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51节

  “好了,按要求改建好了。问题不大,封闭了所有窗户,不见光。加湿问题也好解决。
  要求发酵用的大缸,张厂长死乞白赖的从酱油厂厂长手上借了两百多个大缸。每个大缸可发酵五百公斤淀粉。”
  王鸣岐点点头:“两百多个大缸,现阶段也够用了。我要求的熟化淀粉都准备好了吗?”
  方然说:“熟化淀粉自然有。每天食品厂加工食品,需要处理的淀粉都是海量的。土豆淀粉每天管够。
  西伯利亚的土豆正在源源不断的送来。苏联人很喜欢我们用高档副食品换他们的土豆。”
  李锐这个时候笑道:“那以后我们用糖浆换土豆,不知道苏联人会不会更开心?”
  王鸣岐说:“不管苏联人开不开心,反正糖浆是要搞的。大家最后检查一下糖化车间,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开始干活。”
  好嘛,教授下车也不休息,直接开始干活。
  老教授都以身作则了,年轻学生能怎么办?
  自己还不如老教授吗?
  这下李锐和张冠林以及一众厂领导就只能在旁边看着了。
  因为这些技术活他们也不会啊。老教授忙起来了,很多工人也跟着自愿帮忙做杂活。
  后面张冠林让各工的组长也来了,做好基层组织工作。
  一群人忙而不乱的在糖化车间开始工作。
  一车车淀粉被运了过来,装进发酵用的大缸。第一批糖化发酵,王鸣岐准备先搞一百缸,确定没问题在搞两百缸。
  但是不要小看这一百缸的工作量,一群人足足忙到晚上七点多,开着电灯干活才把一百缸做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加入霉菌这一工序是王鸣岐带着学生们亲自做的。
  他自己亲自盯着看。当最后一缸封上后,他才擦了擦汗:“好了,搞完了。”
  李锐在一边脚都站麻了,这一下午自己帮着他们搬搬抬抬,快累死了。
  而且没吃饭,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还好车间通了暖气,这里温度维持在十几度。
  这才没有让自己失温。
  李锐看老教授忙完了,他对着工厂方面的人说道:“今天开始,这个车间需要二十四小时有人值守。”
  “麻烦组长去安排一组工人守夜班。具体怎么做要做什么,我们这边也会留下一组学生帮忙。”李锐指了指那群学生。
  不少学生面露苦涩,要是被选中那就太倒霉了。做了这么久火车,下车也没休息也没吃饭,干活到这么晚。
  晚上要接着守夜看温度和湿度的话,那真的要累死人啊!
  看着这群年轻人的模样,李锐笑道:“知道你们辛苦了,回去给你们补饮料大礼包。今天守夜的工人同志们应该也是临时安排的吧。
  白天上班辛苦了,晚上还要守夜。这样,我个人出资,请守夜的工人同志们夜宵吃扒鸡。”
  李锐这话一说,原本还想着白天干了一白天晚上还要辛苦守夜而气闷的人瞬间心宽了。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
  王鸣岐这位教授倒是对这些人情世故毫不在意,他洗了洗手问道:“主任,我饿了,有饭吃吗?”
  李锐笑出声:“有有有,我的老教授。张厂长来问了几次了,中午给准备的蹄髈再不吃都要热到散架了。”
  王鸣岐擦了擦嘴角的口水:“蹄髈?走!吃蹄髈!”
  老教授健步如飞。
  对于这个可爱又有些不知变通的老教授,李锐颇有些哭笑不得,他挥了挥手:
  “留几个人在这看着,其他人先去吃饭。留守的不用担心,我把最好的肉给你们留着啊。”
  “谢谢主任!”“还是主任最亲!”“主任万岁!”
  第一百五十四章 最甜蜜的事业
  蒋兵是第一食品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自从那天跑来主动到糖化车间帮忙后,似乎他的工作就被调到了糖化车间工作。
  糖化车间的工作相比于其他车间来说其实算是很轻松。
  因为在第一天的忙碌后,剩下的时间都挺闲的。因为糖化的工作并不是人在做,而是缸内的那些霉菌们在努力工作。
  人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车间内的温度和湿度。
  不要让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把霉菌弄死,或者让某些霉菌过于活跃。只要管好温度和湿度,剩下的一切都交给霉菌们。
  所以蒋兵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看暖气,看温度计,看湿度计,然后给加湿器加水。
  这种加湿器自然不是后世那种一看就很高档的加湿器。
  不过原理差不多,都是蒸馏后将水蒸气雾化。
  不过工厂用的这种加湿器不需要考虑好看不好看,也不用管它能不能卖给消费者,只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所以设计和生产出来都是傻大黑粗的。
  好处是,没有各种家用电器的精巧设计,这种工业产品反而更加耐用。
  在糖化车间最大的坏处大概就是这里湿度真的挺高的,其他没什么问题。
  这种湿度要是放在南方,指不定工人以后老了就会得风湿。不过在东北的话则还好,因为北方相对干燥,这点湿气只要出了车间就很快没了。
  就像是后世加湿器都是北方和西北卖得好。
  在糖化车间里,除了他们工人外,还有一批来自北平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王铭岐教授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在这里负责教育这些工人如何管理车间内的温度湿度等等。
  这都不是什么很难得活计,大家都学的很快。如果说糖化车间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这里二十四小时都不能离开人。
  一定要有人在车间里看着。
  这也是这项生物制糖法在后世最大的弊端之一,那就是人力成本很高。
  但是后世的人力成本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了。
  而且2022年的糖价,就实际价值来说已经比1950年降低很多了。
  后世的糖没有现在的糖值钱。如果不用人力,那就需要使用非常先进的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
  当真是小厂用不起,大厂用不到的一种糖化技术。
  不过这种缺点在1950年都不算问题。
  这个年代糖价贵,人力成本又低。对糖化车间,大家都很上心,因为厂长开会的时候三令五申的对所有工人讲明白了糖化车间的重要性。
  所以大家都是很上心的,生怕出现什么纰漏。
  所以在值夜的时候蒋兵听到了缸体内出现了奇怪的声音。
  大缸内发出了轻微的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他以为出什么问题了,急忙找来了做为技术指导的那些年轻学生。
  学生听着声音后说道:“没事,是微生物在发酵,这是正常的。证明发酵糖化正在顺利进行。”
  “这样吗?”蒋兵喃喃自语,然后从那天开始他就非常注意听每个缸内发出的声音。
  他似乎想从其中听出一些不同来。
  而他这样的坚持则在后来为他带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本事。
  在好几年后,蒋兵成为了哈尔滨糖厂著名的金耳朵。
  因为他可以只靠听缸体内发酵产生的声音就推测出糖化发酵的程度。
  其精确度简直和一台精密仪器一样。帮助工厂顺利完成生产。为此还被评委劳动标兵,还评上了省劳模。
  所以有的时候,人真的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过后来的金耳朵现在只不过是糖化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罢了。
  当淀粉糖化到第四天的时候,蒋兵感觉缸内的声音好像有些不一样了。
  而这个时候王铭岐教授也带人来检查缸体内淀粉的糖化程度。
  在检查后,他说道:“已经完成糖化了。进行下一道工序。”
  在王铭岐的指导下,整个糖化车间的工人们都忙起来了。
  糖化完成的淀粉需要的下一步便是榨汁和提纯去除杂质。
  基地选择这门技术,而不是后世大多数糖厂所使用的酶解法制糖,图的就是这门技术在工业上的简便。
  没有任何超越这个时代的机械技术要求,不需要离心机,不需要无菌车间。
  就连榨糖使用的工具都可以将榨油工具进行改造后拿来使用。
  在一切生产都从简的情况下,糖浆的生产成本被压倒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要知道1950年的美国还在使用酸法制糖来生产玉米糖浆。
  他们也就是仗着自己国家生产的玉米多,可以拉低原物料成本。但是早期的酸法制糖成本可不低。
  首先酸法制糖需要精料,需要精制过的木薯淀粉或者玉米淀粉。
  第二因为使用的酸法制糖,那么对容器的需求也很高。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达到耐酸需求,这些设备的成本就不低。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电。
  同时,转化率还低。酸法的糖类转化只能达到百分之九十。
  所以在60年代,酶法制糖出现后,快速将酸法制糖给取代了。而生物制糖法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唯一和酶解制糖的相比比较差的大概就是效率了。
  后世的酶解制糖法,可以做到最高百分之九十九的转化率。
  而生物制糖法只能到百分之九十五。但是考虑到它的效费比,这点差距是完全可以容忍的。
  所以当第一缸糖化淀粉被榨汁提纯,转化成糖浆后,李锐看着那清亮的糖浆从出料口排到容器里时,他忍不住开始鼓掌。
  而在场的所有人工人也都开始激动的鼓掌。
  尤其是糖化车间的工人们。在他们的印象里,制糖只能是利用甜菜或者甘蔗,谁见过淀粉还能变成糖的?
  当第一个容器装满后,王铭岐取来了一个勺子,往一个水桶里打了好几勺糖浆。
  然后让工人们取来热水倒进去,一桶糖水就调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