美国的争霸当中,苏联占据优势的并不是苏联的经济、武器、士兵、原子弹。
  而是苏联的意识形态!
  真正让西方畏惧的是苏联的意识形态。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当家做主”“855工作制”“平等劳动,同工同酬”这些意识形态才是苏联让欧美国家感到恐惧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