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他叫城中三万兵士出明德门应战,三万大军一出,阵列在其他城门前的敌军便被引到了明德门下。
赵呈便趁机携天子与朝臣由东侧的春明门出逃,向东南侧的阳州城逃去。
那三万大军,最终尽数阵亡。
而赵呈用这三万大军作饵,又舍下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才保下的郑氏天子,则在大殿被吓到了腿软,寸步难行,被宦官背到了轿辇才得以出逃,中间还一度浑身战栗,从轿辇上跌了下来。
后来祖世德临危受命,在阳州城招兵买马、组建军队,在北国骑兵再次打到了阳州时,在城中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守城战,自那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阳州打到长安只用了短短不到六个月。
短短六个月时间,祖世德也从一介武夫,成了献文帝最为宠信的宠臣。
祖世德打了胜仗回来,陛下携朝臣亲自在城门外迎接,庆功宴上亲自为祖世德斟酒,还说:“大帅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大周的救命恩人!只要大帅仗打赢了,收复了长安,大帅要什么朕便给你什么,无有不准的!”
祖世德亦有藐视群臣之态,回道:“谢陛下,臣甘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当年祖世德攻下长安,要继续挥师向北、向西乘胜追击之时,献文帝就曾动过要封他为异性王的心思,只是太后与赵呈劝住了他。
祖世德是一头野兽,而他们手中统共这么几块肉,他们只能一块一块地喂。若是一下子都丢给他了,等他吃完了这些肉,他便要打主子的主意了。
献文帝这一回倒是听了劝,只封了祖世德一个镇国公。
若是献文帝在世,此时的大帅恐怕早已是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将赵呈之流踩在脚下的宠臣、权臣。
只可惜献文帝遇刺身亡,至死都没能等到他的北征大将军得胜归来。
大周再次迎来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小皇帝。
大帅击退了北军,收复了山河,回到了长安之时,朝中早已是另一番气象,赵呈也已经摆好了阵仗恭候他的到来。
当时靖王二十万兵马皆已秘密入都,加上十万京城守备军,赵呈手中可调动三十万兵马。
禁军、御林军中高层将领,也尽数换成了赵呈的人。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行动计划,准备先在庆功宴上诱哄祖世德交出兵权,若祖世德不肯,便以摔杯为号,即可猎杀。
当时祖世德能号令的兵马也为三十万,看似与赵呈不相上下,但他的兵马各个骁勇善战,手下名将无数。
若祖世德铁了心要造反,一路打进京城,赵呈绝无胜算,但祖世德当年并没有这个打算。
他将兵马停在了城外,入宫享用了庆功宴,庆功宴上载歌载舞,氛围十分愉快。
天子礼遇大帅,赏了大帅金山银山,手下将领也尽数封侯封伯,在京城建府。
而不等天子开口,大帅便主动交出了兵符。
那场宫宴持续了七天七夜。
之前祖世德远征在外,兵部尚书另有其人。
赵呈用了七天时间,夜以继日与兵部尚书一同肢解了这支为数三十万人的部队,打散融入其他部队,使它了一支无法完全听命于祖世德,而只听效力于天子的部队。
赵呈又将其一半都派往了地方,充入了地方守军,命他们即刻出发。
而祖世德,他在宫中宴饮享乐,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赵呈固然强悍,但驯服祖世德的并非是赵呈的谋略或靖王的兵力,而是千百年来深入骨髓的礼教,是“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的口号,是祖世德战场上老练,官场上却太过稚嫩,又无人指点的手段。
而如今,祖世德已是笼中困兽。
赵呈要维护郑氏天下,最好的办法便是让他在富贵樊笼中锦衣玉食,等着他垂垂老去。
祖世德年近六十,再过五年、十年,便再也握不住刀,他膝下唯一子嗣又不成气候,这郑氏天下终将如赵呈所愿。
但这一路上,周祈安时而乘坐马车,时而骑在马上,路途遥远枯燥,他左思右想,却又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赵呈为何要在这关头再次去刺激大帅?
封大帅为异性王,派往属地青州。
只要南吴还是南吴,青州地形便是个天然牢笼,又叫他放弃手中仅剩的实权,远离富庶长安,到“苦寒之地”当一个莫名其妙的王爷。
这无异于要将大帅从一个牢笼赶往另一个牢笼,只是这一次,大帅还会乖乖俯身入笼吗?
阴谋家的出现,是否又说明了有人已经成为了野心家?
想着,周祈安又扭头看向了一旁卫吉。
他忽然在想卫吉是否也有阵营?
卫吉这一生的荣华富贵,皆是拜赵呈所赐,所以他会是赵呈的人吗?
若是,他又能为赵呈做到何种程度?
而卫吉并未回答他上一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你觉得你义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祈安想了想,回答道:“他平民出身,较为务实,大周没有亡国灭种,义父功不可没。”
这只是他对大帅看法的一方面,但他更想听听卫吉的态度。
而卫吉喝了一口茶,直言道:“他杀伐果断,毕竟慈不掌兵,但你义父此人,有时也较为残暴。”
残暴?
周祈安问了句:“怎么讲?”
卫吉道:“你应该知道十八年前回丹一役,大帅长子被掳,‘回丹’部以此逼迫大帅退兵,大帅没退,祖大公子便被大卸八块悬挂在了城楼上,那一年祖大公子十六岁。”
这事迹在大周家喻户晓,也给大帅的英雄形象增添了一抹悲壮色彩。
周祈安回了句:“我知道。”
“如此深仇大恨,你猜大帅报没报?”说着,卫吉扭头看向他,笑了笑。
回丹部是生活在大周与北国交界的一个部族,这些身上同时流着汉人与北方游牧血液的部族,大多有着不那么“光彩”的身世,曾一度被北国人视作奴隶。
他们不断反抗,才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部落,大汗赐名为“回丹”。
而在回丹部彻底沦为了北国十一部攻打大周的先头部队之前,在大周和北国还维持着表面和平之时,大周曾对回丹人采取过招安政策——只要进入了大周境内,便承认他们为大周子民,允许他们与大周人通婚,只不过在户籍册上,他们仍被标记为回丹人。
卫吉说:“北国十一部不断南下袭扰,是因为他们缺少粮食和盐铁。当年北国之乱,北军打下了启、房两州后,便把回丹部二十万人迁居到了这两州中,觉得他们身上有汉人血统,有农耕的天赋,让他们在启、房两州开垦土地,种地开矿,与其他部族的牛羊交换,这样他们便能实现粮食与盐铁独立。”
周祈安问了句:“启、房两州有铁矿?”
卫吉发现自己说漏了嘴,又被周祈安敏感地捕捉到了。
他顿了一秒,点了点头道:“有。只不过开采难度大。”说着,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启、房两州前十几年一直在北国人手中,听说是北国人发现的。我也是小道消息,听一个常年和北国做生意的朋友提了一嘴才得知,但目前无法确认真假,朝中好像也没有相关的动向。”
也就是说,去年大帅收复了启、房两州,但大家并没有发现这两州中有铁矿。
但也有可能卫吉听到的风声为假。
卫吉继续道:“总之,你义父十二年前挥师北上,也曾一度打入了启、房两州,只不过没守住,去年才算真正收复回来。但当年大帅打入这两州后,做了一件事。”
这件事是个公开的秘密。
祖世德向来坦坦荡荡,无论善事恶事,他做了便是做了,从不遮遮掩掩。
但经历了十六年的岁月,大帅舍子为国的事迹流传了下来,这故事的后文却被大家渐渐地遗忘了。
卫吉说:“他下令屠城。”
因为杀害大帅长子的是回丹部,而这两州中生活着二十万的回丹人。
当时的周军受尽凌辱,他们的孩子被刺杀,妻女被奸污,他们一开始和敌军打仗打不过,死了多少兄弟,受了一肚子窝囊气。
后来大帅带着他们打了几场胜仗,攻守易型,但碍于“军纪”二字,他们也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野兽。
直到打入启州、房州,大帅一声令下,三年来的屈辱终于得以洗刷,压抑得到释放。他们在城中大肆屠戮,烧杀劫掠,城中回丹人、其他部族人,乃至汉人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大军三天屠戮了十五万百姓。
“以恶制恶,似乎也谈不上对错,但这件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他们彻底杀红了眼,收不住刀,于是又把刀剑对向了大周境内的回丹人,说要为大帅复仇雪恨!只是这些回丹人生在大周,长在大周,唯一的罪过,便是他们往上导七八代的祖先曾被掠去过北国。”说着,卫吉拨弄银元的手停顿了下来,看向了周祈安,“我不知道大帅如何看待此事,但他御下极严,没有他的默许,我猜他的部下也不敢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