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德米特里认为,她们的后代仍然没有继承权。他拿出修改后的《继承法案》,其中增加的条款是从1936年开始,承认米哈伊尔亚历山洛维奇大公与娜塔莉亚大公夫人的合法女儿奥尔加米哈伊洛夫娜为皇位继承人“采萨列维奇tsearvich”。这个单词的俄语意思就是“皇位继承人”,没有女性词,因为当年《继承法案》就是为了杜绝女性继承皇位,压根没有发明女性词。
因此在1936年之前出生的女大公的后代都没有继承权。而现在也没有1936年之后出生的女大公的后代,因此该条款只适用与她和她的后代。
一个字:绝!
看来当初增加这个条款的时候,德米特里早已想好。可德米特里真的认为她是米哈伊尔的女儿吗?也许他只是不想让基里尔的儿子成为沙皇?他自己的儿子呢?以德米特里并不热衷权力的性情来看,他可能觉得凯撒之位是个烫手山芋吧。
《继承法案》也将再次修改,新的俄罗斯帝国的世系从奥尔加米哈伊洛夫娜罗曼诺娃开始计算。
第306章
“沙皇/凯撒”之名从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开始,伊凡雷帝的祖母是东罗马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将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加入国徽和家徽中,自认罗马帝国继承人。
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沙皇”,大公国更名为“沙皇俄国”。
到了1721年,彼得大帝将“沙皇”升级为“皇帝”,国名更为“俄罗斯帝国russianempire”,又称“第三罗马”,一直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
《继承法案》也从索菲亚公主开始传承,既然“皇帝/凯撒”之位得自末代罗马公主,那么如今米哈伊尔大公的女儿成为皇储也很合理对吧。
既然一脉相承,君号选择“叶卡捷琳娜”那也合情合理,尽管叶卡捷琳娜大帝身后毁誉参半,但在罗曼诺夫家族后裔看来,大帝当然是功绩辉煌。不怎么隐秘的流言传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保罗一世其实并不是彼得三世的儿子,如果流言属实的话,罗曼诺夫家族早就被隔壁老王混淆了皇室血脉。
那么德米特里大公不在乎她是否是米哈伊尔的女儿,倒也能说得过去。
《继承法案》正式的名字叫《皇位继承法》,保罗一世规定了长男继承制,帝位只在男性后代中继承,杜绝再次出现女皇的可能性;即将建立的俄罗斯帝国再次修订《皇位继承法》,将继承人制度确定为“长嗣继承制”,君主的头生子为继承人,不分性别;但将凯瑟琳的长子迈克尔乔治亚瑟温莎排除在外。
为了这项“排除条款”,德米特里差点跟凯瑟琳大吵一架。
“你已经有了儿子,为什么要将他排除在外?你在想什么?”
“米沙以后会继承他父亲的爵位,我不太希望一位外国公爵成为帝国的下一任君主。”
“这又不是没有先例,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奥尔巴尼公爵卡尔爱德华就是萨克森-科堡的公爵。”
“他也只是公爵,不是国王。”
德米特里扶额,“长嗣继承制没有问题,长幼有序,避免将来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但你……米沙……”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在你已经有孩子的情况下,我认为你不能就这样排除米沙的继承权。”
“为什么不能?”
“你有了继承人,你的臣民会很高兴,会认为帝国将延续下去,而不是……”
不懂你们。
“是因为米沙是男孩吗?”
“有一部分原因。”
你们真是够重男轻女的。
“这个排除条款暂时搁置。米沙现在还太小,他也许……”
“我不太想对你说下面的话,但作为你的叔叔,我必须要说,你现在该考虑第二个孩子何时出生。”
潜台词是最好再生个备胎。
啊这。
“过几年。”她可不想像谢妮亚那样,平均20个月就生个孩子。
“两个孩子之间最好也别间隔太长,这样他们能在一起长大,兄弟感情会很好。”
“等战争结束吧。”凯瑟琳叹气:头好疼。
“……你说说看,战争大概什么时候会结束?”
“不好说,要看苏德之间的战争进行的怎么样。如果德国获胜,那么……美国可能会选择旁观。德国会统一欧洲,日本或许会占领整个中国。
英国王室撤到加拿大,再也没有‘大英帝国’。”
德米特里严肃的蹙眉,“虽然我很不乐意这么说,但我竟然希望苏联不会输掉战争。你明白,战争的输家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他们的土地会被掠夺,他们的人民……会被屠杀。”
凯瑟琳很是同情的看着他:俄罗斯,他回不去的故国;他痛恨布尔什维克政府,但他仍然视俄罗斯人为自己的人民。
“德国人有一个极大的劣势:他们不知道俄罗斯的冬天是多么的冷!这两年又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今年冬天没准莫斯科会冷到零下50度。阿列克谢,德国有那么冷吗?”
一旁站着的阿列克谢摇头,“德国的冬天没有那么冷。”
“可惜了,德国赢不了。”
阿列克谢耸肩,“我不关心谁会赢、谁会输。”
“你不爱你的国家吗?”德米特里问。
“我爱我的国家,但我的国家现在十分糟糕,我不去想战败,这是我的回避性格。”
“你假装自己是鸵鸟,把脑袋埋进沙子里,可屁股却露了出来。”
德米特里摇头:哎呀呀!你怎么总是说那么难听的词!
*
奥尔加殿下的论文《红色旗帜》销量可观,原定6月的下半月出版,但因为苏德战争在5月15日爆发,出版社提前了半个月发售,6月5日首先在美国、加拿大同步发售;英国在6月10日发售;6月12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发售。
论文一经发售便大获好评,销量飞涨,人人都想看她如何评价苏维埃。
很快,这本书出现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议员们几乎人手一本;出现在白宫,从总统到第一夫人,到所有内阁成员,人手一本;
也同样出现在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巴格肖特公园,以及那些流亡王室成员暂住府邸中。
沙俄皇储以尖锐的词语批判了史达林的大清洗,但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持正面态度;她“预言”苏联将依靠人口优势自战争的灰烬中崛起,欧美各国都要学习如何与“超级大国”苏联相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围剿”可能会遭遇可耻的失败。
但她没有提及遍布欧美的“同情者”,或者说“左|翼积极分子”。二战之后精彩的间谍战她也略有耳闻,想必mi5之类的机构现在也有所察觉,只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对抗德国,对抓间谍这事他们不很积极。
当然,听说他们对抓间谍这种事情也一向不在行。
欧美之所以“谈社色变”,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苏维埃太暴力,俄|共又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但只有布尔什维克对前朝余孽赶尽杀绝,并且没有遵循“程序正义”,未经审判便处决了沙俄皇室。大清洗则是再次验证了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
*
尽管炮弹声几乎响在克里姆林宫的围墙外,许多同志都在建议领袖离开莫斯科,可史达林同志仍然坚持留在克里姆林宫。
如果我走了,这个家就要散了!
他抽着烟斗,桌上放着《红色旗帜》,英文版。
旁边是厚厚一沓的打印纸,俄文版的《红色旗帜》。
他很喜欢这个标题,甚至封面图都用的镰刀斧头旗,多么大胆!多么有趣!
可真是个特别的女孩呀!
超级大国?很有趣,一个出生在异国的沙皇公主,居然会是个潜在的“共|产|主|义|者”,至少是个“同情者”。她还派人来接洽,说会提供15万吨钨矿的期货,并且今年额外交付3万吨。
是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女孩,提供的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那么,她想做点什么,就随她去吧,他现在完全没有精力去关注一个远在南美洲最南端的小岛。
再说,以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来看,聪明女孩没准以后会成为一招妙棋。
女孩在论文里实际说了好几件事情:首先,苏联会赢得这场战争;其次,苏联必将成为西方国家的敌人;第三,苏联最大的对手是美国。
美国吗?美国现在难道不是世界兵工厂、粮食基地?
她居然不认为最大的对手是英国,在她眼里,英国不再是个大国了?
嘿嘿,不知道丘吉尔会怎么想。
*
丘吉尔:谢邀,没什么想法。
希望你们打得再狠一些!
*
这本书很快出现在柏林,翻译成德文,送交元首过目。元首让打字员为他念这本书,时而打断点评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