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由此确定了宋清绫的身份是商队里排末等的。
每天来往石源县的商队很多,本县靠海,盛产海产品,青泽县的商人喜欢过来采购,再回去倒卖,赚个中间差价。
路引没问题,银钱也给了,官兵把路引还给她,放行。
宋清绫走进城门,庆幸自己还好够低调,那官兵就是个看人下菜碟的,排在她前面的那一家人富态难掩,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不搞他们搞谁。
入了城门是石源县一个叫青石镇的镇子。
她打算今天不赶路了,逛一逛,看看物价,买买东西。
通过跟路人打听,她得知了主街和集市的方位。
这儿离集市比较近,先去集市。
步行两刻多钟,她来到集市附近,这是一条直行的街道,两旁设有摊位,有卖小玩意儿杂物的,有卖干货海鱼海带等海产品的,还有卖水的,但不多,只有几家。
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热情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满满烟火气息。
有的在摊位前立着张木牌,标明价格。
像海产品干货之类的,最低的都要一百多文钱一斤。
水卖得也贵,有泥沙颜色微黄的,三十八文钱一桶。
没有泥沙颜色一点点黄的,八十文钱一桶。
市面上大多是三十八文钱一桶的品质,卖水的摊主都躲在阴凉处卖,不然一天下来,桶里的水都晒蒸发掉了。
想买水的人还不少,围着摊子看,有钱的直接掏钱买了,没钱的只能眼馋地望着。
宋清绫一路走走看看,看到有两个摊位在卖活鸡鸭的,每家仅有几只,只只比较瘦,要六十多文钱一斤,干旱下,人都不够水喝,吃不饱,养鸡鸭的成本是挺大的。
走了一截路,右手边方向有一个入口,上方有一牌匾,写着集市二字,里面的场地更宽广,人也多。
她走进去一家一家地看。
想着快要去海岛了,得多囤点物资,不然她心里不踏实。
囤的物资方面,包含了衣食住医用等诸多方面。
集市里有几家铺面,分别是铁匠铺,书肆,杂货铺,还有一家卖布匹成衣的店。
她去到杂货铺,问掌柜的有没有米面,遗憾的是没有,缺货,得等一段时间。
束州隆州相邻的几州正处于干旱期间,北方好不到哪里去,米面都是从南方运输过来的,路途遥远,哪怕是历尽周折运过来了,价格昂贵不说,有权有势的人家早就打通了关系,一旦有货,绝对是送到他们府上。
一时半会儿她怕是等不到了。
空间里的米面加起来约有十五六石,按一年吃三百多斤来算,大概能吃五年多的时间。
肉的话,有十多匹马,一头野猪没处理,鸡鸭各十多只。
重要的是蔬菜没有,她想着等去到海岛,找到淡水资源了,得赶紧多种点菜。
想到菜,她看到连卖野菜的摊位都没有,更别说家养的青菜和水果野果了。
逛了一圈下来,她琢磨好买哪些东西了,先买吃的。
买下鸡鸭各数只,鸡鸭蛋没几个,一起要了。
集市上有家猪肉摊,天儿热,猪是早上杀的放在外面摆了会儿了,有苍蝇围着肉飞,她仔细看了看肉的品质,挑选了一块稍好一点,有十多斤的前腿肉,两个猪蹄。
像干鱿鱼干鱼虾海带之类的海货,她一样各买了十多斤,暂时不多买,越靠近沿海城镇,越便宜。
紧接着去杂货铺,看到有什么买什么,果蔬种子,稻种,干辣椒,红糖,粗盐,豆子,花生,吃用的花生油,灯油等物品。
她来之前推着手推车的,付完钱,掌柜的一趟趟往外搬。
去铁匠铺买了限量的箭矢,有看中的铁锅铁盆铁罐,一样买了几个,缺少的用具也不能少。
布匹店只有木棉,有多少买多少,薄厚的成衣布鞋每样各来几套几双。
考虑到海岛的气候,不知道会不会经常性下雨潮湿,她买下店内所有油布,十八匹。
反正有钱,买了有地方放,就怕有钱都买不到,想要时却没有。
宋清绫还去书肆转了转,挑选一些实用感兴趣的书籍,日后空闲了能解闷儿,还能学习知识。
每次装满一手推车了,她就推去远一点的偏僻小巷子收进空间,顺便换套衣服,穿上后跟塞了棉布团的增高鞋子,改改妆容,贴贴假胡子,总是用一样的形象出没集市,很容易惹人注目。
集市买得差不多了,她准备去主街逛逛,走了没两步,突然想起来一事儿。
逛了大半天,她没看到有人卖马卖牛,骡子驴也是。
这是怎么回事?
她还说买匹马走官道,速度会快一点。
重新回到集市上,她换回最开始的装扮,找到一家原先买过东西的摊主,通过打听得知了真相。
第105章 严格盘查
原来是三天前,官兵带着人来到集市,强行征收走了卖马卖牛那些人家的牛马,连骡子驴都没放过。
好端端的干嘛征收走?宋清绫敏锐地察觉出不对,官兵此举等同于抢占百姓资产。
按理来说,只有国家发生战乱等突发状况,才会征收马,当做后援补给。
摊主摇摇头,一脸无可奈何,提及此类事情比较敏感,他小声地说:据说是征收了送往原阳县,可能是那位贵人要有什么大动作了。
贵人指的是淮南王。
宋清绫点点头离开。
没有马只能靠走了。
有一家药铺在集市外面的街道上,她转着去买药,上次没买到的药列出了单子,动用意念看单子,跟药童报出药名。
还是跟上次一样,只有少数药有。
这次更离谱的是买不到治疗外伤,消炎止血此类的药了,药童说这些药都被征收走了。
宋清绫疑惑地追问为什么。
药童看看四周,轻声说:据说是送往原阳了。
又是据说,又是原阳县。
这样的说法从表面上看是说得过去的,那边在打仗。
不过她咋觉得还是有点不对劲。
买不到治疗外伤的药,别的需要的药都买了。
主街。
宽敞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房屋建筑,一栋栋的挨着很近,大多数是青砖瓦房,外观大差不差,像茶楼酒楼是木造的,有两层,有阁楼,建造得更为雅致精美。
街道两边的铺面有的关门了,有的还开着,多是卖吃用之物的。
主街有药铺,她打算再去买点药,走的时候,眼睛瞄着两旁的铺面,看到有卖点心的,小小的一块块摆在竹制的盒子里,一盒有十格,售价六两。
忒贵了,干脆别卖糕点,改成抢钱的算了。
你,对,就是你,过来。
热闹的声音中,这道低沉的声音吸引了她的注意,扭头一看,竟是官兵在盘查路人。
官兵看到有人围过去看热闹,拔刀驱逐,随即带着路人去到一边人少的地方详细查问。
宋清绫站在店铺前的台阶上,站得高,看得清楚。
官兵在查路人的户籍。
她注意到官兵检查得很仔细。
宋清绫面露沉思地离开。
进去药铺买完药,她推着一手推车的药,准备去小巷子,不巧的是,有个官兵从对面走过来,双方相距几米之远。
周武的身份是来自原阳县的商人,若是被查到了,又看到她买这么多药,肯定免不了长时间的盘问。
下一秒,她手里多了两枚石子,盯着官兵周边来往走动的人,两枚石子一前一后弹飞出去,打到两个即将擦肩而过的路人腿上。
被打到腿的路人脚一歪,互相绊倒对方,倒下的方向正挡住官兵的前路。
两枚石子也因为来往走动的人,被别的路人在不经意间踢飞出去了。
趁着这个机会,她赶紧推着手推车进小巷子,把药材全收了,换成周武的装扮出来。
她又逛了会儿,发现每隔一段路就有官兵查路人。
福新客栈。
宋清绫问了问住房价格,拿出五十六文钱,住一间面积不大的单间,还是只有木床,一套桌椅,一扇窗户的那种。
账房先生收了钱,拿着她的户籍登记在册。
先生,怎么我此次过来进货,看到街上多了好多官兵在盘查路人?
账房先生头也不抬,谁知道呢,就是这几天开始的。
问不出什么,宋清绫拿好户籍,带着自己的行囊上去二楼,进到房间反手关上门。
她走到窗户边上,打开窗,窗口不是对着正街街道的,外面好像是客栈的后院。
已是午时,她不打算在客栈点吃的,拿出麻辣肉干吃,吃的时候看洪勇给的那张舆图。
枫丹镇位于青石镇的东方,两者间隔着四个城镇。
确定好要走的路线,她收起舆图,把今儿买的药和在原阳县买的药规整一下,放进药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