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340节

  “条件所限很正常。我做排查,最常遇到的问题,几乎每次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条件有限,经费限制……”徐泰宁很自然的道:“不过,我提出这个范围,也是希望你们能够明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假定凶手也是受到一些限制的,如果不做这样的假定,我们的经费会出问题。但如果假定的范围划小,我们的排查可能没有效果……”
  余温书和政委互相看看,这才明白,徐泰宁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呢。
  与此同时,两人更深切的感受到了恐惧——徐泰宁在给自己打预防针!
  这家伙准备花多少钱?
  “这个地图换了吧。”徐泰宁再用激光笔在空中转了转。
  “好。那您要个多大的地图?”余温书的预期值已经被拔的很高了。
  徐泰宁这时候却是摇摇头,道:“你昨天给我打了电话以后,我就研究了一下这个案子,我认为,排查犯罪现场,或者说,排查寻找凶手进入犯罪现场的路径,方式等等,都意义不大。投入会非常大,但还是可能漏网,属于又花钱,效果又不好的模式。”
  余温书想起徐泰宁刚刚画的范围,默默无语。
  确实,三起案件分别发生在长阳市郊的三个方位,且都是风景比较好的,有丘陵小山的公园,前去休闲的市民,有居住在附近的人,也有从市区过去的人,再考虑到环城公路都距离不远,甚至距离附近的乡镇都不太远的因素,排查凶案地点和路径,确实有吃力不讨好的嫌疑。
  再者,凶手的三次作案是随机作案,那发生地点也可能是随机的。虽然说,人类的随机大都是伪随机,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分析方式,例如,以三次作案地点为圆心画圆,三个圆的交际处,就有可能是凶手的居住地或工作范围——然而,现实中的案情分析,哪敢如此简单,此范围的划定,有太多前提了,比如,假定道路条件是均匀的,假定凶手没有更换交通工具,假定凶手每次是相同的出发地点,假定凶手途中没有遇到意外情况……
  如果像老外一样,只追求百分之五十的命案侦破率的话,这样子划定也没太大的问题。
  但都到了请徐泰宁的程度了,余温书怎么敢这么画圈。
  余温书警惕的看向徐泰宁。
  正所谓狗改不了吃屎,徐泰宁挥金如土的做事方式,也不是一天练成的。那是、山南省上上下下的各级刑警队,一步步惯出来的。
  他说花钱多,那可能是真的花钱多,但你说他会省钱,那就是想瞎了心了。
  “监控视频这个,可以查,但我觉得,也不要太指望它。荒郊野外的,凶手只要戴个帽子,打个伞,穿个帽衫,咱就全白忙活了。”徐泰宁又斩断了一条路。
  余温书郑重的点点头。
  “这个案子,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武器上。因为本案最特别的,就是武器。一支改造的射钉枪,射钉枪从哪来的?在哪里改造的?谁改造的?这三个问题,我觉得只要解决一个问题,案子就能侦破了。”徐泰宁掰着手指头,将案子分解的支离破碎,又清晰明白。
  余温书的脸上不觉带出了希望。
  徐泰宁这个分析,确实比找犯罪现场的证据,要有意义的多了。
  徐泰宁喝了一口茶,慢悠悠的道:“有能力改造射钉枪的人不少,但其实也不多。我的估计,就长阳市和周边,几万人吧……”
  余温书一愣:“几万人?”
  徐泰宁:“从事机械行业的,做电工的,都有可能……”
  “等等。”政委道:“就算咱们找上门了,怎么证明他是改造过射钉枪呢?”
  “三次作案的时间,这三次都是发生在早晨的,两次工作日,一次休息日。三次距离又都很远,他的不在场证据是一定是不全的。筛出名单来,再看看有没有进一步筛选的方式。”徐泰宁回答的很快。
  余温书知道,徐泰宁的工作模式就是这样,遇事不决先筛名单,筛出来的人数少,就具体询问,真人测谎,也可以搞秘密侦查。筛出来的人多了,就换一个方向筛,搞交叉对比,缩小了名单以后,再回到第一步。
  要说起来,徐泰宁的破案方式也很笨,比江远的笨法不同,且更花钱罢了。
  余温书怀念了一下江远,再深吸一口气:“做吧。按您说的做。”
  这个案子,是容不得他再犹豫和浪费时间了。
  午后。
  徐泰宁尚在准备期间,《长阳晚报》的记者,来到刑警支队。
  记者是局长喊来的。态度很好,很职业也很认真的样子,问了好些个问题,有些一看就是专业人士帮忙准备的。
  余温书乖乖的回答。他现在是省城的支队长了,所以来的就是记者,要还是大队长的话,来的可能就是果盘,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案子破了,吃果果,甜丝丝,记者为你写报道。案子要是破不了的话,报道不一定有,但报告是一定送上去的。
  余温书不仅暗自庆幸,还好请来了徐泰宁,这样子,就算是死,也是不留遗憾的死了。
  ……
  同一时间,江远也在抓紧时间看钉子。
  本案的凶手已经杀了三个人了,虽然两次间隔的时间不定,但你不能指望一名连环杀手遵守某个时间表。尤其是这种没有利益冲突的随机杀人,说明他本身就是不遵循社会秩序,不认同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的。
  所以,凶手随时有可能开始杀第四个人。
  尽早完成长钉的比对,是江远目前看到的最好的突破口。
  经过这么多起案件的熏陶、参与和侦破,江远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刑侦认知。
  在他看来,本案的凶手,一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策划、设想和设计,然后才实施犯罪的。这种连环杀手,跟普通人杀人,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普通人杀人,一方面受限于利益相关,它就有了羁绊和抓手。另一方面,普通人通常是在利益极大的受损的情况下,才开始策划和实施杀人的,而且,策划了不是一定会实施,通常是要利益持续受损,或者某个扳机点出现,他才实施。
  如此一来,普通人杀人,既有利益的牵扯,还有时间的受限,更少不了情绪上的冲动,以上这些,都让他们在杀人这件事情上处处受限,难以达到智力和体力的巅峰状态。
  连环杀手就不一样了。连环杀手的核心是反社会的因子,用心理学的说法,是没有共情能力。普通人在很小的时候,比如两三岁的幼儿状态下,会残忍的毫不犹豫的杀死蚂蚁,昆虫等弱小的生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越来越少这么做了,这是共情能力的滋生,也是社会教育的成果。
  连环杀手不会这样,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共情能力,所以,他们对人类的态度,和幼儿对蚂蚁的态度是相类似的。当然,他们的智力是正常的,所以,也能理解社会道德的要求,以及法律的边界在哪里。
  为了逃避惩罚的同时,满足内心的需要,连环杀手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会策划杀人,憋到成年以后执行,他们已经属于是自我训练过了。
  面对这样的犯罪分子,使用普通手段来对付,肯定是不行的。
  这时候属于是警察想到的,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想到了——单指高端的连环杀手,那些弱小型的,在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被筛选出去了。
  江远看到长钉,甚至能够想象得到凶手的得意。
  凶手本可以使用钢珠的,但他还是用了更难追踪的普通长钉,且为此专门改造了射钉枪。这说明他很清楚,射钉枪里射出的“子弹”是他最大的破绽,他可以带走弹壳,带走射钉枪,注意脚印和指纹,但他不可能现场去抠子弹,抠长钉,那可能留下更大的隐患。
  不过,就江远这两天的工作来说,他觉得凶手存世的时间,是越来越短了。
  如果说,开始阶段,江远还担心找不到合适的长钉,这几天下来,江远的信心已经是起来了。
  在江远看来,比长钉和比指纹,其实也是有共同之处的。
  指纹比对追求的,其实也都不是一模一样。标记特征点,根据特征点的数量和相似度排序,然后再在候选的指纹中,寻找最接近的,并将有明显不似之处的指纹淘汰……
  长钉比的其实也是特征点。
  就是选那些容易留下痕迹的位置,不断的进行比对。
  现在,有一大半的钉子,江远拿到手里,就能直接淘汰。很多淘汰的理由甚至都不用眼睛看,手一颠重量,就能撒出去。
  这也让他的进度,大为提前。
  谁能想到,lv6的工具痕迹检验,竟然还有自我锻炼形成的上升空间。
  第445章 卫视
  “这里,就是咱们警方的作战指挥部了,听说现在正在进行一场重案调查,所以我们都不能进去拍摄……”山南卫视的记者李婷穿一身精干的裤装,细细的胳膊舞动两下,招呼着摄像机上前。
  和《长阳日报》相比,山南卫视的影响力就大多了,也从侧面说明局长大人的焦虑。
  余温书配合的跟在旁边,有问就答,没问题就盯着四周围,以免哪个民警给自己闹出个大新闻来。
  “咱们正在进行的调查案能大致的介绍一下吗?我们现在不说具体的案件,就说说警方这边的准备,比如准备动用多少警力,采用什么样的侦破方式?”李婷气质很好,说话也是商量的语气。
  余温书表情严肃的道:“调查中的案件,具体的细节,我们是不能透漏的。至于说警方的配置……我只能说,我们是尽可能的调派最多的人手和资源,在竭尽所能的侦破中。”
  “好的,那我们也预祝警方的行动圆满成功!”李婷说着放下话筒,示意摄影师关闭摄像机,再对余温书展颜一笑,道:“余支,您多少得给我们透漏一些信息,回头我们再放录像的时候,才有东西可以剪啊。”
  余温书苦笑:“我们现在真的不能透漏具体的行动细节的……”
  李婷解释道:“不用透漏细节。就让我们看一下你们的准备工作,比如民警们为了这个案子做的训练,准备的装备,紧急集合……就像是一些警方大行动的纪录片,您应该有看过吧,我们跟随拍摄,但现在不会播的,最后等你们案件侦破了,审核允许了,我们再播出。”
  余温书多少有些理解过来。
  不过,他对记者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于是道:“我再去打个电话。”
  连环沟通一番,余温书才重新回来,道:“拍摄可以,但绝对不允许提前播出,今天拍摄的所有内容,都必须要经过书面的允许,才可以播放。”
  “好的。”李婷其实也无所谓,她同样是来做任务的,反而觉得余温书多少有点龟毛。
  当然,她是美女,且是气质美女,自然不会这样说。
  李婷还笑盈盈的道:“麻烦余支队了,我们要不先拍一下你们准备的装备设备?比如车辆,警械之类的?”
  “恩,这个可以。”余温书打了一圈电话,也放松了一些。卫视的记者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有市局宣传处的允许,他们能拍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就像是李婷所言,此前警方协助拍摄的一些纪录片,甚至会有抓捕现场。
  不过,连环杀手还是太敏感了,这个消息散播出去,市民首先就会惶惶不安。
  李婷提出的看装备设备,这个就轻松多了,正好长阳市刑警支队最近准备的非常多,余温书就大大方方的带李婷过去看。
  首先到的就是停车场,一水的警车,几十辆放到一起,就很有震撼力了,旁边的几辆大家伙,更是长阳市局的镇宅之宝。
  李婷立即带着摄影师上去拍摄,并问道:“余支队,你们最近的大行动,是计划要动用这么多辆警车吗?”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余温书心道,徐泰宁可是准备排查几万人的,而这种排查一旦开始了,肯定不能说分片区分时间的慢慢来,首先就是扎住几块,挖深挖透了,越是不乐意参与排查的,在这种环境下,嫌疑度就越大。
  李婷不懂那么多,还特意问警车的分配,调配的人数。
  余温书一一作答,情绪逐渐放松。
  接着,几个人又去拍摄了警械,并特意找出来几把能用的枪械给拍摄了。
  拍摄的时间久了,余温书甚至喊了两个看着有点帅的民警,过来帮忙摆拍了二三十分钟。
  李婷稍稍有些满意了,低声跟摄影师沟通了两句,道:“好了,余支,那我们今天就先拍摄到这里,等你们明天开始行动了,我们再过来拍一个出发的场景,好吗?”
  “好的好的,那我喊人送送你们。”余温书松了一口气,又希望李婷等人,明天不要出什么幺蛾子。
  明天就是排查的正式开始时间了,此前的几天时间里,徐泰宁也是带着几拨人马,做了基础的调研。
  市里的各种机械加工企业,有车床有电锯的,基本都是要做备案的。不过,这种数据都有时效性,而且是规模越大的做的越好。那些小工厂小门市的,今天开门明天倒闭的,只会短效的存在于一些表中。
  徐泰宁为此将刑警支队的四个大队派了出去,加上抽调的几个办公室的人员,几百号人分成两人或三人的队伍,既跟各区县的派出所对接,也找工商、电力、环保等等部门去要名单。
  只有摸底完成了,他才敢开始排查——是的,几百号人搞摸底,在徐泰宁这里,都只是前菜。
  徐泰宁当初应江远的邀请去鲁阳市,只动用了小几千人的队伍,已经是根据当地的财政状况,做了相当程度的缩减了。
  就屈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徐泰宁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人。或许是因为搞排查这种工作,本身就过于现实了,在首都可以为普通命案就动用上万人,县城总警力都不过千的情况下,排查本身就是服务于现实的。
  余温书还没将记者和摄影师们送上车,自己的手机先响了起来。
  当刑警的,手机想起来都莫名的紧张,越是邻近下班时间越是如此。
  余温书面色凝重的接起电话来,表情很快就阴晴不定了。
  李婷做记者的,立即招了一下手,将摄影师重新拉了过来。
  等余温书挂了电话,李婷马上跟到旁边,都不说话,就眨巴着眼睛卖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