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上次鄂容安下令让刘慥追杀他,那时没有办法报复,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他怎么能放过。
  “让人去茶馆酒楼等学子商人常出入的地方,让人知道施家兄弟被冤一事,还有鄂昌与胡中藻的密切关系。”
  说到这里蒋之恒突然问道:“胡中藻为人查的怎么样?”
  全禄立即从怀里拿出一封信:“小的从京城和他任职过的各处地方得到消息,此人为鄂尔泰门生,以“记出西林第一人”自称,与鄂党人员关系密切,乾隆十三年二月任广西学政,十四年七月卸事回京,还曾任二品内阁学士。其文辞以险怪着称,常常自诩为韩愈,且其善于官场巴结,从政为官近二十载顺风顺水。”
  蒋之恒拆开信封,又听全禄说道:“听说今年广西科考题有‘乾三爻不象龙说’,就是他所出。”
  龙与隆同音,有没有诋毁乾隆的意思就看上面怎么看了。
  蒋之恒看着信中的内容,他原本怕这胡中藻是个性格刚直、言辞犀利,有文人风骨为百姓办事的人,心里还有些隐隐的愧疚。
  但现在看来和那些贵族阶级的官宦没什么区别,没看到为百姓做什么好事,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将此事与他的《坚磨生诗钞》一起传出去,特别是这几句诗。”
  蒋之恒将手里那张纸交给小熙子,上面是他从诗中找到有歧义的句子。
  小熙子看了一遍纸上的诗句,立刻应是退出去。
  没多久,一部分小子打扮成学子进入热闹的茶楼和酒楼。
  虽然前段时间因为奏稿案,抓了很多学子和商人,但大部分人都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
  临近过年,很多外乡回来的人都聚在茶楼和酒楼,聊着自己一年的所见所闻。
  两个小子一副文人打扮随意找了个角落坐下,看着台上的表演说着话。
  “表哥,你从京城来,有没有什么新鲜事给弟弟说说。”
  “你还别说,我听我同窗说了件事,不知道真假。”
  “什么事?”
  年轻的小子装作好奇的挪了挪屁股,茶楼生意很好,桌子之间的距离很近,稍微靠近些就能听到隔壁人说话。
  听到有新鲜事,都无意识的竖起耳朵。
  “之前那事闹的不是很凶吗,施家兄弟都被押解进京了,但是我同窗有族人在刑部,告诉我,施家人翻供了。”
  最后一句声音压低,但还是被旁边的人听到了,几人都是学子,相互看了看都噤声,专心偷听。
  “翻供了?他们是被冤枉的?”
  “表哥”连忙摇手:“我可没说,你别乱说。”
  随即他又意有所指道:“鄂大人和尹大人怎么会做这种事。对了,我最近得了一本书。”
  “表哥”突然转移话题,“表弟”有些兴趣缺缺:“书有什么有趣的。”
  “表哥”笑的意味深长:“之前不是闹奏稿的事吗,这本书可不得了,直接在诗中讽刺。”
  他没有说出后面的字,而是手指向上指了指,其意思一眼明了。
  原本已经没了兴趣的偷听人士,又来了兴趣。
  “重点是,这书的墨客和咱们鄂巡抚关系密切,常以诗唱和。那伪奏听说是从咱们江西传出的,你说有没有可能?”
  点到即止,却给了人无限遐想。“表弟”追问书名,“表哥”却不肯说,只提示道:“这位墨客今年科举出了一道题为‘乾三爻不象龙说’,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表弟”一听是出题人,那不就是学政一类的官员吗,立刻不再说话。
  两人又坐了一会儿,看了一出戏便离开了。
  而偷听的人都心痒难耐,想知道是什么书什么人,居然敢讽刺朝廷,悄悄开始议论此事。
  “公公,如今城中都在偷偷议论《坚磨生诗钞》与奏稿案的联系。”
  第263章 密折
  蒋之恒披着大氅坐在窗边,手上翻烤着小炉子上的红薯和栗子。
  听到小熙子的禀报,蒋之恒头也不抬地淡淡“嗯’了一声,等炉子上所有食物都翻了面后,他才抬头看向小熙子。
  “让人以施奕度同窗好友的身份,匿名给施延翰去一封信,要义愤填膺、大义凛然,把一个热血学子的特性表达出来。”
  小熙子闻言,立刻心领神会的笑了起来:“公公足智多谋,小的佩服。”
  “啧。”蒋之恒有些不悦的看了眼小熙子,这场景让他想到影视中反派的小弟。
  “少拍马屁,先去做事。”
  不知道为什么蒋之恒突然不高兴了,小熙子有些委屈的看了眼炉子上的食物。
  蒋之恒见他这样,好笑地取了个碟子,将烤好的红薯和栗子夹下来递给他:“小心烫。”
  小熙子顿时喜笑颜开,接过碟子,还挑衅的看了眼一旁面无表情的全禄,得意洋洋的离开。
  蒋之恒就看到全禄面无表情,眼带控诉的看着自己。
  “再烤就是了,他整天在外跑,你理解理解。”
  全禄不说话,直接伸手从筐子里拿红薯和栗子往炉子上放,在铁架上摆了一片,一点儿多的空隙都不留。
  蒋之恒无奈的叹口气,用夹子调整食物的摆放。
  “鄂昌和尹继善那边儿怎么样?”
  全禄看着蒋之恒翻烤的视线立即收回,恭敬道:“施家兄弟翻供的事已经传到巡抚衙门,今天他叫了尹继善说话。”
  蒋之恒放下手里的火钳,靠着椅背,看向窗外的风景。
  “没多久他应该就会听到城中的传言了,等他开始有动作的时候,注意那些激进的学子,别让他弄死了。”
  “是。”
  谣言的力量是可怕的,先不说奏稿案以讹传讹就够离谱,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是书肆光明正大卖着的,他与鄂昌的关系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种有理有据的谣言比起前者传播的速度更快。
  在施家兄弟翻供的事传回江西后,关于胡中藻伪造孙嘉淦奏稿抨击乾隆,其好友鄂昌为包庇其罪捏造施家兄弟罪证之事,呈爆发式增长。
  更有一些激进学子开始公开讨论此事,让那些不明所以大字不识的百姓也传得沸沸扬扬。
  原本就因为施家兄弟翻供而头疼的鄂昌,只能使用强硬手段去镇压这些传言。
  而被他捏造罪名的施家人,在收到匿名信后一直暗自谋划,也在这个时候跳出去,托朝中亲友上密奏,为施家兄弟喊冤。
  “公公,鄂昌出手了,那几个最激进的学子被他的人秘密抓捕。”
  蒋之恒微微挑眉,放下手里的茶碗,笑道:“立即将准备好的奏折送到宫里。”
  说着从袖子里拿出一封信交给小熙子:“这封信,让全福亲自交给进忠公公。”
  “是。”
  等小熙子去安排人送信,蒋之恒吩咐全禄:“注意那些学子,要是鄂昌有意迫害,就出手将人救下。”
  “是。”
  京城,紫禁城,养心殿。
  乾隆看着手中的密奏,面色黑沉。
  “进忠,去刑部问问,施家兄弟的事情审清楚了没,朕只给他们三天的时间。”
  “嗻。”
  进忠慢退了出来,路过一处僻静处时,全福突然出现,
  “进忠公公,这是我们掌印给您的信。”
  全福将信给进忠后就匆匆离开,进忠将信收好,等到了安全的地方才取出查看。
  进忠快速了浏览了一遍,勾起嘴角:“鄂昌自找死路。”
  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上面的话,眼里全是柔情。
  “寒夜拥衾,忆君温语,如沐春风,不觉雪满庭阶。”
  进忠将最后一张纸小心地折好贴身收好,其他的信纸等他回去后会烧掉。
  照常去了刑部询问施家兄弟的事,回到养心殿。
  “皇上,刑部那边儿已经快结束了,施家兄弟进京前的供词确实对不上,有屈打成招诱供的嫌疑。”
  乾隆闻言,没有太意外,反而平静的点头表示知道了。
  这时,进宝拿着一本折子进来:“皇上,初九堂送来密奏。”
  乾隆立刻放下手里的书,打开密折。
  片刻后,“啪!”乾隆猛地将折子拍在案几上,咬牙切齿道:“好一个鄂昌!”
  “进忠,去找本叫《坚磨生诗钞》的书来,朕倒要看看胡中藻都写了些什么。”
  “嗻。”
  进忠正要出去,乾隆又出声:“等等,还有广西今年科考的题目也给朕找来。”
  “嗻。”
  第264章 奉旨办事
  南昌的激进学子突然消失,确实按下了传言的传播速度,但暗地里大家都知道那些学子为什么消失。
  随着进入春节,传言慢慢开始向外省扩散,其中还夹杂着富有想象力学子的润色。
  “那些学子被诬陷的罪名都记下了?”
  蒋之恒翻着手里的册子,上面记着最近百姓间传言的各个版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