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那日抄家,张一笛也跟着去了。
如今张一笛不仅是周祈安的手,能帮他写字,还是他耳目,帮他盯着底下人干活儿。
“但是衙役大哥们把能搜的房间都搜了,银子、银票加一起,的确只有这么多。孙府也很简朴,连个贵重摆件也没有,跟之前那些人家相比,简直是一贫如洗。他们一家老小也没有穿金戴银的,他母亲穿的还是粗布大袄。二公子,”张一笛一脸单纯地问道,“会不会是搞错了?”
“上百人的供词,怎么可能会搞错?”周祈安说道,“你们去抄家时,这家人是不是正吃着炸酱面来着?”
张一笛不解道:“炸酱面是什么?”
萧云贺坐在对面案几上吃包子,吃得一屋子羊膻味,说道:“那日去抄家的是新来的吧?银子估计是藏哪儿了,要么是藏在亲戚朋友家里,要么就是埋哪里了,得掘地三尺才能找得着。”
周祈安说道:“他这种两面三刀,为了前途,对自己昔日同窗都能下手的人,怎么会信任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就在他家里,不是长安的家,就是宁县的家。”
“估计就在长安的家。”萧云贺说道,“他一年也回不了宁县几回,这么多银子,他不隔三差五挖出来数一数,看看少没少,他怎么睡得着。”
“云贺,”周祈安说道,“你有经验,你带人跑一趟。之前那些案卷我都已经呈上去了,抄家抄了个零头出来,我跟上面没法交代。”
第128章
萧云贺:“……”
他就多余说那两句。
“一笛, ”周祈安又说道,“你到满园春跑一趟,今天多加两道萧评事爱吃的菜。先挂账上, 我月底去找卫老板结账。”
张一笛应了声:“知道了。”便去了。
中午时分,满园春两名堂倌便把饭菜提了过来, 提了整整四个食盒。
堂倌摆好了碗筷, 三人正准备开饭, 宋万山便来了,找周祈安汇报工作。
周祈安有些奇怪,他一开始来大理寺赴任时, 大家多少有些不信任他。
毕竟他年纪太小, 又无“文凭”, 对律法的了解程度还不如衙门里随便一个底层小吏,很多事都要现问。
后来大家共事久了,发现他对律法条文虽不甚了解, 查案却自有一套章程, 最终升堂判案也都交给张寺正来做。
虽没什么经验,赴任以来, 却接连破获大案, 衙门日常事务也从未出过什么岔子,专业的事, 也都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更重要的是, 周大人赴任以来,他们办案便不必再避着朝中谁谁谁的面子。
周大人说查, 这案子就能一查到底, 周大人说抓,朝中便没有他们不能抓的人。
他们的老大马上便是王爷, 朝中又有几人能比王爷面子大?
时间久了,之前的不信任感一扫而光,不过大家对周祈安仍有些敬而远之。
外面的人都说,周少卿是帝王爪牙,办这些案也是为了铲除异己。但他们知道实情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只是如此。他们查办的那些人,的确该死。
但他们没什么天大的事,一般也不会主动来找周少卿。大部分时候,大家还是习惯向张寺正反映情况,张寺正自己做不了主的,也自会向周少卿转达。
这些心思周祈安也了解。
只是最近,大家却又一个两个地主动找他汇报工作,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找他,周祈安感到有些奇怪。
谈完了,周祈安说了句:“饭也摆上了,万山兄留下一块儿吃吧。”
宋万山不好意思地辞让了一番道:“不用了,我媳妇儿给我带饭了。”
周祈安道:“带过来一块儿吃,让我们也尝尝嫂子的手艺。”
宋万山这才恭敬不如从命,把老婆准备的食盒带了过来,四个人坐下一块儿吃。
最近衙门里都传周少卿这屋子里的伙食好,说萧云贺这小子有福。
那天蛐蛐周少卿当场被人撞见,没被人穿小鞋不说,还得周少卿重用,搬进来与周少卿同吃同用,每日中饭吃的都是满园春的饭菜。
不说平康坊首善满园春了,哪怕是平康坊寻常酒楼,他们不揣上两三个月的俸禄,都不敢往那儿走一遭。
大家还说,挑中饭饭点来找周少卿谈事,谈完了,周少卿会留人用饭。
宋万山半信半疑,太小的事也不敢来叨扰周少卿,这些天好不容易酝酿出几个话题,今日来找周少卿谈,没想到还真给蹭上了!
宋万山端着碗吃得很香。
吃了饭,萧云贺便带人出去了。
萧云贺在孙府转了一圈,角角落落也不放过,发现几处地砖松动,或是地皮较周围有些松软的地方,便叫人往下挖。
如此挖了四五天,竟在这小小一座二进院子里挖出了四处地井,共挖了八千两银子出来,叫人抬回了衙门。
供词一共供出一万二千多两银子,不过孙必先这些年肯定也有花销。
八千两,也够交差了吧?
周祈安看了一眼,却说道:“再挖一挖,兴许还有呢?”说着,拍了拍萧云贺肩膀,“新朝伊始,国库空虚,正是要用银子的时候,再挖一挖,实在不行就算了。中午加菜,快去吧。”
萧云贺便又跑了一趟!
能挖的地方都挖过了,入了仲春,一到中午日头也开始毒了起来,弟兄们也没了一开始时的劲头。
有人抱着铲子坐在一旁歇脚,有人跳进地井里纳凉,只剩一个新来的还在地井里挖着,不过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磨洋工。
萧云贺说道:“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了,但这是周大人的命令,大家再坚持一下!”
听了这话,大家稀稀拉拉地起了身,拿着铲子佯装挖了起来。
萧云贺没办法,喊来两个小弟,递给他们一包银子,叫他们去买些酱肉、烧鸭和酒来,犒劳犒劳大家。
大家听了这话,下铲的力度才又实了一些。
真是世风日下啊!
难怪之前周大人会说,他是贴钱来当差的,贴的还是他大哥的俸禄了。
而在这时,新来的衙役忽然在地井里说了句:“哥哥们,这儿有好大一块石头。”
萧云贺听了,直接就往地井里跳,见地井内壁又被小衙役挖宽了一些,内壁上露出一小片平整的石头。
多年办案的经验告诉他,这可能是道石门。
“接着挖!”萧云贺说道。
大家轮番接力,才让那道石门完完整整地露了出来,向后一推,那里面又是个金屋银屋。
///
孙必先家里一共挖出了两万零一百二十两银子,三百两金子。
这些钱都充入了国库,周祈安带人到左藏库交接了一番,便到政事堂给皇上交差。
皇上仍不坐主位,与人谈事依旧坐在右侧上首位置,说道:“办得不错,那零头你支回去,犒赏犒赏这次在孙家掘地三尺的衙役。”
“一百二十两太多了,皇上,给个二十两,分给大家吃杯酒就成了。”周祈安坐在皇上下方,真诚地说道,“不过大伙儿的确辛苦,快入夏了,天气也热,在孙府挖了七天七夜。如果没接着往下挖,后面那一万多两银子还真挖不出来,不知道要便宜了谁。”
“差办得好就要赏,这次不赏,往后谁还给你卖力?”皇上温言道,“年前,你们大理寺办了那么多案子,你哥跟我说,你都是拿参汤吊命,在替我查案。你我已经赏过了,这一百二十两银子你支回去,也赏赏底下人。不撒把米,怎么安抚人心?”
“吊命谈不上,不过是喝了参汤,精神好一些。”周祈安笑道,“皇上说得是,那这一百二十两我便支回去,也代大家谢过皇上了。”
///
贪官污吏一个个地查,冤假错案一件件重审,国库因此得到充盈,查抄出来的耕地,也都在春耕之前分给了各地流民。
这件事祖世德盯得很紧,在朝堂上说道:“赵家、尹家什么下场,大家也都看到了,谁想当下一个什么什么家,那就试试。”
“耕地分给流民的章程,已经下发给各州州府,我要派人一个州一个州地查,徇私枉法、中饱私囊的,整个州府的官,我都请到京城天牢来住!”
百官齐呼:“皇上圣明!”
下了早朝,周祈安正往外走,公孙大人便跟了过来,闲谈道:“燕王爷啊,皇上总说什么什么事,他要派人到地方去查,到底查了没有?我看御史台也没人动。”
“我哪儿知道呢。”周祈安说道,“御史没动,但皇上派了什么人乔装打扮,在民间暗中探访也不一定。”
他们的皇上是农民出身,除了打仗,最关心的便是百姓吃饭的事。
皇上又一路从农民升级打怪到了九五之尊的天子,什么阶层、什么套路没见识过,底下人玩什么心眼,他心里门儿清,可没那么好糊弄。
武统元年,大盛国风调雨顺。
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