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卫吉之前还养了上千人的卫队呢。
  不过他当时是给皇上出脚力,这些事也没人能管得了他。
  但祖世德登基之后,卫吉便把卫队大部分人都遣散了,只留了五十来人在满园春当“打手”,专门应对那帮醉酒生事的纨绔。
  不过以防万一,周祈安还是问了句:“当时除了你,还有别人看到了吗?”
  小福田摇摇头道:“没有。”
  周祈安便又问:“还有什么吗?就这个?”
  “重点来了!”小福田说道,“到了晚上的时候,脚夫卸完货出来了,但我刚刚说的那个人,我记得他的相貌和衣着,但他没出来,是另一个人穿着他的衣服出来的!”
  换人了,那人藏身在了别业里!
  卫吉这是在招募武士?
  周祈安顿时有种很不好的预感,那些遥远的忽闪忽闪的猜测汇聚在一起,拼凑出了一个可怕的真相。
  卫吉那位叔父为何不能见人?
  莫非他长了一张异族面孔?
  他是回丹人!
  周祈安惊出了一身冷汗。
  那么卫吉是不是回丹人?若是,他身上为何看不出任何的异族特征?
  武士伪装为脚夫,混入卫家别业,再由其他仆人换上脚夫的衣服出来……
  周祈安问道:“这两支商队一共有多少人?”
  小福田道:“第一支大约在五六十人左右,第二支多一些,大概两百人左右。”
  “你看清楚了没有,是所有人都替换了?”
  小福田道:“我当时完全没料到他们会换人,所以没有仔细去记他们的脸,只能确定那几个身材比较高大的人,可能都被替换了……”
  “我知道二公子要问,所以我又多蹲守了几日,想看看他们一次要换多少人。然后到了昨天中午的时候,又一支商队过来了,这支商队大概在一百五十人左右……我努力记他们的脸,但这么多张脸,实在太容易记混了……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换的人不多,大概就换了十来人左右。”
  “太隐蔽了!”小福田感叹道,“若不是之前那大哥的举动有些引人注目,我哪怕日夜蹲守,也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
  听了这话,周祈安深呼了一口气。
  但哪怕一次只换十人,每四五天来一支商队,那么一个月也有大几十人留在了别业。
  卫吉秘密把这些人集结到别院,他到底想做什么?
  他想造反吗?
  “这件事绝对!”周祈安冷脸道,“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李福田连忙跪地,说了句:“二公子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愿以命相报,断不会背叛二公子!就是别人逼问我,要把我扔进油锅里,我也绝对不说!”
  周祈安道:“你先留在王府,哪里都不要去。”顿了顿,又道,“去把一笛叫过来。”
  这些武士在别院里又是如何安置的?
  乔装为仆人?
  只是这些练家子,看身形也很容易看出来吧?万一哪日官府进门来查,岂不是当场就要暴露?
  他要一笛夜行,去探查别业内部的情况。
  还有,这别业是别人送给卫吉抵债的,找到了别业的原主人,是否就能拿到别业的草图了呢?哪怕只是口述的。
  这别业里可别藏着个密室地宫啊!
  ///
  近来皇上正励精图治,积极备战。
  皇上年初下令募兵,要在全国增加四十万兵力,其中二十万作为常备军,停在京师北大营操练,另外二十万人则为屯田兵,农忙时屯垦军田,农闲时练兵,可以作为战时的辎重兵及预备役而存在。
  而此诏一下,朝廷要攻打南吴的消息便开始在坊间不胫而走,传得沸沸扬扬。
  北国已经投降,皇上此时招募四十万军队,除了攻打南吴,还能是做什么?
  只是皇上闻之大怒,还下令抓捕“乱传谣”的百姓,表示自己无意攻打南吴,南北还要再和平共处一百年。
  他要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否则北盛备战,南吴知道了必然也要备战,到时两国都把全国精锐部队、粮草调集到边境,两军对垒干上一架吗?
  除了扩充兵力,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开战之前,粮草自然要先行运送至前线,但交战地会因战况随时变动,前线也可能发生各种意外,若是粮寨失守,粮草尽数烧毁,又或是发生了其他什么意外,到时大后方的粮草、药品又要如何尽快送过去?
  皇上身经百战,弹尽粮绝的困境也没少经历过,别人能想到一步,他便要想十步,甚至百步。
  政事堂内,日日都在集思广益。
  皇上说道:“补给一定要就近。”
  “微臣有一个想法。”户部侍郎方怀仁说道,“紧急情况下,朝廷的粮食一时半会儿运不到前线也是有的,或许……朝廷可以叫地方官府出面担保,向附近士族豪绅借粮,用以供应前线。借来的粮食,朝廷后续补上,也可以直接从士族豪绅要缴纳的税粮中扣除。”
  这相当于是要发行国债了,想法倒挺先进。
  而方怀仁话音一落,大家便纷纷开起了脑洞,已经聊到要发行纸币了。
  粮草难送,银子也重,统帅怀里揣几张纸便能在当地兑换粮草,岂不便捷?
  有人说道:“就好比那钱庄的银票,他们是怎么验真伪的呢?一个是靠精妙的画工,这一般人都模仿不来!二来,也可以借鉴虎符的思路,一张票子一分为二,钱庄一份各人一份,到时候把两张票子放一块儿,看看是否‘符合’,便可知真假!”
  “要么就以帅印为证!部队缺多少粮,现场打一张借条,向当地地主乡绅征调,先解了燃眉之急,事后由官府向朝廷上疏,朝廷再把欠下的粮食调过去还上。”
  因为卫吉的事,周祈安近来有些无心朝政,今日也只是心不在焉地旁听,只是怎么越听越离谱?
  部队凭一个帅印走哪儿借哪儿,朝廷再追着给部队擦屁股?
  现代金融体系再发达,也没见哪国军队带上一台印钞机就能上战场的。
  无论国债还是纸币,发行的基础都是信誉,相信日后凭借这一张纸,便能随时换取真金白银,而这信誉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否则它就是张废纸。
  再者,这方法给后勤官员留了太多推诿扯皮的空间。
  前线部队缺粮,粮草又难以运送,到时候后勤官员是不是只要送上一张纸,或一句“凭帅印就地借粮”就能推卸责任了呢?
  若真如此,对前线部队便是灭顶之灾。
  皇上在位一日,不到万不得已,这种情况便不会发生,但万一打着打着,皇上……了呢?
  到时候便是覆水难收,这口子绝对不能开!
  “不太可行。”周祈安打断道,“别说借条、银票了,战一开打,物价飞涨,哪怕是凭真金白银,都未必能在交战地附近筹到大量粮草。”
  “若是火烧眉毛,军队打借条向地方豪绅借粮,这方法当然可以一试,甚至生抢也是行的!但当地若是没有这么多粮食呢?朝廷作为大后方,不能一开始就把筹粮的压力转架到前线军队身上吧?”
  “现在既是备战,要考虑的,便是如何杜绝这情况在未来发生,想想如何把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皇上“嗯”了声,似是认同。
  第155章
  如今的大盛仓廪充实, 官道也四通八达,问题在于运粮途中的粮食消耗。
  若走陆路,则需要大量人力、畜力去拉, 而不论人或畜生,在路上都要吃饭。
  若是补给线过长, 在路上把粮食消耗了九成, 甚至全吃光了也没送到前线, 这种情况绝不是危言耸听。
  “还是要考虑水路。”周祈安说道。
  汉代、隋代已兴修了不少河渠用于水运,只是因水位及河道堵塞等问题,这些水路目前已经无法通行。
  “关东, 东南是两大粮食产区, 而关中和西北则整体缺粮。”周祈安道, “东南的粮食可以直接供应东南前线,那么关东的粮食便要供应西南前线。”
  这是他的大体思路。
  “臣以为,应派熟悉水利之人前去考察。前朝废弃的河道有不少, 看看哪条河道可以疏通、引水, 快速启用,把关东与关中用水路连起来……到时候关东的粮食通过水路运至关中, 再通过陆路南下, 供应西南前线。”说完,周祈安看向了大家。
  方怀仁闻之心惊, 黄河河堤塌陷的事刚推给王氏, 燕王便又要兴修水利。
  方怀仁道:“大兴水利劳民伤财……”
  “还未实地考察,方大人如何就知道一定会劳民伤财?”周祈安尽量和缓道。
  打仗更是劳民伤财, 方大人若有本事, 倒不如劝劝皇上先不要打。
  “先考察考察,考察又花不了多少钱, 若是疏通难度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大呢?”周祈安说道,“若是能疏通,那便是一本万利,将来后勤省时省力省钱,若疏通难度太大,那便算了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