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50节
“其实吧,这种新式制糖法我们不是在制糖工艺的资料中找到的。而是王鸣岐教授在研究酒类发酵微生物与酒曲资料的时候无意中找到的。”
李锐有些感慨:“这真的是太巧合了。”
“因为这是一项2015年才注册专利的全新技术。专利作者的商业眼光很好,他很清楚的知道那个时代制糖产业已经是红海时代。他就算掌握这门专利,也很难推广出去。”
“小厂用不到,大厂的话要全线改造,成本更大。所以他另辟蹊径,注册的是一个关于酒类的专利。
把卖点从容易分解糖化放到了在分解糖化后可以从淀粉中释放多种醇类物质,增加酒类口感和复合香气上。”
“按照那个时代的话说,他是换了一条赛道和人竞争。避开已经几乎被龙头企业垄断的糖类市场。”
李锐这话让彭德怀和周总理都连连点头。
周总理说道:“这个发明家还是很聪明啊。”
李锐点点头,脸有些肉疼的说道:“是啊,他太聪明了。就等着赚大钱呢。网咖一个多月的盈利都搭进去买他这个专利和生产工艺了。”
现在网咖每天的盈利不是小数字,经过大半年的运营,三百多个视频账号中终于是养出了几个网红级别的账号。
如女摔跤手,还有一个跳古典舞的文工团女成员,以及说单口相声的账号。
还有几个做手工铸剑和雕刻的账号,这种做手工的账号在国内不火,但是在外网却火的一塌糊涂。
再加上李锐买了更多的机器,有两百台简配的机器和经过训练的战士。
于是帮另一个现代时空动漫填色的工作外包也就接的更多了。
这些全部加起来,网咖一个月的纯盈利已经逼近三百万了。
而这个专利的使用权费了一些波折,最终用三百五十万的价格买下了。
这是网咖支出的最大一笔开销。因为你不买不行,虽然人家发了专利文,但是核心生产工艺还在人手上。
这种资料是人家独家的,他不会公开的。你不买就要自己摸索试验,那样搞得话也不知道要花多少年进去。
这个名为生物制糖法(专利名:一种大米糖浆的制备方法与在发酵酒中的应用)的专利,李锐和冯石、陆光达开了很久的会,还和王鸣岐在内的十几名专业科学家讨论。
甚至最后连钱学森、赵忠饶、钱三强这些非微生物和粮食专业的科学家也来旁听。
最后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买!因为相比于这几百万的资金,国家如果自己摸索,在上面消耗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会更高。
于是李锐购买了这个专利,在得到全套技术后立刻展开了实验室试验。
这套技术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利用“根霉”“曲霉”“毛霉”以及其他几种霉菌对淀粉进行发酵糖化。
难点是如何控制温度与湿度,以及后续去除杂质与提纯。
这项技术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设备,没有大量的辅助剂。
同时霉菌糖化淀粉后还会分解出大量带有复合香气的醇类物质,以及分解出球蛋白、米胶蛋白(大米为原材料)、糊精等成分。这些东西都是极好的食品添加剂。
关键是这项技术糖化淀粉,并不仅限于大米淀粉。
包括红薯淀粉、土豆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都适用。
不过就没有大米淀粉那种大量的醇类物质了。
毕竟专利发明人走的是酿酒路线,瞄准的酒类市场,注重的是酒类的口味和香气。
糖化并不是他追求的主要目的。但实际上他这个专利发明中,在李锐等人看来对现在新中国最有用的就是简单糖化工艺。
只需要一个糖化车间控制温度湿度,就能将糖化反应控制住。三到五天便可淀粉糖化,然后榨汁提纯。
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超越1950年的任何仪器设备。
也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部分。
对1950年来说最大的难点就只有一个:霉菌。其中很多霉菌在1950年还没被人们发现且投入工业生产使用。
好在直接购买也不贵,李锐从后世直接购买十元的霉菌就足够一吨淀粉的糖化发酵。
不过考虑到以后产量的扩大,所以自己培育霉菌势在必行。王鸣岐教授已经接过重担,带领学生尽快培育出稳定的霉菌菌种。
有李锐提供的大量霉菌做实验,这一点对王鸣岐教授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毕竟霉菌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只要保证其不突变即可。听完李锐的解释,周总理和彭德怀都啧啧称奇。
“大智若愚啊。这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变得简单了啊。也不对,是人类对微生物的理解更深了,才能发明这种看似简单,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的技术啊。”周总理忍不住感叹道。
彭德怀不是很关心科学原理,他问道:“那么淀粉怎么解决?”
李锐回答:“直接从苏联进口土豆。最近两三年内,苏联土豆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等到我们自己的化肥设备和农机设备经过这三年的发展也能有所起色。”
“在加上东北农垦军团开垦出更多的良田。到时候我们是选择继续进口苏联的土豆,还是用我们自己的粮食,选择权都在我们自己。”
“而生产的糖浆,我们可以一半自用,一半出口苏联。这样不仅能把土豆钱都补上,还能有很多盈余。毕竟糖浆可比土豆值钱多了。”
周总理却是哈哈一笑:“你要是能每年给苏联提供一百万吨糖浆,斯大林同志一高兴,可能把西伯利亚大半的土豆送给你。苏联人可是很爱糖啊!”
这句话倒是说的没错,苏联人从苏联诞生一直到苏联解体,这个国家的人民们对糖的需求就没得到过满足。
苏联人一个个都像是黑熊精转世,每天不抱着蜜罐子啃感觉好像都缺点什么一样。
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教授
火车抵达哈尔滨之后,彭德怀就先自行离去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上了军方来接他的吉普车后就和李锐、周总理告别了。
因为周总理到了哈尔滨,所以哈尔滨方面派出了迎接代表。
但是这个年代的迎接工作和后世比还是很俭朴的。
市长和书记等领导人在车站接车,然后简单寒暄也就走了。
没有过度的封闭车站导致旅客滞留的现象。
迎接全程也很快,周总理上了迎接他的车。他要先去哈尔滨市委和省委,先检查黑龙江今年的工作。
李锐和王鸣岐,以及其他王鸣岐的学生则上了另外的吉普车,车辆载着他们直接行使向了食品厂。
食品厂那边也搞了个欢迎列队。
因为全厂上下都知道北平要来大能人,要让食品厂三年后达到年产糖浆一百万吨的规模。
这将让哈尔滨第一食品厂一跃成为中国东北,不!
是一跃成为整个亚洲首屈一指的第一糖厂,哈尔滨将成为亚洲糖都!全厂的工人都很兴奋,在食品厂工作有好有坏。
坏处呢,是天天闻着里面的香味,但是自己又吃不到,这太让人闹心了。
没办法,现在生产的膨化食品和方便食品。要么是苏联的外贸订单,要么是军队的订单。
光是这两个订单就把哈尔滨第一食品厂的产能排满了。
甚至人手还显得不够,张冠林不得不又招聘了一百多名工人。
不过在食品厂工作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生产膨化食品和军粮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损耗的碎片和不合规的产品。
这部分产品还是可以吃的,这个没问题。就是没办法作为商品出售,拿来当商品卖太寒碜了。
这部分残次品就会有工人们以成本价向工厂买走,带回家吃。这就像是面包厂会卖面包皮一样。
虽然都是些碎渣和残次品,但在这个年代也是好东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的工厂,对工人的劳动福利相比于民国时期是大不相同,可谓福利拉满。
工资不拖欠,加班有工资,节日或多或少会有点小福利。五月节最少能有两个粽子,八月节也能有俩月饼。
工厂还有员工食堂,吃饭的价格和自己买菜做饭一样。
这些福利和待遇相比于苏联工人来说那是还差许多。
但是对从民国时期过来的国人来说,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日子了。所以新中国仅仅成立一年多,国营工厂里工人对工厂的归属感就异常强烈。
相比于民国时期上海纺织厂老板要求每天开饭前工人必须要唱歌颂老板的《赏饭歌》不同。
这些工人是真心实意的希望食品厂好。
所以当李锐等人到来的时候,全厂工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李锐有些迷失。
怎么会有人真的会喜欢站在厂门口列队欢迎领导呢?
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却是真诚的。李锐莫名的想着,或许某些人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待遇,并且沉醉其中吧。
但是当屠龙者成为恶龙,也就变成了让小学生雨天里列队欢迎自己吧。
不过还没等李锐多想,他和王鸣岐教授就被张冠林等一众厂领导迎接了进去。
张冠林看着年轻的李锐,上面已经给了通知了,这是北平曙光厂(曙光厂是基地对外的一个掩饰,表面上是一个综合工厂)的主任。
级别听说很高,是部级领导。这个时代年轻就当领导不奇怪。
毕竟二三十来岁的将军也不是没有过。
“李主任,王教授,欢迎欢迎啊。我们在食堂准备了……”张冠林的话还没说完呢,王鸣岐直接打断他说道:“糖化车间准备好了吗?”
“呃……好了。”王鸣岐转头看向李锐:“主任你饿吗?”
行吧,教授都这么问了,李锐还能说啥?
他只能说:“不饿。”
王鸣岐点点头:“不饿就好。我也不饿。大家饿吗?”
他转头看向自己带的那群学生。
好嘛,教授都没饿,学生敢饿吗?即便现在已经中午十二点半,大家都还没吃午饭。
学生们也只能说:“不饿!”
回答的异常整齐。
“好,大家都不饿,我们先去看糖化车间吧。”王鸣岐对着张冠林说道。
都这样了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张冠林带路,一行人走到糖化车间厂房外。
这里原本是准备做膨化食品车间的,现在已经被改造了,内部原本就有暖气管道,现在按照要求又多加了两条。
东北的工厂基本都要有暖气,不然冬天根本无法开工。
孙腾宇和方然正在糖化车间内做最后的准备了。
他们也没想到李锐和王鸣岐会现在来,按时间李锐等人现在应该在吃午饭呢。
“主任,教授,你们就来了?”“嗯,车间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