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随夫进城 第4节

  “你背上的蒸笼背着应该不舒服吧,要不拿下来,我.......”
  孟龙刚要说我帮你一起拿了,发现自己已经两手不空,他顿时有些讪讪,瞥见跟过来的大堂哥,他眼一亮:
  “哥,你给顾若拿下蒸笼啊,这么大的蒸笼,她这小身板怎么背得了,别压矮了!”
  “......”
  她哪里小身板矮了,脱鞋有一米六七,她们班一米六七的女孩子一只手能数得过来。
  “没事,不用,我背得了。”顾若装作没听见后面的话,抬头朝孟添笑笑道。
  “你不用这么客气啊,我大哥力气很好,拿你这屉蒸笼和玩儿一样。”
  孟添还没说话,孟龙先说道,见她看着孟添,想起什么,又恍然:“哦,对了,你认得我哥不?我大堂哥,孟添,他前几年去沿海了,这几年偶尔才回来一趟,你应该没怎么见过他。”
  “我大哥看着脸冷,实际他很热心肠的,你真不用和我们客气。”
  孟龙说完,还斗鸡眼似的给她使眼色,让她不用客气。
  顾若这下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了,她读书的时候只知道闷头读书,再做杂工赚生活费,也就是最近几个月在镇上卖小菜,春联把胆子练出来一点儿,和人交谈往来自然了,但那种八面玲珑,应答自如她还没学会。
  “绳子好解下吗?”
  顾若正斟酌着怎么回,上方孟添的声音响起。
  他声音比孟龙的声音好听太多,声线低,却透着玉石相击的清越。
  顾若耳窝里好像有根弦拨动了下,痒痒的,还有些微微发热,她长大后就没和男生单独走太近过,多少有些不自在。
  “好解。”
  顾若脚尖稍稍后退了半步,把绑在身前的绳子松了开。
  绳子一松,后背上的蒸笼不免下掉,顾若正要手伸向后面接,边上一只大手却先一步斜伸过来稳稳的把两个大蒸屉接了过去。
  “我拿一个吧?”
  大蒸笼不好拿,两屉拿手里能直接把人挡住,顾若伸手道,她的东西,不好当甩手掌柜,让人全拿。
  孟添看她一眼,和小时候一样,她不自在的时候脸颊容易红,和染了胭脂一样,如果不解了她的羞赧,之后会更红,像熟透的红柿子。
  “嗯。”
  孟添把两只蒸屉一分,递了只给她。
  顾若伸手接过,心里下意识松口气,她刚才真担心他和孟龙一样不给她,那她一个人什么都不拿,和他们走一道才尴尬。
  “还要买什么吗?”孟添问了句。
  “不买了。”顾若摇摇头。
  “都买好了,要回去了。”
  顾若回完,又看一眼他和孟龙,两个人手里只有她的东西,不由问了声:“你们呢?”
  “我们也要回去了!”孟龙立马道。
  “我和大堂哥就是来街上凑个热闹来着,刚才看完舞龙去吃了一锅麻辣串,一碗凉面,一碗凉粉,两碗银耳羹,这会儿已经饱得不能更饱了,别的也没什么值得买的,家里都有。”
  一锅麻辣串,一碗凉粉,一碗凉面,两碗银耳羹,可真能吃的。
  顾若在心里默默算了下钱,两个人,近十块了,是她消费不起的,“........那你们中午不用吃午饭了。”
  “是......吧。”孟龙打了个嗝,道。
  “你喝到风了,等下走快点,不然一直打饱嗝!”
  孟添黑眸盯向孟龙,说了句。
  声音沉沉的,不过孟龙没听出来,他又打了个嗝,他有些信了,不想更难受,他赶紧一声,“那行,哥,顾若,我先走啊,走快点,你们慢慢跟上啊……”
  孟龙说完便一窜烟儿的往前走了,男孩子精力旺盛,腿长迈得快,一会儿功夫就只看到前方一个背影了。
  刚高二的男生,实在好哄,热情里透着天真。
  顾若看着,莫名有些羡慕。只有生活在幸福的家庭才养得出这样的孩子。
  “走吧。”孟添收回视线和顾若道。
  “嗯。”
  顾若点点头应一声,抬了脚。
  两个人保持距离一前一后走着,街上热闹纷杂的叫卖声,鼓锣敲击声随着她们越走越远渐渐听不到,路上变得安静下来,安静过后,那种生疏不自然出现了。
  顾若心里就和蚂蚁爬一样不自在起来。
  孟龙以为她不认得孟添,实际她不止认得,小时候他们还算一起长大。
  那会儿她爸顾良才还是村里唯一的木匠,家里条件好,赖桂芝在家不用下地干活,没事就带着她和顾何友各处闲逛。
  去得最勤的就是孟家,找孟添妈吴芳禾说话。
  吴芳禾是下乡知青,人爱收拾打扮,男人在铁路上握有实权的关系,她每天也没事做在家闲着,但她瞧不上村里人,不爱和大家来往,赖桂枝虽然也是乡下的,贫苦出生,但她长得足够漂亮,勉强被她纳入了阵营。
  去的次数多了,她和孟添也熟悉起来。
  小时候孟添长得比女孩子还漂亮,白白净净,清清秀秀一张脸,穿得也干净,和电视里那些港台小少爷一样的打扮,眉心那点小痣更莫名吸引人注意,她那会儿很喜欢长得好看的人,每天就跟在他屁股后面转悠,喊他的名字比和家里人说的话还要多。
  七岁那年,顾良才有了竞争对手,邻村一个在亲戚家学木匠手艺的回来了,人是大城市回来的,还在城里家具厂上过班,他做的家具更美观省木料,顾良才的活一下少了很多。
  原来收的几个学徒工也不跟他干了,家里收入一下锐减,赚的钱分给村集体以后不再够家里吃喝,家里分的田地必须种起来,赖桂枝没办法再和以前那样花钱闲逛,和吴芳禾也闹掰了,开始压着她在家一起干活,不让她再去找他。
  他也已经三年级,功课多了,多数时候都在做作业,或者帮家里干活,她去找他总感觉到很打扰,他妈吴芳禾也因为赖桂枝不欢迎她,她渐渐长大学会看人眼色,才不再去了。
  再后来孟家也出事了。他爸在铁路上出事被调查,人没扛住卧了轨,他妈怕出事,卷了家里的钱跑了,留下他一个人在村子里。
  具体是什么情况,她那时候太小了,知道得也不是很清楚,她只知道那以后,他身上就没穿过什么好衣服了,不是破了口子,就是短了小了。
  原来每天在家做作业学习的人,开始满山坡找吃的,摘野果,挖野菜。
  到他上初中,她在村子里几乎见不着他人了,偶尔见到他都很狼狈,脸上身上带着伤,人也很瘦。
  家里有个正在长身体,一顿饭能吃三大海碗的顾何友,她大概猜到他自己讨生活是吃不饱的,那会儿她已经上灶头帮忙做饭了,每顿就从顾何友的饭菜里挤一点儿出来存起来,存到一定数量了,再借着打猪草绕去他家,从窗户给他扔屋子里去。
  但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也就两个月左右,她偷顾何
  友口粮的事被赖桂枝发现了,拿了烧火钳抓住她就打,说她学坏了,吃里扒外,顾何友那狗日的还跑他面前去讨要粮食。
  她现在回想还记得那天,他浑身的伤,衣裳头发湿透跑到她家,从裤兜里摸出一张张钱,一分的,两分的,五分的……
  二十三块三毛八,是这个数,她看着他一张张拿出来理好,她在脑子里过着一遍又一遍的数,然后,她看着赖桂枝收下钱,他看她一眼跑远了。
  那以后,他们就没怎么见过了,偶尔路上碰见,她也很快躲了。
  觉得挺没脸的,她扔的那些粮食,总共没几斤,他甚至不知道是她给的,他们家却收了他身上所有的钱。
  他应该也是不想看到她的,给他找麻烦,害他在村里又被人议论一次。
  不过现在他应该忘记了,毕竟都是小时候的事了,就像昨天她看到他,就没想起来这些,一心卖春联了。
  “不是我吃的。”
  耳边突然响起这一声,顾若回过神,疑惑偏头:“嗯?”
  顾若一双眼睛生得漂亮,薄薄的眼皮,眼尾微微上翘,眼仁澄亮,望向人的时候像阳光下微起波澜的胡泊,潋滟有光,孟添对上她视线,眼睫轻颤很快移开眼看向前面,像是随口解释:
  “孟龙喜欢吃,我很久回来一趟,带他出来过瘾。”
  顾若愣了下才反应过来他在说什么,怪有意思的,她禁不住笑了下,感觉不太好,又抿唇忍住,做认真的点点头:
  “这样啊,他胃口很好。”
  想了想,她也说了句:“我也不矮。”
  这次换孟添微愣一瞬,旋即笑出来,他略低下眉,也认真应道:“嗯,你挺高的。”
  目光四下移不经意间对上,不禁又相视一笑,好像有了点小时候在一块儿的样子。
  “你在z省哪里啊?”
  两个人慢慢并排走着,顾若问道。
  渝南城这边去外面打工是从八零年大批知青回城开始的,最开始是一两个人为了生计没办法厚着脸皮去投奔相熟的知青,后面一个带一个,人多起来。
  这几年去外面打工的好些人家里肉眼可见生活好起来,出去的人也更多了。
  不过各自认识的人,找的人不同,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有去南方城市鹏城,深城的,也有去京城,沪城的,盘山村这边就去沿海的多。
  但具体沿海哪些地方就不知道了。
  “余暨。”孟添回道。
  “不算什么大地方,刚开始我们去的时候,那边看起来和渝南城市区差不多,山不算少,房子也很多土墙砖瓦旧房子,第二年那边改县立市后开始大力发展,城里高楼多了,郊区村上也好些人造起了四五层的楼房。”
  四五层楼房,顾若除了县城的房子,和镇上最好的那栋供销大楼,还没见过谁在村里造这样的房子。
  村里如今只有两栋两层楼房,一栋是村里一家万元户的,另一栋是村里大队长家,他们家儿子多,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各个都在镇上有工作,房子造得也漂亮。
  “那算发达地方了吧,县城现在四五层楼房也不多。”
  顾若从小到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有县城,连市里都没去过,对大城市的了解都是在电视上,但家里那台黑白电视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她没办法想象电视剧里,一些小说书上描写的那些城市繁华。
  “经济这块,算比较强劲。”孟添想了想说。
  “那挺好啊,”手上的蒸笼拿着有些累手,顾若稍微滕换了下位置省力,说道。
  “经济强劲好挣钱。”
  “嗯。”孟添应声,又偏头看她:“你呢?”
  “我?”
  “还读书吗?”
  还读书吗?
  顾若唇边的笑意微微凝,脚步慢下来。
  她不意外孟添会问她这个,他回来已经几天了,关于顾家的热闹应该多少听说了些,她高考落榜的事当初在村里议论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应该也听说了。
  只是,还读书吗?
  如果在今天之前孟添问她,她会毫不犹豫回他,读的。
  但现在,她也不知道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