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25节

  他们一把老骨头,趁着书生都在随堂小考的期间溜出来吃饭,本就很不应当,要是因为暑热晕了过去,第二日传回书院学子的耳中,可就真的晚节不保了。
  等进了店铺,瘦猴与小升才从怔愣中回过神,连忙擦桌子倒茶,明礼——也就是小书生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熟稔地点菜。
  货比三家,明礼敢带夫子们过来,自然是有底气的。在这应天府,比和乐小灶好吃的价钱比和乐小灶贵了数倍不止,份量比和乐小灶多的油水又远远不足。
  他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
  小槐和翠雁端菜的期间,明礼走到许栀和的身边,朝她邀功般的努着嘴,“东家姐姐。”
  许栀和对待夫子内心还是有点怵,即便他们并不构成事实上的师生关系。她应了一声,又问明礼,“你怎么把夫子带过来了?”
  明礼眨巴着眼睛,偷偷回头观察着闻道几位的反应,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姐姐,我可有一份大惊喜要送给你。”
  许栀和:“什么惊喜?”
  明礼卖了个关子,没说。
  闻道和几位夫子被明礼缠了一日,没用午饭,现在饭菜端上桌,肚子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好在不是单独一人,四个人都在呼噜,那就没什么好笑的了。
  闻道率先从筷子筒中抽出筷子,每个人都发了一双后,他伸手碰向了自己最喜欢的炒三丝。
  说实话,他心底还有点发颤。
  他就是明礼口中那个吃了应天府书院炒三丝,并怒而写了两首诗的夫子,后来判监事私下找他谈过,叫他重新写了几首好一点的诗词……万一有本打算到应天府书院读书的书生被食堂劝退了怎么好?还要不要科举三甲上榜率了?
  闻道梗着脖子不肯写,他做不来违心的事情,但被判监事谈过,到底不敢做的过火,将堂而皇之挂在食堂门口的两幅字取下来了。
  他迟疑了一瞬间,然后看向了正在和许栀和说话的明礼身上,招呼他过来,“明礼,你也没吃饭,跟着一道坐下吃点。”
  明礼欢乐地应了一声,也不客气,走到闻道的身边坐下。
  闻道年纪最长,他不动筷,其他几人也不敢妄动,即便真的已经很饿了。
  可闻道心底有苦说不出,自己受过其害,实在不敢贸贸然接受家中以外的炒三丝,因此很是纠结。
  但他很快就想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他夹了一筷子菜放入明礼的碗中,和蔼可亲地笑着说:“明礼吃。”
  明礼还以为闻道教授只是单纯地关心他,心中感动,反过来将碗中的炒三丝挪回了闻道碗中,语气真挚诚恳,“夫子身为长辈,理应先吃,要是叫母亲和舅舅知道我不记得长幼有序,定要狠狠教训我。”
  闻道:“……”
  有时候,他真希望明礼的家教可以不那么严苛。
  被四双眼睛牢牢注视着,闻道只好动了筷子,他闭了闭眼睛,颤抖着胡须,张嘴将那一口炒三丝吃了进去。
  明礼期待地看着闻道的反应,见他目光蹭地变亮,连“怎样”都不消问出口,他笑着说:“怎么样?夫子,是不是很好吃?”
  闻道说不出话,只能用手势示意其他干坐着的三人不必拘束,动筷即可。
  之后,在旁边装作收拾东西的秋儿和许栀和对视了一眼,交换着彼此眼中的意思。
  怎么回事?书院的夫子们都没吃过饭吗?
  不知道啊……
  不怪秋儿会有这样的疑惑,许栀和自己都很难相信现在的夫子还是刚刚不苟言笑,站在一起仿佛就能开启一场经义史书诗赋考的夫子。
  小升不语,只默默一味上菜。
  明礼几次想要说话,就会收到其他夫子的友善凝视——食不言寝不语。
  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然年纪小,但胃口极好,吃得又快,不像是端庄保持着体面的几位夫子,到后来细嚼慢咽,看着令人着急。
  等众人停筷,明礼说出口的第一句话是:“几位夫子都不能在半盏茶功夫吃完饭,午憩安排的时间太短,着实不合理。”
  闻道吃饱喝足,此刻听着明礼的话,没有第一时间训斥他。
  倒是有位教习先说话了:“应天府书院开了多少年了,教出来那么多学子?旁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
  他还想说什么,旁边的同行教习伸手撞了撞他的腰,示意他不要往后说了。
  且不说明礼的背景,便是现在,闻道教授也沉吟着没有说话。
  明礼敢这么和闻道说话,除了家中有所依仗,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闻道夫子的为人。
  虽然他喜欢提起范参知,但除此之外,身上并无值得诟病之处,在书院中,是为数不多觉得身心健康,吃饱喝足比摇头晃脑读书更重要的夫子。
  见闻道没有说话,明礼紧接着说:“夫子,这其实倒也不难解。”
  闻道觑了他一眼,见他目光灼灼,乖巧本分,猜到他必然有事情相求,慢吞吞地问:“怎么说?”
  “要是和乐小灶成为书院的食堂,书生能吃饱吃好,也不会因此耽误了读书的时辰,岂不是两相其美?”明礼眨巴着眼睛,满心满怀都是一幅为了书院长久发展打算的考虑,“夫子,你说是不是?”
  在教学理念中,除了闻夫子这样秉持着健康为上,快乐为上的,自然也有“狠抓上榜率,喝水浪费时间”的读书至上、成绩至上派,在他们看来,食物只做果腹之用,过于美味的食物,反倒会叫书生不安于室,贪图口腹之欲。
  明礼觉得这简直就是歪理,吃得开心了,读书才会更有气力!
  也正是闻道主教他,他才敢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在和乐小灶吃完饭,若是换了“读书至上”派,他也不敢如此嚣张的。
  闻道可算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看了一会儿明礼,越过他去看后面站着的许栀和……这个意思是明礼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说有人借明礼之口故意提及?
  可是明礼喊的这位“东家姐姐”年纪实在太小了,和乐食肆并不缺人,已经过了饭点的时辰,依旧有不少人踏进来。
  闻道在心中权衡了一下,得出结论:是明礼想吃和乐小灶的饭,却又不想日日都跑这么远,所以主动和他提出建议。
  可是明礼找错了人。
  “这事不归我管,”闻道松了松肩膀,喝着店里自然的山野小茶,甘草薄荷做底,喝起来别有一种趣味,他抿着茶水,“你得去找判监事说。”
  明礼缩了缩脖子。
  判监事是个典型的认为“读书即学子的一切”之人,他直接去找判监事,后者肯定会说他心思不在念书上。
  虽然,他现在本来心思就不在书本上。
  “夫子,你帮我出出主意吧?”明礼仗着年纪小,伸手扯着闻道的衣袖。
  明礼了解闻道一样,闻道也清楚明礼是个什么性子,他没有被明礼的撒娇蛊惑,而是板正了神色,说:“你与其与我说,不如问问家中的长辈。”
  他刻意压低了声音,没叫其他人听到。
  闻道说完,便紧紧闭上了嘴巴,一个字也不肯再多说了。
  他已经给明礼指出了明路,后面怎么做,只能靠着明礼自己努力。他一生庸庸碌碌,弱冠后辗转四十年,才凭借着资历当上了这个“教授”。
  现在食堂的管事,是判监事本家的人。大宋并不罕见这样权职之便给家中谋取利益的情况,且看现在炙手可热、盛极一时的张家,再看因为走出不少朝廷重臣的白鹿洞书院得到的优待,就能知道——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官家也没有禁止的打算。
  要是想更改这样的局面,除非有新的人能够取而代之。
  判监事官封正八品,不算什么大官,只伸手小小的书院食堂,算起来,依旧算是给本家获利较少的了。汴京常家在朝中有两位大学士同朝而立,虽不知道后续子侄如何,却能确保常家二十年内长盛不衰,因此之故,常家的铺面最北已经到了大名府,最南已经到了襄州。
  明礼还在思考闻道话中的意思,没想出自己该找谁帮忙,就看见喝完茶水的四位夫子准备动身回书院了,他连忙起身,像个小尾巴一样黏在闻道的身后,“所以,闻夫子是愿意的了?”
  闻道忍了忍,没忍住在他脑门上敲了一下。
  这孩子,若不是当初是家里人亲自带到他面前,他定然是不肯收的——太轴了,且非要把话说得明白才懂,稍微含蓄一点,他好像就脑子转不过弯。
  不过一联想到他的出身,倒是也不难理解会教出这样单纯率真的孩子脾性。
  明礼被敲,有些委屈,他拖长了尾音道:“夫子,说话就说话,好端端的,打我作甚。”
  闻道:“你自己讨打。我都说了,这件事不归我管。你也甭在这儿给我装可怜,我自己动的手,下手轻重心底有数,不许装模作样。”
  明礼只好将手放下,也不再与闻道和几位夫子纠缠,直直朝着许栀和跑去。
  “东家姐姐。”
  许栀和站在门口目送他们浩浩荡荡地离开,本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忽然看见明礼又折返回来,后面的四个夫子顿住脚步,脸色发红。
  不知道是被热的,还是被人气的。
  闻道在后面大喊:“还不回去?等下小考该结束了!”
  “反正小考要结束了,我今日就不回去了!”明礼一边跑一边回头喊,“诸位夫子快快请回,莫要耽误了阅卷时辰。”
  众夫子:“……”
  今日这一趟就不该被明礼哄着出门。照这么下去,明礼总有一天非要把他们气坏不可。
  四个夫子见明礼铁了心的不走,又在心中算了时辰,只好踏上了回书院的路。
  路上,一直沉默着的讲书看着闻道若有所思,主动说:“教授还在想着刚刚书院食堂的事情?”
  书院食堂和管事和判监事有牵扯,这件事不算什么秘密,除了念书的书生不知道,他们这些一待就是几十年的讲书教习心底门清。
  闻道缓缓摇头:“我没有在想这个。”
  “那就是明礼了?”讲书微顿,接着说,“夫子不必操心,他虽然为人天真率直了些,但本性不坏,又有两位舅舅提点帮扶,照顾自己绰绰有余。”
  闻道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你想到哪里去了。我是在想,回去后怎么将那两首重新挂回去。”
  挂回去,立刻挂回去,能将炒三丝做的那么难吃,当真暴殄天物!这次谁来说都不管用。
  讲书:“……”
  原来是这样吗?失敬了。
  *
  等到应天府教书夫子天团离开后,许栀和才看向明礼,“你怎么不跟着一道回去?”
  “反正已经到现在了,回去心思也静不下来,”明礼很豁达,“我回去让我三舅舅和我讲讲书。”
  许栀和懂了,原来家中自带家教。
  明礼觉得自己应该和许栀和说一声,毕竟将书院食堂,到现在为止都是他一个人的美好愿景,闻夫子不肯说得明白,他需要找到更坚定的同盟。
  东家姐姐一定能明白他!
  “东家姐姐。”明礼坐在她对面,“你有没有兴趣将和乐小灶引进书院?”
  许栀和怔了一下,“啊?”顿了顿,她紧接着问:“应天府书院?”
  明礼用力地点了点头:“对呀对呀,应天府书院。书院中划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学堂,其中又分为诸多小班,加起来书生近八百人,若是姐姐能开到书院去,一定会广受欢迎。”
  许栀和有些心动,但她没有即刻应下。
  现在秋儿是和乐小灶的掌柜,对面铺子需要发展,现在探索应天府书院,多线并行,不知道秋儿能否适应。
  她不能贸然替秋儿应承下来。
  “秋儿,”许栀和转头去看柜子前擦东西的秋儿,“你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