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相互配合起来一点儿不比他见过的大镖局人差,还有几个守在马车射箭的,那些东西一看就不是普通人能有的。
许老疤子虽然有了信心,可心里也多了些不安,与旁边的徒弟对视一眼,两人都看到对方眼里的惊诧。
“出山东就散伙了,先别管这些。”
劫匪毕竟是乌合之众,没多久就被镖局和小子们清了一半,带头的人看情况不对,大喊:
“这些羊牯太扎手,留点后手,先溜了!”
随即第一个转身逃跑,其他人见老大都跑了,也瞬间做鸟兽散,除了几个老练的,其他人都是惊慌的四散开。
蒋之恒见人要跑,微微蹙眉出声:“留几个活口问问从哪儿来的。”
“是。”小熙子下了马车去查看。
蒋之恒看向窗外擦刀的全禄:“可有人伤亡?”
全禄立刻收起手上的刀去检查自己的人,没一会儿就回到蒋之恒窗前:“回东家,就两个小子受了皮外伤,其他人没事。”
蒋之恒这才放心一些:“就近找个地方休整。”
“是。”
雪还在下个不停,车队马车停在路边,镖行的人在不远处树下升了个火堆烤火取暖。
许老疤子背对着马车的方向,专心煮着茶。他身边的一个镖师有些好奇的看了马车方向一眼,两个小子正拖着一个受伤的劫匪压在马车外面。
镖师看向许老疤子:“老疤子,这东家到底谁啊?走一路也没见怎么下马车,那些个小子看着年龄不大,出手没一个留情的。”
另一个看着年轻的镖师,也凑过来插话:“是啊,看着又不像黑皮或条子,我还看到有两个使那种细丝的,那什么东西?”
许老疤子闻言看了一眼年轻人,快速的看了眼马车的方向,压低声音提醒道:“少问少打听,咱们就是带路的,别掺和。”
年轻人还想问,被一个看着年龄大些的拉住:“总镖头都说别问了,过几天拿了报酬就没咱们的事了,你管那么多干嘛。”
年轻人只能讪讪的坐回去,正巧,一个小子拿着一些东西过来。
“许总镖头,我们东家说你们辛苦了,这些东西作为谢礼,请收下,接下来几天还要麻烦你们。”
许老疤子客气的接过那些东西,说了好些客套话。
等人走后,许老疤子坐下,慢慢打开油纸包。
“细盐!”
周围的几人惊呼出声,不是他们没见过,而是细盐金贵,他们一般出门都是带到盐块,很少能吃上细盐。
许老疤子小心的捻了一点儿尝,吧嗒吧嗒嘴后立刻将油纸包仔细包好。
众人见他这动作都有些疑惑,就听他说:“是白盐。”
所有人都不敢说话了,白盐可是专供官宦人的,一般富裕的人都不一定吃过。
刚刚还议论蒋之恒他们来历的人立刻闭上嘴,又看许老疤子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五个小瓷瓶。
许老疤子随意打开一个闻了闻,一股清凉的味道直冲脑门,他瞬间清醒了很多,又是连忙将盖子盖好。
“上好的万金油。”
这东西现在也就在闽粤商人有卖的,就算一般品相的也贵得很,除了提神醒脑还可以防毒虫毒蛇,常年在外行走的,没人不想身上常备。
还有一些上好的油布和烟丝、砖茶,都是出门在外的人急需的物品。
许老疤子收好东西,严肃的看过每一个人,压低声音警告道:“这是好处,也是警告,你们可要闭紧自己的嘴,不然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
众人讷讷的点头,好处拿到手,东家给的银子也不少,这点他们还是明白的。
马路边,蒋之恒坐在马车里看向地上的劫匪,扫了一眼他身上的衣着,语气平淡地问:“你们从哪儿逃过来的?”
第261章 《坚磨生诗钞》
审问清楚这些人的来路,蒋之恒让一个小子转回济南去给山东巡抚送信,也就是卖个人情,认不认就看对方识不识相了。
要知道,这些劫匪到处流窜,裹挟着那些快活不下去的灾民,谁也说不清楚会不会出现什么收不住场的事。
继续往前走,一直到山东和安徽交界处,许老疤子直到蒋之恒他们找到安徽镖局的人才客客气气的离开。
蒋之恒没有在意这些人,普通老百姓都不敢挑战官家权威,他送的那些白盐就是最好的警告,也不怕他们敢泄露自己的消息。
一路赶到南昌,已经是年底。
蒋之恒看着繁华的街道,这边京城暖和的多,老百姓们还能悠闲的逛街。
随意租了一个院子住下,小熙子打着卖货的名义开始在外行走,全禄一刻不离地守在蒋之恒身边。
屋子里烧着炭火,暖和的蒋之恒昏昏欲睡,想着先办正事,他简单地换了衣服带着全禄出了门。
街上虽然不是人山人海,但也大差不差,一些要回乡的已经开始置办年货了。
蒋之恒打听到一家卖科考书籍出名的书肆,带着全禄溜溜达达的走进去。
小二热情的迎上来:“公子想买什么书啊?”
蒋之恒随意的打量了一下书肆,面积不小,还有一些穿着长袍的人站在书架前翻看书籍。
“给家里准备科考的侄子买些书,有什么推荐的?”
小二立刻喜笑颜开,殷勤的引着蒋之恒到了一个书架:“这些全是科考能用到的书籍,公子需要的话,小的可以给您介绍介绍。”
蒋之恒左右看看,见没人,小声问小二:“听说科考要看上面的喜好,有没有那些大人的着作啊?”
小二立刻一副我懂的模样,带着蒋之恒走到另一个书架,取出几本书介绍道:“这本是咱们江西学政李绶李大人的书,公子可以让您侄子多多研读。”
蒋之恒不在意的点点头,李绶和鄂党没什么关系,他也没兴趣整他。
随即小二又拿出几本其他省学政的书:“这些是其他几个省学政的书,都是学识渊博的大人,您侄子也可以看看。”
他拿出其中一本,有些意有所指的介绍道:“这本书是广西学政胡中藻胡大人的诗集,这位大人自称‘记出西林第一门’,是已逝西林觉罗鄂尔泰大人的门生,与我们巡抚关系密切,常以诗文唱和。”
“这本《坚磨生诗钞》还由礼部侍郎张泰开大人作序并资助刊印。这本书是今年刚出的,只有几家大书肆有卖,我们也剩的不多了。”
听到鄂昌、胡中藻、张泰开几个名字,蒋之恒的脑海里立刻展开一个名单,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蒋之恒装作好奇的接过,随意的翻看,翻了几页,他的脸色就慢慢沉了下来。
他看到一句后世非常有名的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
被认为“浊”字加于“清”之上,是大不敬的诗句。
蒋之恒慢慢合上书,低垂的目光里晦暗不明。
随意的买了几本书离开,蒋之恒没有闲心在逛下去回了院子。
“去查查这个胡中藻和奏稿一案的关系。”
全禄领命退出去,蒋之恒翻开《坚磨生诗钞》认真研读。
一直到小熙子回来,蒋之恒才放下书,看着书面上”胡中藻“三字,蒋之恒陷入了沉思。
小熙子和全禄将酒楼买来的饭菜一一给蒋之恒摆好,这才坐下。
蒋之恒拿起筷子随意夹了菜吃了一口,两人这才拿起筷子。
“奏稿一案已经查无可查,接下来,你们就去打听那些看过《坚磨生诗钞》这本书的人,特别是那些与官员有关系的学子书生,看他们对奏稿和《坚磨生诗钞》的说辞。”
小熙子有些不明所以:“公公,这有关系吗?”
蒋之恒慢慢的咀嚼着嘴里的食物,咽下后淡淡道:“有没有关系,我说了算。”
第262章 暗流涌动
蒋之恒说出那句不讲道理的话后,小熙子和全禄做事都有激情了。
短短几天就将南昌城中买过《坚磨生诗钞》书的学子基本摸清楚,其中有几人家中与鄂党有关系。
“公公,京城来信,鄂昌以奏稿传言案嫌犯押解进京的施氏兄弟翻供了,拒不承认传奏稿之事。”
“嗯?”蒋之恒放下手里的书本,有些意外的抬头。
“施氏兄弟?可是广饶九南道施廷翰族人?”
小熙子点头:“其子施奕度之前被定罪送往京城,他本人也被革职。”
蒋之恒拿出之前收集的消息查看,原江西巡抚舒辂希望能够以已经死去的游国礼为疑犯来结案,然而鄂昌继任后与两江总督尹继善却查出了施家兄弟。
但现在施家人员进京后全部翻供,蒋之恒不得不怀疑,这施家兄弟的嫌疑是鄂昌编造的。
他能想到的乾隆自然也会想到,鄂昌被责罚肯定是跑不了的。
但是,看鄂容安就知道了,没有有力的证据,鄂昌最多就是玩忽职守被贬而已,几年后又会被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